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昆明话对使用者在学习普通话时具有很大的影响,研究昆明话在发音上存在的特点,对昆明话使用者的普通话学习有很大帮助。
关键词:昆明话;语音;音质
人类发声的共鸣器官有气管、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其中,气管和胸腔不可以调节,但是喉腔、咽腔、口腔是可以调节的,在不同的方言中,各共鸣器官运用配比的不同构成了该方言特有的音品。
云南方言属于汉语北方方言区的西南官话,在语音上与普通话有很高的相似度,但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如声调几乎都是降停、没有舌根鼻韵母、前响复韵母被开度较小的单韵母所代替等等。这些差异使得云南人在学习普通话时出现共鸣较弱、时值不足的问题。这涉及到两个方面,首先,共鸣部位偏差会使语音不准确;其次是云南话的固有发音习惯使得云南人说普通话时口腔共鸣不充分、鼻腔共鸣几乎没有,这极大影响了字音的圆润饱满,发音者难以做到发音时足够的圆润度,缺少鼻腔共鸣,声音也很难达到集中有力。
昆明方言片区生活的人,由于从出生起第一接受的语言为昆明话,因此形成了以上提到的固有发音习惯,研究昆明话的发音特点,能够帮助研究对昆明话使用者的普通话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如何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纠正。
一、韵母中某个音素的扁挤化导致的共鸣损失
昆明话的双音节拼合关系中,没有后、半高、不圆唇的/?/,它被/e/、/?/、/o/代替,如:普通话的“特/t’?51/”,昆明话中为/t‘?31/。/e/是前元音,共鸣的位置主要是在上齿龈到硬腭所对应的口腔前部,/?/是央元音,共鸣的区域可以到软腭前,但是发[?]时舌位比较靠后,共鸣区延伸至接近小舌,增大了共鸣腔的体积。普通话中的“可/k’?214/”,而在云南话中[?]都变成了后、半高、圆唇的/o/,“可”在昆明话中的发音是/k‘o53/。根据共鸣腔震动原理,共鸣管拉长声音变闷。因此,相较与/k/后面接不圆唇/?/的普通话发音,云南方言在发与这个音相关的字时音色会显得暗淡。
昆明话中,将普通话的前响复韵母/ɑu/在部分汉字的读音中变成了/o/和/?/,如“烙”“酪”在普通话中为/lɑo51/,而在云南话的这四种方言中韵母部分都读/?/;将普通话的后响复韵母üe/y?/变成了/i?/或/io/,如“虐”在普通话中读/ny?51/,昆明话念/nio31/,普通话中,“觉”发音为/?y?35/,昆明话发音为/?i?31/。老昆明话没有前、高、圆唇音/y/,而用不圆唇音/i/代替,与舌面塞擦音相拼比前、高、圆唇音/y/与之相拼的动程小,这种简化了的发音过程不利于口腔共鸣的展开。昆明话中没有卷舌音/?/,当需要发er音时,通常用后、半高、不圆唇元音/?/代替,或者用央、中、不圆唇元音/?/代替,这样就缩短了发音时长,共鸣变得短而急促。
二、复韵母元音简化导致的共鸣损失
昆明话中没有前响复韵母ai/?i/,如“白”“脉”“塞”中的ai用/?/代替,另外一个前响复韵母ei/ei/在昆明话的部分字中被/?/代替,或者在发/ei/前加了后、高、圆唇音/u/,如“勒”、“北”在普通话中发音为/lei55/、/bei214/,但在昆明话中的发音为/l?31/,而前响复韵母ao/ɑu/在部分字音中变成了/o/和/?/,如“烙”“酪”在普通话中为/lɑo51/,而在昆明话中韵母部分读/?/。
中响复韵母iao[iɑo]在昆明话中部分变成了/io/、/o/、/?/,如“嚼”在普通话中读/?iɑo35/,而在昆明话中读/?io31/;“敲”在普通话中读/?‘iɑo55/,而在昆明话中变成了/k‘?44/,此音节结尾处的后、半高、圆唇的/o/变成了以后、半低、圆唇的/?/音结尾,开口度下降了两度。
