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产业集群与升级

来源 :总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liang2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比较“第三意大利”和浙江区域块状经济的增长模式,从产业类别、企业规模与集群诸方面发现两者有不少相似之处。但就两者的区别来看,浙江区域块状经济有其不容忽视的劣势。对此,要借鉴“第三意大利”成功的经验,使浙江区域块状经济得以升级转变,从中求得飞跃发展。
  关键词:产业集群;浙江区域块状经济;“第三意大利”
  
  1 问题的提出
  
  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意大利的东北部到中部一带的农业地区在欧洲国家普遍经济衰退的情况下获得了快速的产业增长。这一被称为“第三意大利”的地区,通过农村工业化和专业化市场建设、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中小企业走网络化的发展之路,改造和升级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使经济得到高速发展,进而成为意大利经济的特色与支柱。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浙江产业集群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面临着类似于“第三意大利”曾经经历过的发展瓶颈,从历史角度比较浙江与“第三意大利”,从中发现二者异同点,总结“第三意大利”的经验和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所作出的调整,对浙江产业集群的升级有很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2 比较“第三意大利”与浙江区域块状经济
  
  “第三意大利”与浙江区域块状经济在发展进程中,不仅形成了在产业类别、企业规模与集群诸多方面的相似之处,并且在迎接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所承接的挑战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时对比二者会发现在行业协会、品牌文化、技术创新、政府支持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
  2.1 相似点
  产业类别:“第三意大利”的特色产业主要集中在纺织品和服饰、家具产品、个人用品、食品、金属纤维产品和特殊原料的生产;浙江的区域块状经济主要集中在纺织品和服饰、机械用品的生产和包装产业。两者的企业大多集中在适合中小企业经营的分散性的部门。
  企业规模:浙江与“第三意大利”的区域经济中,大量的中小企业占绝的重要的地位。意大利的出口产品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生产的,中小企业出口额占意大利总出口额的56%(不考虑职工人数在20人以下无法统计的零星企业出口),而在浙江67万多家工业企业中,中小企业占99.9%,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88.7%。
  企业集群:企业集群具有动态性,在“第三意大利”与浙江,由于经济环境良好,企业规模较为平均,存在较小的进入壁垒或退出壁垒,因此企业集群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全球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市场显现饱和迹象,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和市场份额继续提高已十分困难;经济全球化使产业机构调整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来自低成本地区的竞争使部分产业区处于不断萎缩之中。
  2.2 不同点
  一是行业协会。“第三意大利”是以行业协会为纽带形成的紧密的企业网络。这些行业协会的存在将大量分散的中小型企业在地域内有机地集聚成一种网络,一方面实现有序的生产,大大降低了中小企业生存的合理规模,提高区域整体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提高处理对外贸易摩擦的效率和能力,通过品牌优势减少摩擦的发生,提升该地区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浙江行业协会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的问题。(1)行业协会数量少,很多产业集群中没有协会,而存在的协会中大部分具有浓烈的官办半官办色彩;(2)部分行业协会发展层次低、覆盖面小、功能弱小;(3)人才资源支持不足。主要表现在专职工作人员少,人员素质不高;(4)行业协会整体上处于起步阶段,经费收入渠道面窄、量小,无法维持基本需要;(5)制度不健全,自律机制不强。
  二是品牌文化。意大利的文化本身就是一种资源。 “Made in Italy”商品最核心的是文化含量高的个人与家庭用品,这是一种“意大利式生活”的文化,实际上是由意大利的历史、艺术等凸现出来的意大利文化的高端品位所赋予的——这些产品不单单具有使用价值,而且包含有一种特色文化。
  浙江立足于中华五千年的文化传统上,从一个区域的角度而言,同样拥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浙江的产品多是贴牌生产,无法体现文化内涵,甚至仅仅是低技术或零技术的简单加工,从而不仅散失的是产业链高端的巨额利润,更会带来优势缺失、产业链固化风险以及对外贸易高频率摩擦带来的损失。
