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廪实 天下安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touuu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12日,中国农业部部长孙政才宣布,今年夏粮总产将超过2450亿斤,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连续第6年增产。
  这可不是一个轻易得来的结果,要知道,去冬今春我国北方遭遇50年一遇的大旱,作物受旱面积高达2.76亿亩。
  在我国夏粮“六连增”的同时,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于6月份公布的数字显示,今年全球饥饿人口将创历史新高,达到10.2亿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6。这意味着每6个人中就有1个人在挨饿。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迪乌夫表示,从来没有见过世界上有这么多的饥饿人口。
  面对我国这令人惊叹的成绩,人们不禁要问:在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之下,夏粮“六连增”是怎样实现的?建国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粮食安全形势如何?现有的粮食安全形势是通过什么途径得到保障的?
  
  粮食是最大的政治武器
  
  对一个国家而言,“粮食是最大的政治武器,粮食消费没有替代品。每个人每天都离不开粮食。粮食安全是一个国家经济安全中的基础”。从古至今,粮食短缺总是困扰着国家的政局与社会的稳定。
  什么是粮食安全?
  1974年1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首次提出关于粮食安全的概念,即“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物”。1983年4月,FAO对粮食安全概念进行了修改,提出粮食安全的目标是“确保任何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所需要的基本食品”。
  粮食安全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世界粮食安全、国家粮食安全、家庭粮食安全和个人营养安全。其中,国家粮食安全是核心,指一个国家满足粮食需求以及抵御可能出现的各种不测事件的能力。国家粮食安全目标的实现,对于家庭粮食安全和个人营养安全具有保障作用,对于世界粮食安全也是一个直接贡献。
  国家粮食安全有三个基本评价标准:一是国家粮食的自给率必须努力达到95%以上(即粮食生产上的安全);二是人均粮食应达到400千克(即粮食消费上的安全);三是粮食的储备(粮食库存)应该达到本年度粮食消费的18%,14%为警戒线,低于14%为粮食紧急状态(即粮食流通上的安全)。
  对我国来说,粮食安全指标主要有5个:一是粮食库存安全系数稳定在20%~25%左右为宜;粮食年末结转库存量保持在1000亿~1250亿千克。二是粮食产量波动系数应稳定在2%左右。粮食常年生产能力应该保证在4850亿千克以上,“十一五”时期保持在5000亿千克较为理想。三是粮食外贸依存系数保持在5%左右。四是人均年粮食占有量保持在385~400千克。研究表明,人均粮食370千克就能够基本满足目前的消费需要。五是保证贫困人口粮食安全的最低要求,每年人均粮食在220千克,不能使他们挨饿,并努力使他们共享发展成果;同时要保证社会稳定,不能因粮食问题影响社会安定和谐。
  此外,间接粮食消费量在粮食总消费量中的比重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粮食安全的间接指标。直接性消费(即口粮)比重下降,间接消费(包括饲料、工业用粮等)比重上升,说明该国粮食安全水平提高。
  
  我国的粮食安全吗
  
  提起我国的粮食生产,人们最常说的一句话是:用占世界7%的耕地生产了全球24%的粮食,养活了22%的人口。
  中国是粮食生产和需求大国,其粮食丰歉对世界粮食市场影响很大。中国的粮食安全出问题,就是波及世界的大问题。
  以上面提到的指标体系衡量,我国目前的粮食安全状况良好。原因如下:
  一是粮食总产量和总供给量可以满足总需求。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年粮食总产量加上可动用的国家粮食库存,总供给量超过5亿吨,目前全国粮食总需求量大体为4.875亿吨,呈现粮食供求有余、市场平衡的局面。
  二是人均粮食占有量较多。虽然我国人口一直呈增长趋势,但人均粮食占有量也呈逐步增加趋势。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仅为318.7千克:但此后一路提高,1996年达到414.4千克的历史最高水平,直到1999年,人均占有量都平均在400千克以上。2000年后有所下降,2002年人均粮食占有量仍保持在357千克的较高水平。
  三是粮食自给率多年保持高水平。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全国粮食消费水平显著提高,且总人口增加1.32亿以上,但我国粮食自给率都几乎保持在100%上下,高于95%的水平。
  四是国家粮食储备充裕,而且储备结构大体合理。这样充裕的粮食储备,在我国粮食史上是破天荒的。
  五是居民生活普遍提高、营养状况改善。
  总的来看,自建国以来,在1949~1979年的30年间,中国人口增长了4亿多,在这30年中,除“三年自然灾害”外,中国基本上没有出现粮食安全问题,并且还是粮食净出口国。在1979~2008年的30年,中国人口又增长了4亿多,但依然是粮食净出口国。
  
