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形宛抱哀牢国,千崖万壑生松风。石路其从汉诸葛,铁柱或传唐鄂公。桥通赤霄俯碧马,江含紫烟浮白龙。渔梁鹊架得有此,绝顶咫尺樊桐公。”明代永昌人张含的《兰津渡》,让后人对云南保山市与大理州交界处,南方丝绸之路澜沧江上的兰津古渡产生了无尽的遐想。
水寨:一个古老的驿站
剛刚立秋,我们一行朋友4人相约,从云南省怒江州出发,再走博南古道。这是我们第二次去兰津古渡了,上次是在2009年。那时,去兰津古渡交通不方便,所以很多名胜古迹还相对完好。从保山市板桥镇下高速,车向西南古丝绸之路上著名的澜沧江上的兰津古渡进发。一路上“汉德广,开不宾;渡博南,越兰津;渡澜沧,为他人”的赶马调在耳畔回响。两小时后,我们到达了保山市隆阳区的水寨乡。水寨乡政府所在地,是一个古老的驿站,有着悠久的历史。
水寨,又称“金齿咽喉”。自明成化年间在兰津古渡上架通铁索桥后,就成为丝绸古道上颇具规模的山区集镇。商贾往来,终岁不绝。历史名人马可·波罗、刘挺、邓子龙、张含、张合、王宏祚、杨升庵、徐霞客、林则徐、杜文秀、李根源等名人多次途经此地,诸公即景抒怀,挥毫留下墨宝。从霁虹桥到官坡的几十里石板路被骡马踏出的那无数马蹄窝,刻记着国际贸易的艰难历程,展现着水寨古镇曾经拥有的辉煌。
据资料记载:“远在新石器时期(约3350年前),就有古人类居住在上江边、平坡一带。”水寨四面是高山,谷底有一小片平地,地形轮廓似一颗鸡心,西南高东北低,境内山峦重叠,蜿蜒逶迤,壑谷错纵。主要山岭有大顶山、海棠洼、老光山等,最高处为老光山。同车的一个朋友惊叹:“这里风水真好!”水寨分为新街和老街,平地上是新街,旁边的山坡上是老街。
水寨老街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随意走进一户人家,就仿佛走进了历史深处。修造年代稍晚,或建在地势稳固的地基上,建材质量好的庭院,大门上的彩绘色泽犹新,天井的石条錾路清晰可见,门、窗、桌、凳、檐、床上的雕花完好如初,人物、动物、花草栩栩如生。修建较早或管理较差的庭院,门是黑的、窗是黑的、墙是黑的、梁是黑的、柱是黑的、桌是黑的、凳是黑的、床是黑的,连瓦片也是黑的,没有一处是鲜亮的,看不清门、窗、梁、柱的彩绘、雕花图案。地基不稳,或建材较差的庭院,有的墙歪了,门斜了,窗破了,天井凹凸不平,石条也没有了棱角。这些人家使用的家具用品除电器外,全是旧式的东西。但不论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人们的脸上都流露出自然的、幸福的笑容。
我们在水寨稍作停留,继续向兰津古渡进发,从东南方向沿水寨河徐徐顺山谷而下,约2里,到罗岷山口,澜沧江遥遥在望。罗岷山口至江边的平坡村,坐落在一条东西向的峡谷内。两山夹峙,一径陡绝,崎岖回环,古称“梯云路”。我们让开车的朋友继续开车前行,我与另两位朋友,踏上了“梯云路”。
“梯云路”下坡的第一段,称为“倒马坎”,据说是因山路陡险,“马蹄高下处,一步一心惊”(黄万春诗),跋涉艰难,故名。水寨河沿沟泻下,水陡势险,全沟巨石裸露,若狮蹲兽伏。水枯季节,河水仅从岩隙中穿缝而过;至雨季,则箐水汹汹。“涧水飞来琼屑溅,冈腰断处板桥通。”沿途螺径纡徐,磴道盘空;沿路小石遍铺,人行其上而常滚动,稍有不慎即会摔倒。300多年前徐霞客经过这里的时候写道:路从“叠磴夹缝间,或西或北,曲折上壑甚峻;两崖夹石如劈,中垂一窗,水捣石而下,磴依壁而上,人若破壁扪天,水若争道跃壑,两不相逊者。夹中古木参霄,虬枝悬蹬,水声石色,冷人心骨。”这段古道的奇、险,至今仍基本如此。除了修公路时,有的地方被推下的石头泥土掩盖外,其余的基本保持完好。