  三是技术创新。面对创新性竞争的挑战,意大利中小企业改变了以往以赚钱和追求最大限度利润的做法,将企业的研究开发目标定位在获得长期竞争力上。意大利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是工艺创新。
  浙江产业集群多是以低成本为基础的聚集,不少产业还停留在模仿、低价竞争阶段,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不强。一方面由于高素质人才缺乏、科研力量不足、产业配套不完善等原因,浙江的产业集群大多尚未形成应有的创新机制,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人才、资金、体制和环境基础。另一方面在无法通过地方集群获得内部发展动力的情况下,一些企业转而寻求外援,与跨国公司建立联系,从而导致在技术创新上对外部资源的依赖。
  四是政府支持。强而有效的政府支持是“第三意大利”成功化解全球化危机的主要因素之一。不仅中央政府给予有力而多方位的支持,而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的具体而有效的政策支持。中央政府扶持方面,为了适应新经济和新技术的要求,意大利政府先后颁布了许多政策、法令支持中小企业。中央政府的指导性政策对于不同现实状况的各个大区会有不一样的效果,因此也必须加重地方政府的扶持力度。1998年,意大利政府正是为了强化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颁布了《巴萨尼尼法》,允许各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或调整产业政策。地方政府向区内中小企业提供法律、行政管理、税收方面的咨询,在研究市场和制定企业规划方面给与指导,为使企业获得贷款而提供金融方面的帮助,以及指导企业解决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
  近几年,随着浙江产业的发展,不管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给予的极大的关注,也从不同方面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一方面从科技园和特色工业园区的建设来看,地方政府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使原先分散杂乱的作坊式生产集中并且进行一定的规范。另一方面在政策支持上,主要在中小企业信贷方面,我国从80年代末开始实施对中小企业贷款进行扶持的政策、中国政府先后推出了教育专项、863专项、火炬专项等专项贷款,2006年底国家经贸委又下发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积极推动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担保。然而仅仅是政策的颁布,还并不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这一老大难问题,重点还在于政策实施的途径与渠道。而这一方面就需要地方政府相应的建设。而据了解在浙江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非国有中小商业银行和必不可少的担保机构等都有着一定程度的缺失,或是不能很好的发挥其功能,需要地方政府进一步支持可以建立并且有效运行其功能。并且与中小企业相关的一些法律也并不完善,一些重要的指标体系也有待发展。
  以上分析了“第三意大利”和浙江块状经济发展中四个方面的不同,也正是这样的不同导致两个地区发展的差异。“第三意大利”在应对经济全球化所作出的调整也正是上面有别于浙江的四个方面,无论是行业协会、品牌文化、技术创新还是政府作用,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都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使“第三意大利”成功越过了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化解了风险。而浙江正处于浪潮端口,能否进一步升级,各方面仍需在这些方面作进一步的努力。
  3 “第三意大利”提供的启示和对策
  中小企业更高程度的集群化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有效的运营模式,浙江产业集群模式基本上是自下而上形成,但为了进一步提成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仅靠市场的力量以及地理位置上的重视是不够的。政府必须在产业政策、企业发展制度环境等方面进行大力扶持和因势利导。对此提出几点建议:
  (1)学习“第三意大利”完善的中介组织经验,大力营造产业配套环境和完善的中介系统。一方面,建立“产业训练中心”,这一中心要结合产业人才的需求,持续提供最新的劳动力训练计划,以此来调节弹性生产制度中高水平劳动力流动的劳动市场;另一方面,推动技术创新、研发合作。通过在企业与大学以及其他科研机构之间建立信息互动平台,形成共同学习的机制,以此加快知识创造与扩散的速度,抓紧科技成果推广计划。此外,提供多方的融资渠道,是扶植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中小企业发展政策以及建立专门给中小企业贷款的专业银行等。
  (2)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和产能标准,并进行产品与劳动力市场研究,正确引导产业链投资重点和中小企业配套,为中小企业提供投资生产决策的依据,在资源配置、产品配套上有的放矢。此外,加强质量检测和环境污染控制,从而促使使企业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不会对环境造成恶化。
  (3)向“第三意大利”高附加值的制造业生产看齐,浙江产业区必须逐渐摆脱以低成本的劳动力投入作为地方生产系统经济效率的主要力量。加强文化素养,培育企业环境,塑造地区品牌。引导产业区集中精力经营少数强势品牌,实现国际化发展的战略,努力向产业链前
  端跨越。
  
