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生最痛苦的事情并不是没有野心,而是没有足够好的耐心和体力配得上自己的野心。
学妹小景幽怨地跟我说:“七天学姐,我不知道怎么回事,自从开始实习,每天都觉得特别累。本来想着自己一个人在北京,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可以多做一点自己的事,看看书写写稿子,结果回到住处后只想瘫倒在床上。我才20岁,为什么每天坐在电脑前,都觉得这么累呢?”
其实不光是学妹有这种疲惫的感觉,我有时也常会觉得自己的体力配不上想做的事情。
跟另一个互联网公司的朋友聊起来,他也说最近的状态不佳。是累吗?我问起他来。
“累倒不怕,主要是工作没有成果,没什么成就感,所以即便是忙碌,也没有什么开心的时刻,忙且不开心,那种疲惫感就油然而生了。”
或许这个朋友说出了我们累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因为这份工作让我们身心乏力,而是这份工作没有带来任何可以看得见的结果,或者没有给出及时的反馈,让时间消耗了我们去认真做事追求的意义感。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你为什么出发。”这是很早之前就听过的一句话,跟学妹聊天时也提到了这句,我们常常说不忘初心,可是在旅途中,初心常常被丢到一边。
学妹无奈地跟我说:“ 其实我每天都不知道自己在公司做了什么,一会儿有同事让我帮忙做翻译,一会儿另一个同事让我去帮他搬东西,每一项工作我都没办法推脱,等忙完回到自己的工位上,看看時间,旁边的同事已经准备下班了。而我列在清单上的工作才完成了一少半。”
跟很多职场中的朋友聊天后发现,我们每天在工作中多多少少会强撑着做一些琐碎的、无意义的、无趣的、看不到结果但是不做又不行的工作。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常常困囿在情绪中,拖垮我们的不仅是繁忙的日常,也有时不时就起伏颠簸的情绪。
下班后也常常会跟同事就近吃晚饭,有时候闲聊起来就发现,我们在工作中积攒了太多无处释放的情绪,因为焦虑而把情绪包装成“吐槽”跟大家一起参与,因为分享焦虑而让自己的情绪更加波动。
“明明回家是想跟孩子好好玩耍的,但是想起工作中委屈的事情,眼泪就忍不住掉了下来。宝宝懂事地问我:妈妈,是不是我不乖才惹你哭哭呀?”成为宝妈的同事无奈地说。
看起来只是一个职场妈妈心酸的一瞬间,可如果大家讨论起来,就开始忍不住向“丧偶式育儿”、“要不要做全职妈妈”等方向跑去,虽然说讨论的内容也在情理之中,可却像是把自己置身在一种极其悲惨的境遇中,总归让自己的焦虑变得更宽阔了。
新来的实习生也会常常因为一起聊天时,谈到自己独自一人在北京,还没有找到男朋友,听到来自各种同事朋友的建议,“哎,你一个人工作肯定很累呀,快找个男朋友一起分担吧。不然以后找对象越来越难哦”。
她私下跟我发微信说:“本来我只是因为工作而觉得疲惫,但最近也因为自己的感情开始焦虑起来。感情工作都不确定的惶恐感占据内心,更无法安心工作。我才20多岁,为什么觉得人生这么艰难?”
