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学生因为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智力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对相同的学习内容,会出现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教师要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个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使得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关键词】分层教学;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两极分化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校不分快慢班。这既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又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但这样一来,班级里学生素质差距很大,部分学困生学习数学存在困难,数学学习负担较重,使教师教学更富有挑战性。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试图根据层级理论,实施分层教学,探索一条小学数学教学轻负高效的途径。
分层教学法即层级理论,就是客观地承认学生存在的差异,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将班级里水平相差不大的学生归为一“层”,定为一“级”,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从而使每位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佳发展,分层教学既可以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的一刀切现象,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缩小学生数学学习中的两极分化差距,更是体现了教育“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符合“轻负高效”的要求。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的尝试,效果颇佳。
一、素质摸底,分层定级
在进行分层教学前,教师必须通过必要的手段摸清学生的原有基础和学习素质。摸底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识,心理准备、态度、习惯、方法和原有水平等。摸底的形式一般有问卷调查、自我定位,谈心、座谈及试卷分析。如学期初的问卷调查,我设计了如:(1)你喜欢数学吗?为什么?(2)你对学好数学有信心吗?(3)你平时数学成绩是多少?(4)你是否坚持独立完成数学作业?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把学生分成几个层级组,然后将分组结果告诉学生,达成师生心理沟通和相容,为分层教学的实施提供客观依据。
二、教学目标,分层制定
教学目标制定得是否全面、得当,是否适应每一层级的学生,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根据学生素质的不同层级,教师可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对学困生,要有达成性基本目标,让他们达到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里的最基本要求;对优等生,则要制定较高的教学目标,让他们全面达到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拓宽知识面,加强数学解题能力等训练,力求做到精益求精,出类拔萃。
三、教学内容,分层确定
目前的小学数学教材是一套适应大多数学生数学水平,符合大多数中等水平学生学习需要的教材。因此,教材的内容只能适应大多数中等学生的需要。在教学中,不同层次的学生,由于学习素质不同,对教材内容的需求也不相同。例如在教学五下解方程时,教材采用以等式的性质来教学生解方程,因此对于学困生来说要先把等式的性质掌握得非常通透、烂熟于心,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正确、快速地解方程。但是对于学优生来说,用这样的方法固然不会出错,但是在书写上却比较麻烦,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鼓励学生运用等量关系来解决。
四、教学节奏,调整控制
数学课堂教学各环节节奏的快慢,直接影响到一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的效果。因此,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教学进度也要适当调整控制。由于学生水平的层级性,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师不能以相同的节奏和速度进行教学。对于比较简单的内容,可以讲得快一点,以免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对于重点、难点、新授知识,节奏、速度要放慢,让学困生能听懂;对加深、拓宽、课外练习等,则适当加快,否则,学困生听不懂,没事干,影响课堂秩序,同时,也影响整个教学进度。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已有渗透,而且学生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也比较简单,这两块知识的教学教师可以加快速度,点到即可。给三角形画高这个内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在教学时教师要尽量放慢节奏速度,让学困生也能听懂。在学生练习画高的时候,由于要给学困生足够的时间消化和尝试,那么教师在学优生快速完成等待的时间里,可以引导学生试着给三角形画出另外的两条高(特别是钝角三角形,教材不需要学生掌握),这样学优生就不会没事做了,而在最后的作业反馈时,对于另外两条高的画法则需稍加快语速,这样既不会造成差生没事干,而影响整个教学秩序,也可以让优生有所发展。
五、提问练习,分层设计
