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我们用过的错题本

来源 :故事家·高考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nahap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场急张拘诸的考试之后,就只剩下查漏补缺的任务了。考试固然辛苦,可善后的工作也不见得有多轻松,再加上班主任一遍又一遍地强调收集错题的重要性,不交上一份工整的试卷更正,便休想得到解脱!而仅仅更正是不够的,还要将错题从试卷上抄下来或剪下来放到错题本上,并工工整整地附上答案和详解。就像老师说的,试卷放时间长了会弄丢,但是错题本却是可以长久保存的。
  老师说的很正确,试卷是不是丢了我没有注意过,但大多数人的错题本却真的仅仅是用来保存了。
  错了改,改了错,我们大多数人都活在这样一个无限的循环中,难道真的要一切止于错题本吗?其实,错题本没有错,只看你是否能正确使用它。
  1.错题本简直是浪费我的时间
  由于没有感受到错题本的功效,很多同学觉得使用错题本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错过的题目就算记在了错题本上也不一定能记住。大家时常有这种感觉:考试时,看到某道题十分惊喜,因为它曾经是自己错题本上的一员,其中的A选项自己不仅抄写过,还进行过分析,但接下来就笑不出来了,因为忘了A究竟是正确答案还是错误答案,不免又一阵心烦意亂。加之抄写错题外加改正、分析要耗费很多时间,费力不讨好,还不如多做几道新题,很多同学也就渐渐不再使用错题本了。
  当时我和某位“高手”A君都有类似的感觉,于是我们约好一起不再理会错题本,而是改成做题。过去一段时间后,A君的成绩“扶摇直上”,可我的成绩却毫无起色。当时我很困惑,现在想来,其实像A君这样的“高手”,本来做题时就很少出错,记性又好,错题本对他来说可有可无,但对于我这样基础差还“屡错不改”的人来说,大量做题只能让我发现更多知识上的漏洞,却不能帮我填补漏洞。
  2.错题本仅仅是用来保存的
  敢不顾老师的要求放弃错题本的人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同学都觉得,反正是老师要求的,也就算是一份作业吧,不管有没有用,先记下来再说,所以老老实实地去记去改。于是,大部分人的错题本,不仅题目抄写得工工整整,解析也一步一步写得很详细,重要的部分用红笔做上标记,有些女同学的错题更正做得尤其漂亮,将不同类型的题目分成不同的版块,还细心地送给自己一些小提示。可就算写得再漂亮,也只是写的时候下了功夫,老师检查完后,那些错题本就被埋在了桌洞的最深处。
  说到底,写得工整详细一是为了梳理题目、加深理解,二是为了方便以后翻看。可是大家只顾着将错题记录下来,却再也无暇翻看,不正应了那句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吗?况且,高中三年,做过的题目不计其数,今天改过的错题明天可能还有印象,可后天估计就忘得一干二净了。时间一长,“其一”的作用便所剩无几,错题本更是彻底沦为一种形式,一份收藏。
  3.拿错题本江湖救急
  很多成绩不错的同学,为了节省在错题本上花费的时间,采用了一种更为简洁的办法,那就是写解析的时候用自己才能明白的符号和语言来代替大量文字。比如说解析几何联立直线和椭圆方程几乎是某类型题目必然涉及的内容,他们就会用“过程1”直接概括,这样就节省了大量整理错题的时间,在写的过程中,只把自己出错的地方标记上,再看的时候直接跳到这步,不用重新来过。一次考试结束之后,他们也会对自己的错题情况做一个总结,比如这些错题都错在了多次式求导上、忘记了对两个根情况的讨论等。
  这些同学,是已经充分意识到错题本的作用,所以开始花心思去琢磨,怎样节省时间?如何记更有条理?这些经过简单琢磨的错题本,适合考前应急,但效果也仅限于为接下来的考试提个醒,因为不成体系,所以无法带来更大的提高。
  4.“错题本界”也有高手
  所谓高手的世界,凡人是不容易猜透的,就像有些巴洛特利的球迷说的,“巴神的世界你不懂”。我们班就有这么一位高手,他在高二时还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可进入了高三之后,就不再理会我们这帮拿着笔“吭哧吭哧”做题的凡夫俗子了,而是夜夜捧着一个本子一看就是两节晚自习。第二天老师要讲作业时,他才不慌不忙地从桌子里抽出一张雪白的试卷,老师向他投去怀疑的目光,他却嘿嘿一笑,毫无羞愧感,面对着这样一个学生,老师心里实在是堵得慌,就让他站着,并用锋利的眼神警告他。
  几个月过去了,他还是这样,老师只能无奈作罢。正当老师担心、同学诧异时,他的成绩却突然井喷式爆发,迅速从小角色摇身变成大佬,最终坐稳班里的头把交椅,直到高考结束。他的那个本子也因为主人的光芒而被传得神乎其神,但最后听说只是一个错题本而已,后来我十分好奇地去看了一下,发现除了扉页记着一句“重复到极致”之外,与我们做的错题本确实并无差别,内容甚至比我们的还要少。
  高手的境界果然难以参透,但我凭借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也大概明白他想讲的是什么了。有句话说将平凡的事做到极致就是不平凡,大家都想到了错题本应该常常翻看,但只有他能坚持下去,真的天天翻看,我想这也许就是高手同普通人的境界之不同吧。
