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中本聪在其论文《比特币:一个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首先提出了比特币概念,并于2009年创建了一个完全去中心化的电子现金系统,即比特币(BitCoin),它不依赖于其它硬通货币支持或者其它中央权威机构结算验证保障。中本聪的本意是对当今世界各国中央银行滥发货币不满,要通过比特币完成对世界全新货币系统的一场实验。
支持比特币运行的底层技术是区块链技术。区块链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能够让所有人的账本保持一致,这种让所有节点数据保持一致的机制,我们称之为共识机制。在比特币区块链系统中,采用的工作量证明(Power of Work,PoW)共识机制。目前比特币系统规定平均每10分钟产生一个区块,这个工作就是所谓的“挖矿”,从事这一“挖矿”工作的人就是“矿工”,矿工工作的方式实质上就是在10分钟内收集网上产生的所有交易,让矿工互相间竞争求解一个数学题,谁先解出来了,谁的区块就会被所有人认可,然后将交易填到一个区块里,而且系统只奖励第一个算出这个结果的人,于是矿工们相互竞争,努力要成为第一个解开谜题的人,并获得新发行的比特币作为记账及维护系统运行的奖励。全体矿工通过确认以后,就都把新的区块加入到自己账本的最后面,然后又开始新的记账过程。周而复始,生生不息,账本越来越厚。
随着比特币价格的增高,在人类逐利机制驱动下,比特币区块链全网算力迅速飙升,在2018年11月20日曾达到60EH/S,即每秒可进行6×10^16次哈希(Hash)计算。
而挖矿工作的耗电已达到十分惊人的地步。2017年,全球比特币交易笔数约3000万笔,为了认证这3000万笔交易量,根据Digiconomist公布的数据,全球矿工耗电达到约300亿度电的天文数字,占全球耗电量的0.13%,超过数十个国家的全国年用电量。
比特币能源消耗指数2018年2月13日的最新数据显示,比特币挖矿的年耗电量预计约为48.37太瓦时(TW,万亿瓦时),已经超过了全球用电量排名第54的伊拉克。摩根士丹利发布的一项报告预测曾显示,2018年,比特币的电力需求预计将增长三倍,一年的用电量相当于阿根廷全国一年的电力需求。美国能源学术杂志《焦耳》刊登的一项新研究认为,到2018年年底,整个比特币网络的耗电水平可能占到全球总量的0.5%。
任何经济活动及技术都要讲效益和成本的问题,目前,比特币活跃的用户数量大约500万人,2017年完成3000万单交易用去了天文数字的电量,如果某一天比特币有了5亿用户,要完成30亿单交易,则耗电量是不可想象的。除了能耗问题,比特币系统的性能问题主要涉及时间延迟、存储容量与带宽。
在比特币区块链系统中,数据确认的时间相对较长,数据写入区块链,最少要等待十分钟,所有节点都同步数据,则需要更多的时间。此外,为了保证足够的安全性,需要更长的时间,例如,以系统生成6个区块链来确认交易的有效性,则需要1小时,这是用来抵御“双花”攻击的代价。而相对来说,VISA信用卡系统只需要1秒。
就比特币来说,每秒7笔的处理能力远不能满足整个社会的支付需求;同时,为了支持500万用户每年3000万单交易,比特币公共账本大小在2018年初已经达到150G,并以每年数十G的速度快速递增。如果比特币的吞吐量增加到VISA的标准,即每秒2000单交易那样的数量级,区块链增长的就可能达到每天3.9GB,每年增长1.42TB,这就是一个很大的数据了,对于普通电脑的存储来说,这是个不小的负担。如果只是简单提高区块大小来提高吞吐量,比特币很快就变成只有少数几个大公司能够运行的系统,有违去中心化的设计初衷。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比特币系统现在允许用户存储不完整的公共账本,但是,从理论上讲,随着时间的延续,存在公共账本大到绝大多数参与者都无力完整存储的时候,这时就面临着绝大多数参与者可能在系统崩溃时刻无法找回完整账本的情况。
更何况,比特币的安全性是否足够?
