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五叔祖父宋教仁

来源 :老来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m5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6年8月,我即将赴北国就读。其时先父振绅罹病甚笃,忧心忡忡。五日薄暮,他令我至其榻前说道:“你这次离家远读,是件好事,要加劲读。你五爷爷教仁也是你这个年纪出外求学的,后来干起那么大的事。他为什么能干大事?从小有志气嘛!用他的话讲,叫‘文不借笔,武不借刀’。我如今病入膏肓,日后恐难再见。我把你爷爷教彰传下来的话说给你听。”
  “英雄起事赖文章”
  五叔祖父教仁,字得尊,号敦初,从1882年到1902年,在恬静的湖南桃源学习。时局动荡,他在接受儒家教育的时候就开始表现出异于常人的一面,形成革命的倾向。
  百日维新期间,叔祖父教仁只是十五、六岁,由于接触到了维新派的刊物,多少受到了新思潮的影响。1899年,叔祖父进入漳江书院学习,这座书院开通风气,提倡新学。它给100名学生提供了算学、舆地、经学、掌故、训诂等课程。叔祖父在这里学习了四年,在这几年中,时代给予他巨大影响,使他的品格日益成熟。他对地理和历史很感兴趣,特别是对涉及到保守主义和维新发展的历史,有感书院这方面的资料太少,他曾率几位同学赴外地为书院图书馆购办书籍。
  叔祖父与大多数同学的志趣不一样,同学们致力于吟诗作文的技巧以适应科举考试的需要,而他却爱好用气壮山河的措辞来讨论问题,喜欢研讨并比较世界事态,曾发出过“英雄起事赖文章”的抱负。平庸之辈认为他是一个行为古怪的人,拒绝与他交往。后来,漳江书院的一位同学回忆道:
  余少与宋君敦初肄业邑漳江书院。时制科未废,专攻八股文。惟君薄科名,不屑务讲求经世有用之学。平日喜兵刑名法舆地诸籍,往往别有会心。或与二三侪辈,文酒纵谈,慨然有旋转乾坤、澄清天下之志。
  1903年到1904年,叔祖父教仁走出宁静的家乡,来到当时中国热闹繁忙的政治商业中心武昌城。此时他开始研读现代知识,包括西方科学技术的研究。他密切关心时事,真正接触到了革命思想。他曾对友人声言:
  中国苦满政久矣。有英雄起,雄踞武昌,东扼九江,下江宁;北出武胜关,断黄河铁桥;西通蜀;南则取粮于湘;系鄂督之头于肘,然后可以得志于天下。
  由此可见,五叔祖父的革命理想在青少年就学时期就已经具备,他后来在1911年公开鼓吹的战略思想早在这个时候已开始形成。
  “破坏易,建设难”
  在武昌期间,叔祖父宋教仁和黄兴相识,志同道合之下共同创立了华兴会。华兴会策划在慈禧太后70岁生日那天在长沙起义,由于被奸细发现,事情败露。清廷查抄了设在长沙的华兴会总部,并星夜派人去桃源县缉拿宋教仁。其时五叔祖父正在家乡变卖家产,为即将来临的起义筹措经费。后叔祖父为沅水渔翁所救,一路逃亡到岳洲,后到日本。为纪念该渔翁,遂自号“渔父”。
  1905至1910年在日本期间,就其智慧和品格的成熟程度而论,叔祖父宋教仁已是小心谨慎而且善于沉思了,进入他的自我反思和教育时期。目睹着中国的新生力量为建立中国第一个全国性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而聚集在一起,也经历着这个新的组织所遭受到的重重困难。在革命理想上,他从未摇摆不定,而且他已经开始思考给革命带来胜利的方式方法,开始思考革命成功后必须面临的国家重建问题。
  在日本留学6年,叔祖父教仁研究各国的政治、法律、官制、财政等,翻译了日、英、德、美、匈牙利、奥地利等国的宪法、官制、财政制度等,他的日记有详细的记录。也就是在此时,叔祖父认可了立宪制,提倡议会权威和内阁责任制,为他以后的政治理想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日本留学生当中,每次讨论这些问题,只有他能“本末悉举”,大家都很服气。在这方面他确实走在了同时代人的前面。景梅九在《罪案》中回忆,宋教仁在回国前夕说过:“但破坏容易,建设难,我看同志从事于破坏一途的太多,对于建设,很不注意,将来要组织共和国,不是玩笑的事!什么临时约法,永久宪法,都须乘此工夫,研究一番才好!”宋死后,景梅九想起往事,痛心不已,挽联中有“破坏易,建设难,勉为其难,遂死于难”句。
