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才20岁,为什么每天都觉得累累累

来源 :文苑·感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peng46101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生最痛苦的事情并不是没有野心,而是没有足够好的耐心和体力配得上自己的野心。
  学妹小景幽怨地跟我说:“七天学姐,我不知道怎么回事,自从开始实习,每天都觉得特别累。本来想着自己一个人在北京,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可以多做一点自己的事,看看书写写稿子,结果回到住处后只想瘫倒在床上。我才20岁,为什么每天坐在电脑前,都觉得这么累呢?”
  其实不光是学妹有这种疲惫的感觉,我有时也常会觉得自己的体力配不上想做的事情。
  跟另一个互联网公司的朋友聊起来,他也说最近的状态不佳。是累吗?我问起他来。
  “累倒不怕,主要是工作没有成果,没什么成就感,所以即便是忙碌,也没有什么开心的时刻,忙且不开心,那种疲惫感就油然而生了。”
  或许这个朋友说出了我们累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因为这份工作让我们身心乏力,而是这份工作没有带来任何可以看得见的结果,或者没有给出及时的反馈,让时间消耗了我们去认真做事追求的意义感。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你为什么出发。”这是很早之前就听过的一句话,跟学妹聊天时也提到了这句,我们常常说不忘初心,可是在旅途中,初心常常被丢到一边。
  学妹无奈地跟我说:“ 其实我每天都不知道自己在公司做了什么,一会儿有同事让我帮忙做翻译,一会儿另一个同事让我去帮他搬东西,每一项工作我都没办法推脱,等忙完回到自己的工位上,看看時间,旁边的同事已经准备下班了。而我列在清单上的工作才完成了一少半。”
  跟很多职场中的朋友聊天后发现,我们每天在工作中多多少少会强撑着做一些琐碎的、无意义的、无趣的、看不到结果但是不做又不行的工作。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常常困囿在情绪中,拖垮我们的不仅是繁忙的日常,也有时不时就起伏颠簸的情绪。
  下班后也常常会跟同事就近吃晚饭,有时候闲聊起来就发现,我们在工作中积攒了太多无处释放的情绪,因为焦虑而把情绪包装成“吐槽”跟大家一起参与,因为分享焦虑而让自己的情绪更加波动。
  “明明回家是想跟孩子好好玩耍的,但是想起工作中委屈的事情,眼泪就忍不住掉了下来。宝宝懂事地问我:妈妈,是不是我不乖才惹你哭哭呀?”成为宝妈的同事无奈地说。
  看起来只是一个职场妈妈心酸的一瞬间,可如果大家讨论起来,就开始忍不住向“丧偶式育儿”、“要不要做全职妈妈”等方向跑去,虽然说讨论的内容也在情理之中,可却像是把自己置身在一种极其悲惨的境遇中,总归让自己的焦虑变得更宽阔了。
  新来的实习生也会常常因为一起聊天时,谈到自己独自一人在北京,还没有找到男朋友,听到来自各种同事朋友的建议,“哎,你一个人工作肯定很累呀,快找个男朋友一起分担吧。不然以后找对象越来越难哦”。
  她私下跟我发微信说:“本来我只是因为工作而觉得疲惫,但最近也因为自己的感情开始焦虑起来。感情工作都不确定的惶恐感占据内心,更无法安心工作。我才20多岁,为什么觉得人生这么艰难?”
