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因“错误”而精彩

来源 :南北桥·教学探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is_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衣无缝”,“滴水不漏”,难容错误的传统课堂,让我们只能仰视,感受更多的是无奈。学生知识水平不同,生活背景不同,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十分正常的。错误是学习的必然产物。布鲁纳曾说过:“学生的错误是有价值的。” 错误是学生探究的标志,也是一种学习经验。 一般来说,只要学生经过思考,其错误中总会包含某种合理的成分,有的甚至隐藏着一种超常,一种独特,反射出智慧的光芒。以人发展为本的数学教学,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数学课堂,它是学生出错的地方,是师生逐步认识错误,利用错误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空间。用资源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学习中的错误,教学的天空会更广阔,更精彩。
  
  一、正视错误——显示真实的课堂
  
  我们的“好课”教学内容精当,层次清楚,语言规范,板书漂亮,问题设计合理,师生配合默契,让听课者叹服!细细观察,发现课堂成了老师和部分学生合演的“木偶剧”。教学中不断地暗示,不敢让普通学生来回答问题,不敢让学困生来板演,于是课堂教学中没有了错误。有些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面对出现的各式各样错误,通常是鄙视错误,希望马上消灭这些阻碍教学顺利展开的错误,但对于某些可挖掘的错误,不探究学生得出这种错误的原因及思考过程。急躁地挑明这是错误的,或者对学生进行一番消极性批评。面对这种做法,学生的错误可能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对这方面的知识内容也就不能很好地掌握。久而久之,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在错误面前产生了胆怯、退缩的心理,对教师也产生了恐惧感,距离感。很多问题在课堂上没有暴露,但课后却错误一片!最终,学生由此渐渐地对数学失去了兴趣,失去了解决问题的自信心,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错误是学生探究的标志,也是一种学习经验。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错误是伴随学生一起成长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产生的错误需要教师的正确理解,正确对待,正确引导。同时,学生的自尊心更需要教师来保护。杜威曾说过:“失败是有教导性的,真正懂得思考的人,从失败和成功中学得一样多!”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误,用一颗宽容的心去纠正学生的错误,善待学生在探究中的错误,引导他们掌握验证的方法与面对错误的坦城态度,使他们明白有矛盾的冲突才有探究的需要。
  
  二、预设错误——呈现多姿的课堂
  
  课堂上的错误,有些是教师能够预料到的。教师通过认真钻研教材,根据学生发生错误的规律,可以意识到那些错误可能会发生。教学不仅仅组织学生学习正确的知识,更能让学生在思索、讨论中呈现多姿多彩的课堂。
  1.预设错误,防患未然
  我们在学生学习尚未发生认识偏差之前,把某些错误设法显示出来。引导学生从自己认识的角度,凭借自己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 预先控制。
  比如,学习了《同底数幂的乘法》后,设计一组辨析题:
  判断下列计算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请改正。
  (1)(x2)3=x5()(2)x4 x3=x12()(3)x3+x3=x6()
  这样,控制了可能发生的错误,防患于未然,把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在议错、辨错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故意错误,引发质疑
  有意识设计一些本身存在错误的题目,特别是学生易发生错误的地方,制造“陷阱”,在学生主动的验证探索中发现原结论不当之处,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在《相似变换》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依次验证:
  (1)“三角形作相似变换,边长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面积是原来图形面积的几倍?”
  (2)“三角形作相似变换,放大到原来的4倍,放大后的面积是原来图形面积的8倍?“三角形作相似变换,放大到原来的n倍,放大后的面积是原来图形面积的2n倍?”
  学生容易受结论1的影响而认为结论2也是一个“正确”的结论。要求学生利用实例进行验证。由上述可发现原来所要验证的结论是错误的。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纠正了错误,找到了判断的方法,同时得出三角形的底与面积变化的规律。通过这种活动,提升了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其发现法。
  
  三、宽容错误——显示自由的课堂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学生学习中产生的错误,是一种来源于学生学习活动本身,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学习材料。它来自学生,贴近学生,教学时又回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错误”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只要合理利用,就能较好地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作为教师,首先要本着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观,尊重、理解、宽容出错的学生,不斥责、挖苦学生,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而心情舒畅,情绪饱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最活跃,实践能力最强。这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必须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进行,拥有快乐、宽松、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认知和创造具有极佳的激励作用。因此,教师要允许学生出错。
   我在教学中就用开“绿灯”的方式对待学生的错误,在课堂上提倡几个允许: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这盏“绿灯”使他们的自尊心得到了切实的保护,人格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没有答错题被老师斥责的忧虑,更没有被同学耻笑的苦恼,他们在民主的气氛中学习,思维活跃,敢说,敢做,敢问,勇于大胆创新,以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投入学习,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而且师生的关系也非常融洽。
  
