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粳稻生产与育种现状及发展对策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w511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通过分析安徽省近10年粳稻生产情况以及审定推广的粳稻品种在区试中的产量、米质和抗性表现,指出安徽粳稻在生产推广和育种中面临的问题,提出应重点加强选育适合安徽肥力水平的高产、优质、抗病的粳稻新品种,同时要加大对粳稻发展资金投入力度、完善配套栽培技术、合理布局粳稻生产功能区、树立安徽粳米品牌,以提升安徽粳稻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关键词 安徽省;粳稻;育种;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S51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9)09-0026-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09.008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japonica rice production in Anhui Province and the yield, quality and resistance of the approved and popularized japonica rice varieties in regional trials during the recent 10 years, the problems faced in the production, popularization and breeding of japonica rice were pointed out. It was suggested that the breeding of japonica rice varieties with high yield, good quality and disease resistance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increase invest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japonica rice, improve the supporting cultivation techniques, rationally distribute the functional areas of japonica rice production and establish the brand of japonica rice so as to enhance the market competitiveness of Anhui japonica rice in China.
  Key words Anhui Province;Japonica rice;Breeding;Development strategy
  安徽省是全国粮食生产大省,其中水稻是安徽主要的粮食作物。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优质粳米市场需求呈刚性增长,国内优质粳米供需矛盾日益突出[1]。2010年,农业部起草全国粳稻发展规划中,安徽省被列为南方粳稻适宜生态区,并且被作为重点扩大粳稻种植地区之一[2]。因此,在安徽大力发展粳稻生产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安徽水稻生产后期常遇连阴雨和低温天气,籼稻经常会出现倒伏,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而粳稻后期耐寒性较好,功能叶衰老缓慢,且不易倒伏,适宜规模化种植。近年来,随着土地流转和耕作模式的改变,安徽粳稻面积得到了较大幅度恢复发展,但仍然缓慢。2017年安徽水稻种植面积达220万hm2,其中粳稻种植面积仅30%左右。目前安徽生产上推广的粳稻品种主要以常规品种为主,多数从江苏、浙江等地引进,大部分品种在安徽中等偏下肥力水平种植难以实现高产,粳稻品种的缺乏成为限制安徽粳稻发展的重要因素[3],因此,选育高产、抗病、优质的粳稻对发展安徽粳稻生产具有积极意义。笔者根据近10年来安徽省粳稻种植和育种发展情况,分析安徽粳稻发展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建议。
  1 2009—2017年安徽省粳稻发展情况
  随着市场对优质粳稻的需求越来越大,粳稻市场的收购价较籼稻高,特别是从2011年以来,粳稻与中晚籼稻的收购价差基本持续在300元/t。近年来农村土地流转不断深入,规模化种植及种植模式的改變,粳稻的种植面积取得了较大幅度的恢复发展,2009年的种植面积为53万hm2左右,2016年种植面积增至67.84万hm2[4]。尽管安徽种植粳稻的净利润要比晚籼稻高,但随着劳动力成本、农资成本等的增加,种植粳稻的净利润却逐年减少,2014年的净利润为0.731 3万元/hm2,2017年却降至0.408 4万元/hm2,这可能是影响粳稻发展的重要因素,2009—2018年粳稻增加的面积不到水稻种植总面积的10%,粳稻发展速度仍较缓慢。
  2 2009—2018年安徽省粳稻品种选育情况
  2.1 品种参试及审定情况