课堂提问是检查学生课堂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手段。高水平的课堂提问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随教师的提问而积极思考。因此,课堂提问要注意应该有梯度,即层次性。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尽量提一些基础的简单的问题吸引学生,让他们充分表现自己,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以成功的体验去激励他们上进。而对程度好的学生,教师应提一些有思考含量的讨论性问题,让他们在思考讨论中不断培养能力。如在教学五下“3的倍数的特征”时,当学生通过体验,探索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时,笔者设计几个简单的题目,如:下面这些数哪些是3的倍数,哪些不是,说说你是怎样想的?让后进生来回答。学困生对这些问题回答准确率很高,笔者用“不错、真棒”等来鼓励他们,这时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针对优等生,在拓展提升时让学生了解9的倍数的特征后,笔者问了些较难的题目,如“9的倍数一定是3的倍数吗”“3的倍数一定是9的倍数吗”等让他们回答。通过这种分层提问,可以将全体学生调动起来,积极参加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是数学课的重要实践活动,是检测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内化和巩固新知识、培养新技能技巧的必要手段。练习的设计也要紧扣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针对性和层次性要强。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水平来选择适当的练习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完成,即要有创造性地组织练习。对差生,笔者常布置一些机械性的练习,对优等生则布置些稍微难点的能力题让他们去完成。
六、教学评价,合理科学
评价具有导向、激励的功能。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如果采用同一尺度去评价,会造成学困生对学习失去信心,优等生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不利于教学。然而合理科学的教学评价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地获得反馈信息、认清目标、弥补不足,继续努力。教师应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学习积极性,最大程度上激发每个人的成功感为前提,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定出不同的标准,因人施评,从而激励学生不断上进。在平时数学单元测试,期中考时采用A、B卷分值形式,但是在记分册上出现的成绩是相同的,虽然其分值内涵不同,但以此却能表彰后进,刺激先进。这样,学困生潜意识里会认为自己在不断进步,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这样分层评价,可以保护差生自尊心,增强学困生自信心,从而落实“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方针。
当然,根据层级理论实施分层教学,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会更高,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从教育的对象看,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是个发展的动態过程,教师必须用动态的观点去评价学生,经常地调整分组。第二,从教育的本身看,实行分层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师要对教材内容灵活地加以分层教学,对一些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可以优差生同步进行,不能机械地将所有的内容死板分层。第三,从教育的效果看,教师要采取各种方法,如与情感教育等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争取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近几年的数学分层教学实践尝试,初步显示了一定的效果。笔者任教班级的学生普遍比较喜欢数学,两极分化的现象得到很好的控制。
【关键词】分层教学;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两极分化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校不分快慢班。这既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又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但这样一来,班级里学生素质差距很大,部分学困生学习数学存在困难,数学学习负担较重,使教师教学更富有挑战性。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试图根据层级理论,实施分层教学,探索一条小学数学教学轻负高效的途径。
分层教学法即层级理论,就是客观地承认学生存在的差异,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将班级里水平相差不大的学生归为一“层”,定为一“级”,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从而使每位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佳发展,分层教学既可以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的一刀切现象,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缩小学生数学学习中的两极分化差距,更是体现了教育“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符合“轻负高效”的要求。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的尝试,效果颇佳。
一、素质摸底,分层定级
在进行分层教学前,教师必须通过必要的手段摸清学生的原有基础和学习素质。摸底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识,心理准备、态度、习惯、方法和原有水平等。摸底的形式一般有问卷调查、自我定位,谈心、座谈及试卷分析。如学期初的问卷调查,我设计了如:(1)你喜欢数学吗?为什么?(2)你对学好数学有信心吗?(3)你平时数学成绩是多少?(4)你是否坚持独立完成数学作业?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把学生分成几个层级组,然后将分组结果告诉学生,达成师生心理沟通和相容,为分层教学的实施提供客观依据。
二、教学目标,分层制定
教学目标制定得是否全面、得当,是否适应每一层级的学生,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根据学生素质的不同层级,教师可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对学困生,要有达成性基本目标,让他们达到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里的最基本要求;对优等生,则要制定较高的教学目标,让他们全面达到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拓宽知识面,加强数学解题能力等训练,力求做到精益求精,出类拔萃。