其他文献
TA的成长:明道,华语影视男演员、流行乐歌手、节目主持人、制片人。代表作:《天国的嫁衣》《王子变青蛙》《绑架者》《套路》等。“因为成长环境的关系,我习惯用低角度来看这个世界,站在底层往上看,每往下站一点,看到的世界就大一点。”  适用话题:成长;努力;拼搏;自我修炼。  令人心动的白马王子  每个少女都会有一个王子梦,梦中的王子徐徐而来,包容你的任性,理解你的倔强,将你呵护在手心。当第一次看见明道
有一个年轻人,他做梦都想成为商界大亨。他自认为头脑灵活、经营有方,可是命运却似乎有意捉弄他,让他的从商之路充满了磕磕绊绊。  一开始,年轻人做的是服装生意。放荡不羁的他,把服装店弄得像是在搞行为艺术那样怪诞,父亲资助他的创业基金很快就被他用来交了“学费”。但失败之后,年轻人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重整旗鼓,选择了做装饰性建筑材料的生意。装修市场的异常火爆,让他以为自己选准了目标,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他
要说在京剧界最讲礼貌的是谁,大家都众口一词地公认是梅兰芳先生。无论春夏秋冬,梅兰芳只要出现在公开场合,总是一副风度翩翩、光彩照人的形象:一身整洁的西服,衬衫干干净净,领子也是硬挺挺,领带更是打得坚挺整齐。特别是在三伏天,许多人都穿上了短裤背心,可梅兰芳依然西装革履,尤其是那双皮鞋,擦得油光锃亮,都能照出人影来。  三伏天在家里的时候,梅兰芳也不会待在屋里,到了晚上,大门一关,他就脱下长衫,穿个背心
一  假期迎来了好久不见的晴天,闲来无事的我蹲在家里,穿着条纹睡裙,顶着油腻的头发,戴着宽边的发夹,咬着芒果干,趿拉着拖鞋到处乱跑,若是熟人瞧见,定不免哑然失笑,因为那些热播的青春剧都是这样演的——即便蓬头乱发,穿着歪斜的衣服,女主仍掩不住精致的妆容,笑得温柔。只可惜,那是我遐想中的模样。  是不是每个人心里都会有这样的半亩方塘,一个不那么光鲜亮丽的小世界呢?也许杂乱邋遢,也许异想天开,也许孤独寂
林清玄是著名的作家,在他小的时候,家里特别穷,经常一天只能吃一个馒头,饿急了的时候,就只能靠喝水来充饥。  由于贫穷,导致林清玄的性格变得有些自卑和害羞,只要见到外人,脸就会变红,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能转身就跑。  一天,林清玄家里来了一位亲戚,他知道林清玄自卑、害羞的性格后,就对他说:“我们有胳膊、腿和五官,你也有;我们有喜怒哀乐,你也有。所以,你不要害怕,你和我们大家都是一样的。”  从那以后
如果要说我对高三的感受和回忆,那感觉就像是坐了过山车一样,时而轻松,时而紧张;又如去参加蹦极一般,既害怕,又期待。在走过了高三的风风雨雨后,再回首望去,先前的崎岖已被时光和努力化为平地,黎明之光正照耀着我们的前行之路。  你有看到过早晨5点站在走廊上背书的人吗?你是随身携带知识点、单词小册子的人吗?你有坚持过每天早晨第一个到教室吗?你还记得晚上在被子里点灯做题的日子吗?你是否曾为自己付出努力却毫无
適合话题:  快乐;欣赏;  意义;提升  有一位诗人写了不少的诗,也有了一定的名气,可他还有相当一部分诗却没有发表,也无人欣赏。为此,他很苦恼。  这天,诗人向禅师说了自己的苦恼。禅师笑了,指着窗外的一株植物说:“你看,那是什么花?”诗人看了一眼说:“夜来香。”禅师说:“对,这夜来香只在夜晚开放,所以大家才叫它夜来香。那你知道,夜来香为什么不在白天开花,而在夜晚开花呢?”诗人摇了摇头。  禅师笑
我和家人都特别宠爱的金毛猎犬——尘埃,是一只懒惰却异常聪明的狗。  早上,她睡在房子后面靠近窗户的地方。快十点的时候,她拖着沉重的脚步来到门厅,在另一扇大窗户前趴下身子。而后,阳光又移走了,她就走进卧室,溜到我们的床上享受午后的阳光。  即使在澳大利亚本迪戈的寒冷冬天,她也一直能享受到温暖、美好的阳光, 多聰明的狗啊!  她不为寒冷担心,不抱怨所有阴暗的角落,她只是追随阳光。当阳光移走时,她没有哀
在许冽的记忆里,林俏就像是在六月艳阳天里偶然撞见的一场飞雪。违背了所有能量守恒定律,那么突然地出现在他的面前,惊艳了一整个季节。  遇见林俏时,许冽正上高中。那会儿“结对帮扶”政策正盛行,作为成绩优异的贫困生,许冽受到了林俏爸爸的资助。为表感激之情,学校要求受资助的学生给好心人写一封感谢信,由校务部统一邮寄。一向情感内敛的许冽说不出太多感恩戴德的话,只是将家乡的山水描绘在了信纸上,信纸的背面写着—
价值  名言速记:人一生的贡献,所作所为的意义和价值,比人们的预料更多地取决于心灵的生活。——马丁·村杜加尔  素材分析:  过去的辉煌经历,是一柄双刃剑。它既可以为你今后的成就铺路,但也有可能让你沉湎于过去,再也无法创造新的辉煌。只有战胜自己,才能有更好的出路。  1952年,海明威发表了作品《老人与海》。当年,《老人与海》就获得了普利策文学奖,1954年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并被译成几十种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