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历史教育领域的重大任务。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具体体现在: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情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现在,我将我校学生历史学习的状况作一下简单分析,并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表现
1.学习方法单一,绝大多数学生学习历史仅凭教材和练习册,死记硬背,注重机械记忆,对不理解的也靠记忆来掌握,缺乏灵活性。
2.缺乏探索和质疑。学生对教材上的问题缺乏认真的思考,没有讨论的习惯,不敢发表主见,不敢问老师。
3.很少阅读课外历史读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唯书是上”,很少阅读课外书籍,很少搜集课外的历史资料,这无形中增加了学习历史的难度。
4.很少认真主动地去学习。学习历史的主要目的是应付考试,一般情况下学生都是在考试前花少量的时间突击复习。写作业时,很多同学都抄写教科书上的答案,很少有自己思考以后完成的。
二、形成上述情况的原因
1.主观和客观原因。学生升入初中后,就开始接触一门新的学科——历史,由于课节少,一周两节课,学生思想上重视不够,若再加上教师准备不充分(备课),没有精彩的导言和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学习历史就没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新鲜感随之消失,给今后的学习造成不良影响。虽然学生接受教学的能力并不弱,但对学习历史已经不感兴趣,怕苦畏难,缺乏远大理想和进取心,放任自流,形成了历史学习能力低下、行为习惯落后,从而造就了一批学困生。
2.社会和家庭原因。社会和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一些学生在耳闻目睹了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之后,沾染上了不良习气和不良的行为,不思学习,贪图享乐,厌学逃学。也有一些学生是由于家庭有缺陷,父母离异或有一方或双方亡故;父母管教失当,或娇生惯养,或期望值过高;家庭学习环境恶劣或经济困难;部分先富起来的家庭物质超前消费,追求享受,孩子无心向学;家有田地的农户或有摊点的个体户, 农忙时不少学生被拉回田地中做辅助劳力或帮工,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
3.长期以来,历史课一直处于“副课”的地位,普遍不受学生的重视。我国虽然在一些地方进行着素质教育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人们的观念中应试教育仍居支配地位,在教育实践上应试教育仍居主流。受此影响,一些学科处于尴尬的境地,历史就是其中之一。
4.历史资源有限。我校图书资料有限,学生很难从影视资料、图书资料中找到自己喜欢的问题,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问到“你对历史教学有哪些要求”时,很多同学都希望给他们找一些历史课外书籍,希望多播放一些历史影片、多介绍一些历史人物、多讲一些历史故事。
5.学生学习的学科多、负担重。如果学生抽出更多的时间去观看影视资料,调查相关的历史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历史问题,就会冲击和占用其他学科的学习时间,这对学习科目多、学习负担重的学生来说,是无法做到的。
三、对策
1.突出直观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所有的历史事件都是过去的,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差太远,学生很难理解,因此,课堂上要尽量用教材上的人物、图片、图表等进行分析,尽量运用电教设备上的资源库,观看一些与历史课本相关的影视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久远的历史现象,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根据我校每周二、周四的历史课外兴趣活动,适应学生的需求,介绍一些历史人物,播放一些经典影视,开办故事会、辩论会,办手抄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读书,首先是认真阅读历史教材,掌握和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同时,课外要读一点历史通俗读物,如《中华上下五千年》、《世界五千年》等,多搞一些活动,这里是指读书、做练习等学习活动以外的实践性的学习活动。要重视活动,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去感受、体验和理解历史。
4.转化学困生,教师应该有一颗恒心,要经常深入学生,观察他们的情绪变化,对有异常表现的应及时开导和鼓励,使他们的学习步入正常轨道。但由于学习困难的“慢”生毕竟对知识理解及运用的能力比其他同学偏低,学习成绩常出现波动性的变化,很容易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还需要经常另开“小炉灶”,加强对他们的辅导,适当增加适合学生实际的试题或辅导资料,强化训练,弥补知识上的缺陷,促使他们进入成功的起点和终点,进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良性循环。
