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循善诱 别有洞天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i1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心归去》是韩少功《访法散记》中的一篇,被选入《苏教版语文新课标教材(必修一)》。这篇散文因其对家园之思的独特表述和极强的哲理性而为人称道。读完之后,我被深深吸引,文中有不少让我为之震撼之处,细细读来更是妙不可言。
  但由于现代散文的文从字顺的特点,对于学生们而言,常觉得读一遍后,什么都懂了,没什么问题可问,更没有什么地方值得细细研讨。这时就需要老师巧妙地设计教学问题让他们明白,没有疑问只是假象,自以为读懂了可能只停留在对文章肤浅的认识上,其实并没有真正走进文本之中。
  
  一、在恰到好处时提问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恰到好处的提问能明示学生的实际与所学知识之间的差距,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挖掘学生的潜能。
  《我心归去》这篇散文,学生们一看文题,就会产生疑问:作家之心从哪里归去,又归向何方呢?那么他们就会在接下来的阅读过程中注意到文中那些描写和评价异国与家乡的语句。所以,我的第一个问题就设计为:作家是怎样描写法国的家以及他的故乡的?这个问题是浅显易答的。初读完毕,学生们一定会找到文中那些引人注目的语句并且充满感情地朗读出来。作家旅居的法国是一个物质环境非常优裕的风雅富贵之邦。而故乡呢?“没有繁华酥骨的都会,没有静谧侵肌的湖泊,没有悲剧般幽深奇诡的城堡,没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故乡甚至是贫瘠而脏乱的”。
  
  二、在比较过程中诱导
  
  作家用排比手法写出了故乡的贫瘠和脏乱,同时也用排比手法写出了对故乡落后的失望。在异国与故乡的强烈对比之下,学生们自然会生出疑问:这样一个风雅富贵之邦,这样优裕的物质环境,是许多人求之而不得的,为什么“我心”却要偷偷“归去”呢?为了启发学生们深入的思考,我的第二个问题设计为:从法国优雅的物质生活中,我们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作家怎样的心情?学生们在重新体味文本时,就会注意到这些细节描写:“这里的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你拿起电话不知道要打向哪里,你拿着门钥匙不知道出门后要去向何方。” “法语法语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那不是深谷,那里什么也没有,你跳下去不会有任何声音和光影,只有虚空。”“对吊灯作第六或六十次研究,这时候你就可以知道,你差不多开始发疯了。” 作家用夸张的细节渲染了寂寞、孤独与空虚。细节在散文作品中同样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蕴藏于字里行间的难耐冷清任谁都看得出。而这种难耐的冷清超过了优裕生活的吸引力,使作家的心偷偷地归去,甚至对唾手可得的移民资格也不屑一顾。
  
  三、设计发散思维的问题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知识积淀和感情体验去领会作品,将课内与课外、课本知识与平时积累有机关联,力求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在表达自己的寂寞空虚时,作家写到:“这里的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我顺势提出一个与个人生活感受密切相关的问题:周围与你有关的声音有哪些?学生们对此兴致极高。是的,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声响的包围中,这些声响与你有关,比如家人“哗”的开门声,比如朋友走近你的脚步声,比如你喜欢的歌声……然而在法国,韩少功的耳朵里,这里的一切声响都弃他而去……“法语法语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的中心,所有的声音都为你而起。而在法国,韩少功异常孤独,因为他离开了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群,熟悉的文化,甚至熟悉的母语,一种巨大的孤独感油然而生,周围的一切与你没有关系,你无法交流,这种孤独寂寞感就如同身在监狱。从这些看似简单的文字当中,学生们联系着自己的生活感受,将心比心,就能体会到作家当时的心情。对这些重复与夸张细节描写的探究,可以让学生更深地体会到作家对故乡深沉的思念,对文章后半部分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在关键处追踪提问
  
  挖掘完第一个层次的原因后,就要顺着思路逐层深入地追问第二个第三个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随着这样的提问逐步趋向深化。“我心归去”的原因之一是难耐冷清的寂寞,那么还有其他原因吗?我再次引导学生探寻“我心归去”的原因,让学生在文中找出关键语句深入挖掘。
  “倒不是特别害怕孤寂,而是惦念亲人。”作家这样写道:“我知道我对她们来说是多么重要,……隔着万里守候她们睡到天明。”这是一段充满温情的想象,这种惦念亲人的感情穿越了时空守候着家人。我紧接着用一个假设的问题追问:是否有亲人陪伴在他身旁,他就不会归去了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作家这样写道:“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法不时常感怀身后远远的一片热土,因为那里有他的亲友,至少也有他的过去。”
  赏析至此,学生们终于意识到“我心归去”的真正原因——故乡最让人感到亲切和激动的是那里有“过去”,哪怕亲人也不存在了,但只要有“过去”,“我心”就会“归去”。
  这几个问题一个比一个深入,一个比一个更接近文章的内涵,循着这样的提问,学生可以逐步深入到课本精妙之中去,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
  