在比特币的共识机制中,共识攻击的一个典型场景就是“51%攻击”,如果一群矿工控制了整个比特币网络51%的算力,他们就有可能联合起来打算攻击整个比特币系统。由于这群矿工可以生成绝大多数的块,他们就可以通过故意制造块链分叉来实现“双重支付”或者通过拒绝服务的方式来阻止特定的交易或者攻击特定的钱包地址。
美国康纳尔大学Gencer等最新的研究表明,比特币和以太坊背后都有隐形权力结构,两个系统的区块链中都只有20个不到的挖矿团队,比特币和以太坊50%以上的哈希率分别在前四大矿工和前三大矿工手中,因此,比特币区块链世界奉为最高原则的“去中心化”,在现实世界中人类贪婪逐利动机驱动下已经发生变异。
值得注意的是,比特币区块链系统是在现有互联网构架上运行,比特币区块链系统并不能防止这些场景被恶意攻击。
中本聪在设计比特币时将比特币的发行总量永久地固定在2100万枚。假设比特币果真能维持发行总额不变,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们使用比特币,必然伴随着比特币价格的持续上涨,假设一个国家采用比特币作为流通支付手段,这将意味着一般商品的价格将不断下跌,物价持续下跌会让人们倾向于推迟消费,因为同样一块钱明天就能买到更多的东西,消费意愿的降低又进一步导致了需求萎缩、商品滞销,使物价变得更低,步入“通缩螺旋”的恶性循环,即必然导致通货紧缩,债权人因拥有债权将变得越来越富有,而債务人将由于物价下跌,货币的相对价值上升而趋于破产,由此引发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
另一方面,在现实中,由于比特币存在“分叉”机制,“分叉”本质上是比特币社区自治机制的失败,类似于传统的“货币滥发”,比特币并不能保证其存在固定的发行上限,比特币不断“分叉”从长期看将导致比特币供需失衡,从而打破其供应稀缺神话。 事实上,比特币产生以后,其价格曾经数次大起大落,由最初不到1美元,在2013年11月快速上涨到1000美元,然后在2015年初下跌70%不到300美元,2017年最高曾到20000美元,此后又大幅下跌,在2018年11月底跌到4000余美元左右。许多交易人士认为,比特币2018年11月中旬以后的一轮价格崩溃很大程度上与比特币现金第二次分叉有直接关联。比特币价格如此剧烈波动,是其内在缺陷的必然结果,也意味着其很难作为价值尺度,自然也很难作为价值储藏载体。
此外,要作为货币履行货币的流通职能,必须要求其直接交易成本较低,例如,各国发行的纸币的直接交易成本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而截至2018年11月30日,比特币区块链系统的平均需要支付的交易费用为每笔0.53美元左右。 显然,这一交易成本远远高于支付宝、VISA这些传统的中心化系统的交易成本。
由于比特币无法有效地履行作为货币必须具有的基本职能,因而,不具有作为未来主流货币的基本属性。
由于比特币游离于各国政府监管,而且具有匿名性、全球流通、交易便捷等特点,比特币产生的早期,为全球走私、毒品、洗钱等非法及灰色交易提供一种全新的交易工具,实际上发挥着一种替代黄金的世界货币的作用,这是对比特币的交易需求。
这些非法及灰色交易对比特币的需求逐步推升了比特币的价格上涨,此后,随着其价格不断上涨,引起了全球投机资本关注,并进一步推升其价格螺旋式上升,最后,甚至一些主流机构投资者也将其视为一种新型资产持有。
2017年12月中旬,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推出了比特币期货合约,2018年5月芝加哥期权交易所(CBOE)也紧跟其后,推出了比特币期货,尽管交易清淡。
从长期看,各国政府对比特币等加密数字货币的监管是不断加强的趋势,但是,毕竟,当今世界发展不平衡,全球针对比特币的有效监管协调很难在可见的未来完全实现,在全球范围内的走私、毒品、洗钱等非法及灰色交易行为尽管面临各种打压,很难杜绝, 将始终长期存在,而比特币恰好能有效满足这种类型交易的需求,因此,对比特币的这种交易性需求将始终长期存在,因而比特币有可能长期存在。但是,这种存在不是作为一种典型的货币存在,而是作为一种数字资产,或者特殊的商品存在。
