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文科生教育统计学课程教学的思考

来源 :大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slix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迫切要求教师提升其教育科研能力,尤其是定量研究能力。教育统计学在高师院校是一门培养师范类文科生定量研究能力的核心课程。该研究基于提升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视角,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培养等方面对教育统计学的课程教学进行思考。
  [关键词]师范类文科生;教育科研能力;教育统计学;課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0-0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12-0084-03
  专业化、标准化日渐成为教师职业发展的趋势。要胜任教师角色,传统的教学能力只是其一,教育科研素养越发成为教师的核心素养。教师角色应逐渐由教书匠向研究型、学者型、专家型的新角色转换,这对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提出了更明确、更高的要求。教师职业发展的诸多研究表明,教育科研能力是制约师范生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长期以来师范院校却在不同程度忽视了对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致使其成为教师教育培养体系中最为薄弱的一个短板。
  从宏观层面,教育科研能力包含侧重于文本分析的定性研究能力和针对数据分析的定量研究能力。作为培养定量研究能力的核心课程教育统计学,一直以来都处于不受重视的尴尬位置,甚至在很多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缺失,这无疑对师范生的教育科研能力造成直接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在师范类文科生群体中尤其明显。相关调查表明,师范类文科生无论是职前参与社会调研、课题研究或撰写毕业论文,还是职后开展教育研究工作,定量研究能力往往成为制约其科研工作顺利进展的主要因素。针对此现象,本文基于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视角,对高师院校的师范类文科生教育统计学的课程改革进行思考,以提升师范类文科生的教育科研能力。
  一、师范类文科生统计分析能力之现状
  (一)师范类文科生普遍害怕数据分析
  面对与统计相关的数据分析任务,大多数师范类文科生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属于理工科学生学习的课程知识,与自己无关。文科生数学功底相对薄弱,当打开教材,面对繁杂的内容体系、复杂的数学公式、陌生的专业术语,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畏难情绪。[1]数据分析让很多文科生望而却步,从而产生不主动、不乐意学习的心理,并且容易陷入“低自我效能感—学习投入减少—学习成绩差—自我效能感更低”的恶性循环中。[2]
  (二)师范类文科生需要统计分析
  但是师范类文科生却无法回避统计分析在学习和工作中的现实需求,无论是大学期间开展社会调研、课程设计或毕业论文撰写,还是毕业之后作为教育工作者主持或参与课题研究,搜集、整理、统计、分析数据等都离不开统计分析素养的支撑。很多时候如果缺失了统计分析的思维,就会直接对研究设计、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造成潜在影响。面对现实的需求,师范类文科生又迫切希望提升自身统计分析能力。可以说,师范类文科生对统计分析普遍持既需要又害怕的矛盾心理。
  (三)师范类文科生统计分析能力相对欠缺
  从师范类文科生撰写的社会调研报告、课题论证、课程设计或毕业论文中不难发现,大多倾向于空洞的理论说教,缺乏实证资料的论证。其具体表现为:其一,有意回避或放弃对数据的分析。很多时候面对大量有价值的数据资料,本应信手拈来作为佐证论点的有力证据,却因为害怕数据统计或不会统计而选择回避或放弃,造成一些宝贵数据资料的丢失,同时也影响了论文观点论证的力度。即便出现作为观点论证的数据资料,也通常停留在统计表和统计图的简单层面,面对一些需要运用相对复杂的统计方法进行处理的数据资料,只能束手无策、忍痛割爱。其二,误用、滥用统计方法。由于统计意识、统计思维的相对欠缺,统计技术不熟悉,很多师范类文科生无法真正理解数据统计的方法,实际运用中只知机械模仿与照搬,误用、滥用统计方法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就对研究的科学性造成不良的影响。这些问题说明在校师范类文科生的统计分析能力比较薄弱甚至欠缺。
  二、师范类文科生统计分析能力薄弱的主要原因