  辛亥革命之时,章太炎评点当世人物,认为孙中山只是“元老之才”,“至于建制内阁,仆则首推宋君教仁,堪为宰辅”,蔡元培也说:“(同盟会)其抱有建设之计划者居少数。抱此计划而毅然以之自任者尤居少数,宋渔父先生其最著也。”
  “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1913年即民国二年,32岁的五叔祖父教仁站在南高峰时,正是他踌躇满志之时,其时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国会两院选举已近尾声,他代表的国民党胜局已定。他意气风发地吟道:日出雪磴滑,山枯林叶空。徐寻曲屈径,竞上最高峰。村市沉云底,江帆走树中。海门潮正涌,我欲挽强弓。
  这年年初,身为国民党实际领袖的五叔祖父宋教仁自故乡湖南出发,从长沙到武汉,顺江东下,在安徽、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到处演说,言论风采,倾动一时,在早春的长江流域刮起一股“宋教仁旋风”。3月,选举揭晓,国民党以绝对优势在这次选举中获胜,如不考虑跨党因素,国民党在参议院获132席,占48.2%,在众议院269人,占45.1%。
  实际上早在1910年提出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的建议以后,他一直在慎重地、有条不紊地为革命党人拟定一个三年大纲。武昌起义的意外爆发和惊人的胜利、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孙中山的隐退、袁世凯篡权都没有影响到宋教仁实现其政治理想的脚步。在内阁与总统的较量中,宋教仁运用他的超级政治手腕,占得上风。
  “海门潮正涌,我欲挽强弓。”可惜宋教仁的弓还没来得及张开,黑暗的潮水就把他32岁的生命淹没了。1913年3月20日,他被暗杀于上海北火车站。3天后,他的心脏停止跳动。这位一代人杰,一心要完成从革命党到普通政党的转型,从暴力革命到民主宪政的转型,最终带着未竟的理想撒手而去。
  “窃思仁自受教以来,即束身自爱,虽寡过之未获,从未结怨于私人。清政不良,起任改革,亦重人道,守公理,不敢有一毫权利之见存。今国本未固,民福不增,遽尔撒手,死有余恨。伏冀大总统开诚心布公道,竭力保障民权,俾国家得确定不拔之宪法,则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这是五叔祖父被刺后托黄兴发给袁世凯的电文,临死不忘救国理想。他死前并不知道谁是杀害他的凶手,但他自知没有仇人,只有政敌,他想不到政治斗争要出以暗杀。
  他的死,引起一浪高一浪的抗议,从民间到国会,从报纸到集会,最后孙中山、黄兴仓促发动“二次革命”,以武力反对袁世凯。国民党一夕之间分崩离析,议会被解散,中国再次踏上漫长而曲折的探寻民主时代的路程。
  
  相关链接:
  宋教仁(1882年4月5日~1913年3月22日),字遁初,号渔父,汉族,湖南桃源人。1913年被暗杀于上海,享年三十二岁。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的缔造者,是中华民国初期第一位倡导内阁制的政治家。
  宋教仁是“国民党”实际创始人,三元首之一(另两位:孙中山、黄兴)。在辛亥革命爆发前,先后担任过“湖南华兴会”(后与“广东兴中会”、“江浙光复会”合并为“同盟会”)和“同盟会”的主要领导人。
其他文献
立足家庭  退休后带孙子或孙女,是目前大部分人的生活状态,一来,可以为子女减轻负担,二来,也充实自己的退休生活,并且可以继续发挥余热,实现自我价值。王大爷原来在机关是领导,忙了半辈子,跟家人相处的时间很少,终于退下来了,立刻在家里找到了一个“新岗位”——专职带孙子。  中国人自古重视家庭,工作时由于时间精力所限,越是事业心重的人,对家人的照顾和关注越少。退休后则可以更好地关爱家人。回归家庭也因此成
期刊
仿佛在一面肮脏的镜子上撒些水,用抹布慢慢将它擦亮。春分之后的雨水,就这样一直要落到清明。那些长脚的雨水走了很远的路程,它们是和春天一起出发的,到惊蛰,它们这支队伍壮大了行色,因为有了雷声。淅沥之中,缠绵之际,在惊雷的伴奏下,顿时多了雄阔与深邃,将丝弦乐器鸣奏出宏大的交响之音。雷与雨的交配,预示着春天的盎然生机;雷与雨的交响,却寓含着生命的无穷叩问。清明是所有节气中,最缠绵也最决绝、最冲和也最锐利的
