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7月28日,“东亚杯”足球赛最后一场韩日对决的比赛中,先是日本球迷打出象征日本军国主义的旭日旗,三分钟后被韩国保安没收。30分钟后,韩国球迷在看台上打出40米长的巨幅标语——“忘却历史的民族没有未来”。两侧看台上还出现了韩国“抗日义士”安重根和“抗倭英雄”李舜臣的大幅画像。这些标语也很快被撤下,引起韩国球迷不满。在失去“红魔啦啦队”支持后,主场作战的韩国队不敌日本,屈居第三名。
90分钟的比赛,似乎浓缩了一百年来的朝鲜半岛历史,与中国也颇有渊源。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的地点在中国哈尔滨,李舜臣抗击倭寇是在中国“抗日援朝”战争中。
400年前中国的“抗日援朝”奠定了朝鲜半岛和平稳定的300年格局。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则是百年来朝鲜半岛陷入困局的标志。1909年10月26日,伊藤博文在访问俄罗斯经由中国哈尔滨火车站时,被安重根枪杀。安重根在刺杀前曾断指明志,血书太极旗上——“大韩独立”。仅仅一年后,也就是1910年,日本强迫朝鲜签订《日韩合并条约》,朝鲜半岛沦为日本殖民地,韩国的“独立梦”破碎。
也正因为中朝经历相似,当时清末思想家章太炎说:“安重根不是朝鲜的安重根,也不是亚洲的安重根,而是世界的安重根。”周恩来认为,中朝“联合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发端于安重根,就连1919年周恩来和邓颖超的结识也是从排练话剧《安重根》开始的。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安重根是民族主义者,但他其实是最早提出“东亚共同体论”的先驱之一。他在未完成的书稿《东洋和评论》中称:东亚三国“聚则成功,散则灭亡”。
1910年,安重根在旅顺监狱就义时称:“我死后请把我的尸骨埋葬在哈尔滨公园旁边,如果我国恢复主权,再帮忙把我埋葬到祖国。”但直到现在,朝鲜半岛仍处于分裂状态,安重根的遗骸也下落不明。
2013年6月28日,韩国总统朴槿惠访华,被韩国《每日经济》描述为“韩中首脑举行会晤,日本坐冷板凳”。朴槿惠特别提议,安重根是韩中两国人民共同敬仰的历史人物,希望中方能在哈尔滨市竖立安重根纪念碑。
对此,7月7日,日本首相安倍表态说反对修建安重根纪念碑,他说:“伊藤博文是受日本人尊重的伟人,韩国和日本应相互尊重。”安倍还表示,“将历史认识问题作为首脑会谈的前提是不当之举”。此前日本《朝日新闻》认为,中韩联合声明中提及历史问题,表明“北京与首尔上演统一战线,日本被推到墙角”。
7月27日是朝鲜停战协定签订60周年纪念日。在众多的纪念活动中,有一项民间交流活动意义非凡。7月9日,韩国民间机构韩中文化协会邀请三位中国老兵及其家属共九人访问韩国,凭吊在韩国的中国军人墓地,并与六名韩国参战老兵会面。三位老人都出生于四川省,在20岁左右时赴朝作战。韩中文化协会副会长郑南图表示:“本次活动旨在超越过去,以和解与理解为基础,开启韩国与中国新的关系。”
6月29日,朴槿惠在会见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时曾提议,送还埋在韩方一侧的360具中国军人的遗骸。这些中国志愿军遗骸就埋在此次进行民间凭吊活动的京畿道坡州市积城面沓谷里的37号国道边上,这里共有362座中国军人墓冢和718座朝鲜军人墓塚,此前韩方称之为“敌军墓地”。
意大利学者克罗齐在1917年曾提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重要命题。历史学家黄仁宇也认为“对某个历史时期的问题应在更长的历史时段内去找原因”。英国学者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试图用东方“大一统”的“中国模式”与西方分散的“希腊模式”来描述所有的文明形态。从“大历史”的角度看,朝鲜战争更像是在冷战意识形态掩盖下的一百年来朝鲜半岛“文化断裂”的延续。朝鲜半岛的分裂实际上从安重根时代起就开始了,要想彻底解决朝鲜半岛问题,就不能不考虑当年安重根所梦想的“独立、统一、和平”,以及基于共同历史认识下对“东亚联合”的终极梦想。
中国学者朱锋认为,中韩关系很“紧密”,但不能说“亲密”,两国人民之间的认同感和政治与战略上的信任感还不够,相互间还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嫌韩论”和“嫌中论”。此前朴槿惠提出的“朝鲜半岛信任进程”应该不仅仅限于朝韩之间,也应包括中韩之间的互信。而在“大历史”的框架下,重新梳理中韩之间的历史共同点也是建立互信的重要手段。
