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性与工具性视角下中小学语文教师培养再探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qy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者首先对语文课程的本质内涵、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内涵和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阐释,其次对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两者的统一这一问题进行探究,最后基于江苏省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的相关内容,就如何实现培养高校中小学语文学科师范生提出一孔之见。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人文性 工具性 师范生培养
  一
  对于语文课程的本质内涵,新课标给出了如下阐释:“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将语文课程的本质内涵界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做法,既肯定了语文课程的实用性特点,又关照了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相较之下,表现出的更显著的人文关怀特征,因而其是一种对语文课程本质内涵较为全面、辩证,也相对更科学的一种认识和表达。
  具体说来,何为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何为语文课程的“人为性”呢?所谓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中国语文”,[2]即通过语文课程,实现“培养学生运用语文工具的能力”的目标;所谓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3]即通过语文课程,实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由此观之,语文课程的本质即所谓“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实就是通过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运用语文工具的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以上对于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内涵的阐释,我们不难发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者的实现虽然不是同步的,但必然是不可分割地共存于语文课程的教授这一统一的过程之中的。关于这一点,于漪老师曾发表观点:“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人文性皆重要,不可机械割裂。抽掉人文精神,只是在语言文字形式上兜圈子,语言文字就因失去灵魂、失去生命而暗淡无光,进入排列组合文字游戏的死胡同;脱离语言文字的运用,架空讲人文性,就背离了语文课,步入了另一个误区,二者应有机结合,相得益彰。”[4]清楚语文课程“工具性”、“人文性”的各自内涵和二者之间的关系,无疑为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二
  通过对自身教学经验的总结和与其他一线教师的深入探讨和交流,笔者认为,若想较好地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注重学生以下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一)不断完善自身知识体系的建构,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若想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形成对相关概念的理性认识其实只是“千里之行”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不断完善自身知识体系的建构,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例如当讲到李绅的《锄禾》时,如果语文老师不能对诗句中的字词的读音、意义等了然于心,那么何谈让学生准确地断句读、正字音、释字义、悟题旨呢?如果老师都无法从内心深处真切体会到农民在烈日当空时耕作的劳苦,那么如何向学生传达“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呢?更不用说借助此诗促使学生形成艰苦风斗、勤俭节约的美好品质。因此,语文教师唯有不断完善自身知识体系的建构,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才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正确处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二者的关系
  由于受到种种客观条件的制约,部分语文教师虽然认识到语文课程应当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却往往不能正确处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二者的关系,将两者割裂开了。
  上述问题集中体现在两个大的方面:一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过于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而忽视语文的人文性。如笔者在调查过程中,曾旁听了一位初中语文教师的三节课,这位老师教授的内容为《送东阳马生序》。三节课听下来,这位老师除了断句读、正字音、释字义之外,就是让学生记忆文段内容,不厌其烦地讲着哪个词、哪句话是高频考点。诚然,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总结答题技巧本来无可厚非,但一味地为了考试学习语文的工具性而对语文的人文性弃之如履,则显然是不可取的。试想假如老师在讲授《送东阳马生序》时,能够结合当前学生的求学条件展开教学,拉近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克服畏惧文言文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是有些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教授那些抒情性或哲学色彩相对浓厚的文本时,会禁不住对人类各种美好的情感或人世间存在的道理侃侃而谈而忽视文本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所表现出的工具性特征。例如在教《秦兵马俑》时,老师不能一问地强调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赞叹古代人民的高超技艺而忽略语言本身,这篇课文是典型的事物型说明文,应该侧重于教学生了解及掌握说明方法,辅以情感的渗透。
  因此,若要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则不能片面地强调某一个方面,而要将二者置于同一个教学过程中。在具体到某一文章中时,不必平均用力,不必面面俱到,要合理取舍。
  (三)深挖教材,以教材为依托,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基本上都是相关专加精挑细选后得以“幸存”的精品,大都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锄禾》、《送东阳马生序》和《秦兵马俑》等便是如此。因此,只要语文教师深挖教材,认真体悟教材的内容与形式,熟知教材的编排特征,深刻体会教材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便会惊奇地发现,“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并非玄而又玄,无从琢磨,而是在教材中处处有体现,处处可体悟。如此,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愈加指日可待。
  三
  在刚刚过去的省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上,考查了中小学语文学科师范生的基础知识和通用技能,包括学科专业知识、教师教育课程知识、两字、演讲及说课。比赛内容充分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师范院校对于语文学科师范生的培养方案。但是这样的培养是否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呢?许多语文师范毕业生踏入工作岗位时及较长时间内,都会经历用人学校的二次培养甚至重新培养,这就对当前高校的语文学科的师范生培养提出了思考。
  目前高校对于语文学科的师范生的培养侧重于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师教育课程知识方面的学习,重理论、轻实践,注重学科专业性,忽视教师综合素养的培养。语文老师应该趋于感性化,而非理性化;趋于通识化,而非专业化;趋于实践操作化,而非理论化。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视野下,高校在培养语文教师时应注重以下方面:
  (一)改革课程内容。
  高校应该根据社会对中小学语文教师的需求,按照学生的从教能力的需要重新整合课程内容,根据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开设相应的学科课程,采用相应的教学法,加大文学性课程的比重。同时要重视训练学生课堂实践性的课程,使学生能够模拟并掌握每一类型课文的教学方法和技能,在实践操作中加深对知识和理论的消化和吸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二)改革授课模式
  针对一些实践性课程,最好能够采用小班化教学甚至是个别辅导的模式。如有可能,让学生更多地走进中小学语文课堂,亲身感受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还可以聘请一线的语文教师作为指导老师参与到师范生培养的全过程中,传授语文教学经验与方法。采用以大学课堂为依托,实践课堂为辅的教学模式,在工具性和人文的视角下,加强对于中小学语文学科师范生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6.
