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内部知识共享机

来源 :当代经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hou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产业集群内部知识共享机制其基本内涵为:产业集群内部各行为主体(主要是企业)为什么要知识共享、怎样进行知识共享、如何保证知识共享。这些分别构成了产业集群内部知识共享机制的三个方面:驱动因素、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文章对此分别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析。
  [关键词]产业集群;知识共享;知识管理;知识共享机制
  [中图分类号] F062.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08-0037-05
  
  产业集群作为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和一种重要的经济发展模式,不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在实践中都已经引起了普遍的重视,各种观点层出不穷,各方面研究蓬勃发展。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管理在现代企业运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知识共享是实现知识管理最重要和最难实现的环节。本文拟将研究视角聚焦于产业集群内部知识共享机制,
  并对此问题展开探讨。
  
  一、产业集群内部知识共享机制的涵义
  
  要了解知识共享机制的涵义,就有必要先明确一下机制(Mechanism)的内涵。
  机制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文mechané,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原理,是工程学概念,一般被理解为物理学和机械工程学中的机械装置或机械构造。后来被运用到生理学、心理学、哲学和经济学等多门学科之中。我们认为,“机制”是系统为了实现某种功能的内在工作方式,包括其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组成部分之间因发生变化而形成的相互性质和相互联系。
  知识共享,简单地说,就是知识提供方以一定的形式提供知识,知识需求方则以一定的方式来理解、认同这些知识,并且知识提供方与知识需求方的地位并非一成不变。知识共享机制,则可以理解为:为实现知识提供方与知识需求方之间的知识共享的内在原因、方式和途径,它既是指一个过程,也指实现的方法和手段。产业集群内部知识共享机制,是指产业集群内各行为主体(包括群内众多企业和其它支持性机构如研究机构、地方政府、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间的知识共享机制,具体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群内各行为主体(主要是企业,本文如不加特别说明,则以群内企业为研究对象)为什么会有知识共享的共同愿景和期待,即知识共享的驱动因素;二是群内各行为主体间的知识共享是怎样进行的,即知识共享的运行机制;三是如何保证实现群内各行为主体间有效的知识共享,即知识共享的保障机制。
  