  图2表明,2009—2015年的7年间,安徽省一共审定水稻品种125个,其中粳稻品种仅12个,只占审定品种数的9.6%,12个粳稻品种中有8个常规晚粳品种,但晚粳实际种植面积不大,仅19万hm2左右,而中粳面积为44万hm2左右,但审定的中粳品种只有4个,这其中又有2个为杂交中粳品种,杂交粳稻品种受到生产方式等因素影响,很难在生产上推广应用。随着安徽省内科研育种单位以及种子育繁推一体企业育种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对粳稻发展的重视,2015年以来,粳稻品种的选育得到加强,参试品种逐年增多,尤其是中粳品种。2015年参加安徽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的水稻品种有204个,其中粳稻品种有56个(中粳14个,晚粳42个),占参加区域试验品种数的275%。2016年参加安徽水稻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的粳稻品种为87个,其中31个为中粳稻品种。2016—2018年,安徽省审定的粳稻品种有27个,占水稻品种22.3%,但绝大部分仍然是晚粳品种。安徽“籼改粳”的重点在于中粳,而当前该省选育的中粳品种较少,能够适应当前粳稻发展需求的品种更少。   2017年安徽省农作物品审委员会水稻专业委员会根据中粳发展的实际需求,将中粳组分为中粳早熟组和中粳迟熟组。2018年参加安徽省水稻区域试验第1年的品种数为111个,包括中粳稻品种37个,晚粳品种14个。安徽粳稻品种数量,特别是中粳品种,将会在未来3~5年出现较大突破。
  2.2 审定品种的产量分析
  统计分析2009—2018年间安徽审定的39个粳稻品种的产量(表2)发现,常规中粳的产量最高,2年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9.739 t/hm2,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9.478 t/hm2,虽然2014年审定的2个三系杂交中粳平均产量比较高,但品种数较少,对安徽粳稻生产影响不大。2009—2016年安徽审定的主要是晚粳品种,平均产量逐年上升,从2009年的7.868 t/hm2上升至2016年的9.654 t/hm2。根据安徽统计结果来看,除个别年份外,2009年以来粳稻单产水平一直低于8.0 t/hm2(表1)。分析粳稻产量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安徽粳稻主产区土壤肥力较低,灌溉条件较差,生产方式主要采用直播等粗放栽培方式所致,当然也缺少适应粗放栽培的品种。
  2.3 审定品种的米质和抗性
  安徽是粳稻输出大省,安徽的粳稻商品率在80%以上,米质优的粳稻越来越受粮食收购和加工企业的青睐,且价格也因品种而异。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群追求高品质的粳米。粳稻品种选育过程中,育种家一直把米质作为一个重要指标,2009—2018年审定的粳稻品种稻米品质达部颁1级和2级居多,占564%,等外米很少,仅17.9%(表3)。
  水稻的病虫害发生是制约水稻产量提高的重要因素[5],选育抗病水稻品种一方面能够保障国家粮食质量安全,另一方面对发展节约型绿色农业非常重要。稻瘟病是当前危害水稻最主要的病害,如预防不及时,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大面积发生流行,造成水稻减产甚至绝收。安徽省水稻审定过程中,一直重视稻瘟病抗性,对于不达标品种实行一票否定制。白叶枯病虽然也是水稻经常发生的病害,但危害面积不大。近年来随着水稻抗稻瘟病、白叶枯病基因不断被定位克隆以及水稻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种质资源的创制[6],安徽省审定的粳稻品种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性得到显著提高,审定的39个粳稻品种中抗稻瘟病的有35个,抗白叶枯病的有34个,兼抗稻瘟病—白叶枯病的有33个(表4)。2009—2018年选育的常规粳稻品种都抗稻曲病,只有2个三系杂交粳稻感稻曲病。粳稻纹枯病的抗性问题仍需重视,选育的品种近一半不抗纹枯病。近年来,安徽加强了水稻对条纹叶枯病抗性的检测,因为安徽省粳稻品种的亲本大多来源于江苏省,而江苏省的粳稻品种基本上都导入了抗条纹叶枯病基因[7],因此2018年安徽省审定的10个粳稻品种均高抗条纹叶枯病。
  3 安徽粳稻生产、育种存在的问题
  3.1 安徽粳稻生产受到自然资源的限制
  与籼稻相比,粳稻生产在生理特性、生态适应性、栽培技术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尤其对水肥要求较高。安徽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干旱、洪涝、高温以及低温等自然灾害频繁;江淮分水岭地区是安徽省水稻主产区,土地贫瘠、灌溉条件相对较差;这都限制了安徽粳稻生产的发展。
  3.2 粳稻育种力量薄弱
  安徽水稻生产面积70%以上仍然是杂交籼稻,杂交粳稻因为制种产量不高、种子纯度问题也制约了其推广。以粳稻为主的常规水稻品种的种子利润薄,种子企业经营效益低,因此从事常规水稻品种培育和市场推广的积极性就不高。
  3.3 缺少主导推广品种
  近年来,安徽省审定的粳稻品种虽然逐年增加,但安徽种植的自审粳稻品种面积约为25%左右[4],大部分引种于江苏和浙江等省选育的常规粳稻品种。据统计,2018年安徽省引种的粳稻品种就高达33个。在安徽粳稻生产上品种多而乱,主导品种缺乏,安徽省整体土壤肥力水平较低,且田间配套设施不完善,自审和引种的品种均缺乏适合当地种植的配套栽培技术,直接导致粳稻产量未能取得突破,各地粳稻品种的品质参差不齐,造成粳稻商品性较差,粳稻进一步发展也受到了限制。
  4 安徽粳稻发展的对策