下到半坡,从一座古桥上过了水寨河,就到了第二段古道。第二段古道从悬崖上旋转而下,保持完好,只是少有人走,有些荒凉。沿途野草疯长,鲜花盛开。古道上由于长年累月马帮过往,青石板上留下了一个个深深的蹄印,似一种特殊的象形文字,记录着古道漫长悠久的岁月。古道上还保存着简易的棋盘,路旁的石岩下还有供人休息坐的石头,这些石头,不知有多少人坐过,光洁发亮,如玉石一般。
梯云路脚下,就是平坡村。平坡村紧贴在陡峻的罗朗山腹。一条古道穿街而过。名虽带“平”,实际仍是“坡”,只不过坡度稍缓罢了。山村虽不大,过去却是博南古道上的重要驿站。自滇缅公路通车后,这里才逐渐冷落下来。古街、古街门仍保存较好,历史的印迹较多。
古渡:仿佛仅是一个古老的传说
2009年来兰津渡口,我们还能见到古老的霁虹桥残存的石墩孤伶伶的立在岸边,最后残留的几根铁链垂落在水面上随波逐流。流水的声音,诉说着这座桥曾经的辉煌。与霁虹桥浑然一体的摩崖石刻孤独而又倔强地伫立在沉寂的古渡旁。那时我们还说,摩崖石刻与霁虹桥交相辉映,若没了摩崖石刻,这桥这山这水的人文历史,便没了佐证。那时,面对“西南第一桥”“悬崖奇渡”“金齿咽喉”的巨大摩崖石刻,心里空荡荡的,百味涌上心头。千年的历史,智慧的先人以一种最纯朴的技艺,镌刻进了坚硬的石崖,为绵延的后世子孙,留下一条诠释的线索。
这次来,霁虹桥残存的石墩、摩崖石刻全被淹没在水下,当年看到的悬在峡谷半空的公路桥,现在已经紧贴在江面上了。这些被淹的悬崖石刻,有诗、有联、有题词。多数字大盈尺,风骨高古,雄浑壮丽,很有气魄,隶、草、楷各体均备。从内容上看,一类是题颂长虹卧波的,如清康熙年间的“霁虹桥”,明代成化年间的“西南第一桥”,督学使吴鹏的“沧水飞虹”等。第二类是赞美古渡天堑的,如清康熙年间的“天南锁钥”,乾隆年间的“悬崖奇渡”,明嘉靖年间的“壁立万仞”,还有“兰津渡、金齿咽喉、要塞天成、悬岩奇渡”等。第三类是称颂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具有代表性的是每字高约1.8米的“人力所通”。这些字,现在正在公路边的石壁上,仿造重新雕刻,但用现代工具雕刻出来的这些石刻,字还是那字,但总让人感觉少了点什么。我想可能就是人们说的:精、气、神吧!没有灵性,就是些大字而已。 这段古老的丝绸之路,已经彻底的沉睡于江底,将永远失去颜色,消逝于历史的长河中,灰飞烟灭,雾消云散。不会再有西去的马帮驮着沉甸甸的牵挂赶路,不会再有蓝蓝的天空在马背上摇晃,不会再有清脆的马铃在生命深处响起。历史毕竟翻开了新的一页。古老的霁虹桥啊,我们还能对你说些什么呢!公路桥建在原老桥旧址上方一百多米的地方,是座钢索斜拉桥,公路桥上方近两百米的地方新建的铁路桥,已初见规模。历史的加速,往事只能如烟。