  二、产业集群内部知识共享的驱动因素
  
  产业集群内部各行为主体愿意进行和迫切需要知识共享,离不开具体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市场环境,存在着诸多的驱动力量使其倾向于和选择知识共享。
  1.驱动力之一:知识经济的发展
  知识经济是一种继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之后的新的社会经济形态,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之上的经济,也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企业知识理论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生产的关键投入和创造价值最重要和最稀缺的资源不是传统的土地、资本、原料和简单劳动等物化资源,而是知识,社会生产是在知识的引导下进行的[1]。也就是说,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不是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而是其内在的核心因素。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并不是知识本身,而是知识的创造和应用造就了企业的竞争优势。知识只有在交流中才能得到发展,只有在流动和共享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促进新知识的产生。如果知识不能与现有知识相联系并且不为人所有,知识是没有价值的,联系越广、越有效,知识就能得到越多和越好的共享,创造新的知识才成为可能。面对知识经济给产业集群生存环境带来的巨大变化,集群内部各行为主体必须不断促进知识的充分交流与共享,促进新知识的不断产生,使知识资源不断积累和扩张,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
  2.驱动力之二:知识成本的降低
  从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来看,集群是由相关企业和支持性机构在长期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网络。每个企业要想拥有从事生产、经营、管理的全部知识是不可能的,也不可能生产所需的全部知识。由于集群内企业在地理上的邻近、社会文化背景的相似、信任关系的维系、区域内的社会认同感,为企业之间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提供了便利条件,容易借助丰富的人脉网络(如个人关系、社区联系、人员流动)实现知识的快速流动与分享,为企业寻找所需要的知识源以及相应的专家提供了便利,不但降低了频繁的正式与非正式面对面信息交流与沟通成本,而且降低了企业差异化知识资源的搜寻的成本和时间。同时,由于产业集群自身的特点,也易于降低群内企业知识共享的协调管理成本。另一方面,产业集群内的知识生产机构,如大学、科研院所等,通过知识共享机制,共创双赢或多赢局面,集群内部企业无需走出“群”门,就能获得所需知识、技术和人才,节省了知识生产和交易成本。这样,通过降低知识获取成本,集群内部大大加快了新知识的利用速度,也大大提高了知识利用效率和创新速度,还大大加强了知识的时效性。
  3.驱动力之三:创新能力的提升
  创新是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源泉。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知识已经逐渐成为企业成长、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关键性资源,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于其知识管理、知识创新的能力。如果说企业的知识管理是挖掘企业内部本身的潜力资源进行组合、创新,那么基于产业集群的知识创新则是通过产业内部组织间的知识共享、传播与组合来实现的[2]。当一个企业自身技术、能力等资源无法满足其成长需要时,就要向外部寻找这种资源,以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而知识共享则是实现资源寻找和资源创新的最佳方式。一是通过知识共享,集群内的企业能加深对产业内已有知识的了解,避免知识创新行为在产业内的重复,提高集群知识积累水平,在整体上降低知识创新的成本,提高知识的利用程度和产出能力,激发集群内部的创新活动,提升集群的创新能力。二是通过知识共享,集群内的知识生产机构更容易与集群内企业建立一种互馈机制,矫正其在知识创新中的偏差,提高知识创新的市场导向,参与集群内企业的知识创新过程,拓展集群内企业获取创新资源的渠道,使知识创新成果更易于实现其市场价值,更易于为集群内企业接受,进而提高集群的整体创新能力。
  4.驱动力之四:信息技术的进步
  知识共享依赖于可以进行方便交流的基础设施。尽管面对面的交流是实现隐性知识共享的最有效的方式,但对于群内众多行为主体而言,它们可以共享和愿意共享的知识多为显性知识和部分可以编码化的隐性知识,这就需要一个群内各行为主体认同的工具平台。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络的广泛应用,为知识的传播和共享开创了简单快捷的通道,不仅扩大了共享的范围,而且极大地降低了知识传播的成本。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应用,部分地解决了群内知识交流的渠道之忧,大大提高了群内各行为主体知识共享的积极性。
  三、产业集群内部知识共享的运行机制
  产业集群内部知识共享到底共享哪些知识,知识共享的过程包括哪些阶段,各个阶段有何具体内容?这些都是产业集群内部知识共享运行机制必须解决的问题。
  1.产业集群内部知识共享的知识范畴
  无论是对个人、企业还是对各类团体、组织来说,知识构成都包括两个层面: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易于编码、易于用正式系统化的语言传播、易于理解与共享的知识,如程序、数学表达、计划书、手册等;隐性知识是不易表达的、难以交流的、情境的知识,它往往存在于人的大脑中,通过行动、技能等表现出来,如员工个人的技术专长、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依附于特定企业的企业结构、制度规范、企业文化和惯例等[3]。其中隐性知识是形成企业核心能力、培育竞争优势、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典型的转化模式为美国华盛顿大学南希教授推广的SECI转化模式[4],即:显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为综合化(Combination)模式,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为内化(Internalization)模式、隐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为社会化(Socialization)模式、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为外化(Externalization)模式。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转化其实质也就是实现知识的共享。
  对于产业集群内部各行为主体而言,其所拥有的显性知识并不会全部拿来共享,其所拥有的隐性知识也不是全部保密而不提供共享,而是会在一定的信任水平和契约关系的制约下,形成一个共有的知识库,该知识库既包括显性知识,也包括隐性知识。据此,可以把产业集群内部的知识分为两类:产业集群内部各行为主体的私有知识、产业集群共有的知识库,如图1所示。
  


