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小人物勾勒时代精神流变
来自江西崇仁县巴山镇罗枧村的廖潘假,1997年与妻子张先香来到广东市近郊太和镇大元村,租下三亩菜田,春来冬去,日日夜夜地在田野上种菜割菜,骑着自己拼装的电动单车,每天风雨不改运进城里卖给城里人。夫妇俩只有一个简单的愿望:南下种菜赚钱,回到老家盖一座三层楼的房子,站在楼顶可以看到整个村庄。整整六年,妻子张先香一天都没有回过老家,十个指头也被浸泡烂了。后来,房子盖起来了,还没有钱装修,远在家乡的儿子却倚门盼望妈妈回家。
这是2002年8月间,由马志丹执导的《人在他乡》试版节目《种植希望》的真实情节。近两年后,一部以主要反映广东外来创业人员人生百态的纪录片栏目于2004年7月3日晚正式开播了。这一播就已是六年光阴。日子密密匝匝,赞誉声积攒起来,垒起了全国观众的收视高度。
2009年12月18日,数以千万计《人在他乡》的忠实观众在电视机前收看了《咀香园,回归十年赚了九家店铺》。作为澳门最大、最知名的手信名牌“咀香园” 第三代掌门人,黄若礼亲历了家族生意的起伏扩张。咀香园创始于1935年,由黄若礼的爷爷黄洁滨一手创办的。上个世纪80年代,黄若礼的父亲黄永昌从日本引进当时最先进的食品包装机器,成为头一家改善饼点包装技术的先行者。1997年7月,黄永昌看准了香港回归、澳门也即将回归这一大好的历史契机,吸纳了新马路的一处店铺作为总店。就在这一年,年轻的黄若礼从父母双肩接下挑子,经过全面改革,企业逐步走向了现代化管理的轨道。澳门回归后,中央实施的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使澳门经济的快速发展,手信业市场需求激增。“咀香园”乘势扩充工厂和门面。回归十年,澳门社会突飞猛进的发展,给予咀香园以腾飞的助力,咀香园回归十年赚了九家店铺,黄若礼也从一个青年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企业家。《咀香园,回归十年赚了九家店铺》既真实地再现了澳门回归十年翻天覆地的社会变化,又客观剖析了澳门社会博彩业一业独大给澳门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隐患,凸显了澳门走“经济适度多元化”道路的必然趋势。宏大的社会命题和深入婉曲的艺术手法相得益彰,再次引起全球华人的强烈共鸣,该片也获得了2009年度广东省广播电视新闻奖。
从《种植希望》到《咀香园,回归十年赚了九家店铺》,《人在他乡》以小人物勾勒时代精神流变,以民生故事承载重大社会话题的艺术追求始终如一。
2010年7月3日,《人在他乡》迎来了6周岁的生日。时光荏苒,历经风雨,《人在他乡》已从一棵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
有故事才有观众
关注人的命运是艺术永恒不变的主题。《人在他乡》做了非常重要的事情:它不仅描述了人类身体的迁移,也描述了人类心理的变化,由众多小人物形成一部《史记》。
一部纪录片,一个纪录片栏目只要能打动人,能够真正拍摄出人的内心、生活和感知,依靠的是故事。《人在他乡》栏目的非常价值在于:现在整个媒体越来越追求收视率和娱乐化,有这么一个团队持续地这么做,关注不断发生变化的,正在进行着特种碰撞的中国社会的普通人的纪录。在若干年以后,它的流通价值会越来越珍贵。
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纪录片,其最终核心还是要善于讲故事,要抓住有故事的人来做文章,而这个人必须要“活”在广大观众之间,不能高居庙堂像个神,也不能远处江湖像个鬼,他需要食人间烟火,要和大部分观众本身的生存坐标相契合。