站在公路桥上,看着桥下平静的江水。霁虹桥又仿佛出现在眼前。据记载:霁虹桥是我国最古老的铁索桥。东汉时,曾流传“渡博南,越兰津”的歌谣。丝绸之路出现之前两世纪,从四川西昌起,经云南姚安、下关、保山,进入缅甸、印度等国的“西南丝道”就已形成,霁虹桥就是这条古驿道上的咽喉。史书记载:此处古为舟筏渡口;东汉永平年初架起藤蔑桥;元贞年(1295年)改架木桥,得名霁虹桥;明代成化十一年(1475年)改建铁索桥,清康熙年间重修。1986年10月12日,在其上160米燕子岩因暴雨滑坡,截断江流15分钟,洪流高出桥面7米,导致霁虹桥15根铁链冲断,桥亭冲毁。
我站现代的公路桥上,突然泪流满面,满脸不知是苍天的泪水还是自己的泪水。长歌当哭,逝者如斯!沧江水无语,我仿佛听到波涛之上,生命的程旅如浪花一层层翻卷。涛声依旧豁达地流淌,兰津古渡啊,曾经多少人走过古岸,又在寻找岸口?苍茫的荒垣,赭红的绝壁,悠悠的古道,马匹在奔跑,历史在奔跑,现实在奔跑。一行行蹄印让道路记住了一个个生命的艰辛!江风过,我听到马铃声声,号角连天。
抬起头,头顶是凌空飞架的铁路桥。
杉阳:“觉路遥”与“古道雄关”
我们从西岸越过大峡谷,到达东岸。东岸属于大理州永平县杉阳镇。杉阳镇,古称“杉木和”,博南古道穿境而过,自古以来就是农茂桑香,商贸云集的边贸重镇。悠久的历史积淀了杉阳厚重的文化,使杉阳每个地名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也使杉阳成为永平县名胜古迹最多的乡镇之一。除了被称为“西南第一桥”的世界最古老的铁索桥——霁虹桥外,还有原始森林覆盖下倍感清幽的金光寺、永国寺,有相传由“摆夷人”所建的西山寺,有《徐霞客游记》载“北下及溪,石桥跨溪……”“其桥有亭上覆,曰凤鸣桥”的凤鸣桥,江顶寺及“古道雄关”过街楼,让人深感历史的厚重。
瀾沧江东岸,属于博南山山脉的山顶。在山顶处可见一座残存的砖石拱门横跨在最高处,古门曾经是博南古道上最大的寺庙江顶寺的一部分,如今已是断壁残垣。江顶寺所在地地势险要,是古来兵家必争之地。随着岁月的流逝,昔日作为战略要地的军事设施已然不在,但遗留了一道古道残关,耸立在古道天险之上,上书清代乾隆年间安宁的李文澜碑刻“觉路遥,关耸峙”,据说应为“雄关耸峙,觉路遥远”,但缺掉两字愈显古道残关之沧桑感。
东岸,从江边到江顶寺山梁,正在扩宽硬化公路。因为修建公路,这一段古道荡然无存,看不到半点踪迹。不过在江的东岸公路桥头,是观赏西岸大瀑布的最佳地方。瀑布从铁路桥旁边的悬崖上倾泻而下,如一面闪光的水晶帘子,挂在悬崖上,在冲入红色的澜沧江时,激起千万朵水花,在阳光下幻变为五彩缤纷的水珠,很是美丽。
古时的江顶寺已经不复存在。现立于山顶的江顶寺修建时间并不长,什么都是现代的,连寺里的佛像有的都是现代品。唯一能表明它古老的,是大殿的地砖。守寺杨师傅告诉我,这寺下有地宫,现在不敢开发,怕开发后保护不好,影响文物的保护,这话我不是很相信。不过,寺内的奇石,奇花异草却很吸引人。一盆黄素兰花开得正旺,素香扑鼻。一个石头,形似一男一女背靠而依,石头前有香炉,杨师傅告诉我,不能生小孩的人,只要一拜,有求必应。我更是不信,现代科学都无法做到有求必应,何况是一个石头。
从江顶寺山梁而下,就是杉阳镇。书有“古道雄关”四个大字的西翠楼就坐落于镇西南面的寻王坡上,西翠楼旁就是创建于晋代的西山寺。西山寺相传为当时的土著民族“摆夷族”所建,三国时蜀国武侯南征,为了保持边疆的稳定,将摆夷族尽数迁往边疆地区居住,又将蜀中的部分汉族迁入,如今,西山寺依旧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据现存于寺中的石碑记载,西山寺“创建自晋”,明万历五年(1577年)和清咸丰三年(1853年),曾先后两次做过大的修缮。寺院前后三进,今仅存大殿。建筑结构为台梁式,主体为重檐歇山顶,近于亭阁式。门前有文笔塔一座,“文革”期间被毁,1988年当地群众集资重修。据说西翠楼初建时间与西山寺相同,后几经毁坏,又几经修复,主要功能是收税与进出关检查,是古时的军事要塞。