  4.1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安徽省生产上推广的粳稻主导品种缺乏,且受自然气候条件的限制,粳稻的平均产量一直徘徊不前,影响安徽省粳稻的市场竞争力。江苏省粳稻的发展主要是采取以项目经费带动,一方面是通过政府補贴扶持粳稻种植,另一方面通过专项资金启动农业品种更新工程,不断促进粳稻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推广。为此,加强资金投入力量,增强粳稻育种队伍,组建安徽省粳稻研发中心、5~8个研发分中心,加强机插秧和直播稻及其生产配套技术的攻关研究与示范推广,对于发展安徽粳稻至关重要。
  4.2 选育适合安徽生产的高产、优质、抗病粳稻品种
  安徽省审定的粳稻品种仍然不能满足生产需求,生产上大部分品种引种于江苏、浙江等地,这些品种在安徽中等偏下肥力水平种植很难实现高产,所以要注重在安徽生态区域内选育适合当地肥力水平的粳稻品种。安徽粳稻商品率较高,但市场上更加青睐透明度好、垩白度低、粒型偏长、食味性佳的粳米,因此高产、优质、抗病是粳稻育种必须兼顾的。随着水稻许多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定位和克隆,水稻育种手段已经进入了精准化的分子设计育种时代[8],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聚合氮高效基因[9]、香味基因[10]、粒型基因[11]、抗病基因[12]等,能够高效选育高产、优质、抗病的粳稻新品种。近年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基因编辑技术不断取得重要进展[12],为安徽粳稻分子育种工作展示了广阔的前景。
  4.3 合理布局,提高粳稻单产
  根据安徽粳稻生产实际和生态区域特征划分的三大优势区域[13],紧抓安徽省实施的高标准化农田建设以及沿淮单季稻和长江中下游单双季稻优势区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等工作,合理布局,建立农业设施比较完善、相对集中连片、适宜长期发展粳稻生产的粳 稻功能区和优势区。   4.4 实施标准化生产,促进产业化开发,树立品牌效应
  近年来,多个省份已积极打造当地特色的大米品牌,建设粮食产业强省。2018年10月,江苏省、广东省陆续发布了“苏米”和“广东丝苗米”的品种标准、产品标准、整体标识,通过抓好标准体系建设,统一产品标准,强化品质指标、安全指数、营养成分和过程控制,凸显优质品牌效应,扩大优质米的影响力,促进稻米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为确保长期稳定发展粳稻生产,安徽省的农业管理部门、农业科研单位、种子企业、粳稻种植大户以及大米加工销售企业应成立安徽地域特色的粳米产业联盟,同时政府部门加大政策支持和宣传力度,提高联盟成员在安徽粳米产业领域的研发、生产及加工水平,提高副产品的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树立品牌,提升安徽粳稻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陈温福,潘文博,徐正进.我国粳稻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6,37(6):801-805.
  [2] 陈波,周年兵,郭保卫,等.南方稻区“籼改粳”研究进展[J].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7(1):67-72,88.
  [3] 张培江,吴爽,孔令娟,等.安徽省粳稻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中国稻米,2006,12(6):52-54.
  [4] 习敏,吴文革,陈刚,等.安徽省粳稻生产现状及籼改粳发展潜力分析[J].中国稻米,2018,24(2):70-75.
  [5] 刘万才,刘振东,黄冲,等.近10年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危害情况的统计和分析[J].植物保护,2016,42(5):1-9.
  [6] 倪大虎.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水稻对白叶枯病和稻瘟病抗性的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06.
  [7] 许明,吉健安,彭汉艮.江苏省粳稻品种的选育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1,39(6):127-129.
  [8] 冯献忠,何玉科,区永祥,等.主要经济作物分子设计育种[J].植物生理学报,2016,52(12):1764-1765.
  [9] 李軍,李白.水稻氮高效利用基因NRT1.1B InDel分子标记的开发与应用[J].分子植物育种,2016,14(12):3405-3413.
  [10] 彭波,孙艳芳,陈报阳,等.水稻香味基因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植物学报,2017,52(6):797-807.
  [11] 黄海祥,钱前.水稻粒形遗传与长粒型优质粳稻育种进展[J].中国水稻科学,2017,31(6):665-672.
  [12] XU R F,QIN R Y,LI H,et al.Enhanced genome editing in rice using single transcript unit CRISPRLbCpf1 systems[J].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2019,17(3):553-555.
  [13] 张培江,赵磊,付强,等.安徽省发展粳稻生产优势及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4):8059-8062.