为了瞄准目标观众,《人在他乡》大大的动了脑筋。它坚持以草根阶层为拍摄主体,记录他们的生存状态、境遇、理想、追求、苦恼、欢乐 ,草根阶层占了整个拍摄选题的80%以上。按照《人在他乡》制片人、总导演马志丹的设想,内容结构设计为三部曲分步进行。第一部曲:外省人在广东;第二部曲:广东人在省外;第三部曲:中国人在海外。六年时间,这三部曲计划已经交叉实现。
三百期《人在他乡》,三百个鲜活的生命故事在观众心中依次活过。
有时候为了拍摄的真实感,栏目工作人员会随主人公同吃同住。在拍摄《赵小兰,何其难》时,在主人公赵小兰的湖南衡阳老家,编导和主人公赵小兰就睡在同一张床上,房间外头铺着的另一张床,就睡着摄像。这就将观众所关注的赵小兰在老家的生活,细腻而完整地呈现出来。
《人在他乡》节目组特别强调情节有变化,有延伸,有矛盾,有冲突;故事有发展;人物命运有突变和纵深发展。 马志丹认为:“纪录片本身就是一个故事片”。一个由连续镜头、相对时空组接而成的故事。
《人在他乡》接近与理解故事主人公,相知共鸣,并把这种相知共鸣通过紧凑的结构、多样化的电视文艺手段调动、信息饱满的画面、快捷的视听节奏等形式传达给观众,实现了无疆无界的情感传播,引发了此起彼伏的灵魂呼应。
以文化扎根
在近三十年里,中国社会呈现出人口迁徙的大流动状态,这种人口流动超越了历朝历代的规模,超越了对人的生存影响。每一个人的个体活动,最终在广东集结成人群的大汇流、人才的大汇流。广东的经济更是在人口高度流动、高度聚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对于每一个流动的人来说,他都有属于他个人的根。
《人在他乡》标举励志人生长旗,透现深沉人文关怀。“小人物反映大背景、小故事窥视大文化”,马志丹是这样来定位《人在他乡》的涵盖意义。在节目中既有潺潺如溪水般流淌的普通人故事,也有在逆境中不断奋进的铿锵足音;人文情怀是如此深刻地渗透在各种类型的题材当中,人道主义精神是如此一贯有恒地持守在节目的品格当中。人性道义、正气正道、品质境界交融在每一集《人在他乡》节目之中。故事主人公拼搏过的磨砺痕迹,是如此深邃地刻入人心;节目蕴涵的沉稳丰沛的人文品格,赢得了观众的真心喜欢。
从更高的意义上来说,《人在他乡》也是全国其他省份看广东、全世界其他国家看中国的一个窗口。
由于在纷杂的电视竞争中找准了立足点,创办6年来,《人在他乡》栏目累积获得“中国电视纪录片短片十优作品”、“中国电视纪录片短片十佳作品”、 “2006年全国优秀电视文化(文艺)栏目”荣誉称号、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纪录片金牌节目、2009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奖国际自然灾害影视节目评选纪录片类最具人文关怀奖等70项国际级、国家级、省级大奖。它不仅知名度、美誉度高,而且拥有傲人的收视数据。它是目前中国四大人文类纪实品牌栏目收视率最好的电视栏目。
“把目光转向平民百姓中的小人物,在如今这个时代真是很难能可贵,这也正是许多电视人缺乏的,人文关怀更是让人敬佩。看了节目,尽管人在他乡,但心却回到了家乡,温暖。” 这是一位观众给节目组的留言。“有文化自觉、有历史担当、有创新能力”,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杨健高度概括了《人在他乡》的三个特色。
时代赋予了《人在他乡》重大的社会命题,《人在他乡》的坚守和担当擦亮了中国南派纪录片的品格与精神。时代常新,“人在他乡”的精神长青。