“古道雄关”前后的古道保存得较为完好。走地古道上,走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仿佛走进了一段远古的记忆,走进了一页野性的史诗。这是一条穿越古今从喧嚣抵达理性的南方丝绸古道,它是我们灵魂的守望场,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解读沧海桑田斗转星移的生命历程,擎起生命的呼号!仿佛一首赶马调,洞穿时空,以一种独特的精神存在,与岁月相伴同行。此时,关前弯弯曲曲的古道,带着岁月的风尘,在我眼前无限展开。晚风、夕阳、归鸟,唯独没有马蹄声。磨得发亮的石板路上,刻满的历史印痕,是否是前人遗落的重重叠叠的梦?遥想那些行色匆匆的商人,视死如归的军人,是怎样从这里走过,穿越汉时明月,唐诗宋词,踏着悲怆壮阔的意境,走向异国他乡的商场,走向还我山河的战场,把炎黄子孙的历史书写、血性书写。
一路走来,历史悄悄走近,粘贴着时光的印痕,粘贴着大山的沧桑。那些苔藓丛生被岁月打磨的石板路上,一级仿佛是一个故事,一级仿佛是一个传说。青青的草,斑斑的迹,弹起历史的尘埃。伟大、崇高、繁华,从古驿道诞生,从古驿道漫开。
古道上,没有马帮铃声,唯见石板相连的路,通往遥遥的大山之外。现代的交通、通讯让人无法再找到当年的“觉路遥”的感觉。(责任编辑/吕文锦 设计/毛豆)
水寨:一个古老的驿站
剛刚立秋,我们一行朋友4人相约,从云南省怒江州出发,再走博南古道。这是我们第二次去兰津古渡了,上次是在2009年。那时,去兰津古渡交通不方便,所以很多名胜古迹还相对完好。从保山市板桥镇下高速,车向西南古丝绸之路上著名的澜沧江上的兰津古渡进发。一路上“汉德广,开不宾;渡博南,越兰津;渡澜沧,为他人”的赶马调在耳畔回响。两小时后,我们到达了保山市隆阳区的水寨乡。水寨乡政府所在地,是一个古老的驿站,有着悠久的历史。
水寨,又称“金齿咽喉”。自明成化年间在兰津古渡上架通铁索桥后,就成为丝绸古道上颇具规模的山区集镇。商贾往来,终岁不绝。历史名人马可·波罗、刘挺、邓子龙、张含、张合、王宏祚、杨升庵、徐霞客、林则徐、杜文秀、李根源等名人多次途经此地,诸公即景抒怀,挥毫留下墨宝。从霁虹桥到官坡的几十里石板路被骡马踏出的那无数马蹄窝,刻记着国际贸易的艰难历程,展现着水寨古镇曾经拥有的辉煌。
据资料记载:“远在新石器时期(约3350年前),就有古人类居住在上江边、平坡一带。”水寨四面是高山,谷底有一小片平地,地形轮廓似一颗鸡心,西南高东北低,境内山峦重叠,蜿蜒逶迤,壑谷错纵。主要山岭有大顶山、海棠洼、老光山等,最高处为老光山。同车的一个朋友惊叹:“这里风水真好!”水寨分为新街和老街,平地上是新街,旁边的山坡上是老街。