  五、在蕴含深刻处提问
  
  有许多句子的含义是很深刻的,常常隐有作者特定的写作意图;有许多句子很含蓄,往往表现了作者深邃的思想以及文章的主题;也有些句子,字面意思一目了然,然而细细品味,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欣赏散文,把握散文的题旨,就需要揣摩作家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如“故乡的美中含悲”,“故乡有你的血、泪,还有汗水”,“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这些话充满了理性,也是新颖独到的思考。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的“探究理论”指出,学习中,学生是一个参与者而不是参观者,学生应由“无知”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究者,教师应由“有知”的传输者变成探索的激发者和引导者。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激发学生思考,但不能代替学生思考。因为引导学生理解了这几句话的含义,实际上也就理解了作家对故乡这一文化概念的独到思考,理解作家蕴含在形象语言背后的深刻哲理——故乡是人的精神家园,拥有故乡的人才会拥有心灵回归的无限幸福。
  在这篇散文教学中,对于问题的设计,我力求做到结合作品实际和教学实际,由表及里,注意连贯性和前后勾连性,尽量使前一个问题的解答成为后一个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逐步渗透引导,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保持有效性和连贯性,才能使他们有兴趣一环扣一环地深入探究作品。中间遇到学生有疑无解的期待目光时,老师就要再给学生开一扇思维的窗户引而导之,而不能简单地告而明之。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解答。
  好的提问,犹如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好的提问,好比水中投石,激起千层浪花,能打破学生脑海中的平静,使之涟漪阵阵,甚至波澜迭起。因此,课堂提问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艺术里有道不尽的奥妙,写不完的体验。
其他文献
以精巧的构思、含蓄的意韵、华美的辞藻登上唐诗抒情艺术新高峰的李商隐,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专事爱情诗创作的诗人,但由于其诗句含蓄、多义的特点,尤其是一些表现缠绵爱情,倾吐相思苦痛的作品,历来被评论家称为诗谜,千余年来注家辈出,诸说纷呈、莫衷一是。高中阶段所选李商隐的诗作主要是三首,即《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和《锦瑟》,这三首都是属于李商隐“无题”诗的范畴,它们在内容和表
期刊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西方文化冲击的中华文明、民族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滋生的时候,一批有忧患意识和社会良知的作家转向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寻找跨越千年的民族文化之根,“文化寻根”热勃然兴起,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发人深省的、有着厚重传统文化积淀的“文化寻根”小说和诗歌,表现出作者清醒的文化意识和重铸民族之魂的理想。这一思潮在80年代中期的几年内蔚然成风,然而却很快地靡然消散了。值得欣慰和庆贺的是,在“文
期刊
文采即语言文字的表现力,是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的一种强化和美化,是某种意思的多样化表达方式。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即语言没有文采,流传就不会久远。回想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诗文名篇,哪一篇不是文采斐然,令人回味不已、拍案叫绝呢。高考作文亦如此:言之无文,高分难得。考场上一篇文采斐然的文章,会让阅卷老师爱不释手,赞赏有加。作为高考作文发展等级的基本要求之一,《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
期刊
教育生活是五彩斑斓、多姿多彩的,如何把它演绎得更神奇、更有魅力,就用教育随笔记录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的“随笔”来源于教学,回归于教学。  一、课上小组讨论——拓展学生思维。初三语文教学是初中的高级阶段,课文内容的掌握已占主流,怎样让学生从字词的理解基础上升到对课文的熟知?我认为课上讨论的方法比满堂灌效果要好得多,在学生的小组讨论过程中,他们会为一个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在得不出圆满的结论时,学生们
期刊
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总目标,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把声、图、像、文、情、境与看、思、读、写等诸多手段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立体化、多方位的语文课堂教学形式。这种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电教化教学,大大提高了课堂有效时间的利用率,增大了教学传播的信息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多媒体教学使用不当也会出现一些弊端。如何摆正传统的语文教学手段和现代教
期刊
《孔乙己》教学课上,围绕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学生们展开了深入探究。  生A: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深入社会肌体,使少数的读书人爬上去,作威作福,而多数不能“进学”的如孔乙己之流的读书人成为任人践踏的牺牲品。  生B:封建社会的冷酷无情,世态炎凉置他于死地。他在笑声中登场,又在笑声中“走”去。  生C:封建等级制度、等级观念和封建思想的侵蚀,使民众麻木不仁,他们以嘲笑更不幸的人取乐。  生D:以丁举
期刊
我校文学院组织教育硕士进行教育调研,我们有幸到南京市一中和中华中学参观学习,期间参加了几节语文教学展示课的听课活动,受益匪浅。尤其是一中张璇老师上的《分析、概括、思考——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的说明文写作课,我听后在说明文教学如何做到生动活泼这点上感受良多。     一、正确导入,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启发和激励学生浓厚的创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愿望,是培养“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前提条件。
期刊
《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至文,文中鲁迅的思想情感是深刻而复杂的。如何清晰地引导学生把握其情感,理解其写作意图,教学思路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如按照一贯的依层次讲读的方法,学生的思维难以激活,课堂自然显得沉闷。如紧紧扣住文中的多次出现的“必要”的内涵和看似矛盾的话的情感,就找到了疏通全文的钥匙。   “我也早觉得有写点东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对其中“必要”内涵的理解是关键。  内涵
期刊
精彩的课堂导入像歌曲的前奏,拨动学生的心弦;像闪烁的火种,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炬;像投石击波,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可见,教师巧妙的导课艺术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想象力的重要因素。笔者单从情境导入这一角度谈谈自己的见解。  所谓情境导入,就是要教师设计一个合理巧妙的导语,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展示的境界,与作者的心灵相沟通,与文章的旨意相融合,运用联想和想象,神游于文章的人物、事件、纠葛之
期刊
过去的几年中,我进行了创新型语文教学的实验与研究。回顾对创新型语文教学的实验与研究,我逐步探讨出了创新型语文教学的特征。    一、设计新型的教学目标    创新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它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最终目标的,应逐步改变现行的中学教育过程中压抑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内容,设定新型的教学目标。  1.以班级全体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为设定目标的起始点。  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中,迫于升学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