在吐槽和抱怨中,我们关注的不再是事情本身,而是被情绪放大的一种假象。
置身人群中时,所谓的比较和落差,让我们对“理想中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期待,从而增加了对当下的不满,过早地给自己下结论,进行消极的预言,失去生活的勇气。
可是我们能把握的,只有当下。
与其让自己的疲惫感随着情绪凸显,逃避真正需要面对的情况,把自己的心态交到别人身上去引导,不如做好手边能做的事情。
给自己的生活分解一些小目标,比如今天锻炼20分钟,明天听一节音频课,尽量创造属于自己的可控的生活。
这些积极的反馈和信号,能让你更自信地面对未知的生活,拥抱“不确定”。
工作不顺利,没有男朋友,内心觉得无力,并不能成为我们停下脚步的理由,反过来想,这不也正是生活的动力么。
正是因为生活中还有这么多不完美,我们的努力才有了意义。
亦舒说过:无论如何,一个人借故堕落总是不值得原谅的,越是没有人爱,越要爱自己。一个人终究可以依靠的,也是自己。
比起觉得累,觉得艰难,其实你用什么缓解疲惫更重要。
觉得累的时候就习惯性地去玩手机放松,渴望从繁忙的工作中逃离,从这些即时的碎片化的信息中得到片刻解脱。结果本该做的重要的事情被一再拖延,自己满足于得到了休憩的假象,而最后不得不熬夜或挪用其他时间来弥补没来得及做的事情。
我们太想要得到解脱时,却常常陷入另一种碎片化的疲惫,在看完半小时或者一小时的抖音,或者从微博切换到知乎,然后在豆瓣上来回点击后,时间花费了,但是该做的事情还停留在原地。
采铜提到过“价值半衰期理论”,提出一件事情应不应该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做,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评估:一是这件事在当下给我们带来的收益大小,这个收益可以是心智、情感层面的,也可以是身体、物质层面的,称之为“收益值”;二是这项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称之为“收益半衰期”,半衰期长的事件,其影响会持续较久。
而在判断一件事情是否正确的时候,主要看它带来的收益半衰期的长短。
短半衰期的事情如漫无目的刷微博、跟别人掐架、在网上购物等;长半衰期的事情如练习书法、坚持写作、学会一种思维技巧。
我记得有一个关于罗永浩的八卦,说他曾经在小摊上买了100多斤的成功学书,当年创业的时候每次觉得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拿起一本看。每当看不进去的时候,就果断扔到一边,然后换另外一本看。每一次陷入僵局困难危险等境地的时候,他说自己始终相信,只要努力,只要坚持,就能成功。
心理暗示的效果或许正在于,在被“不确定性”笼罩时,在没有归属感的当下,你仍然能感受到来自内心深处的能量。
愿我们人生即使疲惫,也对自我满怀期待。
愿人生旅途漫长,而你我依旧实现梦想。
学妹小景幽怨地跟我说:“七天学姐,我不知道怎么回事,自从开始实习,每天都觉得特别累。本来想着自己一个人在北京,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可以多做一点自己的事,看看书写写稿子,结果回到住处后只想瘫倒在床上。我才20岁,为什么每天坐在电脑前,都觉得这么累呢?”
其实不光是学妹有这种疲惫的感觉,我有时也常会觉得自己的体力配不上想做的事情。
跟另一个互联网公司的朋友聊起来,他也说最近的状态不佳。是累吗?我问起他来。
“累倒不怕,主要是工作没有成果,没什么成就感,所以即便是忙碌,也没有什么开心的时刻,忙且不开心,那种疲惫感就油然而生了。”
或许这个朋友说出了我们累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因为这份工作让我们身心乏力,而是这份工作没有带来任何可以看得见的结果,或者没有给出及时的反馈,让时间消耗了我们去认真做事追求的意义感。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你为什么出发。”这是很早之前就听过的一句话,跟学妹聊天时也提到了这句,我们常常说不忘初心,可是在旅途中,初心常常被丢到一边。
学妹无奈地跟我说:“ 其实我每天都不知道自己在公司做了什么,一会儿有同事让我帮忙做翻译,一会儿另一个同事让我去帮他搬东西,每一项工作我都没办法推脱,等忙完回到自己的工位上,看看時间,旁边的同事已经准备下班了。而我列在清单上的工作才完成了一少半。”
跟很多职场中的朋友聊天后发现,我们每天在工作中多多少少会强撑着做一些琐碎的、无意义的、无趣的、看不到结果但是不做又不行的工作。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常常困囿在情绪中,拖垮我们的不仅是繁忙的日常,也有时不时就起伏颠簸的情绪。
下班后也常常会跟同事就近吃晚饭,有时候闲聊起来就发现,我们在工作中积攒了太多无处释放的情绪,因为焦虑而把情绪包装成“吐槽”跟大家一起参与,因为分享焦虑而让自己的情绪更加波动。
“明明回家是想跟孩子好好玩耍的,但是想起工作中委屈的事情,眼泪就忍不住掉了下来。宝宝懂事地问我:妈妈,是不是我不乖才惹你哭哭呀?”成为宝妈的同事无奈地说。
看起来只是一个职场妈妈心酸的一瞬间,可如果大家讨论起来,就开始忍不住向“丧偶式育儿”、“要不要做全职妈妈”等方向跑去,虽然说讨论的内容也在情理之中,可却像是把自己置身在一种极其悲惨的境遇中,总归让自己的焦虑变得更宽阔了。
新来的实习生也会常常因为一起聊天时,谈到自己独自一人在北京,还没有找到男朋友,听到来自各种同事朋友的建议,“哎,你一个人工作肯定很累呀,快找个男朋友一起分担吧。不然以后找对象越来越难哦”。
她私下跟我发微信说:“本来我只是因为工作而觉得疲惫,但最近也因为自己的感情开始焦虑起来。感情工作都不确定的惶恐感占据内心,更无法安心工作。我才20多岁,为什么觉得人生这么艰难?”
