游离皮瓣修复头颈缺损皮瓣坏死原因分析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fx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游离皮瓣移植术发生皮瓣危象及坏死的原因,找出预防和解决的方法,提高皮瓣移植的成功率。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4年4月850例应用游离皮瓣修复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皮瓣危象发生及坏死的原因。对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手术医生的年资及吻合静脉数等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850例患者中12例术中取用皮瓣时即发现血运欠佳,换用其他部位皮瓣。73例术后出现血管危象,31例经过皮瓣探查、针刺皮瓣、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等方法成功抢救,最终失败42例,皮瓣移植成功率为95.1%(808/850);多因素分析显示肥胖、吸烟、放疗、低年资手术医师是导致皮瓣坏死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而年龄、高血压及糖尿病在本组病例中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吻合两根静脉比吻合1根静脉具有更高的成功率(P<0.05)。

结论

选用合适的皮瓣、仔细地进行解剖、精心地制备皮瓣、认真地吻合血管、严格止血、注重围手术期的处理,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皮瓣移植的坏死率。皮瓣存在两根静脉的情况下,建议将两根静脉都予以吻合,以提高皮瓣的存活率。老年患者、高血压及糖尿病并不是游离皮瓣移植的禁忌证。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2006至2012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住院患者诊疗情况的变化。方法分别于2006年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65家医院(中国冠心病二级预防架桥工程Ⅰ期研究)和2012年在全国2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34家医院(中国冠心病二级预防架桥工程Ⅲ期研究)连续入选≥18岁的住院冠心病患者3 323例和3 391例。排除因外伤入院并怀疑ACS者及已参加任何一项药物临床试验者。将其中调查资
目的比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单纯药物治疗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中2013年12月之前,对比PCI与单纯药物治疗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预后影响的英文和中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按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提取资料。采用STATA 12.0软件
目的探讨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Tcm–sestamibi,简称MIBI)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诊断中应用价值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3年11月104例行MIBI定位诊断且首次手术的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的诊断治疗经过,并与病理结果对照。104例患者中男45例,女59例;年龄28~83岁,平均年龄51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乏力骨痛者68例,纳差或间断腹痛者1
目的分析湘雅医院收治的肺高血压患者的分类及其诊治情况。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1月诊断为肺高血压的住院患者1 003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肺高血压分类的构成比、临床特征及诊断和治疗情况。结果1 003例肺高血压患者占同期住院总人数的2.30%。肺高血压构成以先天性心脏病相关肺动脉高压(CHD–PAH)为主(682例,68.00%),其次为结缔组织病相关
目的分析华中地区世界卫生组织(WHO)第Ⅰ类肺动脉高压(PAH)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2009年1月至2013年10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收治的PAH患者195例,其中先天性心脏病相关肺动脉高压(CHD–PAH)144例,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51例。对上述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平均年龄(27.5±13.2)岁(1~68岁),其中女性129例(66.2%)。初诊时WHO心功能Ⅲ、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总结分析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相关扁桃体鳞状细胞癌(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特点及分子生物学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符合入组条件的61例扁桃体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HPV SPF10 PCR/DEIA检测和LiPA分型方法进行HPV–DNA检测及分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1
目的通过客观评估环状软骨上喉部分切除术后的吞咽功能,了解术后半年内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复情况,探讨适合术后吞咽功能评估的可靠、易行的评估方法。方法采用改良X线吞咽造影(modified barium swallow, MBS)、纤维内镜吞咽检查(fiberoptic endoscopic evaluation of swallowing, FEES)两种方法,结合改良误侵误吸计分量表(modifi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