  其中私有知识是群内各行为主体所拥有而不能被其他企业所应用的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有知识库是指能够被群内各行为主体所共同拥有并利用的知识,同样包括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个方面。共有的隐性知识是指群内各行为主体共同享有的但难以标准化和表述的知识,如集群发展的独特经验、集群文化等;共有的显性知识是指群内各行为主体共同享有的以形式化、编码化形式存在的知识,如以设计图纸、专利文件等形式存在的知识。
  产业集群共有知识库中的知识正是产业集群内部各行为主体可以共享的知识,既包括从各行为主体私有知识中迁移来的知识,也包括知识转化后所形成的新知识。而从各行为主体私有知识中迁移来的知识是共有知识库的主要来源,在一定的信任水平和契约关系的制约下,如同一价值链内的企业、知识转让、技术转让、生产许可、委托加工、知识市场交易、联合生产、共同研发、人员流动、员工沟通、教育培训等,都能加快私有知识向共有知识库的迁移速度,提高共有知识库的知识存量。
  2.知识共享过程的一般阶段
  著名知识管理专家汉森(Hansen)于1999年提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共享过程的两阶段理论[5],即知识寻找阶段和知识转移阶段。根据这一理论,可以用图2来表示一次简单的知识共享过程的两个阶段。
  
  当组织自身的知识存量和知识结构不能解决面对的问题时,就会转向外部寻求相关知识的支持,成为知识需求方,这也构成知识共享过程的第一个阶段:知识寻找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主要有二:一是寻找拥有解决关于该问题充分知识、并愿意提供这些知识的组织,即知识提供方;二是寻找众多知识提供方所能提供的最合适的知识K1。
  知识提供方将知识K1有效地传递给知识需求方,而后知识需求方用吸收后的知识K2来解决面对的问题的系列过程,则构成了知识共享过程的第二阶段:知识转移阶段。知识转移阶段又包括三个子过程:知识传递、知识吸收和知识反馈。知识传递要求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形式、渠道传递知识,以便需求方能正确地理解知识;知识吸收是需求方对接收到的知识,结合自身的知识背景和实际情况进行整合与应用,不断完善和深化,并形成新知识K2;知识反馈则是为解决知识传递过程中出现的偏差,知识需求方与知识提供方多次进行互动,以保证知识转移的效果。
  3.产业集群内部知识共享的知识寻找过程
  产业集群内部各行为主体在知识共享环境中的地位不是固定的,知识存量小的主体并不总是处于知识需求方的地位,知识存量大的主体也并不总是天然的知识提供方,都会同时扮演着知识提供方与需求方的双重角色,而这种双向的知识寻找与知识转移过程,就形成了产业集群内部知识共享的运行过程。
  曾有学者根据集群内部行为主体之间活动的重要性和紧密性,把集群的网络结构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企业与上下游的供应商、客商、互补企业以及竞争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二是企业和研究机构、地方政府、中介机构以及金融机构之间的知识、信息、资源的传递;三是集群内部行为主体特别是企业和集群外部环境的交流与互动[6]。而集群内部知识共享应是前两个层次行为主体间、以企业为中心的知识共享,据此,可以得出产业集群内部知识共享的知识寻找阶段的两个层次,如图3所示。
  
  产业集群内部知识共享的知识寻找将首先发生在第一层次。因为企业与上下游的供应商、客商、互补企业以及竞争企业之间,在市场开拓、产品研发、技术革新、客户关系管理、销售渠道、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等方面,有着太多的共性理解和互补性知识,当企业面对新问题而又没有足够的知识来解决时,就会在第一层次内进行寻找。如果企业在第一层次内无法寻找到合适的知识源,它将跳出第一层次的限制,扩散到第二层次内寻找知识援助。第二层次中的地方政府、中介机构、科研机构和金融机构等,作为产业集群的辅助性机构,是集群内的重要知识源,能以适当的形式和渠道为企业提供相关知识。
  4.产业集群内部知识共享的知识转移过程
  由于产业集群内各行为主体在地理上邻近、有着相似的社会文化背景、存在着一定的信任关系、社会认同感较为一致和具有特殊的、比较长期稳定的竞争合作关系,因此知识共享活动是不会终止于知识寻找阶段的。在一定的契约关系、信任水平、补偿制度、激励机制等条件具备的前提下,知识提供方与知识需求方之间的知识转移活动就开始了。如图4表示的是产业集群内部知识需求企业与知识提供方之间知识共享的知识转移过程。
  


