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教学论坛第四期教研园地展开了对“体育教研问题根源——源于“人”的是什么?”的讨论,一线教师积极参与并从不同的角度谈了个人的看法和体会,通过整理后发现,有很多一线经验值得大家借鉴,下面从两大方面进行归纳与论述。
1.有效体育教研的“关键”
【关键1】一线教师要行动起来
体育教研能够成功,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就是一线教师,一线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所思、所行都直接影响着教研的效果。
【陕西省西安市·若水轩主】认为:教研活动的主体是教师。在诸多影响教研效果的“人”中,教师是第一位的。教师既是教研活动的参与者,又是受益者;既是教研的主体,又是教研的对象。没有教师的主动参与和全身心投入,任何教研活动都难以取得成效。
【甘肃省·瞿学维】认为:体育教研活动开展的好坏,领导是否支持、学校是否重视只是一个方面,最主要的是作为体育教育一线的体育教师要有行动,做比说更重要,哪怕是上课后的随笔。
【浙江省杭州市·风之脊】谈到:关于体育教研问题,我想首先通过教研活动转化成生产力的是一线教师。领导重不重视一方面要看领导,另一方面要看自己的努力程度。但是,很多时候有种想着激动、听着感动、最后一动不动的情况。
实际上,教研工作,最需要教师动起来,就“随笔”而言,无论刚毕业的本科生,还是已经有多年教学经历的老师,都需要重视上课后的随笔这一行动。久而久之就能够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不但能让你积累越来越多教学的经验,还能为将来选题做研究、写文章积累最真实的素材。但我想提一点的是,“随笔”后要做的工作,最好每周归纳一次,每月设定个选题写写文章,经验、问题、现象都可以写。“随笔”实际上还告诉人们,搞体育教研并非都要轰轰烈烈,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就行,养成了教研习惯后,被动教研逐渐将变成主动,从“要我发展”,就能逐渐变成“我要发展”。
正如网友风之脊所言,体育教的研关键是教师要动起来,只停留在激动、感动层面上的话,终究难以有所突破与提高。
【陕西省西安市·若水轩主】还谈到: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领导可以不重视,组长可以不组织,同事可以不交流,但自己可以课后反思,看课记录、看书学习、上网交流,论坛发帖……谁也挡不住教师从事教研的步伐;领导可能很重视,组长可能很认真,同事可能很给力,但自己不想动脑思考,不愿看书学习,不善课后反思,不能琢磨点事儿,谁又能奈我何?
是啊,内因才能起决定性作用。实际上这里还可以进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教师如何才能发挥内因的决定作用?有想法的老师大多数情况下往往也有做法。因此,教师不断地发现问题,甚至从看似没有问题的教学场景中发现问题,这是一个老师有想法的最基本的表现。当然,有想法的老师,往往还能够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进而从多个角度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实际上,这就是教研的过程。而且这里存在三个层面的教研能力,即只能发现问题、能发现问题并找到原因、能发现问题找到原因还有解决策略。
【关键2】提高认识走出误区
体育教研活动中,有的一线教师未能行动起来主要是因为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
【山东省泰安市·董富秋】在论坛中说:有的老师认为搞科研会耽误时间,分散精力,影响教学质量,两者不可兼得。因此在教研时,不积极主动,存在着应付的现象。
实际上是那些老师尚未充分认识科研的作用,尤其是对教学质量的推动作用。对于中小学老师来讲,有这种认识也是比较正常的现象,毕竟老师的教学工作量很大(这一点我曾经做过调查,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普遍比大学的大得多),因此,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静下心来搞科研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尤其是反思心理的难关。因此我建议中小学体育教师搞科研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每天上课的时候多观察、记录课堂上发生的一些现象,尤其是特殊现象,如果是研究学生的学习,就可以多观察、多记录学生的学习表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并解决问题,这样做本身就是科研的过程。课余时间也可以和其他老师多交流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没有完整的时间也可以利用零星时间思考某一问题,实际上这也是进行科研的形式,养成习惯了,有所乐,有所得,或许就不觉得没有时间搞科研了,自然也就不会再有“搞科研会耽误时间,分散精力,影响教学质量”等认识上的误区。
【浙江省温州市·潜泳起跑】:在工作中,努力为一线教师的体育教研搭建平台、提供空间,以求促进教师快速成长。可是,主动需要成长的教师不多,到了评比、晋级的时候,部分教师热闹一阵子,过后一切好像有归于平静。我认为教师自身因素是制约有效教研的第一因素,如:人到心不到、心到不思考、有思考不实践、有实践不改进”。俗话说“好汉怕懒汉,懒汉怕死汉”,有时改变真的很难。