  师范类文科生统计分析能力欠缺,导致其教育定量研究能力不足,进而对其教育科研能力造成直接影响。教育统计学课程具有数理性、逻辑性等特点,需要通过系统地学习方能掌握其原理、方法及应用,而且统计分析能力很难通过职后培训获得。从某种程度来说,本科阶段是师范类文科生系统、有效学习统计学知识,为定量研究能力奠定坚实基础的黄金时期。错失了职前的系统学习,职后培训难以有效弥补。因此,教育统计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是影响师范类文科生统计分析能力的主要因素。目前,高师院校教育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普遍不受重视
  一些高师院校专门针对文科生开设了教育统计学课程,但是其课程地位普遍不高,比如学时偏少,将课程定位为选修性质。还有一些高师院校并未独立开课,而是以专题讲解的方式纳入其他课程中,比如在教育研究方法课程中开设定量分析专题,对统计学知识进行泛泛介绍。更为糟糕的是,一些高师院校压根就没将教育统计学纳入文科师范教育的课程体系之中,很多中文、英语、历史等专业的文科生大学阶段根本没有机会学习教育统计学课程。这门课程不受重视,导致师范类文科生定量研究能力薄弱甚至缺失。
  (二)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课程设置不合理的主要表现在于学时偏少。作为应用统计学的学习要求,虽不要求学生掌握具体原理与方法的具体推理与证明,但对统计原理或方法的理解、应用却是必要的。实际上,教育统计学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更是一个课程体系,具体包括简单统计学、多元统计学、统计软件操作技术等系列课程。大多数高师院校在课程设计上都不同程度存在压缩学时的现象,统计学的内容多、课时少,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3]36学时或54学时的课程安排显然无法对统计学哪怕是基本知识和软件操作进行完整的讲授。不合理的课程设置导致课程内容的规范性、完整性、逻辑性、操作性、实践性大打折扣。课程学时的压缩,使学生学习的深度无法拓展,教师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培养学生对统计软件的操作和实践运用能力,统计学学习仅仅停留于初级阶段,离“学以致用”还有较大的距离。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沿袭数理统计学的模式
  教育统计学属于应用统计学范畴,其特点是研究方法属于统计学,而研究内容则限定在教育科学领域中[4],与数理统计学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有较大差异。前者侧重于统计方法的实践应用,后者强调统计原理与统计方法的数理推理与证明。因此,授课教师无论是选择教学内容还是设计教学方法,都应体现“应用性”,淡化“数理性”。但是,一些教育统计学教師授课时却一味地照搬数理统计学的知识脉络,数理性过强而应用性不足;强调公式,忽略案例;侧重解题,淡化实训。一方面对课程性质与定位把握不当,另一方面忽视了文科生的数学基础,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课程性质、学情不符。此外,授课内容与方法无法很好地体现教育研究与统计学之间的实际关联,使课程教学陷入纯数理讲授的模式,偏离了教育统计学的“教育”特质。
  (四)师资力量及配套资源严重不足
  教育统计学专业师资不足,这是很多高师院校一直以来面临的老大难问题。统计能力是师范生职业发展的核心素养之一,对师范生未来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其相应的教学地位却没有得到很好体现,师资匮乏是最主要原因。教育统计学教师,不仅需要有扎实的数理统计基础,还应具备较好的教育研究素养,二者缺一不可。事实上,这类人才在目前高师院校还是相对紧缺的,他们要么懂统计要么懂教育,二者都精通的跨学科人才不多。有学者认为目前我国统计学教材普遍呈现出专业性和应用性不足[4],这从某种程度反映了教育统计学专业师资力量的薄弱,进而对统计学课程教学质量造成直接影响。
  三、教育统计学课程改革的反思与建议
  (一)将教育统计学课程纳入师范类文科生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社会对教师素质专业化、标准化的要求,使得传统的“老三门”师范教育课程体系已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课程改革成为必然趋势。很多高师院校在原有“老三门”的基础上增加教育科研方法课程,并且拓展教师教育选修系列课程。然而,纵观国内师范院校,真正将教育统计学课程纳入师范类文科生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少之又少。即便开设了该门课程,但课时少、师资投入不足等原因能够体现该门课程在文科生师范教育中的应有地位与价值。教育统计学要培养的统计分析能力,是师范生形成定量研究能力的基础,是其开展教育科研的核心能力之一,其他课程显然无法越俎代庖。因此,基于培养与提升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的这一根本目的,理应将教育统计学纳入师范类文科生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之中,并且其地位应与教育学、心理学教师职业技能等主干课程旗鼓相当。教师资格考试也应将教育统计学的知识、方法、思维纳入其中。