  从图4可以看出,知识需求企业(需求方)要想通过共享来获得合适的知识,需要经过多次知识转移过程,即传递、吸引与反馈过程,知识转移的次数越多,从理论上来讲,知识共享就越透明,就越能获得合适的所需知识。之所以会发生多次知识转移过程,其原因在于:一是知识有简单知识与复杂知识之分,简单知识比较容易被吸收,而复杂知识则较难吸引,需要多次反馈;二是知识需求企业的知识学习能力有差异,知识学习能力越差,就越难对所提供的知识进行消化与理解,就更需要知识提供方进行示范、讲解与修正,转移次数就越多;三是共享意愿的程度不同,共享意愿越高,知识转移的次数可能越多,共享就越彻底,而共享意愿越低,知识转移的次数可能越少,共享就越不彻底。
  需要指出的是,在多次知识转移过程中,每一次传递与反馈的知识在知识量上都发生了变化,这种知识量一般都是知识增量,通过知识提供方的调整与知识需求企业的吸收后反馈,不断地增加双方的知识量,从而形成知识共享的良性循环。
  
  四、产业集群内部知识共享的保障机制
  
  为推进产业集群内部有效的知识共享,还需进一步采取各种措施来培育产业集群内部知识共享的保障机制,让群内各行为主体积极主动地共享知识和应用知识。
  1.知识存量保障
  要推进群内有效知识共享,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存量做保障。如果群内各行为主体私有知识存量太少,那么能迁移到产业集群共有知识库的知识量就可想而知了。俗语说得好,“小河有水大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群内企业的知识存量决定了群内知识共享的效率与效能。从目前的实际来看,群内企业之间存在着知识存量的差异,知识存量多的企业不太愿意共享,知识存量少的企业又过分依赖知识共享。促进集群共有知识库知识存量增加的措施主要有:一是群内科研机构应加大与群内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提高知识生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大科研开发力度,并及时向群内企业转移知识;二是企业应增强知识创新能力,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缩小企业间的知识存量差异;三是企业应提高学习能力,树立学习的观念,既要从内部经验学习,也要从外部资源学习,既要干中学,也要学中学,通过学习不断地加快企业知识积累和知识整合的速度;四是企业应完善知识基础,将知识模块化、标准化,减少知识流动的成本,缩短知识创新的周期。
  2.制度规范保障
  198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公共选择学派创始人J•M•布坎南就曾指出,制度化结构能够控制人的道德追求和效率追求,以便两个目标同时得到实现,并促成一个“更好的”世界,使人们能够在一个实际上受局限的方面不受挫折地达到他们的目的[7]。也就是说,当社会成员遵守制度规范而行动时,能够实现道德追求与市场经济效率追求的协调,并促进市场行为的个体性、自利性和社会性、公利性的和谐。由此可见,在产业集群内部知识共享中,制定相应的制度规范是多么重要。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等机构在群内制度规范的制定过程中应发挥主导作用;群内各企业也应就知识共享制定相应的制度规范。制度规范的内容应包括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合同制度、补偿制度、知识产权制度、行为规范等。通过建立制度规范,告诉群内各行为主体什么是应当做的和不应当做的,什么是可以做的和不可以做的,提高群内知识共享的意愿度和积极性。
  3.集群文化保障
  国外知识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知识管理的模式会因其工作流程与企业文化的不同而有所差别[8],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核心环节,文化同样影响知识共享的效率、效益与效度。实施产业集群内的知识共享,要求整个集群必须有协调的、具有共性的、有利于知识共享的集群文化。建立有利于知识共享的集群文化,提供多样化的知识共享交流流程和层级网络,是知识共享有效性的必要保证。没有支持知识共享的文化做基础,再好的组织结构和技术支持平台也难以有效地实现群内企业间的知识共享。因此,必须围绕产业集群的特点建立知识共享的集群文化,提供有效传播、交流与沟通知识的软环境。这种集群文化的核心应是诚信、和谐与创新,其特点就是群内企业诚实经营,信誉至上,精诚协作,和谐共处,鼓励创新,开放创新。通过建立相互信任、尊重知识、和谐共处、鼓励知识创新、促进知识分享、以知识共享为荣的集群文化,倡导群内企业间的诚信原则,倡导共享可以公开的知识,以文化驱动知识的共享和创新。
  4.共享渠道保障