  四、捕捉错误——生成精彩的课堂
  
  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活动中出现的错误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出现,比如在课堂上的传授、回答、练习中,课后作业中,平常的生活中出现等等。它一直伴随着教学过程的始终,它具有不可预测性,不规则性。因此,对于它的出现,要求教师具有敏锐的“眼”,善于发现,善于捕捉,选取合适的场合、时机进行灵活的运用。课堂即时发生的错误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利资源,处理得好,会成为一堂课的“亮点”。
  1.优化评价,善待“错误”
  新课程教学观认为,教学不只是课程的执行和传递,更是课程的创新与开发;教学不是实施计划、教案,照本宣科的过程,而是课程内容持续生存和转化的过程,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强调教学的生成性,许多老师也意识到不能再走“教案剧”了,要倾听学生的声音,要把课堂中的意外变为教学资源。评价是教学中重要的调控手段,优化对学生的评价,能体现教师课堂调节能力和教学机智。但是,如何评价在课堂中思维积极、敢于打破常规的学生,如何判断课堂新信息是有价值的,如何抓住有价值的信息以改变教学的过程,却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难题。
  2.巧辩错误,自主开放
  案例:《近似数》一课,课堂上同学们正在交流收集到的生活中的大数。
  学生1说:“我们国家的人口是13亿。”
  学生2立刻站起来补充:“我家楼下的张阿姨昨晚刚生了个宝宝,所以中国人口现在应该是13亿零1人。”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学生3:“一个小宝宝出生,那还有很多人死了呢!有所得必有所失嘛!”
   “有道理。”我点头。
  学生4:“那生的和死的正好抵消,不就没变嘛!”我想,这下跑远了,刚要纠正。
  学生5:“我不同意,出生的人数和死亡的人数不一定相等,我看过一篇统计报道每分钟中国约有38人出生,同时,有16人死亡,所以出生的人比死亡的人多。”
  
  学生6:“每秒钟都会有人出生有人死亡,所以是不能统计出很准确的人数的。13亿只是一个大概的数。”
  学生们说得多好啊,正是因为生活中有时不可能得到准确的数,有时不必要一个很准确的数,只需要一个大概的、接近的数,这不正是近似数产生的原因吗?课堂,我们一向把它看得很神圣,却时常忽视课堂更是生活,是师生成长的历程,孩子们因为积极的参与而表现出的与个人经验有关的独特理解,更值得表扬,教师允许学生适度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心灵开放一分,就会多一份惊喜。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了。正是在出错时,学生对自己不成熟的观点相互之间进行有意义的争辩,才有了对知识的进一步了解和认识。“理不辩不明”,争论与辩论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似向平静的湖面投入一粒石子,能一下子激活学生的思维。
  课堂教学是一项复杂活动,即便是经验丰富的教师,也难免出现“卡壳” “走调”现象,过失在所难免。某课例中,由于老师的课前准备工作没有做到位,等腰三角形变得不等腰了,教师面对自身的失误,及时纠错,并抓住契机发掘其中有价值的教学因素。正是这不等腰的三角形让学生萌发了剪轴对称图形的意愿,点亮了学生创新的火花。错误之所以是宝贝,其价值有时并不在于错误本身,而在于师生从中获得新的启迪。这不但需要我们有沉静的心理和从容应变的机智,更需要树立牢固的错误意识。课堂教学中的错误,对学生来说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对老师来说,简直是一种机遇,在课堂中利用好错误资源,不仅使一些尴尬的局面得以挽回,更能解决教学中疏与堵的矛盾,使得教学过程如同溪水碰岩石——有障碍而得以飘扬——更美。
  
