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课堂中通过问题启发并诱导学生,从而使课堂教学向多元化模式发展。问题本身就蕴涵着科学的教育思想,可以让学生有效地掌握教师传授的知识。文章围绕四个方面阐述怎样通过问题诱导来使数学课堂多元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 问题 教学 诱导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41-02
我们知道,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学实践也证明,问题可以推动学生数学思维活动向更深处发展。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来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问题诱导了学生思维紧跟教师的教学预设,同时突出了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从而启迪了学生思维能力,使课堂教学模式向多元化发展。
一、课堂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兴趣是维持个体探求未知的动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新颖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增强学生探求未知的动力。因此,巧妙性地设计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未知的兴趣与动力。
例如:在教学“同类项”这一内容时,就提出这样的问题:“前面我们学习了降幂的排列,假如把降幂排列比喻为全班学生按照个子高矮进行排队,那么我们学习了同类项知识以后应该进行怎样的比喻呢?”学生听到这样的问题后立即开展了交流与讨论。有学生说:“同类项就好比在排队过程中按照男生与女生这两个不同的性别来排队”;还有学生说:“把全班所有学生按照某种属性归为一类进行排队”。等等所谓的“归类”,说明学生理解了“同类”进行“归类”。此时,教师继续提出问题:同类项在分类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通过设计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很好的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启发了学生的思维的发散性。
二、认知冲突处设疑,促使学生认真思考
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过程产生认识冲突,会激发个体积极的思考。教学实践证明,认知冲突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认真的思考问题。课堂教学通过设置认知冲突,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这为教师的引导探究提供了可能。数学课堂的多元模式离不开学生的参与,教学效果的提高离不开学生的认真思考。
例如:在教学“整式的加减”时,就设计了这样的认知冲突:“已知a=-0.5,b=4,求多项式2a2b-3a-3a2b+2a的值。在解决这道题时,有学生直接把a、b的值代入这个多项式然后运算求值,然而这样的方法因为运算量大而出错。而个别学生先把同类项进行了合并,让式子变得简单,这样很快得出了正确答案。从这样的计算方法我们可以看出,面对复杂的问题我们不应该按部就班的解决,而应该避开认知的冲突。认真的思考问题的核心,这样能便捷的解决问题。
三、开展自主探究模式,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集中体现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从而确定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地位。探究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数学规律,然后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中位线”时,就利用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探究其中的规律:大家小时候都玩过跳棋游戏,多媒体展示跳棋与棋盘图。我们发现:棋盘上的各点之间是等距离的,而且行与行之间是平行的。假设这两点之间的距离看作是单位长度1,那么六点构成的三角形的中位线是一个单位的长度。这样,这个三角形第三边就是两个单位长度。这样的直观展示,很好的反映了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第三边位置与数量上之间的关系。接着,继续探究一般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以及它的推理过程。在这样的问题引导下,学生就把探究到的知识变成了自己的知识。既有利于理解与记忆,还有效的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与发现问题的能力。
四、在重难点处设疑,化解数学问题难度
我们知道,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解决重点与难点问题。在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处设疑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从而有效的降低教学难度。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找准问题的切入点,巧妙的进行设疑。然后,引导学生通过释疑领悟知识的要点。从而产生思维的领悟。
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中的“直角三角形的判定”这一知识点时,因为学生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而这一内容是教师教学中的难点问题。为了突破这一难点问题,就给出四组数让学生判定:①3,4,5;②5,12,13;③7,24,25;④8,15,17。然后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样的四组数中都满足怎样的关系?利用这四组数画出的三角形,你发现它们是什么三角形?学生对这两个问题进行画图、测量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一个三角形满足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这样,教学中的难点问题直观的表现出来。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通过问题诱导使课堂教学模式向多元化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围绕教学目标,有目的的突出问题的探究过程,着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就会向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林荣.关于初中数学课堂中有效提问的实践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4(06).
[2]褚东民.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J].成功(教育),2015(10).
【关键词】初中数学 问题 教学 诱导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41-02
我们知道,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学实践也证明,问题可以推动学生数学思维活动向更深处发展。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来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问题诱导了学生思维紧跟教师的教学预设,同时突出了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从而启迪了学生思维能力,使课堂教学模式向多元化发展。
一、课堂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兴趣是维持个体探求未知的动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新颖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增强学生探求未知的动力。因此,巧妙性地设计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未知的兴趣与动力。
例如:在教学“同类项”这一内容时,就提出这样的问题:“前面我们学习了降幂的排列,假如把降幂排列比喻为全班学生按照个子高矮进行排队,那么我们学习了同类项知识以后应该进行怎样的比喻呢?”学生听到这样的问题后立即开展了交流与讨论。有学生说:“同类项就好比在排队过程中按照男生与女生这两个不同的性别来排队”;还有学生说:“把全班所有学生按照某种属性归为一类进行排队”。等等所谓的“归类”,说明学生理解了“同类”进行“归类”。此时,教师继续提出问题:同类项在分类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通过设计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很好的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启发了学生的思维的发散性。
二、认知冲突处设疑,促使学生认真思考
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过程产生认识冲突,会激发个体积极的思考。教学实践证明,认知冲突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认真的思考问题。课堂教学通过设置认知冲突,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这为教师的引导探究提供了可能。数学课堂的多元模式离不开学生的参与,教学效果的提高离不开学生的认真思考。
例如:在教学“整式的加减”时,就设计了这样的认知冲突:“已知a=-0.5,b=4,求多项式2a2b-3a-3a2b+2a的值。在解决这道题时,有学生直接把a、b的值代入这个多项式然后运算求值,然而这样的方法因为运算量大而出错。而个别学生先把同类项进行了合并,让式子变得简单,这样很快得出了正确答案。从这样的计算方法我们可以看出,面对复杂的问题我们不应该按部就班的解决,而应该避开认知的冲突。认真的思考问题的核心,这样能便捷的解决问题。
三、开展自主探究模式,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集中体现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从而确定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地位。探究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数学规律,然后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中位线”时,就利用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探究其中的规律:大家小时候都玩过跳棋游戏,多媒体展示跳棋与棋盘图。我们发现:棋盘上的各点之间是等距离的,而且行与行之间是平行的。假设这两点之间的距离看作是单位长度1,那么六点构成的三角形的中位线是一个单位的长度。这样,这个三角形第三边就是两个单位长度。这样的直观展示,很好的反映了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第三边位置与数量上之间的关系。接着,继续探究一般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以及它的推理过程。在这样的问题引导下,学生就把探究到的知识变成了自己的知识。既有利于理解与记忆,还有效的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与发现问题的能力。
四、在重难点处设疑,化解数学问题难度
我们知道,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解决重点与难点问题。在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处设疑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从而有效的降低教学难度。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找准问题的切入点,巧妙的进行设疑。然后,引导学生通过释疑领悟知识的要点。从而产生思维的领悟。
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中的“直角三角形的判定”这一知识点时,因为学生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而这一内容是教师教学中的难点问题。为了突破这一难点问题,就给出四组数让学生判定:①3,4,5;②5,12,13;③7,24,25;④8,15,17。然后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样的四组数中都满足怎样的关系?利用这四组数画出的三角形,你发现它们是什么三角形?学生对这两个问题进行画图、测量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一个三角形满足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这样,教学中的难点问题直观的表现出来。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通过问题诱导使课堂教学模式向多元化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围绕教学目标,有目的的突出问题的探究过程,着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就会向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林荣.关于初中数学课堂中有效提问的实践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4(06).
[2]褚东民.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J].成功(教育),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