  (二)整合、贯通教师教育系列课程,多角度、多层面渗透教育科研能力内容
  开设了教育统计学课程后,该课程应该和其他教师教育系列课程互相渗透,不能因为其内容偏向理科的课程性质而使其孤立,应该意识到其是提升教育科研能力的合力之一。定量研究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教育统计学课程所传授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只是其一,对教育问题的思考、研究问题的设计、研究结果的分析等不是任何一门课程所能单独传授的,需要多门课程知识的相互渗透方能形成研究的意识与素养。比如定量化研究问题的来源需要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的支撑,统计分析技能的使用需要与相应科研方法配套使用,对统计结果的分析依据来源于教育原理和规律。教育统计学课程只有与教师教育系列课程互相渗透、补充,才能真正体现课程的价值,才能使师范生领悟到该门课程的知识在整个教师专业知识中的意义所在。
  (三)统计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应秉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除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变革,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应配套进行。一些师范院校面向文科生开设教育统计学课程时,由于数理统计师资的匮乏,往往从数学系抽调数学专业教师讲授该门课程。这些数学专业科班出身的教师擅长讲解深奥的数理统计知识,却疏于讲解相关统计知识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其优点是把教育统计学课程的数理知识讲解得非常深透,缺点是没有拓展其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导致学生学完之后感觉所学知识无用武之地,只是又纯粹地多学了一门关乎数学的课程。久而久之,该门课程甚至因为学生质疑其实用价值而被淘汰。教育统计学其实不属于数理统计学,而属于应用统计学范畴,如果一味地强调其数理原理而忽视其学科的“应用”性质,显然会偏离课程开设的初衷。因此,其教学方法应该秉持数理统计学的理论性和教育学的实践性有机结合的原则。注意做到不仅要抛弃保守的“数学证明+手工计算”的教学模式,同时也要防止走向“软件应用模式”,争取做到以应用为中心的“数据收集+统计学基本原理和思路+数据处理的统计分析软件”的教学模式。[5]以教育问题为导向,以统计方法为主线,以案例分析为载体,以软件操作为辅助,从理论到实践系统地将统计思维、统计方法、统计技术等渗透到教育研究中,使学生体验到自己不是单纯地学习数学,而是运用数学的思维和方法思考和解决教育领域的问题,让学生意识到统计能力与教师职业发展息息相关。
  (四)培养专业的教育统计学师资
  教育统计学教师应该是数学专业和教育学专业的跨学科人才。在培养方式上,可优选教育学专业师资作为教育统计学教师的后备力量,但是需要通过访学或进修、深造的方式接受高等数学的专业学习;也可优选数学专业师资填充到教育统计学师资队伍中,并通过访学、进修、深造的方式接受教育学的专业学习。还有就是将具有理工科学历背景的教育类研究生和博士生纳入到教育统计学专业师资队伍中。此外,教育经济学、应用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专业教师也可支持教育统计学的课程教学。只有通过多种途径充实师资力量,教育统计学的教学质量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教育统计学课程建设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
  综上,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对于师范类文科生而言,其定量研究能力是制约科研能力的短板,这无疑对培养定量研究能力的教育统计学课程提出新的要求。在课程设置上,将其真正纳入到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上,提倡与其他教师教育系列课程的多元渗透与融合;在教学方法上,应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而既有坚实统计学数理专业知识又兼具综合教育研究素养的师资队伍成为教育统计学课程改革顺利推进的关键影响因素。
  [ 参 考 文 献 ]
  [1] 聂辉.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与心理统计学》课堂教学的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2):173-174.
  [2] 刘丽琼.教育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教学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2011(8):41-43.
  [3] 张晖.公共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以案例教学为例[J].大学教育,2013(7):98-100.
