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学问,也必须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这是符合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规律的,也是“以人为本”治国理念的具体体现和要求。那么,思想政治课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呢?
一、 要尊重学生
学生也是人,是一个赋于生命意义的人,教师必须做到:
1.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课堂教学应该在一个和谐的、热烈的环境中进行,只有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才能有师生之间的互动、双边交流和信息的反馈。试想:在一个非常对立的氛围中,师生间还有什么共同的话题呢?针对个别学生在课上的不轨行为,如自由发言、瞌睡等,教师不能采取质骂、体罚等一些极端的教学行为,这样做的唯一结果就是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没有任何教学效果,只会窒息课堂气氛、降低教学效果,也伤害了学生的心理,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教学中,练习是主线,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导演,学生才是演员,是主角。目前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一般根据教材,向学生灌输正确道德观念、法纪观念、经济观念和政治观念,忽视了学生是活生生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观念的“容器”,违背了教学规律,只能是“事倍功半。”
3.要欣赏学生独到的见解
学生是有差异的,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也往往不同,即“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思想政治课的非选择题的解答主观性很强,解题思路往往迥然不同,即使是同样的解题思路,也往往有不同的表述方法。求异性的思维往往是创新的,往往是老师没有想到而学生想到的,所以,教师就不能把学生新鲜的解题思路和表述方法一棍子打死,要分析其合理性并加以肯定,对于其不合理之处也要耐心细致地加以引导,或者提出更加合理的解题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哪一种更加科学,更加恰当。这样学生印象就深刻,效果可能更好。同时,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学生更加愿意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逐渐地培养了他们创新思维的能力和求异思维的能力。
二、 要理解学生
而理解学生需要角度艺术、语言艺术、行为艺术和心理艺术。
1.角度艺术
和学生交流思想,是心与心的沟通和碰撞。选择平等的、朋友的身份去共同讨论某一个问题,沟通的效果可能更好一些,学生更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比如,对你政治课的评价、要求、意见和建议,对你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看法。这些都是你平时听不到的。只有这样,你才能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班主任需要这样做,政治课教师也需要这样做。 “民主主义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杜威语《走近教育大师》386页)
2.语言艺术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有了合适的语言,才能达到相互了解、理解和默切。在心理学上有一种“贴标签效应”,也叫暗示效应。如果暗示学生将来的目标,会产生理想的效果。一个班级被称为好班,结果学生更加注意为班增光,一个班级平时被称为差班,结果学生更丧失信心,班级情况更差。教学中也是一样,教给学生的知识越容易,学生越能掌握。其实把难的知识教容易了,学生认识到学习不难,就会增强学习信心。对待学生也是一样,多用鼓励性的语言,少用责备性的语言,因为责备性的语言在不知不觉中扼杀学生的上进心,伤害学生的自尊。所以,老师们必须力戒嘲笑羞辱、歧视绝情、责怪抱怨、威胁恐吓、敷衍欺骗性等语言,多用激励性的言语。
3.行为艺术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需要理解学生,教师理解了学生,才会得到学生的理解。教学才能获得成功。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理解学生的难处,理解学生的心情:理解好生,也理解后进学生。比如在做作业中,根据完成作业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学生作业少,多布置一点,学生作业多,就少布置或不布置,并且进行不同的奖励和批评,从而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的提问中,教师也要根据学生不同情况提不同的问题,或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由不同的学生来回答。
4.心理艺术
角度艺术、语言艺术、行为艺术来源于心理艺术,心理艺术是角度艺术、语言艺术、行为艺术的基础。只有心理上去理解学生,把学生当作教师的一份子,把自己当作学生的一份子,以平等的视角对待学生,才能在语言行为上平等对待学生。心理上理解来源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只有把人放在第一位,把学生放在心里,才能有心理上的理解,才能时时处处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惟其如此,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对人关怀是需要培养的。只有当这种内心状态是相互的,也就是说,当教师愿意学生好,学生愿教师好时,才能把它培养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语《走近教育大师》427页)心理艺术也离不开教师自身修养的提高。教师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规范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才能真正地去理解学生。“相互关怀是在富于情感修养的气氛中培养起来的。” (苏霍姆林斯基语《走近教育大师》427页)