  科技捍卫粮食安全
  
  我国政府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头等大事。建国60年间,我国粮食生产发展有过多次较大起伏。自2004年起,中央连续下发了6个“一号”文件,形成了日益完整的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政策框架。
  除了稳定的政策支持外,粮食安全和粮食生产方面成绩的取得,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科技的推动,特别是一些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和使用。
  60年中,我国各时期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逐步提高,从“一五”(1953~1957年)的20%上升到“五五”期间(1976~1980年)的27%,到“九五”期间(1996~2000年)的45%左右。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已达49%。
  大批新品种和作物栽培新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育种技术在农作物矮化、高产多抗、杂交优势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一大批产量高、抗性强、品质好的新品种、新组合的广泛应用,使主要农作物品种在全国范围内更新了5~6次,每次更新都能使作物增产10%~30%。更新速度的加快,大幅度提高了农作物的生产水平。
  目前全国粮棉油主要作物良种覆盖率已达85%以上,全国粮食单产已从1978年的178千克/亩提高到2007年的317千克/亩水平。新品种单产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摆脱耕地资源约束、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及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推动我国粮食总产先后迈上了4000亿千克、4500亿千克和5000亿千克三个台阶。
  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在分析近年粮食 产量波动原因时认为,从1998年到2003年,粮食连续7年减产了800多亿千克,耕地面积减少的因素占70%,单产降低因素只占30%;最近粮食连续增产的6年正好相反,面积恢复的贡献只有1/3,另外2/3的贡献靠科技。
  提高单产,品种选育是关键,这点对于水稻和小麦两种重要粮食作物来说尤其重要。
  
  “超级稻”功不可没
  
  稻谷是我国口粮消费的主体,86%的稻谷用于口粮,全国有60%的居民以稻米为主食。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稻谷消费量已经从1980年的1.3亿吨左右增加到2008年的1.85亿吨左右,增幅达到42.3%,年均增长1.7%;过去的20年时间内,我国城市稻米消费量增长了近83%。此外,酿酒、制药、调味品等领域对稻谷的工业需求也在逐年增长。
  据预测,未来20年是我国人口快速增长期,到2030年将达到16亿,粮食消费量将以每年40亿~50亿千克的速度刚性增长。
  由此可见,水稻增产对我国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超级水稻则在提高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改写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水稻耕作的历史。
  所谓超级水稻,是指比现有水稻品种在产量上有大幅度提高,并且兼顾品质优与抗性强的新型水稻品种。超级水稻的概念最早源于国际水稻研究所,此后世界各主要水稻生产国相继提出“超级稻计划”,我国更是积极探索,不仅育成第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超级水稻”新品种,而且有的“超级水稻”亩产已突破1000千克。
  总的来说,我国超级稻较普通水稻具有30%的增产潜力,亩增产60千克以上,能有效提高稻谷单产。据统计,“十一五”实施的3年,超级稻品种累计增产稻谷162亿千克,解决了1.6亿人吃饭问题。“十一五”以来,经农业部确认的超级稻品种推广面积逐年增加,累计达到2.19亿亩:2008年全国超级稻品种推广面积8342万亩,占全国水稻面积的19.2%。
  对于超级稻未来的发展,农业部提出,到2015年,新培育30个超级稻品种,当年超级稻全国推广面积达到1000万公顷(1.5亿亩),每亩平均增产50千克,节本增效100元(简称“3151”工程),带动全国水稻单产水平明显提高,继续保持我国水稻育种的国际领先水平。
  
  “超级小麦”毫不逊色
  
  农业生产和作物育种的历史表明,凡在育种技术上的突破,都会给农业生产带来质的飞跃。这点同样适用于我国的小麦生产。
  小麦作为我国第二大作物,是我国50%~60%城乡居民的主要口粮,全国消费量约1.05亿吨,占全球消费量的20%左右。中国小麦的丰歉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据预测,2020年我国小麦需求量为1.4亿吨,比现在增加28%。要实现小麦大体自给,任务非常艰巨。唯一的出路在于提高单产,“超级小麦”由此孕育而生。
  业界通常认为,超级小麦是指产量潜力具有重大突破,产量水平能够实现跨越性提高,同时具有品质优良、多抗稳产等优异性能的小麦新品种。
  2005年,农业部明确提出了我国“超级小麦”培育计划的总体目标:在项目实施期间,选育出50个超级小麦新品种,在较大的生产应用面积上使小麦生产能力提高40%,育成的超级小麦品种推广种植5亿亩。
  项目分三阶段进行,具体目标概括为“六七八”和“百千万”,即:2006~2010年,使百亩产量稳定达到每亩650千克,千亩稳定达到600千克,万亩达到550千克;2011~2015年,使百亩产量稳定达到每亩750千克,千亩稳定达到700千克,万亩达到650千克;2015~2020年,使百亩产量稳定达到每亩800千克,千亩稳定达到750千克,万亩达到700千克。
  通过传统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等高技术,我国成功地育成了一批高产新品种,小麦的产量潜力已超过700千克/亩,大面积示范亩产达到550千克。
  
