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本三下《古诗三首》教学实录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sun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发现三首诗的共同之处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三首》。谁来读一读?
  (三位学生分别读三首诗,很通顺,没有错误。)
  师:谁能把三首诗都读下来,而且不错一个字?
  (一生正确流利地读)
  师:刚才我们把这三首诗读了几遍,相信大家对每一首诗都有了大致的了解。请大家认真思考,三首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这三首诗每一首都是四行,每行七个字,都是七言律诗。
  师:律诗有着严格的平仄限制,这三首诗准确地说都是七言诗。
  生:我发现三首诗的作者都很有名。
  师:是的,都是唐宋时期著名的诗人。
  生:这三首诗都是写的节日,《元日》写的是春节,《清明》写的是清明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的是重阳节。
  师:分别说说你的理由。
  生:《元日》这首诗说“爆竹声中一岁除”,“一岁除”就是一年过完了,就到了春节,春节就要放鞭炮,所以,《元日》写的是春节。
  师:说得很有道理。你知道元日是哪一天吗?
  (师出示2019年1月和2月的日历,生交流。)
  生:元日就是一月一号,元旦那一天。
  生:元日是二月五号那一天,那下面写着春节呢。
  生:元日是二月四号那天,就是除夕那天。
  师:三种意见,到底哪一天是元日呢?看看注释,上面是怎么解释的?
  生:(齐)农历正月初一。
  师:日历上都有两行数字,上面一行是阿拉伯数字,是公历,也就是阳历;下面一行是初几、十几的数字是农历。所以,再判断一下,哪一天是元日?
  生:春节是正月初一,那一天是元日,一月一号是元旦。
  师:那么除夕是元日吗?
  生:不是,除夕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元日是一年中的第一天,过了除夕就是春节。
  师:你们知道这三个节日都有多大年龄了吗?
  (生摇头,师出示资料。)
  春节:中国人过年的习俗已经有4000多年
  的历史了,不过原来的不叫春节,被叫作“上日、元日、正日、元旦”等好几个名字。1914年,民国政府把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清明:从周朝开始,离现在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了。最初的名字叫“寒食节”。
  重阳节:从三国时候有记录,离现在也已经有近2000年的历史了。
  (生齐读)
  师:这三个节日最年轻的近2000岁了,最大的4000多岁。像这样延续了几千年的节日,我们就叫它们——
  生:传统节日。
  师:是的,这是三首诗最重要的一个相同点——都是中国传统节日。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写了在每个节日里做什么。
  师:都做了什么呢?你看明白了吗?
  生:元日放爆竹,喝屠苏酒,贴春联;重阳节都要插茱萸;清明节是踏青扫墓。
  师:都是从这三首诗中看到的吗?
  生:是。
  二、发现三首诗的不同之处
  师:很好!每年在这个节日里都要做同样的事情,这就是节日的习俗。三首诗都写了节日的习俗。说到这里,我相信你们看到了三首诗的不同之处。
  生:三个节日的习俗不同。
  师:第一首诗说到了三个习
  俗,你懂哪一个?
  生:我懂放爆竹,就是放鞭炮。放鞭炮很喜庆,就让我们感觉过年了,很开心。
  师:还有吗?
  生:放鞭炮据说是为了吓唬一个叫“年”的猛兽,它听到鞭炮声就害怕,一害怕就不来吃人了。
  师:是的,很多习俗都是有来历的。爆竹和鞭炮有什么关系?
  生:爆竹是鞭炮原来的叫法,
  过去就叫爆竹。
  师:哦,原来是最初的名字。可是这个名字必定有原因啊,谁知道?
  (生沉默。师出示图画:图画上有一个火盆,几根竹子在里面燃烧,一个孩子躲在旁边捂住耳朵。)
  师:谁看懂了或者想明白了?
  生:在过去的时候没有鞭炮,
  把竹子在火盆里烧,就会发出劈里啪啦的响声,所以称为爆竹。
  师:真好!继续说,还懂哪个
  习俗?
  生:我懂喝屠苏酒这个习俗。
  过年的时候每一家都会喝屠苏酒,资料上说,屠苏酒能够祛灾辟邪。
  师:喝屠苏酒的时候和现在我们过年喝酒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很迷惑)
  师:我们现在一家人聚在一
  起,喝酒的时候要先敬谁?