  [4] 任训学.论教育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兼谈教育统计学教学与发展的若干问题[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80-83.
  [5] 赵娟.关于经济系《统计学》本科教学的几点思考[J].大学教育,2012(11):126-127.
  [责任编辑:庞丹丹]
其他文献
[摘 要]微课具有主题突出、短小精悍及支持移动学习的优点,随着无线网络及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应用,移动微课学习平台已逐渐成为教育领域中的重要资源,也是目前教育及终身学习的基础。基于此,本文以农业推广学课程为例,对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课移动学习平台的设计进行了探讨,明确了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课移动学习的优势。此平台能够创新微课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卓越农业人才的培
期刊
[摘 要]留学研究生培养是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课题之一。近年来,进入石油工程专业深造的留学研究生逐年增加。如何在专业教学中将留学研究生培养成为基础扎实、专业精深的专业人才是培养过程中必须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该研究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分析入手,探讨留学研究生的专业课程油气田地下地质学全英语教学的课程建设实践及构想。  [关键词]留学研究生;地下地质学;课程建设实践 
期刊
[摘 要]课题组在基于“卓越计划”开展的机械设计双语教学实践中,秉承因‘材’施教的理念,分别在教材、教学模式及方法、考核机制的选择与优化等方面开展研究。课题组结合两年来的教学实践及学生反馈意见,从“教”与“学”的角度探讨了提高双语授课效果、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措施与方法,在教材选编、双语教师队伍培养、教学实践等方面提出四点建议。  [关键词]机械设计;双语教学;卓越计划;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为了了解生物统计课程教学现状,课题组通过问卷的方式,对课程定位、学习目标、课程重要性、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学生学习效果、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以及教学评价等问题进行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反映出,农科专业生物统计课程教学效果与设定的课程教学目标存在一定差距,部分学生课程定位模糊,课程学习效果欠佳,学生应用课程知识的基本能力相对较低。笔者提出了改善教学现状,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思考。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通识选修课程是开展通识教育的重要载体,在20多年的实践当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了一批通识选修课程,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现有的通识选修课程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日益突出。该研究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要解决这些问题应构建目标明确的通识选修课程体系,提出构建通识选修课程体系的思路,并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实践为例,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构建通识选修课程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通识选修课程;课程体系;仲恺农业
期刊
[摘 要]该研究根据现代机械工程人才培养市场需要以及当前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需求,指出在国内高校机械工程专业设置面向制造和装配的产品设计课程的重要性,详细阐述了中南大学在此门新兴机械专业课程中进行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的方法及实践经验,以为其他高等院校机械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机械;制造;装配;设计规则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
期刊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重要因素在于校企文化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在以校企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特色的语境中,校企文化共同体体现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的价值理性,校企文化的互适、互渗和互融成为校企文化共同体构建的实践逻辑。通过校企文化共同体的个案研究,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培养探索出“三维一体”的文化路径:精神层面——内化职业意识,行为层面——认知职业规范,制度层面——构建培
期刊
[摘 要]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探索了机械类专业校企共赢育人的新机制。研究发现,校企共赢育人机制的实践是培养高水平应用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其对增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加速实现建设一流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下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校企共赢育人机制;联合实验室;协同创新平台;课程建设;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G4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期刊
[摘 要]当前,地方本科高校正处在经济发展新形势和面临向应用型转变的关键时期,物流人才需求依然紧缺,企业对高素质的创新应用型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非常明显。根据当前物流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针对当前地方高校转型普遍存在的问题,高校应从新时期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着手,提出创新应用型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指出创新应用型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  [关键词]人才培养;创新;应用;物流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汽车及机械类技术文本具有自身的特点,如术语、次术语密集,句式相对固定等,因此对这类文本的翻译策略曾一度被忽略。该研究从语言认知的视角揭示这类文本的一些特点,如专业术语中英隐喻本体不同、次术语依赖语境、新创意义丰富、句子逻辑主语不固定、原作者的“两个世界”可能和语言形式完全不同等,并提出在英译时可供遵循的策略。  [关键词]汽车;机械技术;英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