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的报刊媒体实践与文学风格的嬗变

来源 :外国文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yuichi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5年以后,萨特为践行“实践文学”的主张,高度介入媒体,从而形成“媒体实践文学”.其中在报刊媒体的实践活动极大地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通过采取比较研究方法,对比分析同时期萨特的新闻文本与文学文本,可以发现萨特的报刊媒体实践活动拓展了其文学创作题材,强化了新的文体意识,激进的新闻立场催生了语言暴力修辞,最终导致其文学风格的嬗变.萨特的“媒体实践文学”从理论到实践都存在瑕疵,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它实现了其介入社会、改变世界的初衷.
其他文献
马克思在他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提出并阐释资本问题,将资本问题视为决定和影响社会文化再生产关键问题.马克思在提出并阐释资本问题的过程中没有拒绝和遗忘感性,包括审美问题,而是强调在分析“资本运动规律”过程中关注入的感性和理性的融合.马克思对资本问题的阐释不但奠定了资本主义社会文化批判理论的基础,而且为后来的文化批判理论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契机.资本不完全是冰冷的现实的货币价值的一部分,而是社会文化生产和再生产交换领域重要的支配因素,以这种理论形式,资本现代性批判进入当代批判理论的视野之内并产生了重要的理论反
“内在性”是德勒兹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它频繁出现于德勒兹的著作中,也备受国内外研究者关注.但这个概念历史久远,具有一定的含混性和神秘性,因而构成了德勒兹思想图景中的独特一环.为了阐明这个古老概念在德勒兹思想中的重要意义,本文将追溯德勒兹“内在性”概念的三重思想资源,剖析作为内在性之存在论基础的“三种时间综合”,指明其中蕴含的“一”与“多”的统一,并在对《内在性:一个生命……》的细读中发掘内在性的伦理诉求,最终揭示出德勒兹“内在性”概念的非哲学意味——一个哲学家对于世界的天真信仰.
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根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长期革命、建设和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先进文化产物.红色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内涵,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高校要充分利用其时代价值,将其转换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资源,重视红色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意义,通过红色文化进课堂、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加强社会实践等途径,以增强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大学生优良的社会品格和行为,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音乐之网”是有关托马斯·哈代小说审美特征的评价概念.它所依赖的媒介本位是文学艺术,体现了一种运用语词模仿音乐的跨媒介的叙事技巧.“音乐之网”在肯认瓦格纳之于叔本华音乐哲学创作实践的基础之上,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实现了对瓦格纳音乐戏剧交响配乐的跨媒介叙事.从形式上“音乐之网”模仿了瓦格纳交响配乐中的序曲与主导动机;从内容上模仿了交响配乐中的音响结构“特里斯坦和弦”与“语言与音乐共生的结构”.
“文学法律批评”与“法律与文学”同属跨学科研究,但是有着不同的研究目的和研究范畴.前者属于文学跨学科研究,后者属于法律跨学科研究.风靡欧美的“法律与文学”学术运动主要产生于法学界,在法学研究中使用文学素材,其着眼点是借鉴文学要素的法律研究,所探讨的是法律方面的相关命题,多半属于法学研究的范畴;而“文学法律批评”是我国学者所使用的学术话语,属于文学研究的范畴,以文学为本体,所强调的是文学批评中法律视野的介入,即借鉴法律视野和恰当的研究方法来审视文学作品.尤其是审视文学作品中的法律事件、法律主题、作家的法学思
詹姆斯·英格利希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约翰·威尔士百年英语教授、宾大普莱斯数字人文实验室的创始人兼主任,曾担任2016年度美国国家图书奖(小说类)评委会主席.他在专著《声誉经济》(哈佛大学出版社)中研究了文学和艺术奖项的历史、功能和影响,该书被《纽约杂志》评为2005年最佳学术书籍.英格利希提出的“声誉经济”理论在文学理论、文化社会学、文化经济学等领域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受《外国文学研究》委托,富布莱特访问学者芮小河在宾大访学期间(2019-2020),于2020年1月对英格利希教授进行了专访.访谈涉及文学与经
丹尼尔·施瓦茨是康乃尔大学弗雷德里克·惠顿英文教授,被公认为一名教学名师、极具影响力的文学评论家和重要的公共知识分子.他丰硕的著述涵盖了广泛的主题,从约瑟夫·康拉德、詹姆斯·乔伊斯和华莱士·史蒂文斯到批评理论、大屠杀和纽约市文化.此外,他还定期为《赫芬顿邮报》撰写有关媒体和高等教育的博客,并在世界各地发表演讲,1993年在北京大学以客座学者身份任教.郑丽代表《外国文学研究》对施瓦茨教授进行了访谈,话题包括他的人本主义和多元主义的批评方式、阅读的哲学、现代艺术和现代文学之间的联系、大屠杀研究和犹太研究.施瓦
坡的小说往往凸出听觉认知对视觉认知的消解或改造,以某种超前意识预设了麦克卢汉围绕人脑认知结构所做出的视听空间阐述.基于这一理论意义上的同构现象,拟考察女性气质与听觉空间在坡的笔下所产生的耦合效应,着重分析女性(乃至于某些情形下的象征性动物)如何挑战权力化的视觉认知空间,悄然将传统视觉思维的线性逻辑反转为以“去中心化”“去等级化”的听觉模式为认知内核的非线性逻辑,说明声音如何在坡小说的关键节点成为揭示文本社会政治内涵的独特通道.
海派文化是上海的城市之魂.该文主要通过文献分析和考察的办法以海派文化为研究对象力求初步探讨出关于海派文化的三大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海派文化的定义;二是关于海派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三是关于海派文化的五大基本特征.
从效价的角度看,消极情绪比积极情绪容易引起注意力和认知能力的聚焦;从动机强度和唤醒度的方面来说,高强度的和高唤醒度的情绪更容易促使注意力和认知能力集中于一点;目标实现前注意力与认知能力更容易专注于一点;与这三种情况相反的情景则使注意力和认知能力具有更大的宽度、弹性和创造性.戏剧倾向于选择高动机强度高唤醒度的消极情绪,并聚焦于目标实现之前,以便能够死死地将观众吸引住,但在戏剧性强的情景中,认知的灵活性、创造性、多样性会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