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眼中的西方世界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yy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朝抚有四海,惟励精图治,办理政务,奇珍异宝,并不贵重……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是尔国王所请派人留京一事,于天朝体制既属不合,而于尔国亦殊觉无益。”1792年,当英使马嘎尔尼要求与中国进一步开放通商时,乾隆皇帝给出了这样的拒绝答复。这一年,距离1514年葡萄牙人首次从新航线抵达中国,已经过去278年。
  在这段漫长的中西贸易交往过程中,西方人在不断地接近中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同时,也在积极改变着自己、开拓着世界。而同样的时间、同样的机会,当西方人对中国不再感到神秘,当他们对中国的兴趣开始变得越来越淡的时候,中国上至帝王下至百姓,却还在做着“帝王居中,抚驭万国”的美梦。
  中国对世界的探索其实开始得很早,汉代张骞便已与西域相通,同时也听到了关于欧洲的零星传闻。到后汉时,进驻西域的班超曾派下属甘英渡“西海”(地中海)前往传闻中的“大秦”(古罗马帝国),但船人畏惧,“英不能渡”。唐代,一位叫杜环的士兵做了俘虏,被带到了“大食”(古代波斯),在现在的中东地区生活游历了十多年后回到了中国,将所见所闻著成《经行记》一书。“亦曰大秦。其人颜色红白,男子悉着素衣,妇人皆服珠锦。好饮酒,尚干饼……其俗每七日一假,不买卖,不出纳,唯饮酒谑浪终日。”书中虽然对“拂”(东罗马帝国)有了这样的记载,但杜环的经历并没有引起当时太多人的注意,中国人也未能就此深入接触欧洲,以至这本书最终散佚。而在此后漫长的历史中,中国人对于西方世界的认识,基本上只是一些志怪传说,其来源无外乎是半路传闻。
  明代郑和下西洋虽然到达了非洲东海岸,但却不知好望角,更不知真正的大西洋和欧洲。即使当利玛窦给万历皇帝献上了他所绘制的世界地图后,大多数官员也是不予承认,依然用古代四大部洲之说来统属西洋,甚至认为“天朝大国”之外便是“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等“僻居荒远”的“外化”,很难相信这些外国传教士所描绘的世界,更不能准确分清金发碧眼的欧洲人所说的这些国家。
  到了康熙时期,樊守义被派遣与四位西洋传教士到罗马传递信息,在那里生活了十多年,归来后写下了《身见录》,介绍欧洲见闻,可惜书稿并未刊行。而被译成中文的介绍世界各国风情的《职方外纪》,也被很多士大夫视为齐谐志怪一类的书籍。纪晓岚在编撰《四库全书》时,此类书籍也被认为是“多奇异,不可究诘”,只能“录而存之,亦足以广异闻也”。
  当然,随着中西贸易的扩展,大量西洋货流入中国,能工巧匠云集京师,引起了中国人不少兴趣。钟表、眼镜、玻璃器皿、机械制品等,在中国也很受欢迎,特别是18世纪,中国社会上出现过一种追求西洋货、仿造西洋货的风气,洋人、洋器、洋画已经成了不足为奇的景象。
  但是,当时西方文明所展现出来的先进潮流并没能真正把中国领进世界的大舞台,中国人对西方的兴趣更多时候仅仅止于那些奇巧的器具和那可以点缀生活的似懂非懂的异邦风情。固有的传统依旧强大,中国人始终满足于自给自足、优哉游哉的生活方式和节奏,从皇帝到平民,他们都不想改变。直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想要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时候,人们才突然发现,世界原来这么大。
其他文献
即将于12月27日至30日举槌的朵云轩秋拍将推出文征明一件尺幅宏大、描绘精细、诗书画合璧且收藏流传有绪、经权威鉴定的佳作——《溪山清远》书画合卷。  此卷画于嘉靖辛卯文征明62岁时,卷后有他85岁时的诗题,诗、书、画堪称“三绝”。明代文坛“后七子”领袖、大鉴赏家王世贞在卷尾作跋。历经明代著名收藏家项元汴、梁清标之弟梁清远收藏,入清为梁清远、杜九畹、徐寿、“致远堂”及“悬秋堂”主递藏,钤印累累,多达
期刊
曾经有人说,竭尽全力想要得到奇珍异宝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之一,听起来似乎颇有几分道理。事实上,在中国,从古至今素来就不乏大藏家和收藏爱好者。但真正让文物艺术品不再只是仅限于在小众群体之间流传,而是逐渐为社会大众所了解、认识、接受,并让人为之狂热的渠道,当属拍卖兴起。  时光倒回至上世纪90年代初,彼时,中国大陆的文物艺术品拍卖开始萌芽。而在此之前,对于“拍卖”这个名词,很多国人连听都没听说过。 
期刊