另一方面,任何资产或者商品,只要存在供需剧烈变动,其价格必然将呈现大幅涨跌变化,相应地必然存在投机性交易的價值,因此,只要比特币长期存在,基于比特币及其衍生品的各种交易亦可能长期存在。
作者为清华大学全球私募股权研究院研究总监
比特币的缺陷
支持比特币运行的底层技术是区块链技术。区块链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能够让所有人的账本保持一致,这种让所有节点数据保持一致的机制,我们称之为共识机制。在比特币区块链系统中,采用的工作量证明(Power of Work,PoW)共识机制。目前比特币系统规定平均每10分钟产生一个区块,这个工作就是所谓的“挖矿”,从事这一“挖矿”工作的人就是“矿工”,矿工工作的方式实质上就是在10分钟内收集网上产生的所有交易,让矿工互相间竞争求解一个数学题,谁先解出来了,谁的区块就会被所有人认可,然后将交易填到一个区块里,而且系统只奖励第一个算出这个结果的人,于是矿工们相互竞争,努力要成为第一个解开谜题的人,并获得新发行的比特币作为记账及维护系统运行的奖励。全体矿工通过确认以后,就都把新的区块加入到自己账本的最后面,然后又开始新的记账过程。周而复始,生生不息,账本越来越厚。
随着比特币价格的增高,在人类逐利机制驱动下,比特币区块链全网算力迅速飙升,在2018年11月20日曾达到60EH/S,即每秒可进行6×10^16次哈希(Hash)计算。
而挖矿工作的耗电已达到十分惊人的地步。2017年,全球比特币交易笔数约3000万笔,为了认证这3000万笔交易量,根据Digiconomist公布的数据,全球矿工耗电达到约300亿度电的天文数字,占全球耗电量的0.13%,超过数十个国家的全国年用电量。
比特币能源消耗指数2018年2月13日的最新数据显示,比特币挖矿的年耗电量预计约为48.37太瓦时(TW,万亿瓦时),已经超过了全球用电量排名第54的伊拉克。摩根士丹利发布的一项报告预测曾显示,2018年,比特币的电力需求预计将增长三倍,一年的用电量相当于阿根廷全国一年的电力需求。美国能源学术杂志《焦耳》刊登的一项新研究认为,到2018年年底,整个比特币网络的耗电水平可能占到全球总量的0.5%。
任何经济活动及技术都要讲效益和成本的问题,目前,比特币活跃的用户数量大约500万人,2017年完成3000万单交易用去了天文数字的电量,如果某一天比特币有了5亿用户,要完成30亿单交易,则耗电量是不可想象的。除了能耗问题,比特币系统的性能问题主要涉及时间延迟、存储容量与带宽。
在比特币区块链系统中,数据确认的时间相对较长,数据写入区块链,最少要等待十分钟,所有节点都同步数据,则需要更多的时间。此外,为了保证足够的安全性,需要更长的时间,例如,以系统生成6个区块链来确认交易的有效性,则需要1小时,这是用来抵御“双花”攻击的代价。而相对来说,VISA信用卡系统只需要1秒。
就比特币来说,每秒7笔的处理能力远不能满足整个社会的支付需求;同时,为了支持500万用户每年3000万单交易,比特币公共账本大小在2018年初已经达到150G,并以每年数十G的速度快速递增。如果比特币的吞吐量增加到VISA的标准,即每秒2000单交易那样的数量级,区块链增长的就可能达到每天3.9GB,每年增长1.42TB,这就是一个很大的数据了,对于普通电脑的存储来说,这是个不小的负担。如果只是简单提高区块大小来提高吞吐量,比特币很快就变成只有少数几个大公司能够运行的系统,有违去中心化的设计初衷。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比特币系统现在允许用户存储不完整的公共账本,但是,从理论上讲,随着时间的延续,存在公共账本大到绝大多数参与者都无力完整存储的时候,这时就面临着绝大多数参与者可能在系统崩溃时刻无法找回完整账本的情况。
更何况,比特币的安全性是否足够?
