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5”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来源 :中学化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xing20090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修订,标志着化学课改向纵深推进的“集结号”已经吹响,为化学课程改革注入了新的动力。借此东风,笔者所在化学组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学习、研讨、论证后,认为课堂必须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发动学生,保证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才能达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才能低耗高效,其有效措施便是推行“3·4·5”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最终破茧成蝶。
  一、指导思想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高效课堂是课堂教学的总方向和总要求,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风向标。推进高效课堂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以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以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为目标,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努力达到课堂教学从低效到有效,从有效到高效的转变。
  二、理论支撑
  皮亚杰及其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经验为基础,主动地探索、发现、总结、实践的反复过程,是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学生的认知发展,得出学生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结论,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课堂教学过程的主体。《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也提出,在探究式教学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策略是把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利还给学生,教师的作用更多表现在倾听、引导、启发、帮助、支持、鼓励,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为学生提供自主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因此,教师一定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从理念上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突出三维目标”,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育家布鲁诺认为,教学不应是奉送真理,而应是教人发现真理。课堂操作上要通过创设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有启迪性的情境,“精心导入”,“精讲示范”,用教师的“激情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积极快速进入课堂角色后开动脑筋,形成理解,“质疑消化”,发展能力,陶冶情操,轻松地完成知识的“迁移练习”,引导学生经历“感性-理性-实践-感性”的思维转化过程。
  三、总体要求
  从理念上——“3”突出:突出学生主体,突出三维目标,突出基础习惯。
  从操作上——“4”强化:强化激情感染,强化授课条理,强化启发思维,强化重点难点。
  从环节上——“5”步骤:精心导入,精讲示范,质疑消化,归纳小结,迁移练习。
  从效果上——“5”清晰,教学目标清晰,知识体系清晰,课堂结构清晰,讲授语言清晰,学法点拨清晰。
  “3·4·5”高效课堂模式必须根据教师的个人情况和教学内容加以灵活运用,做到三个必须:教师个体必须根据学生和个人实际进行二次备课,做到二次备课和集体备课相结合;必须精编精选练习,杜绝照搬照用参考资料,使学生陷入题海战役之苦;教师之间必须相互学习,博采众长。
  四、实例分析
  现以《溶液的形成》一课(部分教学实录)为例:
  师:在课前,我们发了《溶液的形成》的学案,提了四个问题。我们来看我们同学在课前解决这些问题的情况。第一道题:你日常生活中遇到过哪些溶解现象?
  ……
  师:第四道题,生活中有哪些方法可以洗去衣服上的油污?
  生:可以用洗涤剂、洗洁净或酒精去除油污。
  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看见过大海吗?
  生:(齐答)看见过。
  师:有没有没有在海边游过泳?呛过海水吗?知道海水是咸的吗?
  生:(齐答)知道。
  师:有没有同学知道海水里溶解了什么?
  生:(齐答)盐。
  师:那么,我们今天这节课将带着同学们一起来研究盐是怎样溶解在水里的。首先我们来研究第一个实验,大家仔细阅读实验要求,对照自己的学案认真完成实验1
  探索新知探究1-溶液是如何形成的?
  实验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于水
  药品:食盐、蔗糖、硫酸铜晶体、水(在大烧杯中)
  仪器:玻璃棒、50mL 小烧杯三只、药匙
  提醒:……
  步骤食盐蔗糖硫酸铜晶体现象(师行间巡视,指导实验,提醒学生对照学案完成实验)
  师:请哪一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
  师:刚才大家发现固体消失了,固体哪里去了呢?(举起讲台上课前配好的各种颜色的溶液)我们看到了这么漂亮的溶液。我们以蔗糖和氯化钠为例,刚才我们说蔗糖由什么构成的?我们来看一个动画。(课件显示动画:蔗糖溶解的动画)看完之后,我要请同学告诉我,蔗糖是怎么消失的?
  ……
  师:哦,是以离子的形式扩散到水中。我们来看一看,氯化钠是以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形式扩散到水中。同学们,再请你仔细观察,你刚才获得的三种溶液,你发现,它们都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呢?相互讨论一下,我们看哪一组有所发现?