日前,由中国嘉德领衔的首轮秋拍落下了拍槌。在此次秋拍举槌之前,市场将延续今春拍卖的调整还是会峰回路转、重新振作,成为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而首轮秋拍结果则显示出当前艺术品市场“高端不高、低端不低”的特点。  市场冲高乏力  17.45亿元,这是中国嘉德2012年秋拍的战绩,这一数字比今春的20.6亿元(未涵盖邮品钱币成交额)下降了约18%,显然与2011年秋拍的38.58亿元相比下降的比例是更大。三
期刊
或许七棵白菜团圆,就能够圆满中国人的“白菜梦”了。  “夫昔, 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仁也。”(《礼记·聘义》)玉石精致而灵动,温婉而含蓄,正符合东方人的气质。  关于玉白菜的民间传说有很多种:红龙井孝子深入龙宫求取神奇的玉白菜叶救母的故事感人肺腑;茈碧湖中惩恶济贫的玉白菜的故事美丽动人;传说在洱海海底生长着一棵硕大无比的玉白菜,那碧波莹莹、宛若无瑕美玉的湖水,就是一滴滴从玉白菜的心底沁泻
期刊
“艺术品的实质,实际是艺术品对艺术家创作灵感的物化呈现,是艺术家通过对灵感的瞬时捕捉,利用形式、材质等具体构成要素向人们传达的一种共情体验……艺术之所以称之为艺术的真谛——艺术在参与具体生活时形成的人文内涵以及精神价值。”当代设计艺术不是一个容易理解的概念,今秋,中国嘉德推出的“灵感”艺术设计专场无疑给当前的拍卖界吹来了一股“新风”,而中国嘉德拍卖公司则在其新一期的嘉德通讯中这样解释他们理解的“设
期刊
“2011年工艺美术全行业销售产值突破1万亿元,实现利税402亿元。”这是记者日前从成都召开的2012年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年会上了解到的。据介绍,去年全国工艺美术行业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战绩,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产业集聚趋势明显。  利润同比增长40%  此次年会上,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长周郑生介绍到,去年国家统计局对规模以上企业的标准进行了调整,由“年销售产值500万元以上”升级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
期刊
任何一个行业、一项事业,都是一扇敞开的大门,有人进,有人出,但也有一些人,无论风风雨雨,始终在门内坚守。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20年的进程中,藏家的换代也在持续进行,但总有那么一些熟悉的面孔,从知道拍卖,到了解拍卖,再到深入拍卖,伴随拍卖的成长而成长,老章就是其中的一位。  从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第一槌,到中国内地拍坛第一件过千万元的拍品,老章都是亲历者。如今拍卖都20周年了,他已是国内资深藏家。回想当
期刊
11月初,京城已是树叶凋敝的入冬之景。5个小时的高铁,将我们从“冬季”拉回“秋季”,此时的上海依然绿意葱葱、暖阳袭人。暖阳之下,位于上海市中心的一座“天圆地方”的建筑分外惹人注目,它便是上海博物馆。虽然今年它刚刚步入了“耳顺”之年,但如潮的人流,昭示着它正处于风华正茂的“壮年”。  如果说永葆青春的秘诀是什么?是文化的力量。  沿着领票的长长队伍,走进的是一座文化的殿堂。此时此刻,在这一殿堂中,汇
期刊
『他们来自何方?路途有多远?他们何时到马六甲或他们进行贸易的其他地方?带来些什么货物?……他们是懦弱的还是强悍的?他们有无武器或火炮?他们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他们的身体是否高大?……他们的国家大吗?国内是否不止一个国王?……他们信奉的是什么?崇拜的是什么?他们遵守的是什么样的风俗习惯?他们的国土扩展到什么地方?与哪些国家为邻?』1508年,只粗略知道中国所产瓷器甚是精致的葡王唐·曼努埃尔为探明中国的
期刊
早在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开始之前,国外就已经在拍卖中国文物。然而,尽管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拥有很多国家都难以匹敌的文物收藏资源,但在价格上却远远低于西方艺术品,一幅精美的宋画可能还不敌一张毕加索的随意之作。这是因为,中国文物艺术品没有自己的市场,没有自己的价格体系,没有强大的藏家和受众,也就在世界舞台上失去了话语权。这不仅是中国文物的衰败,也是中国文化的衰败。  要扭转这一局面,单靠喊口号是没有用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