ei
ai
普通話中的复韵母,前一个元音往往有向央元音靠拢的趋势,这个趋向动程可长可短。在昆明话中,复韵母在不同程度上有变成单韵母的现象,这在平时快速说话时很方便,但在需要延长音长、强调时共鸣就显得单一。因此,云南方言区的人在学习普通话时应该在意识上改变韵母的结构,才能在口腔控制上做到共鸣充分。
三、鼻浊音缺失造成的共鸣损失
舌尖鼻韵母an/an/在昆明话中变成了中央略后、低、不圆唇的/?/,且直接以韵腹结尾,如“蘸”在普通话中读/t?an51/,而在昆明话中是/ts?/。普通话中的舌根鼻韵ang/ɑ?/中的韵腹都变成了中央略后、低、不圆唇的/?/、/om/或者/o?/,如“帮”在普通话中音节为/pɑ?/,在昆明话中为/p?/。舌根鼻韵母iang/iɑ?/和uang/uɑ?/在昆明话中与ang的变化规律一样,还是韵腹变成了/?/,如“酿”在普通话中读音为/niɑ?/,在昆明话中读音变成/ni?/。舌根鼻韵母ing/i?/在昆明话中大多变成了舌尖鼻韵母in/in/,部分直接变成了单韵母/i/。
普通话中相当一部分的鼻韵母的音节在云南方言中都变成了开音节,还有一部分以双唇浊鼻音m结尾。韵母中的元音也多会在这个过程中发生音位的改变,但在此与共鸣关系最大的是韵尾的省略或异化。
基于以上昆明话发音特点,昆明话的使用者在学习普通话时应特别注意,在练习发音时可以用拼音结合发音的方法来训练发音的准确性,有意将舌根靠后来练习后鼻音、增大开口度来练习复韵母、共鸣腔前移练习鼻音尾/n/等;按单字、双音节词、多音节词循序渐进练习,注意区分普通话与方言在音质上的区别,对于昆明话中没有的音节方法或改变发音方法的字,需要单独练习。
参考文献
[1] 杨颖.云南人普通话发声音色暗淡的共鸣问题分析[J].大舞台,2010(7):251-252.
[2] 岑运强.语言学基础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昆明话;语音;音质
人类发声的共鸣器官有气管、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其中,气管和胸腔不可以调节,但是喉腔、咽腔、口腔是可以调节的,在不同的方言中,各共鸣器官运用配比的不同构成了该方言特有的音品。
云南方言属于汉语北方方言区的西南官话,在语音上与普通话有很高的相似度,但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如声调几乎都是降停、没有舌根鼻韵母、前响复韵母被开度较小的单韵母所代替等等。这些差异使得云南人在学习普通话时出现共鸣较弱、时值不足的问题。这涉及到两个方面,首先,共鸣部位偏差会使语音不准确;其次是云南话的固有发音习惯使得云南人说普通话时口腔共鸣不充分、鼻腔共鸣几乎没有,这极大影响了字音的圆润饱满,发音者难以做到发音时足够的圆润度,缺少鼻腔共鸣,声音也很难达到集中有力。
昆明方言片区生活的人,由于从出生起第一接受的语言为昆明话,因此形成了以上提到的固有发音习惯,研究昆明话的发音特点,能够帮助研究对昆明话使用者的普通话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如何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纠正。
一、韵母中某个音素的扁挤化导致的共鸣损失
昆明话的双音节拼合关系中,没有后、半高、不圆唇的/?/,它被/e/、/?/、/o/代替,如:普通话的“特/t’?51/”,昆明话中为/t‘?31/。/e/是前元音,共鸣的位置主要是在上齿龈到硬腭所对应的口腔前部,/?/是央元音,共鸣的区域可以到软腭前,但是发[?]时舌位比较靠后,共鸣区延伸至接近小舌,增大了共鸣腔的体积。普通话中的“可/k’?214/”,而在云南话中[?]都变成了后、半高、圆唇的/o/,“可”在昆明话中的发音是/k‘o53/。根据共鸣腔震动原理,共鸣管拉长声音变闷。因此,相较与/k/后面接不圆唇/?/的普通话发音,云南方言在发与这个音相关的字时音色会显得暗淡。