  居安思危应对挑战
  
  尽管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为保证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我国的粮食安全形势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并不断逼近安全底线。粮食播种面积也呈下滑趋势。
  其次,淡水资源匮乏及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全国已有1000万公顷(1.5亿亩)农田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水灌溉的农田面积己占灌溉总面积的7.3%,且呈上升趋势。
  第三,农业自然灾害的影响趋于频繁,特别是气候变化使得自然灾害的发生几率增加。
  第四,市场需求刚性增长制约粮食安全。当前和今后十几年,中国人口仍将以年均800万~1000万的速度增长,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33年前后,达16亿左右。按人均消费400千克推算,2010年粮食需求5.48亿吨,2020年为5,84吨。不久前发布的《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提出,“十一五”期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亿吨,并将其定为必须达到的刚性指标。按此规划测算,2010年我国粮食缺口为0.48亿吨,占粮食总消费量的8.8%,我国目前提出的粮食自给率95%的目标将被突破。这对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构成严峻考验。
  从国际市场看,我国利用国际市场增加粮食供给的空间十分有限,寄希望于大量进口粮食,既不现实也存在较大风险,因此,我们必须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意味着只有通过科技进步提高粮食单产,才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根本出路。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不到50%,农业发达国家可达70%左右,美国为80%,以色列最高,为95%。所以,科技进步还是有一定潜力的。最大的亮点也许就是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助推粮食安全
  
  今年5月13日,国务院通过了《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今明年中央将投入628亿元推动包括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在内的n个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其实,早在去年7月9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就批准了转基因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
  以现在的情况看,如果没有科技的新突破,农业生产很难再上一个新台阶。因而,农业生物技术对促进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非常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提高粮食产量,可以通过扩大种植面积和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来实现。在这两个方面,农业生物技术都大有可为。我国有很多荒地、盐碱地等贫瘠土地,利用生物技术可以改造这些贫瘠土地,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通过品种改良,增加作物穗粒重,能够实现增产,或是减轻病虫害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数据显示,1996~2007年,转基因技术使粮食产量提高1.41亿吨,如果用传统方式实现这种增量需要增加6.5亿亩耕地。
  除了能带来增产外,生物技术还可以使得我们的食品变得更有营养、更为绿色。(文章代码:1702)
  