  生:(小组讨论后回答)这三种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而且没有产生沉淀。
  ……
  师:那什么是均一稳定?我们再来看一看文字的叙述(师读课件内容)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完全一样,在温度等外界因素不改变的情况下,无论放置多久,溶液也不会出现分层或沉淀现象。再看一看,再想一想,你觉得溶液还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知道的请举手。
  生:(举手回答)它们都是混合物。
  师:我们首先能得到溶液的特征,那么溶液的特征是什么呢?(板书:溶液的特征)
  生:(齐答)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师:请大家来完成学案思考练习1的1、2、3题。思考与练习1:……(生练习,师巡视)师:做完之后,和同桌相互交换一下,看有没有不同答案?(生相互交换,检查)师:有没有不同的答案?没有问题的请举手。(生齐举手)师:请大家找出高锰酸钾,三个小烧杯仍放在那儿,用药匙的小匙部分取少量的高锰酸钾,你可以把它放到氯化钠溶液或蔗糖溶液中去。然后用玻璃棒轻轻搅拌。实验2.向上述氯化钠或蔗糖溶液中加入少量的高锰酸钾粉末,观察现象。师:你这时候得到的是不是溶液?均一吗?那么,你做的这个实验是几种物质分散到水中呢?……师:于是我们就把它叫做溶液,这就是溶液的定义。(板书:溶液的定义)……师:我想你经过下面的实验就应该有新的认识,请大家认真阅读探究实验2,完成该实验。在完成这个实验时,想一想我做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探究2-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溶解情况相同吗?……探究3-溶质可以是液体吗?……探究4——液体与液体都能互溶吗?……分析:教者问题导入:“同学们,你们看见过大海吗?有没有在海边游过泳?呛过海水吗?知道海水是咸的吗?有没有同学知道海水里溶解了什么?我们今天这节课将带着同学们一起来研究盐是怎样溶解在水里的。首先我们来研究第一个实验,大家仔细阅读实验要求,对照自己的学案认真完成实验1。”研究始于问题,问题产生于情境。以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创设问题情景,精心导入,强化激情感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探究。接着教者设计了溶液是如何形成的自主探究实验1。把简单易做的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多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不仅激发了旺盛的求知欲望,又能培养学生全面观察实验能力,弥补了教师演示实验一些细微现象不易被全体同学观察的缺陷。还培养学生了动手、准确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和集体合作意识。而后小组汇报,课件展示蔗糖和食盐溶解的动画。面对以往知识无法解决的问题,学生困惑剧增,迫切要揭开谜底,进一步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的要求会更强,借助多媒体课件,精讲示范,质疑消化,使学生全面体验知识。小组讨论:刚才获得的三种溶液,它们都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呢?这一步是在强化启发思维。由点带面,由一般到特殊,从而得出溶液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观察和归纳小结能力。语言的准确表达离不开实验的仔细观察,教师充分肯定了学生的准确表达。通过简短的迁移练习对刚刚形成的溶液概念进行检验、巩固,以达到深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学生练习,教者行间巡视,进行学法点拨。设计自主探究实验2: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溶解情况相同吗?自主探究实验3:溶质可以是液体吗?自主探究实验4:液体与液体都能互溶吗?在教学过程中,多次采用小组合作的探究方法,通过设计⑴活动探究:设置一定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通过观察、讨论、交流体会知识的产生与形成过程。学生在亲自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中,强化学生对比思维探究能力。⑵教师释疑:教师讲授语言、授课条理清晰,言简意赅,指出重点难点、易错点,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评价纠错,突出基础习惯。⑶思考交流:突出学生主体,学生通过每个知识点下若干小题进行反馈练习这样的环节,课前延伸设计了讨论:是不是所有物质都能溶于水?生活中,有哪些方法可以洗去衣服上的油污?自主探究实验4:液体与液体都能互溶吗?借助实验引导学生将理论用于生活实际中,比较溶解与乳化的不同。同时体现了本文的“课前延伸”前后呼应,使课堂结构浑然一体,课堂结构清晰。突出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2.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形成的过程;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善于动手,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了落实,而且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强化重点难点,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
  四、改革效果
  “3·4·5”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成功推出,打破了教育的单向传授形式,打破了教师压抑学生学习天性的课堂霸权,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学生在灵动与鲜活的课堂上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分享成果,切实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成了燃烧激情的舞场,浇注热血的圣坛,青春飞扬的草地,实现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笔者的学生在参加省”金钥匙“科技竞赛中,获得特等奖一二等奖项30多人次,在中考中全校化学成绩各项指标均名列全县第一,很多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撰写的科学小论文在杂志报刊发表获奖。
  教学相长。在短短的二年中,学校教师的业务水平飞速提升,取得了不少成绩:执教县、市级公开课7节,参加教师全能大赛获市初中化学组一等奖,撰写的论文10多篇在《化学教学》等核心期刊发表或获奖,1人被评为“县优秀班主任”,2人获记功表彰,4人获嘉奖表彰。