其他文献
摘要 特色村寨的可持续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当前,特色村寨可持续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同时也面临特色村寨建设规划不科学、民族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开发不充分和乡风文明建设有待提高等问题。要实现特色村寨可持续发展,还需要科学规划特色村寨建设方案、深入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建立多元资金融入渠道和加强文化教育与宣传。  关键词 特色村寨;可持续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 S-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 乡村基础设施是乡村发展的基础,乡村的规划发展必须建立在基础设施完善上。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交通设施、供水设施、排水设施、污水处理设施、电力设施、燃气设施、垃圾治理、厕所改造、通讯设施和防灾减灾设施等。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的指引,以广东省云浮市云城区安塘自然村为例,在村民参与下实地考察研究安塘自然村基础设施现状,结合当地村民的需求意愿,对道路设施、垃圾治理设施、排水污水设施等乡村基础设施进行了规
期刊
摘要 在特定的温湿度环境条件下,霉菌易产生霉菌毒素。玉米在生长、收获、储藏、运输等环节均易感染霉菌,污染的玉米常常含有超过一种生物毒素。霉菌毒素是引起玉米霉变的主要风险因子,我国玉米饲料存在多种霉菌毒素污染隐患。介绍了玉米生物毒素污染产生原因和类型,并提出了预防玉米生物毒素产生的措施,以降低玉米和玉米饲料霉菌感染的程度。  关键词 玉米;生物毒素;污染;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 TS201.6文献标
期刊
摘要 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在助力乡村振兴中作用突显。通过深入分析农庄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提出针对性的发展策略。玉月山庄的规划设计实践,从产业布局、规划结构、功能分区、主题游线、特色节点5个方面来展示玉月山庄规划设计特色。以玉月山庄的高标准、示范性建设和发展为基础,带动周边乡村全面发展。  关键词 乡村振兴;旅游农庄;玉月山庄  中图分类号 F304.1文
期刊
摘要 选用4种药剂(其中2种杀菌剂、2种杀虫剂),通过不同混用方式研究其对玉米大斑病、穗腐病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 在对玉米生产安全的前提下,吡唑醚菌酯与5%氯虫苯甲酰胺混用对大斑病的防治效果达93.66%,对穗腐病的防治效果达91.72%,且有显著增产作用,增产幅度达14.05%。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穗腐病;产量  中图分类号 S435.13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
期刊
摘要 采用人工模拟中雨的方式研究了降雨对化学杂交剂SX-1使用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化学杂交剂SX-1喷施后人工模拟中雨时间越近,化杀剂杀雄效果越差,表现在不育率降低、不育性持续时间变短;化杀剂SX-1喷施后8 h降中雨對药效影响不大。同时,化学杂交剂SX-1对油菜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降雨时间距喷施化杀剂的时间越短,其抑制作用越小。  关键词 油菜;杂种优势;人工模拟;化学杂交剂;SX-1
期刊
摘要 如何提高传统文化教育效果,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普遍面临的难题。在文博专业博物馆传播学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甘肃农业文化博览园”建设方案的设计实践,既受到了传统农耕文化教育,又提升了专业能力。这种“寓教于学,寓学于行”的创新模式,对于传统农耕文化教育和专业课教学方式的改革均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农耕文化;高校教育;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 S-01;G42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 从土壤中分离获得一株高产3-羟基丁酮的菌株ME-N11。该菌株3-羟基丁酮转化率高,仅产生少量的2,3-丁二醇、乙醇、乙酸等副产物,具有重要开发应用价值。在对其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特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PCR扩增了其16S rRNA基因,并进行了测序。基于该菌的生理生化特性与16S rRNA基因的同源性进行比较及系统发育分析,发现该菌株和Bacillus subtilis同源性达99%,命名为
期刊
摘要 利用1958—2007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从对温度场与风场的考查角度入手,分别以1958—2007年冬季气候态、1983—2007年与1958—1982年的年代际气候态差异、1958—2007年前后25年的北极涛动(AO)与温度场和风场的相关的角度,结合AO冬季的10年滑动均方差和线性趋势研究1958—2007年冬季AO与全球温度场和风场对流层低层、中层、高层年代
期刊
摘要 植物生物技术是当今世界生物技术领域中最为前沿的领域,并且其成果也是日新月异。它的发展处于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的战略地位。这门课程教学特别适合作为培养国际化视野的专业人才的前沿阵地。因此,将它的教学目标定位在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卓越专业实践能力的优秀创新人才。课程体系的构建紧紧围绕上述目标开展。  关键词 植物生物技术;全英文教学;国际化视野;改革  中图分类号 S-01;G642.1文献标识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