网友“潜泳”起跑所谈到的现象,实际上也是教师的一种认识误区,是一种走进“功利主义”的误区。教师只有拿得起、放得下、抛得开,才能真真切切地、更好地参与教研或自主教研。
2.有效体育教研的“案例”
【案例1】四步教研法
【宁夏银川市·大头娃娃】认为:进行体育教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发现问题。课堂中总有些事情是属于无法遇见的。一线教师发现课堂小问题是有效教研的法宝。比如课前集合不安静、活动中的小犯规、注意力不集中、天气、场地器材等因素影响教学、课中打打闹闹等看似很小的一些问题,课堂中发生的一切事情并无大小之分,关键是教师要具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二是分析原因。每一个问题都有其原因,教师要认真分析原因,最好是按照类别分析,比如是属于教师自身组织原因、还是场地器材原因、或者学生自身原因等等,按照类别来分,将会对教师在后续的教研中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三是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前面的发现问题、分析原因都是作为铺垫的话,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教研活动中最有成效的环节了。同一个办法用过几次后或许效果就不佳了,要想其他的办法来解决,比如集合不安静的问题,教师用肢体语言或者声音的变化来控制,两三次之后就可能不好用了,但是课需要天天上,学生需要天天面对,问题的不断产生会让教师不断地寻找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看似小问题却蕴含着教师的教育智慧。四是总结反思。同一类问题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就会形成一篇简短的小文章。课后的及时反思和总结,对于推动教学质量的效果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比如我的第一篇小文章《巧改发令提高小学生速跑教学效果》(中国体育报2009.12.2)就是在课堂中不断摸索尝试后总结发表的。 鉴于此,我觉得一线教师教研活动的最有力方法还是要立足于课堂,这是教研的生命线。一线教师可能无法撰写高深的理论文章,但可以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土”文章,越“土”的文章也是越能体现教师教学经验的好文章。总结的多了,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上课变得快乐了!不再是一种负担和包袱了!就因为教师是带着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心态走进课堂,变着花样上课,心情自然不一样了。看似一个简单的问题,但是长期坚持下来的教师很少,因此优秀的教师基本上都是善于思考和总结的教师。
网友“大头娃娃”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反思,看似很平常很普通,但当我们认真研读以后就可以发现,没有谈大道理,每一步都很实际,而是以自己的亲身教研经历告诉人们,教研其实并不难,从教学的最前沿——一线开始,从用“土”办法、写“土”文章开始,去实现人生的梦想。
【案例2】网络自学法
【浙江省杭州市·风之脊】谈到:我是一个农村小学体育教师,而且任教的学校规模小,专职的只有我一个,期待的小组合作式的教研活动,只有大点的、有体育教研组的学校才有机会,对于规模小的学校,教研活动的机会是很少的,因此我份外珍惜这样的机会。一可以开拓一下自己的视野,二是想从中找到自己可以努力的方向。平时我在视频网站上观看优秀体育教师上传的教学视频,或搜集一些专业教练训练的视频,可以让自己的教学手段多样化,同时提升自己专业能力上的不足。
网友“风之脊”作为一个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在并不具备优越的教研环境和条件的前提下,依然能够通过网络自学的方法坚持教研难能可贵,因此,搞好教研,贵在自主行动与坚持。
【案例3】任务驱动法
【浙江省温州市·潜泳起跑】在组织教研工作时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方法:他认为,人的学习往往需要一定的任务驱动力。不管是行为的任务,还是思考的任务;不管是明确规定的任务、暗示性的任务,还是诱导性的任务,有任务作介质,教师才能跟着动起来。如利用学校制度,把学校里规定的开课、听课、评课、教学反思等等任务进行分解和分配,利用任务驱动落实在每次的教研活动之中。又如遇到一些共性问题,就可以把这些问题作为教研主题,与大家交流。关注的人多,关注度就会高,碰撞就会多,产生的智慧就会多。再如,可以利用个别教师急于晋级评优的功利心态,布置一些别的教师认为有难度的任务,让他们深入地去实践和研究,以达到共享共进。
网友“潜泳起跑”采用的“任务驱动法”起到了很好的教研效果,尤其对于“初登讲台”的年轻教师,更需要用任务驱动的办法先动起来,尽管有很大程度上的被动性,但只要掌握好任务驱动后的评价机制,终将能够充分调动教师的教研热情,总有一天会看到主动教研的团队成为教研的主力军。
搞好体育教研工作并不难,难的是不动脑、不行动。要想成功教研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要处理好主题和需要的关系;要处理好质量和数量的关系;要协调好工作和学习的矛盾;要发挥好教师研修网的作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