  在吐槽和抱怨中,我们关注的不再是事情本身,而是被情绪放大的一种假象。
  置身人群中时,所谓的比较和落差,让我们对“理想中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期待,从而增加了对当下的不满,过早地给自己下结论,进行消极的预言,失去生活的勇气。
  可是我们能把握的,只有当下。
  与其让自己的疲惫感随着情绪凸显,逃避真正需要面对的情况,把自己的心态交到别人身上去引导,不如做好手边能做的事情。
  给自己的生活分解一些小目标,比如今天锻炼20分钟,明天听一节音频课,尽量创造属于自己的可控的生活。
  这些积极的反馈和信号,能让你更自信地面对未知的生活,拥抱“不确定”。
  工作不顺利,没有男朋友,内心觉得无力,并不能成为我们停下脚步的理由,反过来想,这不也正是生活的动力么。
  正是因为生活中还有这么多不完美,我们的努力才有了意义。
  亦舒说过:无论如何,一个人借故堕落总是不值得原谅的,越是没有人爱,越要爱自己。一个人终究可以依靠的,也是自己。
  比起觉得累,觉得艰难,其实你用什么缓解疲惫更重要。
  觉得累的时候就习惯性地去玩手机放松,渴望从繁忙的工作中逃离,从这些即时的碎片化的信息中得到片刻解脱。结果本该做的重要的事情被一再拖延,自己满足于得到了休憩的假象,而最后不得不熬夜或挪用其他时间来弥补没来得及做的事情。
  我们太想要得到解脱时,却常常陷入另一种碎片化的疲惫,在看完半小时或者一小时的抖音,或者从微博切换到知乎,然后在豆瓣上来回点击后,时间花费了,但是该做的事情还停留在原地。
  采铜提到过“价值半衰期理论”,提出一件事情应不应该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做,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评估:一是这件事在当下给我们带来的收益大小,这个收益可以是心智、情感层面的,也可以是身体、物质层面的,称之为“收益值”;二是这项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称之为“收益半衰期”,半衰期长的事件,其影响会持续较久。
  而在判断一件事情是否正确的时候,主要看它带来的收益半衰期的长短。
  短半衰期的事情如漫无目的刷微博、跟别人掐架、在网上购物等;长半衰期的事情如练习书法、坚持写作、学会一种思维技巧。
  我记得有一个关于罗永浩的八卦,说他曾经在小摊上买了100多斤的成功学书,当年创业的时候每次觉得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拿起一本看。每当看不进去的时候,就果断扔到一边,然后换另外一本看。每一次陷入僵局困难危险等境地的时候,他说自己始终相信,只要努力,只要坚持,就能成功。
  心理暗示的效果或许正在于,在被“不确定性”笼罩时,在没有归属感的当下,你仍然能感受到来自内心深处的能量。
  愿我们人生即使疲惫,也对自我满怀期待。
  愿人生旅途漫长,而你我依旧实现梦想。
其他文献
一对普通的老夫妻,从没有迈出过国境线。退休那年,他们分工:老奶奶开始学习英语,收集各个国家的资料;老爷爷开始学习摄影、按摩。等学得差不多了,他们去了法国大使馆,站在签证处的窗口外,递上所有办理签证需要的资料。他们拿到了人生第一个签证,然后拖着行李箱,带上电饭锅、大米,飞去了巴黎。后来,他们用6年的时间,走了39个国家,去了200多座城市,遇到了很多人,经历了很多故事,当然还看到了各种美景。回国之后
期刊
据说,日本江户时代的匠人建房子,并不像现在这样事先画好设计图纸,而是从日式推门的拉手这样微小的零部件开始入手的:拉手做好做推门,推门做好做橱柜……如此这般,点点滴滴,倾尽心力布置完整个一间房,才会根据第一间房的设计样式,思考第二间房如何着手。  换言之,日本传统的建筑方式,是從细节开始逐步完善的,是从部分到全局的过程。与欧美国家先计划整体再完善细节的思维模式正好相反。这种传统的日本思维方式,乍一听
期刊
