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不远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ha72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鲍鹏山 文学博士、著名作家、学者。央视《百家讲坛》、上海电视台《东方大讲坛》等栏目的主讲嘉宾。浦江学堂创办人。出版有《孔子是怎样炼成的》《中国人的心灵——三千年理智与情感》《风流去》《鲍鹏山新说水浒》等著作二十多部。作品被选入多种文集及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全国统编高中语文教材。


  2008年,正好十年前,也是这个季节,我在央视录《百家讲坛》的《鲍鹏山新读水浒》。一天,苗老说带我去看慕田峪长城,其实,我不爱游山玩水,旅游对我没有什么吸引力,但与苗老一起,很有吸引力,我们认识三十多年了,他总给我出其不意的知识,展示给我意料之外的技能。我们就去了。他开着他的“千里马”,他说这是特别好的车,我不懂车,但苗老说好,基本上都是那种哲学意义上的好,我就当它好。我们看了大半天的慕田峪长城,我回来时下山腿打战,但苗老身体特别棒,他比我大十岁,精力体力都比我好,一路侃侃而谈。到了下午,四点多钟,我们往回赶,他开着车,我打着瞌睡。他打开伴音带,开始唱京戏,我惊醒了,他唱得好。京戏的好在于有沧桑感,他艺术感觉好,唱出了那种味道。他见我感兴趣,说,你讲水浒,我给你唱一段《林冲夜奔》?我说好,他开始唱。此刻夕阳西下,我们车子对着夕阳的方向。他开始唱,我眼泪流出来了。他一直唱,我眼泪一直淌。他沙哑地唱,我手握一个矿泉水瓶,打着节拍,眼泪不停地淌。
  《林冲夜奔》的词是这样的:
  大雪飘扑人面,
  朔风阵阵透骨寒。
  彤云低锁山河暗,
  疏林冷落尽凋残。
  往事萦怀难排遣,
  荒村沽酒慰愁烦。
  ……
  叹英雄生死离别遭危难,
  满怀激愤问苍天:
  问苍天,万里关山何日返?
  问苍天,缺月儿何时再团圆?
  问苍天,何日里重挥三尺剑?
  诛尽奸贼庙堂宽!
  壮怀得舒展,贼头祭龙泉。
  却为何天颜遍堆愁和怨……
  天啊天!莫非你也怕权奸,有口难言?
  这词我还真没觉得多么好,在《水浒传》原著里,林冲也没有诛尽奸贼廓清庙堂的雄心和愿心。苗老感动得我哭的,是他那嗓音里呈现出来的人生沧桑感,那种不仅受够了自己生命中的苦,还受够了漫长历史所有人的苦的沧桑感,那不是百感交集,是百苦交集,是自有人类以来所有人的人生及其苦痛的交集。
  苗老见我如此感动,热泪长流,就说李少春唱得好,回去找来带子寄到我家,我听,觉得没有苗老的好。那种感觉,不是技术的,也不是艺术的,是历史的,是哲学的。
  《水浒》里,最美丽的文字,是林冲的雪。林冲的雪,“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林冲的雪,“雪地里踏著碎琼乱玉,迤逦背著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林冲的雪,“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那雪越下得猛。” 林冲的雪,“彤云密布,朔风紧起,又见纷纷扬扬下著满天大雪。”“远远望见枕溪靠湖一个酒店,被雪漫漫地壓著。”
  林冲的世界一直在下雪。林冲的雪,让我们觉得,这世界这么苦,可是,靠,这世界还这么美。我们的心脏,装了那么多苦,哪里还能装得下这么多美?于是,读林冲,唱林冲,我们都会心碎,不是被苦碎的,是被美碎的。
  很想穿越到朱贵那湖边的店里,从春等到冬,等到林冲的大雪飞扬,厚厚的雪漫漫地压着,然后,在寒冷的夜晚,等到一个戴着毡笠子的人,卷着一团雪进来,默默接过他的花枪和花枪上挑着的酒葫芦,放在墙脚,这里一壶酒已经从春天温热到现在,倾满老粗碗,轻轻一碰,不交一言,直喝到天荒地老,万古愁消。
  昨天和苗老一起坐飞机,和他说到那次慕田峪经历,我说,是秋天吧。他说错了,就是这个季节,五月份。他举出几个证据,终于让我明白那确实是2008春天的事。但是,为什么我就记成是秋天呢?我记得非常清晰,夕阳西下,“千里马”内,一声大雪扑人面,千里马外,秋风凉飒飒,白杨何萧萧……


  收在这本书中的,是《中国周刊》上专栏文章的结集。
  当年《中国周刊》改版,朱德付任总编辑,约我写专栏。一开始不知道写什么,就东扯西拉写了几期,觉得每期想主题很烦,为了省力,开始专门写《水浒》。
  后来朱学东接任总编辑,来电话说,总编换了,但是我的专栏还是希望写下去,就写下来了,写了好几年吧,写成这样的规模。
  后来朱学东也不做总编辑了,来电说:我不做了,你的专栏也算了吧。也就算了,于是,就这样的规模了。
  这组文章本来就这样随着杂志去了。但是,不断发现一些微信公号和网站在转发这些文字,有些署了我的名,有些不署我的名。
  于是,想着,干脆结集出版吧,也以此纪念我和两任朱姓《中国周刊》总编辑曾经的友谊,祝他们在未来的日子里,心旷神怡。
  于是,就有了这个集子。
  (本文为鲍鹏山《江湖不远——<水浒>中的那些人》序)
其他文献
校园里的桂花树开花了,树上零零星星的,还没有开放很多。走近一些,你就能闻到一股沁人心脾的桂花香。再过几天,树上的桂花就都开放了,星星点点的。一阵秋风吹过,那里就像下了一场“桂花雨”。种有桂花树的那片地也变成了“金沙铺地的西方极乐世界”。这些桂花们都使出自己浑身的力气向外伸展,好让自己可爱的笑颜更多地被人们看到。每到这时,整个校园都会浸泡在芬芳馥郁的香气之中。这金黄又娇小的桂花,总能让我心情愉悦。 