在比特币的共识机制中,共识攻击的一个典型场景就是“51%攻击”,如果一群矿工控制了整个比特币网络51%的算力,他们就有可能联合起来打算攻击整个比特币系统。由于这群矿工可以生成绝大多数的块,他们就可以通过故意制造块链分叉来实现“双重支付”或者通过拒绝服务的方式来阻止特定的交易或者攻击特定的钱包地址。
美国康纳尔大学Gencer等最新的研究表明,比特币和以太坊背后都有隐形权力结构,两个系统的区块链中都只有20个不到的挖矿团队,比特币和以太坊50%以上的哈希率分别在前四大矿工和前三大矿工手中,因此,比特币区块链世界奉为最高原则的“去中心化”,在现实世界中人类贪婪逐利动机驱动下已经发生变异。
值得注意的是,比特币区块链系统是在现有互联网构架上运行,比特币区块链系统并不能防止这些场景被恶意攻击。
难成主流货币
中本聪在设计比特币时将比特币的发行总量永久地固定在2100万枚。假设比特币果真能维持发行总额不变,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们使用比特币,必然伴随着比特币价格的持续上涨,假设一个国家采用比特币作为流通支付手段,这将意味着一般商品的价格将不断下跌,物价持续下跌会让人们倾向于推迟消费,因为同样一块钱明天就能买到更多的东西,消费意愿的降低又进一步导致了需求萎缩、商品滞销,使物价变得更低,步入“通缩螺旋”的恶性循环,即必然导致通货紧缩,债权人因拥有债权将变得越来越富有,而債务人将由于物价下跌,货币的相对价值上升而趋于破产,由此引发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
另一方面,在现实中,由于比特币存在“分叉”机制,“分叉”本质上是比特币社区自治机制的失败,类似于传统的“货币滥发”,比特币并不能保证其存在固定的发行上限,比特币不断“分叉”从长期看将导致比特币供需失衡,从而打破其供应稀缺神话。 事实上,比特币产生以后,其价格曾经数次大起大落,由最初不到1美元,在2013年11月快速上涨到1000美元,然后在2015年初下跌70%不到300美元,2017年最高曾到20000美元,此后又大幅下跌,在2018年11月底跌到4000余美元左右。许多交易人士认为,比特币2018年11月中旬以后的一轮价格崩溃很大程度上与比特币现金第二次分叉有直接关联。比特币价格如此剧烈波动,是其内在缺陷的必然结果,也意味着其很难作为价值尺度,自然也很难作为价值储藏载体。
此外,要作为货币履行货币的流通职能,必须要求其直接交易成本较低,例如,各国发行的纸币的直接交易成本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而截至2018年11月30日,比特币区块链系统的平均需要支付的交易费用为每笔0.53美元左右。 显然,这一交易成本远远高于支付宝、VISA这些传统的中心化系统的交易成本。
由于比特币无法有效地履行作为货币必须具有的基本职能,因而,不具有作为未来主流货币的基本属性。
特殊的现实需求
由于比特币游离于各国政府监管,而且具有匿名性、全球流通、交易便捷等特点,比特币产生的早期,为全球走私、毒品、洗钱等非法及灰色交易提供一种全新的交易工具,实际上发挥着一种替代黄金的世界货币的作用,这是对比特币的交易需求。
这些非法及灰色交易对比特币的需求逐步推升了比特币的价格上涨,此后,随着其价格不断上涨,引起了全球投机资本关注,并进一步推升其价格螺旋式上升,最后,甚至一些主流机构投资者也将其视为一种新型资产持有。
2017年12月中旬,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推出了比特币期货合约,2018年5月芝加哥期权交易所(CBOE)也紧跟其后,推出了比特币期货,尽管交易清淡。
从长期看,各国政府对比特币等加密数字货币的监管是不断加强的趋势,但是,毕竟,当今世界发展不平衡,全球针对比特币的有效监管协调很难在可见的未来完全实现,在全球范围内的走私、毒品、洗钱等非法及灰色交易行为尽管面临各种打压,很难杜绝, 将始终长期存在,而比特币恰好能有效满足这种类型交易的需求,因此,对比特币的这种交易性需求将始终长期存在,因而比特币有可能长期存在。但是,这种存在不是作为一种典型的货币存在,而是作为一种数字资产,或者特殊的商品存在。
另一方面,任何资产或者商品,只要存在供需剧烈变动,其价格必然将呈现大幅涨跌变化,相应地必然存在投机性交易的價值,因此,只要比特币长期存在,基于比特币及其衍生品的各种交易亦可能长期存在。
作者为清华大学全球私募股权研究院研究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