水寨老街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随意走进一户人家,就仿佛走进了历史深处。修造年代稍晚,或建在地势稳固的地基上,建材质量好的庭院,大门上的彩绘色泽犹新,天井的石条錾路清晰可见,门、窗、桌、凳、檐、床上的雕花完好如初,人物、动物、花草栩栩如生。修建较早或管理较差的庭院,门是黑的、窗是黑的、墙是黑的、梁是黑的、柱是黑的、桌是黑的、凳是黑的、床是黑的,连瓦片也是黑的,没有一处是鲜亮的,看不清门、窗、梁、柱的彩绘、雕花图案。地基不稳,或建材较差的庭院,有的墙歪了,门斜了,窗破了,天井凹凸不平,石条也没有了棱角。这些人家使用的家具用品除电器外,全是旧式的东西。但不论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人们的脸上都流露出自然的、幸福的笑容。
我们在水寨稍作停留,继续向兰津古渡进发,从东南方向沿水寨河徐徐顺山谷而下,约2里,到罗岷山口,澜沧江遥遥在望。罗岷山口至江边的平坡村,坐落在一条东西向的峡谷内。两山夹峙,一径陡绝,崎岖回环,古称“梯云路”。我们让开车的朋友继续开车前行,我与另两位朋友,踏上了“梯云路”。
“梯云路”下坡的第一段,称为“倒马坎”,据说是因山路陡险,“马蹄高下处,一步一心惊”(黄万春诗),跋涉艰难,故名。水寨河沿沟泻下,水陡势险,全沟巨石裸露,若狮蹲兽伏。水枯季节,河水仅从岩隙中穿缝而过;至雨季,则箐水汹汹。“涧水飞来琼屑溅,冈腰断处板桥通。”沿途螺径纡徐,磴道盘空;沿路小石遍铺,人行其上而常滚动,稍有不慎即会摔倒。300多年前徐霞客经过这里的时候写道:路从“叠磴夹缝间,或西或北,曲折上壑甚峻;两崖夹石如劈,中垂一窗,水捣石而下,磴依壁而上,人若破壁扪天,水若争道跃壑,两不相逊者。夹中古木参霄,虬枝悬蹬,水声石色,冷人心骨。”这段古道的奇、险,至今仍基本如此。除了修公路时,有的地方被推下的石头泥土掩盖外,其余的基本保持完好。
下到半坡,从一座古桥上过了水寨河,就到了第二段古道。第二段古道从悬崖上旋转而下,保持完好,只是少有人走,有些荒凉。沿途野草疯长,鲜花盛开。古道上由于长年累月马帮过往,青石板上留下了一个个深深的蹄印,似一种特殊的象形文字,记录着古道漫长悠久的岁月。古道上还保存着简易的棋盘,路旁的石岩下还有供人休息坐的石头,这些石头,不知有多少人坐过,光洁发亮,如玉石一般。
梯云路脚下,就是平坡村。平坡村紧贴在陡峻的罗朗山腹。一条古道穿街而过。名虽带“平”,实际仍是“坡”,只不过坡度稍缓罢了。山村虽不大,过去却是博南古道上的重要驿站。自滇缅公路通车后,这里才逐渐冷落下来。古街、古街门仍保存较好,历史的印迹较多。
古渡:仿佛仅是一个古老的传说
2009年来兰津渡口,我们还能见到古老的霁虹桥残存的石墩孤伶伶的立在岸边,最后残留的几根铁链垂落在水面上随波逐流。流水的声音,诉说着这座桥曾经的辉煌。与霁虹桥浑然一体的摩崖石刻孤独而又倔强地伫立在沉寂的古渡旁。那时我们还说,摩崖石刻与霁虹桥交相辉映,若没了摩崖石刻,这桥这山这水的人文历史,便没了佐证。那时,面对“西南第一桥”“悬崖奇渡”“金齿咽喉”的巨大摩崖石刻,心里空荡荡的,百味涌上心头。千年的历史,智慧的先人以一种最纯朴的技艺,镌刻进了坚硬的石崖,为绵延的后世子孙,留下一条诠释的线索。