在吐槽和抱怨中,我们关注的不再是事情本身,而是被情绪放大的一种假象。
置身人群中时,所谓的比较和落差,让我们对“理想中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期待,从而增加了对当下的不满,过早地给自己下结论,进行消极的预言,失去生活的勇气。
可是我们能把握的,只有当下。
与其让自己的疲惫感随着情绪凸显,逃避真正需要面对的情况,把自己的心态交到别人身上去引导,不如做好手边能做的事情。
给自己的生活分解一些小目标,比如今天锻炼20分钟,明天听一节音频课,尽量创造属于自己的可控的生活。
这些积极的反馈和信号,能让你更自信地面对未知的生活,拥抱“不确定”。
工作不顺利,没有男朋友,内心觉得无力,并不能成为我们停下脚步的理由,反过来想,这不也正是生活的动力么。
正是因为生活中还有这么多不完美,我们的努力才有了意义。
亦舒说过:无论如何,一个人借故堕落总是不值得原谅的,越是没有人爱,越要爱自己。一个人终究可以依靠的,也是自己。
比起觉得累,觉得艰难,其实你用什么缓解疲惫更重要。
觉得累的时候就习惯性地去玩手机放松,渴望从繁忙的工作中逃离,从这些即时的碎片化的信息中得到片刻解脱。结果本该做的重要的事情被一再拖延,自己满足于得到了休憩的假象,而最后不得不熬夜或挪用其他时间来弥补没来得及做的事情。
我们太想要得到解脱时,却常常陷入另一种碎片化的疲惫,在看完半小时或者一小时的抖音,或者从微博切换到知乎,然后在豆瓣上来回点击后,时间花费了,但是该做的事情还停留在原地。
采铜提到过“价值半衰期理论”,提出一件事情应不应该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做,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评估:一是这件事在当下给我们带来的收益大小,这个收益可以是心智、情感层面的,也可以是身体、物质层面的,称之为“收益值”;二是这项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称之为“收益半衰期”,半衰期长的事件,其影响会持续较久。
而在判断一件事情是否正确的时候,主要看它带来的收益半衰期的长短。
短半衰期的事情如漫无目的刷微博、跟别人掐架、在网上购物等;长半衰期的事情如练习书法、坚持写作、学会一种思维技巧。
我记得有一个关于罗永浩的八卦,说他曾经在小摊上买了100多斤的成功学书,当年创业的时候每次觉得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拿起一本看。每当看不进去的时候,就果断扔到一边,然后换另外一本看。每一次陷入僵局困难危险等境地的时候,他说自己始终相信,只要努力,只要坚持,就能成功。
心理暗示的效果或许正在于,在被“不确定性”笼罩时,在没有归属感的当下,你仍然能感受到来自内心深处的能量。
愿我们人生即使疲惫,也对自我满怀期待。
愿人生旅途漫长,而你我依旧实现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