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几个着力点探析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lum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教学一直以来就是教育的终极追求,对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而言,如何提升教学效果呢?本文就该话题结合具体的实例进行分析,望能有助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
  1注重提问的科学性
  教学不可缺少了问题,以问题为载体组织并引导学生探究成为了当前主流教学模式,笔者认为物理课堂教学中提问要应加强设问的针对性、讲究设问的合理性、应增强设问的启发性、注重提问方式的多样性和语言的变化性、提问既面向全体又层次分明,合理分配答问对象、合理点评给予有效的教师反馈以刺激强化.在课堂教学中应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正确的学生或回答有创造性的学生应充分肯定,更要探问是否还有更好的方法.对回答错误的学生应找出其错误思路,延缓评价或另相评价,机智引导或解答.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最终达到满意的效果.在课堂引入上借助于生动的提问,可以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的兴趣;而在一节课的中间,往往学生的注意力容易疲劳,或是有些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容易出现困惑,此时巧妙的设问或追问能够改善学生的思维效率,调节课堂氛围,长时间维系学生的学习关注度和效率.具体的设问点和时机把握有如下几个方面.
  1.1在知识点的延伸处设问
  物理知识在高中课本中是不断延伸出来的,随着学生认识水平的不断发展,学生对某些概念,规律的认识是分阶段,螺旋式上升的.
  例如,“运动状态的变化”和“加速度”的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再例如,整个高中阶段对摩擦力概念、摩擦力做功一直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提出一些学生能够回答的问题,循序渐进让学生带着问题出教室,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埋下伏笔.
  1.2在易混淆的问题处设问
  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信息反馈及自身的教学经验,准确地捕捉学生认识上易混淆的地方来设计提问,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教材,明辨是非,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
  例如,在和学生一起学习“牛顿第三定律”这节内容时,应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再例如,在电学部分,电势差和电动势这两个概念学生也容易搞混,笔者建议可以引导学生从能量转化方向入手设问,提高学生的概念辨析能力.
  1.3在重难点处设问
  重难点是一堂课的核心和精华所在,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通过教师巧妙的提问,学生思考,教师启发,师生共同讨论来突破.学生不仅可以学得轻松,而且印象深刻,富有情趣,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把新的教学理念运用于课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以问题为纽带的课堂教学,新课程课堂评价由注重结果性转向过程性评价.
  2注重于生活联系
  生活即教育!我们的教育不可脱离学生的生活,对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亦不能外.从生活中的物品、事件出发组织教学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大脑中的思维表象,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教师应使学生知道,物理与生活紧密相联,密不可分,我们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教学情境生活化、形象化,引导学生从已知的事物和经验出发体验感悟物理的生活存在,在观察生活的过程中提升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时,和学生从与“行车安全”这一生活中实际内容出发,教师通过投影超车和滑板车的图片,汽车追尾事故的真实再现图片及车展上名车的图片,把匀变速运动规律的应用与当前热门话题结合起来,有效地调动了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时都不是空着脑袋的,为此我们在教材二次开发时,必须分析学生学习前具有了哪些知识和经验,只有细致地分析了学生的已有知识,才能准确地将教学难度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确保教学内容更适合、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例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最后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生活中有什么现象是利用“惯性”,有哪些是防止“惯性”的.
  3强化实验探究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而实验教学是学生感知信息的重要途径,没有很好的感知,不可能有真正的认识,物理实验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更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物理学家丁肇中说过:实验可以推翻理论,而理论永远无法推翻实验.
  3.1课前精心地准备实验器材
  实验课除了要细致地备实验方案外,成功的关键在于实验器材的准备,实验器材总是存在系统误差的,为此我们在实验过程中选择什么器材?效果如何?都需要我们教师提前走进实验室预做实验,尝试各种实验方案,思考每一个实验方案要成功的关键,便于了解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赢取课堂教学的主动权,实现课堂控制度的提升.
  例如,在电学实验中伏安法测电阻,笔者在教学中抛出一个问题:“如果我给你一个阻值未知的电阻,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测量其阻值,你能想到哪几种方法?”学生首先想到的自然是伏安法,而伏安法又存在两种接法:内接法、外接法(如图1所示),如何选择呢?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而实验的可见度如何?这个与待测电阻的阻值区间有关,为此我们在教学前应该自己去尝试、选择合适的电阻让学生课堂探究,学生通过探究发现两电表指针的差异,继而思考这两种解法到底有怎样的区别呢?学生很自然地联系到由于电阻的阻值未知,那么到底采用哪一种方法呢?看上去不好确定了,那么怎么解决呢?学生边做、边思考、边学习.
  3.2引导学生质疑并推动实验设计创新
  比如,对实验步骤的设定,每个实验都有可推敲之处,不应绝对化、一成不变而死记硬背,相反地很多实验的步骤,其先后顺序是可以颠倒的(比如许多实验的准备工作中的先后次序),要让学生分析每一步骤在实验中的必然性,是属于准备阶段还是实验过程阶段或数据处理阶段,只要分门别类,其前后顺序自然明晰.当然我们也要通过实验证实还有一些步骤是不得打乱的(比如打点计时器是先打点后放手还是先放手后打点等等),这种开放式的讨论要比老师讲解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深刻得多.当学生们适应这种学习方法时,学习将成为一种乐趣,学生就不是书本的奴隶,而是权威实验的挑战者,是评介实验设计优劣的法官,是成功的实验发明者.