  生:先敬爷爷奶奶。
  生:先敬长辈。
  生:谁的年纪大先敬谁。
  师:可是喝屠苏酒的时候恰恰相反……
  生:啊?谁小先敬谁?
  师:对啊,想想屠苏酒有什么作用?
  生:能够避祸免灾。哦,我知道了,希望小朋友健康成长。
  师:我们班谁年龄最小?
  (一女生站了起来)
  师:如果给这个最小的女孩敬屠苏酒,你们会说什么?
  生:祝你越长越漂亮!
  生:喝了屠蘇酒,你会越长越高,还会长胖一些。
  生:喝了屠苏酒,你会一年不生病。
  生:祝福你学习越来越好,长得更高更漂亮!
  师:“新桃换旧符”你们懂吗?
  生:就是把新桃符换成旧桃符。
  (生笑,纷纷举手。)
  生:不对,就是用新桃符换下旧桃符。
  (师出示一对春联、两张贴在门上的年画和一个桃木制作的桃符的图片。)   师:哪一个是诗中所说的桃符?
  (生正确找到)
  师:这个桃符是用什么做的?
  生:桃木。
  师:为什么用桃木,而不是其他木?
  生:桃木能辟邪。
  师:后来桃符就被这样的年画和春联取代了。同学们,从这首诗的习俗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高兴、快乐、开心。
  师:对啊!过年了,当然开心。特别是孩子们。谁来读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到过年的喜庆?
  (生朗读,师指导表情、语气等。)
  师:你们从第二首诗中看到了清明的习俗了吗?
  (生迟疑)
  生:看到了。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节喜欢下雨。
  生:那不是习俗,是天气。应该是“路上行人欲断魂”,因为人们想起死去的亲人,所以很难过。
  师:是一两个人很难过么?
  生:不是,是路上所有的行人。他们都去祭奠自己死去的亲人,所以都很难过。
  师:这里的“都”很重要。这一天所有的人都去祭奠死去的亲人,为他们扫墓,这就是习俗。
  师:继续交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习俗。
  生:这一天是重阳节,人们都喜欢登高和插茱萸。
  师:登高和插茱萸都是为了同一件事——
  生:避灾,祛祸。
  师:相传登得越高,离灾祸越远。
  (一生小声说:怪不得大家浑
  身都插满茱萸。)
  生:不是浑身都插满茱萸,是所有人身上都插着茱萸。
  师:对了!这里的遍插茱萸,不是身上插满茱萸,是目之所及,所有人都插着茱萸。三首诗虽然都写了习俗,但是,不同的节日,习俗是不一样的。
  师:这三首诗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生:三首诗表达的情感不同。第一首是喜庆的,第二首是伤心的,第三首是思念的。
  (生用朗读表达三首诗的情感)
  三、聚焦《元日》,听到诗词背后的声音
  师:王安石写《元日》,还有一段背景呢。出示资料:
  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改革家,立志把一些影响社会进步的旧制度改为能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制度。他對自己改革的新事物充满信心,相信改革能给千家万户带来美好的生活。
  (生读)
  师:认真读读这首诗和这段资料,看看哪些诗句可以和右边的语言联系起来。
  (师出示)
  旧符——影响社会进步的旧制度。
  新桃——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制度。
  千门万户曈曈日——相信改革能给千家万户带来美好的生活。
  师:那你说,《元日》这首诗仅仅写的是过年的喜庆吗?