一、 要尊重学生
学生也是人,是一个赋于生命意义的人,教师必须做到:
1.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课堂教学应该在一个和谐的、热烈的环境中进行,只有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才能有师生之间的互动、双边交流和信息的反馈。试想:在一个非常对立的氛围中,师生间还有什么共同的话题呢?针对个别学生在课上的不轨行为,如自由发言、瞌睡等,教师不能采取质骂、体罚等一些极端的教学行为,这样做的唯一结果就是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没有任何教学效果,只会窒息课堂气氛、降低教学效果,也伤害了学生的心理,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教学中,练习是主线,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导演,学生才是演员,是主角。目前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一般根据教材,向学生灌输正确道德观念、法纪观念、经济观念和政治观念,忽视了学生是活生生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观念的“容器”,违背了教学规律,只能是“事倍功半。”
3.要欣赏学生独到的见解
学生是有差异的,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也往往不同,即“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思想政治课的非选择题的解答主观性很强,解题思路往往迥然不同,即使是同样的解题思路,也往往有不同的表述方法。求异性的思维往往是创新的,往往是老师没有想到而学生想到的,所以,教师就不能把学生新鲜的解题思路和表述方法一棍子打死,要分析其合理性并加以肯定,对于其不合理之处也要耐心细致地加以引导,或者提出更加合理的解题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哪一种更加科学,更加恰当。这样学生印象就深刻,效果可能更好。同时,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学生更加愿意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逐渐地培养了他们创新思维的能力和求异思维的能力。
二、 要理解学生
而理解学生需要角度艺术、语言艺术、行为艺术和心理艺术。
1.角度艺术
和学生交流思想,是心与心的沟通和碰撞。选择平等的、朋友的身份去共同讨论某一个问题,沟通的效果可能更好一些,学生更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比如,对你政治课的评价、要求、意见和建议,对你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看法。这些都是你平时听不到的。只有这样,你才能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班主任需要这样做,政治课教师也需要这样做。 “民主主义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杜威语《走近教育大师》386页)
2.语言艺术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有了合适的语言,才能达到相互了解、理解和默切。在心理学上有一种“贴标签效应”,也叫暗示效应。如果暗示学生将来的目标,会产生理想的效果。一个班级被称为好班,结果学生更加注意为班增光,一个班级平时被称为差班,结果学生更丧失信心,班级情况更差。教学中也是一样,教给学生的知识越容易,学生越能掌握。其实把难的知识教容易了,学生认识到学习不难,就会增强学习信心。对待学生也是一样,多用鼓励性的语言,少用责备性的语言,因为责备性的语言在不知不觉中扼杀学生的上进心,伤害学生的自尊。所以,老师们必须力戒嘲笑羞辱、歧视绝情、责怪抱怨、威胁恐吓、敷衍欺骗性等语言,多用激励性的言语。
3.行为艺术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需要理解学生,教师理解了学生,才会得到学生的理解。教学才能获得成功。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理解学生的难处,理解学生的心情:理解好生,也理解后进学生。比如在做作业中,根据完成作业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学生作业少,多布置一点,学生作业多,就少布置或不布置,并且进行不同的奖励和批评,从而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的提问中,教师也要根据学生不同情况提不同的问题,或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由不同的学生来回答。
4.心理艺术
角度艺术、语言艺术、行为艺术来源于心理艺术,心理艺术是角度艺术、语言艺术、行为艺术的基础。只有心理上去理解学生,把学生当作教师的一份子,把自己当作学生的一份子,以平等的视角对待学生,才能在语言行为上平等对待学生。心理上理解来源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只有把人放在第一位,把学生放在心里,才能有心理上的理解,才能时时处处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惟其如此,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对人关怀是需要培养的。只有当这种内心状态是相互的,也就是说,当教师愿意学生好,学生愿教师好时,才能把它培养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语《走近教育大师》427页)心理艺术也离不开教师自身修养的提高。教师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规范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才能真正地去理解学生。“相互关怀是在富于情感修养的气氛中培养起来的。” (苏霍姆林斯基语《走近教育大师》4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