期刊
韩小蕙  老协和百年不倒的优势,究竟在哪里?  众说纷纭。我采集了一些权威人士的意见,又加以资料的研究、个人观点,归纳如下,就教于各方神圣:  “底事昆仑倾砥柱”,天佑协和的有: 两方面加五个宝。  第一方面:最高标准。在老洛克菲勒定下“最好的”调子之后,协和医院和协和医学院把自己的标准定到“最高级”。  从硬件上来说,无论是14座绿色琉璃瓦大屋顶的宫殿式建筑,还是43栋美国乡村式别墅洋楼,其用材
期刊
每至年末,乡心尤切。我想念炭火边的闲话,想念早上起来脚伸进棉窝窝里的安适温暖,更想念各种麻辣鲜香。阿城在《思乡与蛋白酶》里写道:“思乡这个东西,就是思饮食,思饮食的过程,思饮食的气氛。”而我以为,思乡时所思饮食与季节有关,也与年龄有关。冬天心情时常抑郁,又总觉口味寡淡,就特别想家;而十年前的冬天,我总想起脂黄肉艳的腊肉、丰浓肥腴的酿肘子,单是想着便口舌生津,近年想起儿时吃食,特别想芝麻饼的焦黄脆香
期刊
一个城市最值得一看的时候应该是雨后薄暮。  远处天空中还透映着一抹粉蓝,接下来的是潇潇的夜。多数人未点灯,只有几盏淡灯在远处摇曳。黑暗是一个整体,而光亮只是其中的填充物。公路上覆着的秋叶,随着城际巴士红色的身躯穿梭过而一起呼啸着卷起,又重重地跌落下去。一阵鸣笛车语,卷入屋内的是一房夜味雨声。星火微亮,余光掠过了青山,残留的雨水还在吧嗒响,这一刻似乎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幽居在了山间老林。  在高层楼上
期刊
上一次参加校庆,还是在老校区,这一次就在了新校区,面积更大,环境更美,师生更多,而且还给颁奖,母校真是越来越好,越老越亲切!  我这走入社会的四十三年里,签过无数次的书,在书上写过最多的,一是陕西丹凤县,一是我毕业于西北大学。不管是在什么时代,什么地方,只要一提起西北大学,自己就激动。在我心目中,我的母亲是世界上擀面擀的最好吃的,我的母校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学校。  我毕业于特殊年代,有一个特殊的名称
期刊
余秋雨 1946年生于浙江省余姚县,中国著名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出版有《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戏剧审美心理学》。曾经贴地历险四万公里考察了人类全部重大古文明遗址,获台湾读书人最佳书奖、白金作家奖、桂冠文学家奖等。最近三年任香港浸会大学人文奠基教授、香港凤凰卫视首席文化顾问、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  各位朋友:  在进入本题前,请允许我对一
期刊
张 华 文学博士,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指委委员、《中美比较文学》杂志主编、《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杂志副主编。曾出版《阅读哈佛》《全球伦理读本》《跨学科研究与跨文化诠释》等多部专著。  古人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如果稍加留意人们就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即倡导某种有关人的培养或高等教育理念时,大家常常会拿美国的哈佛
期刊
李佩璇 1982年生于兰州。北京舞蹈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先后任教于广东海洋大学和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现居新西兰,从事文化艺术推广工作。喜爱写作,曾发表多篇散文。  一盏最暗的光,一个共鸣箱很小的乐器,深夜抚琴,也是因为近来越来越感受到夜,夜是一场和孤独的对话,是一场自己和自己的对话。通常演奏的人,都希望乐器传播出去的声音响。昨天夜里,抚琴时忽然希望声音很小,越小越好。关掉大灯,只一盏台灯,调到最
期刊
俄罗斯过于巨大,以至于不管从哪个层面来叙述都过于复杂。但它的澎湃与迷人,古旧与现代,却在我回来之后不断冲击着我的记忆,想要好好为它写一点什么。   俄罗斯人一本正经相当严肃,大概是世界上除了德国以外最不具备笑容的民族。刚过9月中旬,室外就接近零度,人人都大衣裹身。苦寒之地大概造就战斗民族的严肃性格,但有时候他们也不像外表那样不可接近。俄罗斯大妈会耐心一遍遍用你听不懂的俄语给你解释,甚至粗暴夺过你手
期刊
适逢六月,凡经历过农村生活的人,脑子里很容易浮现出黄灿灿翻滚的麦浪,以及农夫收割碾打时的挥汗如雨。  麦收时节,致敬农夫,感恩麦子,俨然已固化为深谙“粒粒皆辛苦”者,心灵的惯性悸动。然而,并非人人皆具有这等的觉悟,能意识到自己的一日三餐,源自于他人艰苦卓绝地玩命式劳作。一碗貌似从锅里捞出来的面条,究其本相,绝非仅蕴含厨者的辛苦那么简单,无疑还隐匿着更为繁复的内容:农夫的日出而作、贩运者的穿山越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