总之,以上所述的成因和肤浅的对策,是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学生的现状分析及采取的一些做法,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我们去探索和研究,如认知因素——知识障碍、方法障碍、智能障碍等,在此仅仅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现在,我将我校学生历史学习的状况作一下简单分析,并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表现
1.学习方法单一,绝大多数学生学习历史仅凭教材和练习册,死记硬背,注重机械记忆,对不理解的也靠记忆来掌握,缺乏灵活性。
2.缺乏探索和质疑。学生对教材上的问题缺乏认真的思考,没有讨论的习惯,不敢发表主见,不敢问老师。
3.很少阅读课外历史读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唯书是上”,很少阅读课外书籍,很少搜集课外的历史资料,这无形中增加了学习历史的难度。
4.很少认真主动地去学习。学习历史的主要目的是应付考试,一般情况下学生都是在考试前花少量的时间突击复习。写作业时,很多同学都抄写教科书上的答案,很少有自己思考以后完成的。
二、形成上述情况的原因
1.主观和客观原因。学生升入初中后,就开始接触一门新的学科——历史,由于课节少,一周两节课,学生思想上重视不够,若再加上教师准备不充分(备课),没有精彩的导言和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学习历史就没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新鲜感随之消失,给今后的学习造成不良影响。虽然学生接受教学的能力并不弱,但对学习历史已经不感兴趣,怕苦畏难,缺乏远大理想和进取心,放任自流,形成了历史学习能力低下、行为习惯落后,从而造就了一批学困生。
2.社会和家庭原因。社会和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一些学生在耳闻目睹了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之后,沾染上了不良习气和不良的行为,不思学习,贪图享乐,厌学逃学。也有一些学生是由于家庭有缺陷,父母离异或有一方或双方亡故;父母管教失当,或娇生惯养,或期望值过高;家庭学习环境恶劣或经济困难;部分先富起来的家庭物质超前消费,追求享受,孩子无心向学;家有田地的农户或有摊点的个体户, 农忙时不少学生被拉回田地中做辅助劳力或帮工,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
3.长期以来,历史课一直处于“副课”的地位,普遍不受学生的重视。我国虽然在一些地方进行着素质教育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人们的观念中应试教育仍居支配地位,在教育实践上应试教育仍居主流。受此影响,一些学科处于尴尬的境地,历史就是其中之一。
4.历史资源有限。我校图书资料有限,学生很难从影视资料、图书资料中找到自己喜欢的问题,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问到“你对历史教学有哪些要求”时,很多同学都希望给他们找一些历史课外书籍,希望多播放一些历史影片、多介绍一些历史人物、多讲一些历史故事。
5.学生学习的学科多、负担重。如果学生抽出更多的时间去观看影视资料,调查相关的历史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历史问题,就会冲击和占用其他学科的学习时间,这对学习科目多、学习负担重的学生来说,是无法做到的。
三、对策
1.突出直观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所有的历史事件都是过去的,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差太远,学生很难理解,因此,课堂上要尽量用教材上的人物、图片、图表等进行分析,尽量运用电教设备上的资源库,观看一些与历史课本相关的影视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久远的历史现象,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根据我校每周二、周四的历史课外兴趣活动,适应学生的需求,介绍一些历史人物,播放一些经典影视,开办故事会、辩论会,办手抄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读书,首先是认真阅读历史教材,掌握和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同时,课外要读一点历史通俗读物,如《中华上下五千年》、《世界五千年》等,多搞一些活动,这里是指读书、做练习等学习活动以外的实践性的学习活动。要重视活动,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去感受、体验和理解历史。
4.转化学困生,教师应该有一颗恒心,要经常深入学生,观察他们的情绪变化,对有异常表现的应及时开导和鼓励,使他们的学习步入正常轨道。但由于学习困难的“慢”生毕竟对知识理解及运用的能力比其他同学偏低,学习成绩常出现波动性的变化,很容易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还需要经常另开“小炉灶”,加强对他们的辅导,适当增加适合学生实际的试题或辅导资料,强化训练,弥补知识上的缺陷,促使他们进入成功的起点和终点,进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良性循环。
总之,以上所述的成因和肤浅的对策,是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学生的现状分析及采取的一些做法,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我们去探索和研究,如认知因素——知识障碍、方法障碍、智能障碍等,在此仅仅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