  开展产业集群内部知识共享,还必须有畅通的、高效的渠道为保障。有效的渠道有利于增强群内各行为主体间的信任,可以降低知识转移的成本,可以增加知识流动的速度,因而能够促进群内知识高效共享。第一,开发与完善非正式交流渠道,为群内各行为主体间的领导者、科技人员、员工等创造面对面交流与沟通的条件与环境。第二,建立一个以Intranet/Extranet/Internet为基础的知识共享平台,使群内成员能快速方便地共享和获得所需的知识并且能够灵活地捕捉、分类、消化和利用来自集群外部的知识,使整个集群的内外部知识库都得到丰富。第三,建立群内知识市场,按照市场机制,遵循价值规律,对于破坏知识市场的行为,要采取适当措施以维持知识市场的有序和健康发展,保证知识交流和共享的顺畅。第四,促进产学研合作,加快大学、研究机构等所创造的知识向群内企业转移。
  5.人力资源保障
  人是知识管理的关键因素,知识管理的最大特点就是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和挖掘人的潜力。产业集群内部知识共享同样离不开人才的保障,包括合格的知识主管与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源保障应在企业层面上做足功夫。一是企业要选好既懂知识管理理论、知识管理技术、知识管理方法,又具有良好的交流与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管理能力的人出任知识主管;二是企业要建立长期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完善激励机制、加强人才成长环境建设;三是企业要把人力资本管理理念贯穿到人才选拔、任用、培养、开发的整个过程;四是企业要建立创新奖励制度,建立竞争机制,鼓励每一位员工参与创新活动;五是企业要实施通才式的在岗职业培训,根据组织特点建立并实行轮岗制度,重点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 冰,顾远飞.簇群的知识共享机制和信任机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5):2-7.
  [2]赵 涛,艾宏图.产业集群环境下的知识创新体系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4,(1):16-19.
  [3]周海炜.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战略与实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33.
  [4]南希.M.狄克逊著,王书贵,沈群红译.共有知识——企业知识共享的方法和案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5]Hansen M.T. The search-transfer problem: The role of weak ties in sharing knowledge across organization subunit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9,44(1):82-111.
  [6]刘爱雄,等.对产业集群竞争力来源的理论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1):73-78.
  [7]汪荣有.经济伦理建设的制度安排[N].光明日报,2004-12-7(理论版).
  [8]Donoghue LP, Harris JG. Weitzman B E. Knowledge Management Strategies That Create Value[J].Outlook Magazine,Andersen Consulting,1999(l).
  
  Analysis of Industrial Cluster Internal Knowledge Sharing Mechanism WanYouqing
  (School of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Wuhan 430070, China)
  Abstract: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 internal knowledge sharing mechanism involves why the internal actors (mainly enterprises) want knowledge sharing, how to carry on knowledge sharing and how to guarantee knowledge sharing. These constitute three aspects of industrial cluster internal knowledge sharing mechanism: driven factors, operating mechanism and safeguard mechanism. This article respectively analyzes these in detail.
  Key words:industrial cluster;knowledge sharing;knowledge management;knowledge sharing mechanism
  