  五、努力方向
  任何教学模式都不是万能的。在实施该模式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只重模式,而不对化学教学的内核做认真分析,也会导致化学课堂教学“千人一面”,缺乏个性,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就如同经过水流长时间冲刷的鹅卵石一样,久而久之,没有了棱角,个性化的课堂就不复存在了。因此,我们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真正使化学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科学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课改的大潮已经风起云涌,只要我们坚定“3·4·5”高效课堂模式的正确方向,潜心打造,坚持不懈,我们的化学教学定会绽放出更加艳丽的花朵,化学的春天永在。
  (收稿日期:2014-01-15)
其他文献
一、问题的提出  对于可燃物燃烧条件的探究是一个很重要的实验,也是学生所要学习的重要知识点。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中对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的设计是:把一块白磷放入热水中,盖上铜片并在铜片上各放一块白磷和红磷观察现象如图1所示,在向热水中通氧气,热水中的白磷燃烧如图2所示,通过这两个实验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1.达到燃烧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2.可燃物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图1图2  
期刊
一、实施作业分层的必要性  1.改变传统作业设计弊端的需要  作业对学生来说,就如家常便饭,天天面对。即使在目前“五严”、“规范办学行为”等大背景下,也不例外。只不过我们要静下心来反思目前存在的一些现状: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布置作业出发点并不是完全针对每一个具体的学生的,普遍出现“同内容、同标准、同要求”等“一刀切”作法,很少全面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致使优等生“吃不
期刊
一、初中化学探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采用科学探究模式。每堂课都要“探”,成了“谈究”课。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但在听课过程中发现有些教师将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采用科学探究,都让学生去探究,既费时费力,又没有什么效果。一些教师将化学探究课只流于形式,使之成为传统教学的直接替代品,“换汤不换药”,不能真正使它发挥出创新教育的功能。  (2)注重花样探究,忽视探究
期刊
考查要点一、对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的考查  例1(2012年广东)下列应用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Na2O2用作呼吸面具的供氧剂  B.工业上电解熔融状态的Al2O3制备Al  C.工业上利用合成氨实现人工固氮  D.实验室用NH4Cl和Ca(OH)2制备NH3  解析A选项Na2O2用作呼吸面具的供氧剂,主要是Na2O2与CO2反应生成O2,属于氧化还原反应;B选项工业上电解熔融状
期刊
怎样才能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突出“双基”,  强化“能力”培养,使学生在中考时取得好成  绩?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有目的、有计划  地选择一些难度适宜的化学竞赛题,进行能力  培养和训练,可达到提高各种能力的目的。  化学竞赛是一种优秀学生间的“能力”较  量。它不仅要求学生必备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  技能”,还须具备很强的自学能力、抽象概括能  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敏捷的思维能力。其中,  思维
期刊
淀粉是多糖类(C6H10O5)n的一种,现行高中课本(鲁科版必修二)中指出:“淀粉跟碘作用呈现蓝色”,高等学校《有机化学实验》教材也指出:“淀粉在百万分之几时仍能给出碘试验的正性结果”。因此,在生化领域的生产和检验中,都广泛地利用淀粉和碘化钾组成的混合液作为氧化还原反应一类滴定的指示剂,或用碘证实淀粉的存在。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出现淀粉液(包括市售可溶性淀粉)在遇一定量碘时出现颜色后又立即消褪的
期刊
我们都知道,归中规律是氧化还原反应中涉及同种元素价态变化时的一个重要规律,而在复分解反应中也有类似的规律存在。  “强酸制弱酸”,是复分解反应的一个常见规律,可以利用此规律来制取物质,也可以利用此规律进行一些物质间可能反应产物的判断。像盐酸和醋酸钠可以反应生成醋酸,比较好理解和处理,但是如果涉及到同样是二元弱酸和二元弱酸盐的反应时,就会因为多种可能性的存在,以及反应物量的不同使产物不同而变得复杂不
期刊
中考是一种选拔性考试。命题者为了考查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严密性和灵活性,常常针对学生思维和解题方法方面的“漏洞”,在计算题中巧妙而隐蔽地设置一些“陷阱”,部分学生往往步入解题思维的误区,导致解题策略缺失,解题方法模糊,解答过程繁琐,计算结果错误,结果留下了试题不难、得分不高的遗憾。现选取2014年部分中考考题,结合对应的解题方法分析如下,以达到正确选择方法、优化解题思路,走出解题误区,获得准确结论、
期刊
化学计算题中,有很多灵活快捷的解题方法,本文试析几例“组合”法的应用以期帮助学生达到触类旁通,快速、准确的进行计算的目的。  例1已知由Na2S,Na2SO3,Na2SO4三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求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析已知Na2S,Na2SO3,Na2SO4三种物质的化学式可知,三种物质无论以何种比例混合,混合物中钠原子与硫原子的个数之比皆为2∶1,即
期刊
绿矾是FeSO4·7H2O晶体的俗名,通常呈浅绿色颗粒状。有资料表明:绿矾可溶于水;每100 mL水能溶解FeSO4·7H2O晶体的质量为15.65 g。  绿矾溶解于水的过程受制因素较多,其中Fe2+既易发生水解反应,又易发生氧化反应,存在的干扰不可避免。  为了研究Fe2+的水解与氧化、以水为溶剂时溶液中Fe2+、SO2-4、H+等离子的浓  度、温度以及以无水乙醇为溶剂时绿矾的溶解情况,笔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