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技术让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

来源 :炎黄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od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社会环境、生态环境日渐复杂,越来越多因素会影响到物质文化遗产长久保存,多领域也都在探究有效的文物保护方法。数字媒体技术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创新带来了新契机,该技术能够对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精密修复,使文物高度复原,并可在技术支持下虚拟展示物质文化遗产,还可登记记录查找等,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着重介绍数字媒体技术的概述及优势,探究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为相关保护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我国经过数千年的历史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各种物质文化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避免遭受各种不良因素的侵蚀。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能够在计算机技术支持下构建数字化文物档案,并为文物保护、修复等提供诸多信息与数据参考。为有效保护物质文化遗产,需要相关管理部门及工作人员充分认识数字媒体技术的内涵及优势,积极在文物修复、考古挖掘、数字博物馆建设等方面应用该技术,使各种文物资源可以永久性保存。
  数字媒体技术即通过计算机技术及相关手段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具体是通过三维技术对所需保护的文物对象展开扫描与计算,最后输出到屏幕中,相对完整地显示出文物原貌图,并在屏幕中通过相关技术与功能真实修复被破坏的文物场景,最终呈现出整体、真实的文物图像,图像及有关数据可同步保存在计算机内,便于后续观察、研究。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应用数字媒体技术,能够为历史遗迹研究提供新途径、新方法、新思路,并可有效推进考古研究发展。数字媒体技术其优势主要在于可以对考古现场过程及真实情况进行动态、完整的记载,并再现考古期间的文物遗址原貌。数字媒体技术主要包含图形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以及音频处理技术等,通过数字媒体技术采集与处理物质文化遗产的多角度图像、现场声音等,最终在一个文本中完整展示出来,相关研究成果可同步发送到网络中,不仅有助于高效保护文物遗产,还体现出文物信息的透明和公开,促进文物保护与宣传,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意识。
  应用数字媒体技术进行文物复原
  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往往会通过多种文物修复技术及抢救方法,为文物长久保存营造优良的外部环境,但是针对损坏相对严重的文物或者只流传在文献中的一些文物来说,传统的修复及抢救方法并不能发挥效用。此时,可借助数字媒体技术对损坏严重的残存部分文物进行数字化修复设计,即结合文物残存部分相关参数计算文物整体数据信息,进而虚拟构建出整体文物造型,为文物修复复原工作提供依据。比如在修复兵马俑时就对数字复原技术实现了有效应用。我国从1974年就已经开始着手发掘兵马俑,经过几十年的挖掘与修复工作,依旧有大量兵马俑尚未被修复,且使用传统修复手段,预计完全修复目前已经发掘出的兵马俑至少要上百年。面对这一现状,科研人员将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在兵马俑的修复工作中。首先,技术人员在现场安装激光扫描仪,进而对计算机系统进行调试,完成后将一堆兵马俑碎片分为多个小堆,每个小堆约几十块碎片,之后以小堆为单位,通过扫描仪对小堆中的碎片进行一一扫描。通过激光扫描仪的扫描,可以获得兵马俑碎片多个参数信息,比如各个断裂面相关数据等,之后在计算机利用下提取每个兵马俑碎片相应断裂面的特征点,将特征点连接起来形成特征曲线,对其中每两条特征曲线进行对比,获得比配的曲线数据,若断裂面数据高度一致,则证明对接成功。经计算机认定成功的两碎片需要由专业人员再次认定,最终完成拼合。在运用扫描仪扫描现场大量碎片数据后,可明显加快兵马俑碎片拼合速度,现场修复人员直接按照计算机匹配结果进行碎片粘贴即可,修复效率大大提升。另外,在复原瓷器过程中,也可同样应用数字化修复设计工具,以获得相同的复原效果,具体就是通过扫描与匹配找出同一件瓷器中的碎瓷片,并结合瓷片特征、图案特点、弧度、造型走向等计算瓷器整体造型和图案,之后运用复原技术修复瓷器原本面貌。针对只流传于文献记载或口头流传的文物,主要可利用三维建模技术还原文物真实面貌。
  通过数字媒体技术虚拟再现文物遗址
  物质文化遗产在考古发掘过程中,会有大量遗迹、遗物等信息产生,能够为考古研究提供数据参考。但因为大部分物质文化遗产经过长时间保存,难免会受到雨雪、氧化、风化等自然力量侵袭,使文物遭受一定程度的损毁。另外,考古挖掘期间也会受到非主观破坏、人为丢失等因素影响,使文物遗址重要迹象丢失。为了更完整、真实、可靠地记录文物发掘现场各项信息及相关图像,可积极应用数字媒体技术,在技术功能支持下及时保存各项原始数据,并结合相关数据为考古挖掘、科学研究、遗址再现、文物保护等构建数字模型和三维立体场景。比如数字圆明园即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再现了圆明园历史原貌,具体是在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后获得相关参数数据,之后通过计算机构建数字化圆明园历史场景模型,之后利用多种光学显示,把所建立的多种数字模型叠加至既有废墟场景中,最后以立体显示技术再现圆明园真实场景。同时,在CITYMAKER数字城市技术应用下,虚拟构建了四维圆明园场景,人们只需进入到“RE-relic圆明园”网站,点击“虚拟游园”,即可看到一个个数字化复原场景,各景区图片相关信息中还介绍了项目课题组整个工作过程。图片下方时间轴也显示出多个清代时期的三维场景,证明所还原场景跨越多个历史时期。
  利用数字媒体技术打造数字化博物馆
  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数字化博物馆属于一种重要的保护方式,即利用现代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现代通信技术等,以数字化形式展示传统博物馆各项职能,并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数字化博物馆的信息采集,以网络形式开展博物馆管理、文物资源开发及利用等工作。通過应用数字媒体技术,可以超文本链接、三维空间、虚拟现实、声音、图像等各种多媒体方式,弥补传统实体文物陈列中无法经常更换、存在外界破坏风险等不足。同时,针对仍在考古挖掘阶段的博物馆,可以通过数字媒体技术将所采集与制作好的考古信息同步到博物馆网站及局域网中,在网页中或者在实体博物馆所设置的大荧幕中,显示文物挖掘中的图片、声音、文字、视频等,便于博物馆工作人员、参观受众、所有上网用户等不受时空限制地了解相关考古挖掘活动进展,同时还有助于保护文物现场,并实现文物信息的透明和公开。数字博物馆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能够更加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给大众,同时也能展出部分管理要求特殊的文物和珍惜藏品,满足新时期不同参观者多元化的需求,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功能。数字化博物馆是在网络环境中打造的虚拟博物馆,其与实体博物馆可通过网络实现彼此连接,数字博物馆既是顺应时代发展需求诞生的新产物,也是传统博物馆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数字化博物馆