三、教学内容,分层确定
目前的小学数学教材是一套适应大多数学生数学水平,符合大多数中等水平学生学习需要的教材。因此,教材的内容只能适应大多数中等学生的需要。在教学中,不同层次的学生,由于学习素质不同,对教材内容的需求也不相同。例如在教学五下解方程时,教材采用以等式的性质来教学生解方程,因此对于学困生来说要先把等式的性质掌握得非常通透、烂熟于心,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正确、快速地解方程。但是对于学优生来说,用这样的方法固然不会出错,但是在书写上却比较麻烦,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鼓励学生运用等量关系来解决。
四、教学节奏,调整控制
数学课堂教学各环节节奏的快慢,直接影响到一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的效果。因此,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教学进度也要适当调整控制。由于学生水平的层级性,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师不能以相同的节奏和速度进行教学。对于比较简单的内容,可以讲得快一点,以免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对于重点、难点、新授知识,节奏、速度要放慢,让学困生能听懂;对加深、拓宽、课外练习等,则适当加快,否则,学困生听不懂,没事干,影响课堂秩序,同时,也影响整个教学进度。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已有渗透,而且学生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也比较简单,这两块知识的教学教师可以加快速度,点到即可。给三角形画高这个内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在教学时教师要尽量放慢节奏速度,让学困生也能听懂。在学生练习画高的时候,由于要给学困生足够的时间消化和尝试,那么教师在学优生快速完成等待的时间里,可以引导学生试着给三角形画出另外的两条高(特别是钝角三角形,教材不需要学生掌握),这样学优生就不会没事做了,而在最后的作业反馈时,对于另外两条高的画法则需稍加快语速,这样既不会造成差生没事干,而影响整个教学秩序,也可以让优生有所发展。
五、提问练习,分层设计
课堂提问是检查学生课堂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手段。高水平的课堂提问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随教师的提问而积极思考。因此,课堂提问要注意应该有梯度,即层次性。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尽量提一些基础的简单的问题吸引学生,让他们充分表现自己,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以成功的体验去激励他们上进。而对程度好的学生,教师应提一些有思考含量的讨论性问题,让他们在思考讨论中不断培养能力。如在教学五下“3的倍数的特征”时,当学生通过体验,探索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时,笔者设计几个简单的题目,如:下面这些数哪些是3的倍数,哪些不是,说说你是怎样想的?让后进生来回答。学困生对这些问题回答准确率很高,笔者用“不错、真棒”等来鼓励他们,这时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针对优等生,在拓展提升时让学生了解9的倍数的特征后,笔者问了些较难的题目,如“9的倍数一定是3的倍数吗”“3的倍数一定是9的倍数吗”等让他们回答。通过这种分层提问,可以将全体学生调动起来,积极参加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是数学课的重要实践活动,是检测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内化和巩固新知识、培养新技能技巧的必要手段。练习的设计也要紧扣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针对性和层次性要强。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水平来选择适当的练习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完成,即要有创造性地组织练习。对差生,笔者常布置一些机械性的练习,对优等生则布置些稍微难点的能力题让他们去完成。
六、教学评价,合理科学
评价具有导向、激励的功能。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如果采用同一尺度去评价,会造成学困生对学习失去信心,优等生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不利于教学。然而合理科学的教学评价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地获得反馈信息、认清目标、弥补不足,继续努力。教师应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学习积极性,最大程度上激发每个人的成功感为前提,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定出不同的标准,因人施评,从而激励学生不断上进。在平时数学单元测试,期中考时采用A、B卷分值形式,但是在记分册上出现的成绩是相同的,虽然其分值内涵不同,但以此却能表彰后进,刺激先进。这样,学困生潜意识里会认为自己在不断进步,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这样分层评价,可以保护差生自尊心,增强学困生自信心,从而落实“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方针。
当然,根据层级理论实施分层教学,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会更高,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从教育的对象看,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是个发展的动態过程,教师必须用动态的观点去评价学生,经常地调整分组。第二,从教育的本身看,实行分层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师要对教材内容灵活地加以分层教学,对一些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可以优差生同步进行,不能机械地将所有的内容死板分层。第三,从教育的效果看,教师要采取各种方法,如与情感教育等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争取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近几年的数学分层教学实践尝试,初步显示了一定的效果。笔者任教班级的学生普遍比较喜欢数学,两极分化的现象得到很好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