期刊
沭阳县沭城镇的老党员、退休干部葛巨高,埋名50多年,曾连续4次荣获省级一等功臣,并荣获省级劳动模范称号,他的事迹生动感人,鲜为人知。  工作岗位上,甘为“老黄牛”  1950年10月,15岁的葛巨高积极响应祖国号召,奔赴抗美援朝战场,在炮火的烽烟中度过了艰难的岁月。1952年回国,被分配到泗阳县公安大队,1953年底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入党宣誓后,他在自己的床头写下了“永远为党效力,甘做为人民服
期刊
在我们单位的楼上,住着一对老年夫妻,年纪六十多岁。妻子高高胖胖大大咧咧,丈夫身材适中精神矍铄。在一般人看来,他们并非特别般配。可是自从我认识他们到现在,从没有听到他们争吵过。每次碰面总是妻子拎着菜和小食品,丈夫心平气和地跟着她,他们永远那么的知足和安详。  去年冬天以来,妻子慢慢地瘦了下来。到了今年的春天,越发的瘦了,每次出门她都是被丈夫搀扶着,脸色一日不如一日。春末那一阵子,她几乎不能行走了。每
期刊
母亲生了八个女儿,小产两胎,据说也是女儿,四十四岁时生第十一胎时生了一个儿子,我就是母亲的断肠子。我还有两个姐姐,大姐是老六,二姐是老八。其余的孩子多数夭折了,有两个跑日本佬时活活拖死了,有一个是冻死的。这对于母亲来说莫过于最大的摧残和折磨。大姐也于1997年去世了,现如今只有我和二姐是母亲的孩子,所以我想写点东西来纪念她。  母亲很聪明,会变着法子把破衣服整旧如新,让孩子也有穿了新衣服的快感。街
期刊
在回族独具特色的面点食品中,炸油香被看做是真主赐予给穆斯林的圣洁、佳美的食品,只有在红白喜事或逢年过节时才能炸制油香,相互赠送,以示祝福和纪念。  虽然油香炸制起来十分简单,只需把发酵好的面粉做成圆饼、下锅用油炸熟即成。但炸制之前需洗手、焚香,以示态度虔诚。  关于炸油香的来历,在回族中有这样的传说:穆罕默德在麦加创立伊斯蘭教时,历尽磨难,屡遭古莱什部落贵族、富商的迫害。于是,默罕默德让信徒分批迁
期刊
很多人会对动物内脏退避三舍。其实牛杂等动物内脏具有鮮为人知的营养价值,适当食用有益健康。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牛杂的营养及其吃法。  1.牛肝。  牛肝含铁量比牛肉还高。1份(150~200克)牛肝或鸡肝可满足女性每日铁推荐量的75%。吃牛肝的另一大好处是补铜,铜对大脑发育、强壮骨骼和增强免疫力十分重要。体虚的人和老年人可常吃牛肝。英国营养专家罗伊·克莱文建议,肝脏可与洋葱等蔬菜一起炒着吃。  2.牛
期刊
人到老年,会突然醒悟:生命是有尽头的。这种感悟会使他们行动起来,去做一些他们很想做但以前总也没有做的事情,有时,他们甚至用他们意料不到的方式!  人到老年,才真正的认识自己,也才真正属于自己,并且用一种宽容、舒适和诚实的方式接受自己。  人到老年,方才明白,东奔西走竭力想去改变的不是别的,恰恰是他们自己。几十年的时光换来的不是别的,而是心如止水。  人到老年,才真正领悟到什么叫百川归海,什么叫万物
期刊
久居喧嚣的城里,对季节的感觉更加迟钝,加之每天都在为饭碗忙碌,生活越趋平淡。  家,走近那百里之外,送走我童年、青年,伴着母亲六十、七十、八十越来越旧的老院子、旧房子和弯枣树。  一阵寒流,几行雁阵,给周围的一切都染上了浓浓的秋意,回家的路自然也不例外:农家秋播的繁忙早已过去,棉田的颜色已变得暗紫,几垄懒割的玉米棵,叶子在秋风中飘摇,路边的杂草已全部失去水泽,白杨树上的叶子在一片一片地飘落……唯一
期刊
在孩子和母亲之间,母亲始终是一只超载的轮船,任凭风吹浪打,历经千心万苦也心甘情愿。  ——凡人格言  1986年冬天,我们举家移民到一个叫龙溪的小乡镇。这是一个偏远的山区,这儿的常住居民都是散居,有时候要隔好几里地才可以看到一户人家。因为我们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家庭收入极其微薄。加之生父过世多年,继父异常粗暴,常年酒醉,一家人的生活重担无形地压在了母亲一个人身上。  1987年,我们姊妹仨开始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