  在科学技术持续发展过程中,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也更加多样化,所以相关管理部门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与需求,高度关注应用数字媒体技术创新文物保护模式,打造技术管理中心,确保各项保护工作可以稳步推进,使大量文物资源可以长期保存。同时,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员也要正视目前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中的不足,比如人员技术素养有待提高、遗产保护监督工作不到位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善,更充分发挥数字媒体技术在保护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价值。
  作者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博物馆
其他文献
文化是旅游的“魂”,旅游是文化的“船”。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政策,为文旅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文章以海南疍家文化为例,通过对海南疍家文化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从宣传、规划和投入三个方面的创新对策,为传统民俗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2018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正式设立。随后,我国相继出台了《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期刊
唐卡的保护与传承具有极高的宗教、文化和社会价值。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如何实现对唐卡的保护与传承,使这一宝贵的民族和宗教文化遗产能够得以留存和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建设同样在近几十年来对西藏社会产生了深刻而全面的影响。在当今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大背景之下,唐卡难以避免地会被卷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商品化、市场化浪潮之中,进而朝着多元化的
期刊
中国梦需要以中国精神为依托,通过爱国主义精神进一步实现时代精神的改革与创新。中国革命历史精神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以及改革的各个历史进程,通过革命历史发展形成了当前极为丰富的社会精神资源。在新时期、新思想发展当下,需要深度挖掘中国革命历史精神,并且加以传承,真正实现思想融汇,铸就伟大中国梦想。  现阶段我国文化发展、经济建设已经到了关键时期,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必须铸造思想长城。中国革命历史发展过程中
期刊
我国研学旅行起步较晚,但研学旅行在发展中体现出其各方面的优势,国家逐步重视研学旅行对于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以及传播传统文化在教育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出台相关政策支持研学旅行的发展。文章呈现了曲阜现有研学资源,展望了曲阜未来研学旅行的发展,并提出了研学资源开发的建议。  国务院2013年发布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
期刊
宝山石头城距丽江市132公里,位于玉龙雪山景区东北部的金沙江峡谷中,蘑菇状的巨石呈斜弧线落入金沙江,整块石头高出江面200米,其面积却不足0.5平方公里,东面直插金沙江,西有
期刊
问题的提出rn《世说·容止》:“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噉,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rn按,何晏为魏晋玄学一重要人物,与王弼一起开
期刊
1935年,粟裕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进入浙西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了浙西南革命根据地,开展和坚持了艰苦卓绝而又可歌可泣的三年游击战争。本文以时间顺序梳理了粟裕带领的挺进师在浙西南的三年战斗历程,寻找粟裕在浙西南留下的革命足迹以及深远影响,学习粟裕给浙西南人民留下的宝贵的政治财富、丰富的文化财富、崇高的精神财富。用浙西南革命精神为“丽水之干”注魂、赋能、立根,做奋力推进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挺进师”。 
期刊
佛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传入中国已一千九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峨眉山作为佛教的传播圣地,不仅是著名的洞天福地,还与五台山、普陀山、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并且也是藏族人民心中的四大神山之一。有如此高地位的峨眉山自然引起了不少学者的探究之心,笔者通过对前人成果的汇集、剖析和归纳,以期希望能让读者更加了解峨眉山以及蕴含其中的佛教文化。  峨眉山的宗教文化价值古往今来一直受到许
期刊
萧一山在清史研究领域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但关注萧一山一生的学术积累则分为三个阶段,即:童蒙时期传统文化的陶育;青年时期近代学术的泽被;中年时期政治领袖对其学术思想的引导。纵观萧一山的学术积累,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为他的史学成就奠定了基础。  萧一山的史学贡献,与当时中国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条件密不可分。梁启超曾言:“则史也者,人类全体或其大多数之共业所构成,故其性质非单独的,而社会的也。”这
期刊
现代社会,人们在物质上的需求被满足之后,更加注重精神生活.于是观众对展览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普通的展览已经无法吸引观众的眼球,满足观众需求也变得越来越难.文章以《龙行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