  五、反思错误——共同成长的课堂
  
  反思是一种主动“再认识”的过程,是思维的高级形式。保持反思的习惯,对于巩固和深化教学成果,往往事半功倍,而“学习+反思”早已为大家所共识。
  教师了解到学生出错的类型和出错的原因,由此推断出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这将有利于教师有目标地采取补救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反应是教师教学效果的一面镜子,它提供了各种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根据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错误,审视自己,进行反思:课前准备是否充分,教学计划安排是否妥当,教学内容是否恰当,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小学生的胃口等等。通过这些问题的分析,教师对自身的教学有更深入的认识,发现不足之处,采取及时有效的方法进行调整,修正自身的不足之处。
  教师通过引领学生亲自参与错误、议错、辩错的全过程,鼓励其对错误进行反思。经过大家的讨论、探索,必然会对自己的错误有着透明化的了解,除修正错误外,还可以引出新的知识。学生通过体验错误,反思错误,感悟新方法,达到自主构建。
  生活中不是缺乏教育资源,而是缺乏善于发现和有效利用教育资源的眼睛。对于那些在设计好的教案外和常规课堂内突然出现的教育资源,尤其需要我们积极对待,及时抓取,细心呵护,用心挖掘。最终,让“错误”也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因为有了错误,课堂才显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因为有了错误,才能弘扬个性,使课堂充满灵性。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它是指教师及时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景等动态信息,利用可生成的资源不断创新课堂的一种教学流程。那么如何建构生成式课堂呢?
  
  一、全面柔性预设,为课堂生成敲响前奏
  
  首先,准确把握教材。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这就是对教学的预设。苏教版教材素以人文性浓厚见长,而教师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文底蕴,没有对教材深层次的挖掘,没有对文本作真正的、人文的、人性的、个性的解读,就不可能营造充满人文的、美的课堂。因此,只有将学生的思路拓开,让学生选择从一个角度去思考,课堂才会充满生成的美丽。
  其次,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课程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表达出来的,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目标的设置不能过分偏向认知目标,应更加注重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建设。
  再次,柔性设计为生成留足空间。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新课堂,关注的重点是学生主体的学习状态,教学预设要更多地注入学习设计的内涵,这样的设计应是“柔性设计”,即教师在课前预设时要为学生的活动和发展留足更多的弹性空间。教师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会出现哪些情况,遇到这些情况如何处理,事先做出相应的教学安排,形成“弹性化”教学方案,这种方案,不要过于具体和详细,只要能给学生留足自主创新、自由思维的空间。
  
  二、平等和谐自由,为课堂生成酝酿基础
  
  教师与学生都是作为独特的个体生命而存在的,教与学的过程是师生围绕共同的学习问题而展开的互动过程。因此,课堂教学其实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一种活动,是师生彼此敞开心灵、思维碰撞、精神相近、不断动态生成的重要的生命历程。
  1.让师生交往成为平等的“人与人”的交往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师生平等交往,不仅仅是教师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应该要完成角色转换,从居高临下的“课堂统治者,标准答案的主宰者”中走出,真心实意地走近孩子,倾听孩子,理解孩子,宽容孩子。这样才能创设出自由、和谐的课堂文化,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2.创设“开放民主、自主探索”的课堂
  开放的课堂是学生心灵上有安全感的课堂。不论学生提出的问题在教师看来多么幼稚,多么离题,多么荒唐,也不论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多么离谱,教师都应能理智、心平气和地对待,在课堂上听不到呵斥声,看不到苦恼和僵持的局面。并把它作为教学的契机,引导学生有根据地批判地对待,给学生一片广阔、自由的天空。
  3.赏识评价,课堂生成的“助推器”
  师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是促进课堂生成的重要因素。赏识性评价是维系师生、生生有效对话的纽带,是促使课堂生成的“助推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评价时相互赏识,相互激励,能营造一种温馨的氛围,给学生自信与信任,个性张扬与思维放飞的土壤。这样,精彩的课堂才可能随时生成。
  