  参考文献
  [1]刘乃全,李勇辉,王琴.2003:中小企业:意大利通往繁荣之路[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盛世豪,郑艳伟.2004:“浙江现象”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3]王缉慈.2001: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大出版社.
  [4]董丽云,王少华.浙江产业集群高级化演进中的区域创新网络研究[J].经济论坛,2007,(17):9-11.
  [5]管福全,吴伟光,伍士林.进一步提升浙江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对策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6,(7):85-87.
  [6]贾生华,吴晓冰.全球价值链理论与浙江产业集群升级模式研究[J].技术经济,2006,(4):29-31.
  [7]王雷.国际上四种典型产业集群的成功因素分析[J].理论参考,2006,(9):52-55.
其他文献
张黎简介  导演、摄影师。  1957年出生于河北,在湖南长大。  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毕业后于潇湘电影制片厂工作,先后担任多部影视作品的摄影、导演及艺术总监。   主要作品:  《走向共和》、《军人机密》、《大明王朝1566》、《锦衣卫》、《中国往事》、《人间正道是沧桑》担任导演;《横空出世》、《一声叹息》、《大腕》、《离开雷锋的日子》、《红樱桃》、《红色恋人》、《天下无贼》、《夜
期刊
当时的感觉,只有四个字——如释重负。”铁佛手摸着头发花白的小平头,释然地吐出了一口烟圈。2009年初的一个下午,他谈起“东方传奇”被收购的一幕,仿佛回到2007年6月的那个上午。  一年半前,他的名片上印着东方传奇国际传媒有限公司(下称,东方传奇)董事长,今天则是北京福缘视线影视文化公司的总经理。北京建国路万达广场的12号楼1801室,福缘视线公司的门口上依然留着“东方传奇”四个大字,场景依旧,但
期刊
2009年1月,原任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编辑部主任的赵树清履新云南电视台台长第七个月。时逢春节,当大部分人忙着为即将到来的新年做各种准备的时候,云南卫视上下也一派忙碌——为实现频道的特色化突围积极做着攻坚工作。“云南卫视要实现区域频道特色崛起的目标,到底该打哪张牌,从去年6月上任的那一刻起,我就一直在思考这一问题。”赵树清说。  通过一系列举措让云南卫视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西部省市卫视三甲,是赵树清为
期刊
上周周末是西方传统的情人节,不过北美影市却出现了35%的下跌。新线(New Line)与华纳(Warner)的恐怖翻拍片《黑色星期五》(Friday the 13th)上周在北美3105家影院上映,并以4520万美元的成绩毫无悬念地登上了票房冠军的宝座。  《黑色星期五》翻拍自1980年的同名经典恐怖片,影片的开局票房也超过了2004年的《美国版咒怨》(The Grudge),创造了恐怖电影在北美
期刊
据不完全统计,1月25日至31日7天春节档期,全国票房总收入为1亿4000多万元,平均每天进账2000多万元,每天有近60万人涌入电影院。以有限的有效银幕数字计算(约4000块),这已是个不错数据,粉碎了有些人认为春节少有人看电影”的观点。似乎,电影为主流产业已离事实越来越接近了。  不过,依传统对“岁”的理解,春节这个真正意义上的贺岁档上映的新片只有《家有喜事2009》、《游龙戏凤》、《喜羊羊与
期刊
央视“2009春节联欢晚会”全国总收视率高达34.82%,相较2008年攀升了2.43个百分点。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和长沙五市的月度榜上,央视春晚除了在广州排第三外,在其他四个城市均夺得头筹。五城市中,央视春晚在成都的收视率最高,高达26.31%,收视率也达到了惊人的54.48%。五城市平均收视率为18.39%,平均收视份额达到41%。  纵向比较央视历年的春晚,说本届春晚既叫好又叫座不为过。
期刊
央视一套开年大戏《走西口》牛气冲天。于1月播放完毕后,央视2月4日的《焦点访谈》为该剧做了专门报道:央视数据统计显示,《走西口》全剧平均收视率高达9.60%,力压《闯关东》创下2002年以来央视开年戏收视率的新纪录。  CSM1月的八城市收视前十榜,《走西口》几乎横扫各地,夺得北京、沈阳、西安、长沙、成都、武汉六城市的冠军宝座。在西安其单集最高收视率更是达到14.47%。  另外,央视公布的数据显
期刊
从2004年前后首次对外曝光算起,《赤壁》进入我们的视野已有5年的时间。在此期间,这套华语电影空前的大制作引发了无数的关注与话题。时至今日,随着影片下集在主要华语市场的上映接近尾声,我们似乎也需要再次回过头思考一下:《赤壁》到底为电影产业带来了什么,对中国电影的发展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亚洲制造  两年前在筹备戛纳特刊时,需要为《赤壁》想一句宣传语,当时我脑海里出现的第一个标题就是“有史以来
期刊
冷清的红毯、空荡荡的注册中心,在经济危机的阴影下,2月14日刚刚结束的第59届柏林电影节“寒”气逼人。和去年的交易盛况相比,今年的柏林电影节官方在闭幕时甚至没有公布相关的交易数据。在柏林初春,感受到最深切“寒意”的应该是电影卖家,尤其是独立电影的发行人们。    海外发行进入“深冬”  “今年的柏林市场,电影平均销售的MG(保底额)减少了30%甚至一半。”作为独立发行人,英福通娱乐(中国)有限公司
期刊
摘 要:自2006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 正式公布后,很多农村中建起了文化大院,这对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对山东省利津县北岭乡八东村的文化大院进行了调查,发现大院现存的一些问题及其成因,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对文化大院的进一步完善能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农村文化大院;现状;思考    1 引言    2006年1月21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