昆明话中,将普通话的前响复韵母/ɑu/在部分汉字的读音中变成了/o/和/?/,如“烙”“酪”在普通话中为/lɑo51/,而在云南话的这四种方言中韵母部分都读/?/;将普通话的后响复韵母üe/y?/变成了/i?/或/io/,如“虐”在普通话中读/ny?51/,昆明话念/nio31/,普通话中,“觉”发音为/?y?35/,昆明话发音为/?i?31/。老昆明话没有前、高、圆唇音/y/,而用不圆唇音/i/代替,与舌面塞擦音相拼比前、高、圆唇音/y/与之相拼的动程小,这种简化了的发音过程不利于口腔共鸣的展开。昆明话中没有卷舌音/?/,当需要发er音时,通常用后、半高、不圆唇元音/?/代替,或者用央、中、不圆唇元音/?/代替,这样就缩短了发音时长,共鸣变得短而急促。
二、复韵母元音简化导致的共鸣损失
昆明话中没有前响复韵母ai/?i/,如“白”“脉”“塞”中的ai用/?/代替,另外一个前响复韵母ei/ei/在昆明话的部分字中被/?/代替,或者在发/ei/前加了后、高、圆唇音/u/,如“勒”、“北”在普通话中发音为/lei55/、/bei214/,但在昆明话中的发音为/l?31/,而前响复韵母ao/ɑu/在部分字音中变成了/o/和/?/,如“烙”“酪”在普通话中为/lɑo51/,而在昆明话中韵母部分读/?/。
中响复韵母iao[iɑo]在昆明话中部分变成了/io/、/o/、/?/,如“嚼”在普通话中读/?iɑo35/,而在昆明话中读/?io31/;“敲”在普通话中读/?‘iɑo55/,而在昆明话中变成了/k‘?44/,此音节结尾处的后、半高、圆唇的/o/变成了以后、半低、圆唇的/?/音结尾,开口度下降了两度。
ei
ai
普通話中的复韵母,前一个元音往往有向央元音靠拢的趋势,这个趋向动程可长可短。在昆明话中,复韵母在不同程度上有变成单韵母的现象,这在平时快速说话时很方便,但在需要延长音长、强调时共鸣就显得单一。因此,云南方言区的人在学习普通话时应该在意识上改变韵母的结构,才能在口腔控制上做到共鸣充分。
三、鼻浊音缺失造成的共鸣损失
舌尖鼻韵母an/an/在昆明话中变成了中央略后、低、不圆唇的/?/,且直接以韵腹结尾,如“蘸”在普通话中读/t?an51/,而在昆明话中是/ts?/。普通话中的舌根鼻韵ang/ɑ?/中的韵腹都变成了中央略后、低、不圆唇的/?/、/om/或者/o?/,如“帮”在普通话中音节为/pɑ?/,在昆明话中为/p?/。舌根鼻韵母iang/iɑ?/和uang/uɑ?/在昆明话中与ang的变化规律一样,还是韵腹变成了/?/,如“酿”在普通话中读音为/niɑ?/,在昆明话中读音变成/ni?/。舌根鼻韵母ing/i?/在昆明话中大多变成了舌尖鼻韵母in/in/,部分直接变成了单韵母/i/。
普通话中相当一部分的鼻韵母的音节在云南方言中都变成了开音节,还有一部分以双唇浊鼻音m结尾。韵母中的元音也多会在这个过程中发生音位的改变,但在此与共鸣关系最大的是韵尾的省略或异化。
基于以上昆明话发音特点,昆明话的使用者在学习普通话时应特别注意,在练习发音时可以用拼音结合发音的方法来训练发音的准确性,有意将舌根靠后来练习后鼻音、增大开口度来练习复韵母、共鸣腔前移练习鼻音尾/n/等;按单字、双音节词、多音节词循序渐进练习,注意区分普通话与方言在音质上的区别,对于昆明话中没有的音节方法或改变发音方法的字,需要单独练习。
参考文献
[1] 杨颖.云南人普通话发声音色暗淡的共鸣问题分析[J].大舞台,2010(7):251-252.
[2] 岑运强.语言学基础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