  三、抓住课堂契机,为课堂生成创造条件
  
  1.善待错误
  学生作为学习者,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学生的错误是一种鲜活的课程资源,只要教师不粗暴武断地打断学生,决然地否定学生,学生也许就能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进行创造,从而发现真理。正像沙粒可以变成珍珠,“错误”不也能生成一份美丽吗?
  2.尊重异举
  学生是鲜活的个体,他们思维活跃,经常会有“异言怪举”。面对这些“异样的声音”,是牵着学生往预设的轨道上跑,还是顺着学生的价值取向,顺势挖掘?作为教师,面对学生的异常举动,要能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并灵活地调整教学,使教学过程富有弹性,富有人文性。
  3.捕捉时机
  教师要勇当伯乐,善于发现良驹。课堂的内容永远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教师是有心人,任何迸发出的火花都将是学生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要成为平等中的“首席”,要善于倾听和发现,要学会“屈尊”,欣赏学生们的“真情告白”,并及时发现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通过提炼、筛选,进行扶植、培养,让“良驹”成为“千里马”。
  课堂的活力来自学生动态的发展,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因素,使之成为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催化剂。每一节语文课都应该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相伴生成的过程,都应该是让学生尽情绽放自己思维感受的诗意的过程。让我们的课堂因动态生成而绽放光彩。
其他文献
班主任是联系各科教师的纽带,是沟通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桥梁。他肩负着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任,在学生心目中有着神圣的地位。要做好班主任工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具备三种意识    1.平等意识。平等意识表现在对学生的信任、理解和尊重上。信任就是唤起学生心灵中美好的东西,激发他们的上进心;理解首先要理解学生的内心情感,与学生成为知心朋友,理解更意味着倾听、同感、
期刊
一、文章的写作背景    今人一说到唐代,其印象大多是社会开放、经济繁荣、百姓富足、思想自由。其实,盛唐一过,气象渐衰,积弊渐显,已远非贞观大唐气象可比。  柳宗元生活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土地,掠夺百姓,加重税收,政令烦琐。“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陆《均节赋税恤百姓》)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盘剥下层,于是“通津大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
期刊
班级管理工作是锤炼学生的熔炉,是培养学生素质的基地,是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首先,班级的管理工作会促进班干部积极、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促进他们动脑想办法,激发他们的潜力,培养其自主管理的能力。其次,班级工作又使他们不可避免地走上讲台,讲观点、谈看法,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克服了胆怯、害羞的心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儿童研究所对我国杰出青少年的调查中发现,其中89.19%的人童年时期当过班
期刊
识字是阅读的基础,是学生进入知识宝库的一把钥匙。怎样使低年级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利用丰富的生活资源,愉快地、轻松地识字?下面就我个人在教学之余,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的体会,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在家庭中,开展“家庭生活”识字    家庭生活是学校生活的基础,孩子的大部分时间在家中度过,家庭环境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家中,看电视是孩子的一种娱乐,我们利用孩子这一嗜好,让孩子在观看电视时,看
期刊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与其他学科相联系,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儿童眼中的世界是绚丽多彩的,儿童心中的梦想是神奇诱人的。参加游戏活动,他们会娓娓动听地讲给别人听;看见美丽的景色,他们会情不自禁地用稚嫩的线条、色彩画出五彩斑斓的画,可见,作画和语言成了儿童传达内心世界的直接途径。虽然两种形式不同,却
期刊
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创新性培养人才的模式。在旧的教学观念上,缺乏尊重、鼓励学生创新思维的民主环境个体的“另类”思维往往遭到歧视,致使学生不敢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和自己的“独到见解”,学生之间没有激烈的“讨论”和“交锋”,师生之间缺乏真诚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在教学评价上,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为核心,着重考查学生对教师授课内容的记忆和重现情况,注重答案的统一化和
期刊
物理学科是一门与生产、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自然学科。学生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与获取,一方面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另一方面也可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实际中的简单问题,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并从中体会到学习带来的快乐与欢欣。在物理的学习过程中,实验是学好物理的基本方法之一。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一堂好的实验教学课还有
期刊
建构主义认为,新知识的学习是主体在自己的头脑里建立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是活动及其经验内化的过程。这种内化的过程,或者是以同化的形式把客体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或者是以顺应的形式改造已有的知识经验,从而使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质的变化。完成这样的过程,完全是自主行为,而且只有通过主体积极主动的智力参与才能实现。所以,学生自主参与是建构有效课堂的基本前提。那么数学课堂如何促使学生自主参与呢?    
期刊
探究式学习,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以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其课堂可以表现为:    一、联系生活、提出问题    探究式学习的核心是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而探究活动
期刊
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就像艺术家,创造出杰出的艺术作品,使课堂这一大舞台充满吸引力。在教学活动中,要真正掌握好这门艺术,不仅要求学生从全局上把握知识体系,而且要从全局上把握好科学思维体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更重要的就是开创趣味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那么,怎样开创趣味课堂,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第一步,激趣。  1.新而生趣。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方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