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释中学语文教学中儒家道德文化的渗透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l4178017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孔子关于做人的思想及其价值观:做人要正直磊落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诚信守正。语文教学中儒家道德思想熏陶的途径:以自身高尚的职业道德去影响学生;以儒家经典中的语言话语引導学生;汲取其中的学习方法的精华,为我所用;以课堂为主阵地,使其成为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
  【关键词】中学语文   儒家道德   职业道德   渗透
  中华民族以五千年的道德文化著称于世,儒家和谐思想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厚的底蕴和深刻的内涵,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命脉相传的不竭资源。在今天,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语文教学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教育活动,必须与时俱进,反思过去常规性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应试为目标的教学理论克服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建立一种具有人文性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教学模式,而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把人培养成有道德、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语文教育活动包含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教学因素。语文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应当主动承担起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力求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几千年的灿烂文化重新焕发出它的生机。在当今社会,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挑战和国内改革开放的观念,带来的是教育理论、用人观念、生活观念的改观,在这种背景之下提倡儒家的道德文化仍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时代价值。
  一、孔子关于做人的思想及其价值观
  (一)做人要正直磊落
  孔子认为:“ 人之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头。
  (二)做人要重视“仁德”
  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瑾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人而不仁,如何礼?人而不仁如乐何?”是说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有仁德之心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三)仁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
  孔子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 近仁。”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即恭瑾、宽厚、信实、勤敏、慈惠。对人恭瑾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的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勉就会伍德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四)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讲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的全面性,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活动在于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体现了孔子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
  (五)诚信守正
  儒教在社会人际交往的为人处世中强调诚信守正,把诚信作为立人、立国、立世之本。诚信是真实无妄的意思;守正是诚意正心,保持正道而不邪。诚体现了天道的真实无妄的品德,人道效法天道真实无妄品德,这便是“诚之者”“思诚者”。诚信在本质上是天道与人道的合一。是人在效法、遵循天道的真实无妄中所获得的本性和合法性。 诚信守正也是立人之本,是个体道德的基石。一个人立足于世,与社会、他人以至自然交往,因此说,诚信是人类社会秩序良性运行的基础。
  二、语文教学中儒家道德思想熏陶的途径
  早在2000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对才能与道德的关系已作出了精辟的论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意思是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好比果树,道德是树之根,才华是树的花朵与果实,如果没有根的滋润,它是不可能开出鲜艳的花朵和丰硕的果实的。如果没有道德之根的滋润,任何人的才华都不可能得到发挥和施展。我认为其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以自身高尚的职业道德去影响学生
  中学语文教师的高尚师德,首先是为人师表,模范地遵守国家的法律、纪律与社会公德,作青少年的表率。教师的师德、性格、意志、情操深深地影响着学生,正如孔子在《论语.子路》中所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其令不从。”教育家叶圣陶也指出:“教师必须讲师德,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教师的对象是学生,“教过”不等于“教好”“教会”。按时上课、照本宣科,按规定布置作业,机械地批改作业,不能算有师德。在崇高的神圣的事业心的鞭策下,满腔热情地严格地教导学生,不仅关心学生学习与思想的进步,还关心学生性格、人格与兴趣的养成。
  (二)以儒家经典中的语言话语引导学生
  如孔子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提到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吾日三省吾身”。说的是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理想人格,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弟子入则孝,出则弟,瑾而信”是把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的。
  (三)汲取其中的学习方法的精华,为我所用
  孔子的学习方法最著名的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读书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这些民族的瑰宝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学生必须要懂得的方法,它不但使我们懂得如何去学习,更重要的是帮助我们懂得如何去做人。
  (四)以课堂为主阵地,使其成为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
  古语也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些妙语哲思,让我们明白:人的品行完全是从后天获得的。可以说,教育环境决定了学生的一生。孟子强调了教育应当有“时雨化之”的模式,应当培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和“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思想。作为一名教育者,他的崇高使命就在于培养一个完整无缺的人;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具备儒学观念,时刻准备把儒家教育渗透进语文教学中。教育利用儒家思想为载体,对青少年立身处世是有好处的,儒学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团结、互助、友爱,为人要有与人为善等思想。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要着重发展学生心灵中需要劳动、需要学习、需要创造的那部分人性。除了儒家思想中的道德文化以外,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材料。如“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怒发冲冠凭栏望”的岳飞,无不使学生感受到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穷年忧黎元”的杜甫,无不激起学生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少作家的良好品质和伟大人格与儒家道德思想结合起来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就自我人生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郭齐家.中国教育思想史[M].现代教育思想.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302.
  [2]邢永富,陈国庆注释.论语[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
  [3]谭惟翰主审,徐越化主编.中学语文教学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989.
其他文献
【摘 要】学风建设在班风建设中起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学风的好坏,直接影响了班级班风建设的成败。要想使班级具有凝聚力、团结向上、生机勃勃的班集體。必须从端正学习态度、重视学法指导、确定学习目标来抓起。  【关键词】班风   学风   学习态度   学法指导   学习目标  中职生是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是普通高中录取后的学生,大多数文化基础差,纪律意识不强,日常行为散漫。加强班风和学风建设对职校班主任
高新知识、网络技术为基础,以创新为核心的网络时代已经到来。互联网是一种崭新的人际交往方式和社会文化现象。平等交往、虚拟环境、大众参与是它的基本特征,互联网模糊了在现实的交往中职业、年齡等社会的种种差别,使人际关系平面化、单一化,真正实现了平等。因而,互联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展开来。教育类型分为两种,一种是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另一种则是网下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抓住机遇开展工作,取得了一
期刊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有着扩大规模的趋势与要求。企业合并作为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受到各大型企业集团的青睐,由此而产生的企业合并报表
一天早上,彼得罗在路上走着,忽然觉得有什么东西在烦扰他。这种感觉持续了一会儿,不过他也吃不准到底是怎么回事——就好像是有人在他后面盯梢,可他看不见。他猛地回过头去:
期刊
期刊
根据在全市组织部门开展的“树组工干部形象”集中学习教育活动的总体部署,今年8月,市委组织部在全市组工干部中开展了“‘公道正派杯’——树组工干部形象”知识竞赛和征文
我又走在那条小径上了。秋天的风有些调皮,吹着我的面颊还搅乱了我的长发。我冲着它一笑,它有些羞涩了,随即把晚霞推到了我的面前。终于有些有温度的样子了,我疲惫的大脑也欣
期刊
【摘 要】良好的道德观念和品质是合格的青年一代的重要标志。21世纪的成功取决于青年一代良好的文化知识和道德准则。当前,我国社会正进入全面转型期,多元化道德取向的迷雾更是把人们引入了一种暂时的心灵失序与迷惘境地,而这一变化也在深刻地影响着年轻的一代。當我们把目光聚集在当代青少年身上时,却令人遗憾的发现,他们的道德状况堪忧。严峻的现实警示我们,对初中生良好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已成为现代德育中日益突出又
随着社会建设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满足了物质需求的基础上,逐渐对居住环境也有了进一步的追求.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已经不单单局限于功能和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