  4渗透数学方法
  “数缺形时少直觉,形缺数时难入微.”数学不仅有量的关系,还有几何形态,这个在解决高中物理力学问题时一样重要,数形结合就是抓住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形”直观地表达数,以“数”精确地研究形.
  例1在同一地点,竖直向上抛出甲、乙两个球,已知甲、乙的初速度分别为2v0、v0,求,要满足什么要求两球才能在空中相遇?
  解析这也是追及相遇问题,如果采用例1中的函数法,由于运动的复杂性,学生未必能够建立函数并判断节点,运用作图法,则可以直观地显示“相遇点”,如图1所示画出竖直上抛的位移图线,甲乙两球的位移时间图像均为开口向下的抛物线,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交点”的物理意义:同一时刻同一位置,意味着相遇,从图象可以直接得到两球在空中相遇则应该满足抛出时间差2v0g<Δt<4v0g.
  解题反思这道题的运动情景用语言和方程进行表述都有很大的难度,不过借助于图象,则物理过程那被很清晰地呈现,入木三分,巧夺天工.
  除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需要渗透之外,化归和转化的思想在物理解题和物理建模的过程中用的比较多,将原有的问题进行变形或分解,使之转化为我们所熟悉的或已解决的或易于解决的问题,例如,力学中,我们研究平抛运动,将其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进行研究.
其他文献
上海市首届特级校长杨安澜指出:“尽管每个孩子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各异,学习基础、学习习惯不同,但只要他走进学校,就能够促进他内心世界的发展和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当他走出学校面对社会的时候,能够充满自信,成为社会有用之才.这样的目标应该成为教育者的追求.”培养学生的主阵地在课堂,如何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备受学生喜欢,这是一门艺术,需要创新求美,其真谛属于执着追求的教师. 笔者作为多年在教学一
要写好作文,重要的不是文字的功夫,而是生活的积累,德行的提升。品德高尚的人,得意时常会善待他人,失意时也不会满脸沧桑,人生重要的不是处境,关键的是朝向,心境总是大于环境
根据《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的实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思路和中等职业学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概论》教学指导方案的要求,为适应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和全面素质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力学是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特别是在学习了相互作用力与二力平衡时,感觉这两者非常相似,在好多题目中难以区别,便成为教学的难点,笔者这里就相互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的区别结合实际分析.  1 相互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的异同点  1.1 相同点  (1)大小相等;(2)方向相反;(3)沿同一条直线上.  1.2 不同点  (1)力的作用点  一对相互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如水平桌
从这些年来的高考试题看,天体运动的问题几乎年年都考.而天体运动中的多星系统问题是常见的、自然的天文现象,具有考查知识点较多、研究对象和运动模型较多、受力情况较复杂、联系实际较密切、数学运算能力要求较高等特点,主要涉及到开普勒行星运动的三条基本规律、万有引力定律、牛顿运动定律、圆周运动等知识,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综合运用力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1解决天体运动问题的两条基本思路  
音调、响度和音色是描述声音品质的三个要素,其中音调和响度这两个概念容易混淆,在实际教学中也发现,初学物理的学生很难正确区分音调和响度,不知道什么样的情形是指音调或其高低,什么样的情形是指响度或其大小.下面就来具体谈谈音调和响度的区别,并举例说明.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物体振动频率有关(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快,频率高,音调高;振动慢,频率低,音调低.如女同学讲话声音“尖细”
阻而不止,就是受到阻碍而不停止的现象.“阻碍”的物理意义就是“阻而不止”, 阻碍一词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出现了多次.一次是在摩擦力的定义中,一次是在楞次定律中,还有一次是在自感现象中.由于“阻碍”和“阻止” 词义比较相近,很容易引起学生的误解,很容易使学生理解成遇阻而止的现象.  在生活中,在一些文章中也常见“阻碍”一词,同“阻止”意有相通处,难免混淆,对教和学都产生了一定的困难.  关于阻碍主要有两
在讲解一道开放式的平抛习题时,笔者经过精细的分析与计算,给出了自认为“完美”的解析过程,但是却发现许多同学并未“领情”,仍不能较好的理解和计算出该题的C选项.经过反思,笔者给出了更为巧妙的解析方式,现将该过程呈现如下.  题目如图1所示,先后从斜面上的同一点处水平抛出两个小球,初速度分别为v和2v,对应的着地的水平位移的大小分别为x1与x2,则两个小球从抛出到着地的过程中x1x2的值可能为  4反
1问题提出  什么是教材?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指的就是“教科书”,现代教学论对“教材”概念从三个要素出发做了界定:“其一,教材是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所计划的概念、事实、法则和理论的总和.其二,教材与知识要相关,是有助于学生各种能力发展,与需要熟练掌握的系统的心理作业与实践作业,包含各种作业步骤、方式与技术.其三,教材的知识体系与能力体系的密切相联,同时又要求奠定世界观之基础的、表现为信念的、政治的、
在当前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学环节的不合理、教学进程不流畅、教学内容零散、师生活动无序等情况依然存在笔者以为,上述情况引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只着眼于若干个零散的点(知识点、探究点、能力点等),对各个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研究不透,对环节之间的传承对接琢磨不够,致使课堂教学缺少了一条明晰的主线笔者认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学主线的创设路径大致有以下几种  1用系列实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