  责任编辑 赵菲
  相关链接
  我国粮食的周期性波动
  资料显示,我国的粮食产量波动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并且粮食产量的增长与波动总是相对应地交替形成和出现。
  建国以来,我国粮食安全状况大体经历了如下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仅三年时间,粮食产量已超过解放前最高年,比1949年增长45%。1952年以后,农村又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业技术改造,粮食产量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随后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运动导致我国粮食生产出现徘徊,在1958~1978年的20年里我国粮食产量仅增加1亿吨,年均增加500万吨。
  1978年以后,粮食生产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到1996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突破5亿吨,创历史最好水平。我国的粮食安全状况得到很大改善,粮食产量和消费量基本保持了同步增长。
  自1999年开始,受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我国粮食产量持续下降。2000~2003年4年间全国粮食总产量累计减少800多亿千克,人均粮食占有量亦逐年下降。
  2004年开始,粮食生产出现恢复性增长,至2008年更是实现了自1985年以来首次“五连增”。
其他文献
对于风这一自然现象我们并不陌生,诸如春风的妩媚,冬风的肆虐,秋风的萧瑟和夏风的迅猛。  我国春季多大风,这是因为我国属季风气候区,冬季受西伯利亚冷高压影响,多偏北风;夏季受太平洋副热带暖高压影响,多偏南风。春季则是冬夏季风交替转换时期,冷空气和暖湿气流此消彼长,互不相让,特别在我国北方,春季隔三岔五便有一股冷空气侵入,气压梯度的增加,使春季成为多风的季节。初春时节,冷空气活动尤为频繁,常会出现大风
傩仪是原始先民驱除疫鬼的巫术活动,其主持者和主要参与者是原始神灵方相氏和十二神兽等。唐代以后,方相氏等原始神灵被世俗化神灵代替,傩仪也逐渐发展为有一定艺术成分的傩舞、傩戏等形式,在宫廷和民间并存。延续到现在,我国各民族的傩文化包括社火傩戏、傩愿戏、军傩、宗教寺院傩等类型。  武安傩戏属于社火傩戏,保留在河北省邯郸市所属武安市西南方向的固义村,该村距武安市25千米,距邯郸市55千米。据《武安县志》记
2008年9月中旬,在得知中国的“神舟七号”即将升空之后,印度国防部迫不急待地宣布要建设“一体化空间机构”,并且还称如果天气允许,印度将于2008年10月中下旬发射首颗月球探测器“月球初航1号”,与中国进行太空之争的态势锋芒毕露。事实上,长期以来,印度一直将发展军事航天技术视作迈向世界大国和加快科技发展的重要步骤,不断加大军事航天投入力度,力图跻身世界航天大国行列。历经40多年不懈努力,印度军事航
从笔记本电脑到上网本再到平板电脑,移动电脑不断出现新概念和新产品。最近,英特尔继MID、notebook之后,又推出了具有创新意义的笔记本电脑,英文名称为Ultrabook,即超极本。  什么是超极本?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何为超极本,超极本是2011年5月由英特尔推出的一种轻薄型笔记本电脑,该笔记本电脑厚度不超过2厘米,采用SSD固态硬盘,且具有超长的待机时间和高性能。其宗旨是在为用户提供低能
表达人们喜怒哀乐的面部表情符号,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人类社会化的产物。而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人类面部表情符号首先源自本能的生理反应,且具有跨文化和跨物种的特性,只是伴随社会中的生存交往,人类的面部表情符号才开始承担更多社会性意义,导致特定的表情符号传递相对应的情感信息。恐惧等表情符号能帮助灵长类祖先在残酷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因为恐惧所伴随的精神高度集中、眼睛睁大等生理现象,有助于他们随时对突发状况做出反应
在与中国接壤的缅甸联邦共和国,佛教的信仰在绝大多数民众的心中根深蒂固。全国到处林立的精美佛塔以及信仰指引下的淳朴民风,是这个“佛塔之国”特有的气质。然而,这种宗教的静逸却常常被不稳定的政治局势所打破。少数民族反叛武装想要夺取民族自决权和公平待遇,它们与缅甸政府军之间的武装冲突一触即发,长期以来持续的民族间武装对峙和冲突还没有找到彻底解决的办法。近期,缅甸国内又响起了内战的枪声,缅甸居民甚至跨越国境
洛带古镇坐落在四川省成都市区以东、龙泉驿区以北、龙泉山脉中段的二峨山麓,是成都近郊保存最为完整的客家古镇。400多年前,一群客家人随着“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从沿海地区迁到了洛带镇,在此之后,洛带镇逐渐发展成为中国西部客家人最为集中的小镇。有着“西部客家第一镇”美誉的洛带古镇文化底蕴厚重,历史悠久,相传汉代名为“万景街”,到了三国时期,诸葛亮将其更名为“万福街”,并在此大兴集市,后来更名为现在使用的
都说女人是水做的,相比于钻戒、项链、时装、名表,女孩子似乎更倾向于代表浓浓爱意的一束鲜花。鲜花为何会成为男性求爱的经典道具呢?  近期有科学研究表明,女生在鲜花的海洋里会“得意忘形”,更有幸福感,当然也更容易接受送花者的求爱。法国的心理学家尼古拉·盖冈在他的两个实验中同时证实女性在有鲜花的环境中对男性的好感大增,这些有鲜花陪伴的女生相比没有置身鲜花环境中的女生,认为目标男性的体貌特征更有魅力、更加
气泡是气体在固体或液体表面或内部,以球状或半球状形态存在的形式。随着人们对气泡认识的逐渐深入,揭示出了其中的许多奥秘。    让肥皂泡热过太阳    在阳光下吹大一个个肥皂泡,闪烁着光亮的肥皂泡飞起来,眨眼间又破裂不见。在玩肥皂泡的时候,很少有人想过,肥皂泡在破裂的一瞬间,温度竟然可以高过太阳表面温度的几倍。如今,科学家通过成功的实验证实了这一事实。  肥皂液体被频率为2万~4万赫兹的超声波吹大之
木材中的王者  众所周知,紫檀木是最上等的木材,由紫檀木制成的家具也是最名贵的家具,堪称家具中的皇帝。作为世界名材和理想的高级家具用材,紫檀木历来为中国皇家所重视。明代海上交通的发展以及郑和七次下西洋,沟通了与南洋各国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南洋各地的优质木材尤其是紫檀木更是被当时的中国人大肆采购。清代初期,清廷所用紫檀木亦全部为明代所采买。有史料记载,清廷也曾派人到南洋采购紫檀木,但大多粗不盈握,曲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