  [2][3]肖川.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34.
  [4]魏海政,宋全政.小学教师培养,回到初中起点?[J].中国教育报,2012(11.1)
  本文系宿迁学院2013年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中小学语文教师培养方案再探”成果。
其他文献
摘 要: 教材的通用性及其内容的丰富性要求教师必须对教材资源进行“再处理”。要在尊重教材资源的基础上,重组整合,丰富拓展教材资源,实现教材自身价值的最大化,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 高中政治教学 教材资源 “再处理”  高中政治教材资源包括必修和选修教材里的所有资源,涵盖课文、插图、练习、链接等,信息量非常大,如何对待这些内容丰富的资源是实际教学中必须面对的问题。教材因其通用性,应尽可能满足不同
目的:研究清肺化痰通络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的临床疗效、肺功能改善情况,以及对血清中白介素-8(IL-8)、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降钙素(P
摘 要: 艾伦·格拉斯哥在一战刚结束时出版的小说《建造者》中表达了对战争的支持和肯定,在一战结束10多年后出版的小说《庇护下的生活》则表达了对战争的反对和否定。格拉斯哥战争态度的转变反映了整个西方社会在一战前后的思想巨变。一战的残酷和血腥摧毁了人们先前的乐观和信仰,人们开始质疑之前所相信的一切。文章通过分析格拉斯哥的战争小说和战争态度,力图引导读者关注美国女作家的一战文学创作。  关键词: 艾伦·
摘 要: 语言切换是指双语者由所掌握的一种语言切换到另一种语言的行为。研究者对双语者在完成切换任务中不使用的那种语言(即非目标语言)的加工状态进行了大量研究。纵观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非目标语言是否激活;如果激活,这种激活是出现在词汇层还是在概念层;激活的非目标语言会对目标语言有何影响这三个核心问题。相对于有较一致结论的语言产生切换研究来说,在语言理解切换中对上述问题的研究较少且存在较大分歧。本文主要
目的:观察清热化瘀颗粒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后内质网应激相关因子ATF4和Caspase-12不同时相表达的影响。探讨清热化瘀颗粒发挥脑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并为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做好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既是新形势、新任务的客观要求,又是各级基层党组织的迫切任务。作为基层人社系统中的一名党支部书记,笔者谈谈对于当前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看法。  一、纵观全局,明确差距,认清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的严峻形势。
当前,网络博客已成了网民交流信息、表达观点的主要场所之一。博客作为富有时代特色的新兴媒体,赋予了隐喻话题新的时代气息。博客文章题材多样,覆盖面广,信息量大,贴近实际
卫生监督机构历经十年的改革历程,在行使职能、建立机制、转变工作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好的成就,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面对新一轮卫生监督大部制改革中的问题,如何稳定职工队伍的思想,及时转变工作模式和程序,顺利完成改革任务,是摆在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在此形势下,我们认为,必须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践行科学发展观,从实践中寻找做好职工思想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深刻领会十八大
“做人的工作是最难的,而做新时期认得思想工作更难”。在新时期新的工作条件下,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俱进,开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谈谈体会。  一、注重语言艺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语言是交流思想、表情达意的凭借,思想政治工作者在与职工沟通时要注重语言艺术。一要言实,从而有亲和力。人无信不立,做思想政治工作要说实话,办实事,不能说空话、不办事。说实话,就要掌握和
“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一提法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及社会和谐的本质一脉相承,彰显了党中央的人本情怀,对于做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一个优秀的思想工作者必然是一个善于倾听心声和沟通思想的“艺术家”,能够以人文关怀的思路,对干部职工进行教育和点拨,解决干部职工思想中的疑惑,让干部职工以健康的心态投入工作和生活中。  一、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新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