90分钟的比赛,似乎浓缩了一百年来的朝鲜半岛历史,与中国也颇有渊源。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的地点在中国哈尔滨,李舜臣抗击倭寇是在中国“抗日援朝”战争中。
400年前中国的“抗日援朝”奠定了朝鲜半岛和平稳定的300年格局。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则是百年来朝鲜半岛陷入困局的标志。1909年10月26日,伊藤博文在访问俄罗斯经由中国哈尔滨火车站时,被安重根枪杀。安重根在刺杀前曾断指明志,血书太极旗上——“大韩独立”。仅仅一年后,也就是1910年,日本强迫朝鲜签订《日韩合并条约》,朝鲜半岛沦为日本殖民地,韩国的“独立梦”破碎。
也正因为中朝经历相似,当时清末思想家章太炎说:“安重根不是朝鲜的安重根,也不是亚洲的安重根,而是世界的安重根。”周恩来认为,中朝“联合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发端于安重根,就连1919年周恩来和邓颖超的结识也是从排练话剧《安重根》开始的。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安重根是民族主义者,但他其实是最早提出“东亚共同体论”的先驱之一。他在未完成的书稿《东洋和评论》中称:东亚三国“聚则成功,散则灭亡”。
1910年,安重根在旅顺监狱就义时称:“我死后请把我的尸骨埋葬在哈尔滨公园旁边,如果我国恢复主权,再帮忙把我埋葬到祖国。”但直到现在,朝鲜半岛仍处于分裂状态,安重根的遗骸也下落不明。
2013年6月28日,韩国总统朴槿惠访华,被韩国《每日经济》描述为“韩中首脑举行会晤,日本坐冷板凳”。朴槿惠特别提议,安重根是韩中两国人民共同敬仰的历史人物,希望中方能在哈尔滨市竖立安重根纪念碑。
对此,7月7日,日本首相安倍表态说反对修建安重根纪念碑,他说:“伊藤博文是受日本人尊重的伟人,韩国和日本应相互尊重。”安倍还表示,“将历史认识问题作为首脑会谈的前提是不当之举”。此前日本《朝日新闻》认为,中韩联合声明中提及历史问题,表明“北京与首尔上演统一战线,日本被推到墙角”。
7月27日是朝鲜停战协定签订60周年纪念日。在众多的纪念活动中,有一项民间交流活动意义非凡。7月9日,韩国民间机构韩中文化协会邀请三位中国老兵及其家属共九人访问韩国,凭吊在韩国的中国军人墓地,并与六名韩国参战老兵会面。三位老人都出生于四川省,在20岁左右时赴朝作战。韩中文化协会副会长郑南图表示:“本次活动旨在超越过去,以和解与理解为基础,开启韩国与中国新的关系。”
6月29日,朴槿惠在会见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时曾提议,送还埋在韩方一侧的360具中国军人的遗骸。这些中国志愿军遗骸就埋在此次进行民间凭吊活动的京畿道坡州市积城面沓谷里的37号国道边上,这里共有362座中国军人墓冢和718座朝鲜军人墓塚,此前韩方称之为“敌军墓地”。
意大利学者克罗齐在1917年曾提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重要命题。历史学家黄仁宇也认为“对某个历史时期的问题应在更长的历史时段内去找原因”。英国学者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试图用东方“大一统”的“中国模式”与西方分散的“希腊模式”来描述所有的文明形态。从“大历史”的角度看,朝鲜战争更像是在冷战意识形态掩盖下的一百年来朝鲜半岛“文化断裂”的延续。朝鲜半岛的分裂实际上从安重根时代起就开始了,要想彻底解决朝鲜半岛问题,就不能不考虑当年安重根所梦想的“独立、统一、和平”,以及基于共同历史认识下对“东亚联合”的终极梦想。
中国学者朱锋认为,中韩关系很“紧密”,但不能说“亲密”,两国人民之间的认同感和政治与战略上的信任感还不够,相互间还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嫌韩论”和“嫌中论”。此前朴槿惠提出的“朝鲜半岛信任进程”应该不仅仅限于朝韩之间,也应包括中韩之间的互信。而在“大历史”的框架下,重新梳理中韩之间的历史共同点也是建立互信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