这次来,霁虹桥残存的石墩、摩崖石刻全被淹没在水下,当年看到的悬在峡谷半空的公路桥,现在已经紧贴在江面上了。这些被淹的悬崖石刻,有诗、有联、有题词。多数字大盈尺,风骨高古,雄浑壮丽,很有气魄,隶、草、楷各体均备。从内容上看,一类是题颂长虹卧波的,如清康熙年间的“霁虹桥”,明代成化年间的“西南第一桥”,督学使吴鹏的“沧水飞虹”等。第二类是赞美古渡天堑的,如清康熙年间的“天南锁钥”,乾隆年间的“悬崖奇渡”,明嘉靖年间的“壁立万仞”,还有“兰津渡、金齿咽喉、要塞天成、悬岩奇渡”等。第三类是称颂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具有代表性的是每字高约1.8米的“人力所通”。这些字,现在正在公路边的石壁上,仿造重新雕刻,但用现代工具雕刻出来的这些石刻,字还是那字,但总让人感觉少了点什么。我想可能就是人们说的:精、气、神吧!没有灵性,就是些大字而已。 这段古老的丝绸之路,已经彻底的沉睡于江底,将永远失去颜色,消逝于历史的长河中,灰飞烟灭,雾消云散。不会再有西去的马帮驮着沉甸甸的牵挂赶路,不会再有蓝蓝的天空在马背上摇晃,不会再有清脆的马铃在生命深处响起。历史毕竟翻开了新的一页。古老的霁虹桥啊,我们还能对你说些什么呢!公路桥建在原老桥旧址上方一百多米的地方,是座钢索斜拉桥,公路桥上方近两百米的地方新建的铁路桥,已初见规模。历史的加速,往事只能如烟。
站在公路桥上,看着桥下平静的江水。霁虹桥又仿佛出现在眼前。据记载:霁虹桥是我国最古老的铁索桥。东汉时,曾流传“渡博南,越兰津”的歌谣。丝绸之路出现之前两世纪,从四川西昌起,经云南姚安、下关、保山,进入缅甸、印度等国的“西南丝道”就已形成,霁虹桥就是这条古驿道上的咽喉。史书记载:此处古为舟筏渡口;东汉永平年初架起藤蔑桥;元贞年(1295年)改架木桥,得名霁虹桥;明代成化十一年(1475年)改建铁索桥,清康熙年间重修。1986年10月12日,在其上160米燕子岩因暴雨滑坡,截断江流15分钟,洪流高出桥面7米,导致霁虹桥15根铁链冲断,桥亭冲毁。
我站现代的公路桥上,突然泪流满面,满脸不知是苍天的泪水还是自己的泪水。长歌当哭,逝者如斯!沧江水无语,我仿佛听到波涛之上,生命的程旅如浪花一层层翻卷。涛声依旧豁达地流淌,兰津古渡啊,曾经多少人走过古岸,又在寻找岸口?苍茫的荒垣,赭红的绝壁,悠悠的古道,马匹在奔跑,历史在奔跑,现实在奔跑。一行行蹄印让道路记住了一个个生命的艰辛!江风过,我听到马铃声声,号角连天。
抬起头,头顶是凌空飞架的铁路桥。
杉阳:“觉路遥”与“古道雄关”
我们从西岸越过大峡谷,到达东岸。东岸属于大理州永平县杉阳镇。杉阳镇,古称“杉木和”,博南古道穿境而过,自古以来就是农茂桑香,商贸云集的边贸重镇。悠久的历史积淀了杉阳厚重的文化,使杉阳每个地名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也使杉阳成为永平县名胜古迹最多的乡镇之一。除了被称为“西南第一桥”的世界最古老的铁索桥——霁虹桥外,还有原始森林覆盖下倍感清幽的金光寺、永国寺,有相传由“摆夷人”所建的西山寺,有《徐霞客游记》载“北下及溪,石桥跨溪……”“其桥有亭上覆,曰凤鸣桥”的凤鸣桥,江顶寺及“古道雄关”过街楼,让人深感历史的厚重。
瀾沧江东岸,属于博南山山脉的山顶。在山顶处可见一座残存的砖石拱门横跨在最高处,古门曾经是博南古道上最大的寺庙江顶寺的一部分,如今已是断壁残垣。江顶寺所在地地势险要,是古来兵家必争之地。随着岁月的流逝,昔日作为战略要地的军事设施已然不在,但遗留了一道古道残关,耸立在古道天险之上,上书清代乾隆年间安宁的李文澜碑刻“觉路遥,关耸峙”,据说应为“雄关耸峙,觉路遥远”,但缺掉两字愈显古道残关之沧桑感。