  (责任编辑:张改兰)
其他文献
镇——王家镇作为研究对象,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出王家镇海岛旅游资源丰富,区位条件良好,海岛旅游的发展正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针对日益剧烈的市场竞争和由于开发不当而造成的资源破坏与特色退化现状,提出王家镇海岛旅游应从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宛善旅游配套设施、加强生态环境容量评估。以及发展生态旅游和休闲渔业等方面进行开发的篡略。  [关键词]SWOT分析;海岛旅游;开发策略;辽宁  [中图分
期刊
[摘要]全面风险管理(ERM)是在以价值为导向的企业目标确立过程中取代传统风险管理,承担增加公司价值使命的新型风险管理体系和手段。ERM的理论体系应该包括全面风险现、整体化风险管理理论以及ERM框架体系。ERM框架体系不仅包括我们常说的风险管理策略和过程,还应该包括所有支持和保障ERM效率效果的六方面辅助政策和设施,统称为ERM的配套谖施,策略、过程和配套设施三个部分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全面风险管理
期刊
[摘要]文章回顾了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不足的历史及原因。分析了我国资产证券化结构中SPV构建酌法律问题,即现行的《公司法》、《合同法》、《担保法》等与SPV的构建都存在障碍。提出我国资产证券化结构中SPV的模式选择:第一。利用国有公司的公信力,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以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承担公司型spy的职能。第二,依据现行《信托法》。以信托机制构建SPV的模或进行资产证券化。建议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
期刊
[摘要]文章通过对广东省农村金融机构13个农村信用社的1346名员工进行问卷调查,对不同人口统计特征的员工对组织承诺的差异进行对比研究。实证研究表明,性别对组织承诺没有显著影响;年龄对组织承诺显著正相关,教育程度对组织承诺影响不显著;管理层级对组织承诺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人口统计特征;组织承诺  [中图分类号] F323.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
期刊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职业经理人的引入及其队伍的不断壮大,更令其锦上添花。但随其快速发展的同时信用危机等道德缺失问题层出不穷。文章作者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总结出当前影响职业经理人发展的因素,并从信用伦理的视角切入,着眼于对信用理念内在德性自律引导的挖掘,又致力于信用的外在制度安排和他律强制性规则的建设,从而将自律与他律结合共建社会道德共同体。  
期刊
[摘要]职业生涯管理是当前IT产业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源管理的热点与难点。通过简要回顾职业生涯管理理论,在分析IT产业与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特点的基础上,构建了具有针对性的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体系,并介绍了该体系的构成。  [关键词]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11-0092-05  
期刊
[摘要]探讨了中韩两国贸易合作与双边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关系。通过对1992-2007年两国平均关税与产业内贸易指数进行协整和Granger因果检验,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平均关税每降低0.01将导致产业内贸易指数上升0.27。由此得出,在中韩两国贸易合作进程中,随着关税壁垒的不断降低,双边产业内贸易将得到更快的增长,两国贸易合作的调整成本呈长期下降趋势。  [关键词]中韩贸易合作;产
期刊
[摘 要]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结合经济社会的现实状况统筹考虑。文章以辽宁为例,研究分析辽宁在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从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支持、政策倾斜、法律保障等多方面入手,提出相关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辽宁  [中图分类号] F062.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对跨国公司而言,制度变迁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从跨国公司母公司所在国的制度环境到投资子公司所在国的制度环境的变化,这是不同制度环境的自然转换;二是子公司所在国的制度环境的变化,这是同一种制度在若干时间段的变迁。双层制度变迁下的公司治理具有明显不同于单层制度变迁的模式选择和路径依赖。  [关键词]制度变迁;模式选择;路径依赖;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6.6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我国制药工业正面临着技术创新困境。通过对制药工业技术创新特征的研究和国外企业的经验,文章发现进行高成本技术创新行为的产业组织根源是寡头竞争的市场结构。在此结论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制药工业摆脱技术创新困境所需要的产业组织政策。  [关键词]制药工业;创新困境;产业集中度;产业组织政策  [中图分类号] F062.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9)03-002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