  生:不是,还写了作者对自己的改革充满信心。
  师:再来读这首诗,让我们听到王安石的信心。
  (生读)
  四、围绕传统节日,拓展阅读
  师:写传统节日的诗还有很多。比如这一首——
  乞巧
  (唐)林
其他文献
【设计理念】  《笠翁对韵》对仗工整,韵律和谐优美,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并汇聚了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古典诗词……可谓包罗万象,是学生学习诗词技巧极佳的启蒙读物。但正因为它内容的博大精深,尤其个别篇目涉及的典故较多,学生读起来不免晦涩难懂。故对于这部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教学必须契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精选内容,扬长避短。学习活动应选择恰当的形式展开,以期在愉悦的氛围中体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激发学生
总有这样的一幅画面让我感动:一位满头银发的教师安然坐于一张长椅上,他的周围簇拥着几十年来教过的孩子——中年的、青年的。他们依然像孩提时那般闪烁着满眼的清澈,静静聆听着老人细数着一路上收藏的点点滴滴的欢笑。身后的夕阳,把他们的头发和笑容染成一片暖暖的黄;飘零的秋叶,也为他们的幸福而起舞,那“簌簌”的落地声是暖暖的祝福……  怀揣着一个美好的愿景,憧憬着多年后那幅温馨的画面中的主角会是自己,在十多年的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和儿童阅读推广的逐渐深入,不少小学课堂都掀起了一股“绘本热”。没有一句教条,却能满足孩子的成长需要;没有一丝说理,却能启发孩子的深入思考;没有一点喧闹,却能激起孩子的会心大笑。“图画书可以从0岁读到99岁”,这就是经典绘本的魅力。  一、“选”——科学选书,促进成长  干国祥老师在《阅读的童年》中曾说:“一个孩子,他能够阅读,喜欢阅读,仅仅是童书阅读的一个选择尺度,还有一个同样
写人记叙文是小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文体,它是通过记叙与人物有关的事件来反映人物性格特点的文章。我们工作室的课题“小学习作教学文体序列与主题设计”,在针对五年级上册学生的写人记叙文“运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这一主题单元教学中,围绕主题精心选编了《全神贯注》《钱学森》《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等经典例文,确定的阅读能力评价指标是:学习本组记叙性文章,能通过阅读把握例文中的典型事例及描写方法,揣摩作者是
二年级:导而弗牵,初识吟诵  一个星期四的早晨,我来到二(8)班的教室准备上一节古诗诵读课。当孩子们看到黑板上我用楷书抄写的《登鹳雀楼》时,情不自禁地齐读了起来。我刚想表扬他们,不料他们纷纷说:“老师,老师,这首诗我们一年级就学过了,我们早就会背了!”  “真会背?”  “登鹳雀楼。白日……”背完后,孩子们端端正正地坐好,神气地望着我。  “老师,我还知道这首诗的意思和说明的道理!”  当孩子流利
【教材分析】  狐狸这一形象经常出现在各国的文学作品里,儿童文学尤为常见。在日本也有很多作家喜欢写狐狸的故事,安房直子、滨田广介等人都曾以狐狸为主角创作出了不少名篇佳作。新美南吉更是其中出色的一位,他被誉为“日本的安徒生”。他的代表作“狐狸三部曲”(《小狐狸买手套》《小狐狸阿权》《小狐狸》),每一篇都有独特的风格。这不仅是因为新美南吉对狐狸这一形象的偏爱,同时也与日本民间存在大量的与狐狸有关的传说
“风格”,泛指气度、作风、特点。有名家这样评述:“风格,这是艺术家所能企求的最高境界。”(歌德)“风格是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法国著名作家雨果)艺术如此,教学亦如此。风格,是教师个人成熟的标志。事实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们,不少教师获得了一节课的成功、一时的成功,却走不持久,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风格具有独特性,没有两个风格完全一样的教师。彰显自身的特点,塑造自己的风格,达到个性化的境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经常发现在习作教学中,学生不敢开口,难以下笔,羞于表达或者是表达不准确。根据课标的要求,口语交际应该努力营造一种开放的、有活力说话的氛围,让学生有兴趣说,有话可说,说得有效。在低段的写作教学中,口语交际是主要切入点。教师应该重点关注学生的生活,找到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并进行有效的口语交际训练。只有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才能使他们大大方方地与同学、老师交流,进而
一、揭示课题——抓住神话形象  师:同学们,现在请看黑板,老师写一个字,你们读一个字。(板书:普罗米修斯)  生:普—罗—米—修—斯。  师:读得很清晰。这是西方一个神的名字,要说得连贯一些,谁来?  生:普罗米修斯。  师:这篇课文就是以普罗米修斯这个名字为题,讲述了一个神话故事。(板书:神话)  师:课文预习过了吗?检查一下生字。  (师课件出示)  领袖 吩咐 饶恕  押到 狠心 肝脏  挽
我所任教的北京市顺义区裕龙小学,是一所拥有一至三年级低中学段的城区小学。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表现欲高,但自我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等。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的故事”启示我,作为一名班主任要学会欣赏孩子的成长,这样才能让孩子的生命更加精彩!因此,我依托学情,探索“以赏识为核心,培养行为习惯、合作能力、自主管理”的育人路径展开班级管理,致力于实现“由小小的我到大大的班,阳光自信每个人”的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