东岸,从江边到江顶寺山梁,正在扩宽硬化公路。因为修建公路,这一段古道荡然无存,看不到半点踪迹。不过在江的东岸公路桥头,是观赏西岸大瀑布的最佳地方。瀑布从铁路桥旁边的悬崖上倾泻而下,如一面闪光的水晶帘子,挂在悬崖上,在冲入红色的澜沧江时,激起千万朵水花,在阳光下幻变为五彩缤纷的水珠,很是美丽。
古时的江顶寺已经不复存在。现立于山顶的江顶寺修建时间并不长,什么都是现代的,连寺里的佛像有的都是现代品。唯一能表明它古老的,是大殿的地砖。守寺杨师傅告诉我,这寺下有地宫,现在不敢开发,怕开发后保护不好,影响文物的保护,这话我不是很相信。不过,寺内的奇石,奇花异草却很吸引人。一盆黄素兰花开得正旺,素香扑鼻。一个石头,形似一男一女背靠而依,石头前有香炉,杨师傅告诉我,不能生小孩的人,只要一拜,有求必应。我更是不信,现代科学都无法做到有求必应,何况是一个石头。
从江顶寺山梁而下,就是杉阳镇。书有“古道雄关”四个大字的西翠楼就坐落于镇西南面的寻王坡上,西翠楼旁就是创建于晋代的西山寺。西山寺相传为当时的土著民族“摆夷族”所建,三国时蜀国武侯南征,为了保持边疆的稳定,将摆夷族尽数迁往边疆地区居住,又将蜀中的部分汉族迁入,如今,西山寺依旧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据现存于寺中的石碑记载,西山寺“创建自晋”,明万历五年(1577年)和清咸丰三年(1853年),曾先后两次做过大的修缮。寺院前后三进,今仅存大殿。建筑结构为台梁式,主体为重檐歇山顶,近于亭阁式。门前有文笔塔一座,“文革”期间被毁,1988年当地群众集资重修。据说西翠楼初建时间与西山寺相同,后几经毁坏,又几经修复,主要功能是收税与进出关检查,是古时的军事要塞。
“古道雄关”前后的古道保存得较为完好。走地古道上,走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仿佛走进了一段远古的记忆,走进了一页野性的史诗。这是一条穿越古今从喧嚣抵达理性的南方丝绸古道,它是我们灵魂的守望场,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解读沧海桑田斗转星移的生命历程,擎起生命的呼号!仿佛一首赶马调,洞穿时空,以一种独特的精神存在,与岁月相伴同行。此时,关前弯弯曲曲的古道,带着岁月的风尘,在我眼前无限展开。晚风、夕阳、归鸟,唯独没有马蹄声。磨得发亮的石板路上,刻满的历史印痕,是否是前人遗落的重重叠叠的梦?遥想那些行色匆匆的商人,视死如归的军人,是怎样从这里走过,穿越汉时明月,唐诗宋词,踏着悲怆壮阔的意境,走向异国他乡的商场,走向还我山河的战场,把炎黄子孙的历史书写、血性书写。
一路走来,历史悄悄走近,粘贴着时光的印痕,粘贴着大山的沧桑。那些苔藓丛生被岁月打磨的石板路上,一级仿佛是一个故事,一级仿佛是一个传说。青青的草,斑斑的迹,弹起历史的尘埃。伟大、崇高、繁华,从古驿道诞生,从古驿道漫开。
古道上,没有马帮铃声,唯见石板相连的路,通往遥遥的大山之外。现代的交通、通讯让人无法再找到当年的“觉路遥”的感觉。(责任编辑/吕文锦 设计/毛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