* 01 *  经典影片《蒂凡尼的早餐》里有个镜头很撩人,奥黛丽·赫本穿着黑色小礼服,站在蒂凡尼精美的橱窗前,细嚼慢咽地品尝着早餐。    那一瞬间,简单的可颂面包与热咖啡,宛如一场盛宴。  私以为,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莫过于清晨醒来,身边有倾泻而下的阳光、有热气腾腾的早餐和心爱的姑娘。可千万别小看这顿早餐,它不僅能够提供给我们所需的能量,也能够燃起我们对生活的热情,并充实幸福感。  是否健康、是
期刊
小事最见教养,比如,丢垃圾。  前几天爬山的时候,我亲眼目睹一位清洁工大叔翻越山上的栅栏,去捡一块被丢进山里的橘子皮。他一只手抓着栅栏,另一只手用棍子试图将橘子皮夹起,整个身子都往山底倾斜着,够不着就往前一点,再往前一点。  我的心都要被揪起来了,那座山真的太陡了,他抓着栅栏身子往下伸的时候整个身体的重心都是倾斜的,特别危险,因为下面就是万丈深渊。  我问他:“大叔,要帮忙拉着你吗?你这样好危险啊
期刊
认识许总的那一年,我刚刚大学毕业。  那时候我加入了大学生创业的浪潮,在一家广告公司做宣传资料,刚好许总也在,他看完我的资料对我说,他的公司也有这样的业务,想要高薪挖我过去。  那个时候的我年轻气盛,想都没想就拒绝了。要当就当自己公司的CEO,给别人打工有什么意思?  我到现在还在为当时幼稚的想法感到可笑。  一年后,我创业失败。那时候真的很惨,最后宣布公司倒闭,我把一些办公用品低价卖给别人,那种
期刊
国外有一个叫摩根的青年,有天突发奇想——连续吃30天麦当劳会怎样?他说干就干,一日三餐都吃麦当劳,连吃30天,还用摄像机记录下了这一过程。30天后,摩根的体重增加了25磅,还出现了轻度抑郁和肝脏衰竭现象。要知道,之前摩根可是非常健康的,真是不作死就不会死。  摩根连续30天吃麦当劳的视频引起了另一个人的关注。他叫马特·卡茨,是著名的谷歌工程师。他告诉自己,既然30天可以改变一个人,那为什么不朝好的
期刊
最近深深体会到:大胆一点,勇敢一点,生活才是不一样的。什么都不敢做,不去做的人,生活是单调的。  上周妹妹去了长隆的水上乐园。我看着她照片中玩的那些项目,羡慕不已,因为我不敢玩,我恐高,比如从108层高升降梯下来,我会被吓死;再比如一些比较刺激的水上项目,我也完全不敢尝试。  很多时候,很多事情,我不敢去做,不敢去尝试。给自己设置了局限,我总是认为自己不行,自己害怕,没开始就退缩了。看着身边的玩伴
期刊
》》》 01  以前听人说,下班后两小时,决定你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其实,早晨的时间比晚上的时间效率更高,更宝贵。  白天要上课、学习、工作,要和人交往,能量消耗严重,就好比手机就算不打电话,后台运行的程序也会让电量流失,只要醒着,就无法阻止脑子思考,晚上必定不是精力最好的时候。    晚上还会有聚会,有電话或者微信进来,而早上不仅比晚上精力好,而且早起后的时间几乎是不会被打扰的整段时间。  很多
期刊
周日,从商场出来去停车场,在路边有人吆喝:刚出炉的热烧饼啊,热烧饼。我听着声音熟悉,抬头看去,原来是我的前同事老张。一头花白的头发,脸上布满了沟沟壑壑,我心里有点吃惊,这才几年没见,竟老成这样了?  老张也看到了我,一脸赧然:给孩子带几个烧饼回去吃吧,挺脆的。  我倒不好意思起来,赶紧放下大包小包掏钱给他,老张推辞着,涨红了脸。我问:张哥,你不是自己在开饭店吗,怎么跑这里摆起摊来了?  他叹了一口
期刊
那些内心有火焰的岁月是珍贵的,奔赴的燃料仅仅是一腔赤诚,这样的热血时分其实很短暂,不要因为觉得困难就轻易地放弃它,然后放任自己随波逐流。  有部英国纪录片叫做《人生七年》,从1964年开始,一直持续到2013年。  纪录片的主角是20名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7岁孩子,影片记录了他们每隔7年的生活学习状态、未来的展望、对异性的看法、对其他成员的看法、对节目的看法。  听说每7年人体内的细胞就会全部更新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