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认知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外部信息必须与原有的知识或知识结构发生联系,才能建构意义,并且储存、运用。这些原有知识组成的一个个富有层次的结构,被称为图式。这些图式包括表征事件的图式、表征人物的图式、表征文本的图式等。
阅读是从印刷、书写的语言文字符号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也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
安德森认为只有读者的已有知识和输入信息所表示的内容之间建立联系,读者才能不断调整自己的理解并且知道自己是否读懂了阅读材料。读者必须具备与读物相应的背景知识,相应的生活经验,相应的思想境界,相应的技能水准,才能顺利地进行阅读理解。阅读理解就是选择合适的图式去解释阅读材料的过程。
知识是构成能力的成分,缺少了知识也就缺失了能力。能力缺乏,就要寻找能力背后的知识。知识的缺乏是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根本原因①。奥苏伯尔说:“影响学生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知道了什么。”
这些背景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具体来说,涉及中学生阅读活动的知识包括文章内容知识、语文基本技能,与篇章理解有关的高级技能和策略知识。这些知识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按照一定的体系构成单元、模块,这些单元和模块被称作图式。与阅读活动有关的图式主要有事例图式、场景图式、角色图式、文体图式等②。
图式的活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自上而下的模式,另一种则是自下而上的模式。自上而下的活动是从高层的信息出发,根据已有的知识启动高层次的图式对文章进行预测推理,层层向下推进,不断对预测推理进行验证。自下而上的活动是读者从文本感知书面文字符号信息,通过译码而确定文字的意义,用低层次的图式活动引起高层次图式的反应,不断地激活较高层级的图式,对脑海中已有的相关知识和现实中的预测加以修正,得出正确的解释。当阅读材料的信息与读者储存在脑海中的图式知识相适合时,自上而下的活动模式可促进两者的同化;当文章的信息与读者图式知识不合时,自下而上的模式发挥作用,帮助读者利用已有的知识,选择合理的解释。熟练的读者运用自上而下的模式居多,而阅读能力弱、不熟练的读者常常运用自下而上的模式。
读懂一篇文章,就是找到了一些合适的图式,能对篇章的各个部分进行合理一致的解释说明。
读者不能读懂文章,主要的原因“一是文章中没有提供足够的线索,让读者调动大脑中已拥有的图式知识;二是读者根本不具有作者所想象的图式。”③
具体来说,这大多与以下原因有关。
1.图式的缺失。这种情况是学生没有适合所阅读文章的图式,不能用图式来预测、推理、解释文章所蕴含的意义,理解不能继续。这实际上是学生缺少与文章相对应的背景知识。
2.图式不能启动。这种情况是文章没有提供足够清晰的线索来激活已存在学生脑海中的图式,因而图式没能活动起来。一部分原因是文章在构思上极具匠心,出人意料的开始、出人意料的结尾,具有超前意识,如意识流小说,荒诞剧本等。另一部分原因是存在的图式不够完整、不够精确,让读者不能进行周密的推理,因而理解出现困难,图式不能正常活动,阅读不能继续下去。
3.错误图式。这种情况是用学生提供的图式来解释阅读的文章,但这种解释与作者的思想或文本可能的思想倾向不和,甚至相悖,这种解释是失败的,无效的④。
基于图式在阅读中的作用,给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在阅读教学中,要通过多种手段观察了解学生背景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在教学中为学生弥补背景知识的不足。
(二)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广泛地阅读,读优秀的、高品位的作品,增加积累。广泛的阅读扩大了学生的词汇量,使其心理词典容量加大;熟练的阅读,译码加快,提高了阅读速度;大量的内容,丰富了图式,并使之精确化。这些都有利于高质量阅读的展开、继续。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掌握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以便学生积极建构图式,精确地预测、推理,更高效地理解文章。■
注释:
①何更生、吴红耘主编.语文学习与教学设计.
②何更生、皮连生.图式与阅读教学.
③张必隐.阅读心理学.
④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
阅读是从印刷、书写的语言文字符号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也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
安德森认为只有读者的已有知识和输入信息所表示的内容之间建立联系,读者才能不断调整自己的理解并且知道自己是否读懂了阅读材料。读者必须具备与读物相应的背景知识,相应的生活经验,相应的思想境界,相应的技能水准,才能顺利地进行阅读理解。阅读理解就是选择合适的图式去解释阅读材料的过程。
知识是构成能力的成分,缺少了知识也就缺失了能力。能力缺乏,就要寻找能力背后的知识。知识的缺乏是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根本原因①。奥苏伯尔说:“影响学生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知道了什么。”
这些背景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具体来说,涉及中学生阅读活动的知识包括文章内容知识、语文基本技能,与篇章理解有关的高级技能和策略知识。这些知识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按照一定的体系构成单元、模块,这些单元和模块被称作图式。与阅读活动有关的图式主要有事例图式、场景图式、角色图式、文体图式等②。
图式的活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自上而下的模式,另一种则是自下而上的模式。自上而下的活动是从高层的信息出发,根据已有的知识启动高层次的图式对文章进行预测推理,层层向下推进,不断对预测推理进行验证。自下而上的活动是读者从文本感知书面文字符号信息,通过译码而确定文字的意义,用低层次的图式活动引起高层次图式的反应,不断地激活较高层级的图式,对脑海中已有的相关知识和现实中的预测加以修正,得出正确的解释。当阅读材料的信息与读者储存在脑海中的图式知识相适合时,自上而下的活动模式可促进两者的同化;当文章的信息与读者图式知识不合时,自下而上的模式发挥作用,帮助读者利用已有的知识,选择合理的解释。熟练的读者运用自上而下的模式居多,而阅读能力弱、不熟练的读者常常运用自下而上的模式。
读懂一篇文章,就是找到了一些合适的图式,能对篇章的各个部分进行合理一致的解释说明。
读者不能读懂文章,主要的原因“一是文章中没有提供足够的线索,让读者调动大脑中已拥有的图式知识;二是读者根本不具有作者所想象的图式。”③
具体来说,这大多与以下原因有关。
1.图式的缺失。这种情况是学生没有适合所阅读文章的图式,不能用图式来预测、推理、解释文章所蕴含的意义,理解不能继续。这实际上是学生缺少与文章相对应的背景知识。
2.图式不能启动。这种情况是文章没有提供足够清晰的线索来激活已存在学生脑海中的图式,因而图式没能活动起来。一部分原因是文章在构思上极具匠心,出人意料的开始、出人意料的结尾,具有超前意识,如意识流小说,荒诞剧本等。另一部分原因是存在的图式不够完整、不够精确,让读者不能进行周密的推理,因而理解出现困难,图式不能正常活动,阅读不能继续下去。
3.错误图式。这种情况是用学生提供的图式来解释阅读的文章,但这种解释与作者的思想或文本可能的思想倾向不和,甚至相悖,这种解释是失败的,无效的④。
基于图式在阅读中的作用,给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在阅读教学中,要通过多种手段观察了解学生背景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在教学中为学生弥补背景知识的不足。
(二)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广泛地阅读,读优秀的、高品位的作品,增加积累。广泛的阅读扩大了学生的词汇量,使其心理词典容量加大;熟练的阅读,译码加快,提高了阅读速度;大量的内容,丰富了图式,并使之精确化。这些都有利于高质量阅读的展开、继续。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掌握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以便学生积极建构图式,精确地预测、推理,更高效地理解文章。■
注释:
①何更生、吴红耘主编.语文学习与教学设计.
②何更生、皮连生.图式与阅读教学.
③张必隐.阅读心理学.
④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