来自江西崇仁县巴山镇罗枧村的廖潘假,1997年与妻子张先香来到广东市近郊太和镇大元村,租下三亩菜田,春来冬去,日日夜夜地在田野上种菜割菜,骑着自己拼装的电动单车,每天风雨不改运进城里卖给城里人。夫妇俩只有一个简单的愿望:南下种菜赚钱,回到老家盖一座三层楼的房子,站在楼顶可以看到整个村庄。整整六年,妻子张先香一天都没有回过老家,十个指头也被浸泡烂了。后来,房子盖起来了,还没有钱装修,远在家乡的儿子却倚门盼望妈妈回家。
这是2002年8月间,由马志丹执导的《人在他乡》试版节目《种植希望》的真实情节。近两年后,一部以主要反映广东外来创业人员人生百态的纪录片栏目于2004年7月3日晚正式开播了。这一播就已是六年光阴。日子密密匝匝,赞誉声积攒起来,垒起了全国观众的收视高度。
2009年12月18日,数以千万计《人在他乡》的忠实观众在电视机前收看了《咀香园,回归十年赚了九家店铺》。作为澳门最大、最知名的手信名牌“咀香园” 第三代掌门人,黄若礼亲历了家族生意的起伏扩张。咀香园创始于1935年,由黄若礼的爷爷黄洁滨一手创办的。上个世纪80年代,黄若礼的父亲黄永昌从日本引进当时最先进的食品包装机器,成为头一家改善饼点包装技术的先行者。1997年7月,黄永昌看准了香港回归、澳门也即将回归这一大好的历史契机,吸纳了新马路的一处店铺作为总店。就在这一年,年轻的黄若礼从父母双肩接下挑子,经过全面改革,企业逐步走向了现代化管理的轨道。澳门回归后,中央实施的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使澳门经济的快速发展,手信业市场需求激增。“咀香园”乘势扩充工厂和门面。回归十年,澳门社会突飞猛进的发展,给予咀香园以腾飞的助力,咀香园回归十年赚了九家店铺,黄若礼也从一个青年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企业家。《咀香园,回归十年赚了九家店铺》既真实地再现了澳门回归十年翻天覆地的社会变化,又客观剖析了澳门社会博彩业一业独大给澳门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隐患,凸显了澳门走“经济适度多元化”道路的必然趋势。宏大的社会命题和深入婉曲的艺术手法相得益彰,再次引起全球华人的强烈共鸣,该片也获得了2009年度广东省广播电视新闻奖。
从《种植希望》到《咀香园,回归十年赚了九家店铺》,《人在他乡》以小人物勾勒时代精神流变,以民生故事承载重大社会话题的艺术追求始终如一。
2010年7月3日,《人在他乡》迎来了6周岁的生日。时光荏苒,历经风雨,《人在他乡》已从一棵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
有故事才有观众
关注人的命运是艺术永恒不变的主题。《人在他乡》做了非常重要的事情:它不仅描述了人类身体的迁移,也描述了人类心理的变化,由众多小人物形成一部《史记》。
一部纪录片,一个纪录片栏目只要能打动人,能够真正拍摄出人的内心、生活和感知,依靠的是故事。《人在他乡》栏目的非常价值在于:现在整个媒体越来越追求收视率和娱乐化,有这么一个团队持续地这么做,关注不断发生变化的,正在进行着特种碰撞的中国社会的普通人的纪录。在若干年以后,它的流通价值会越来越珍贵。
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纪录片,其最终核心还是要善于讲故事,要抓住有故事的人来做文章,而这个人必须要“活”在广大观众之间,不能高居庙堂像个神,也不能远处江湖像个鬼,他需要食人间烟火,要和大部分观众本身的生存坐标相契合。
为了瞄准目标观众,《人在他乡》大大的动了脑筋。它坚持以草根阶层为拍摄主体,记录他们的生存状态、境遇、理想、追求、苦恼、欢乐 ,草根阶层占了整个拍摄选题的80%以上。按照《人在他乡》制片人、总导演马志丹的设想,内容结构设计为三部曲分步进行。第一部曲:外省人在广东;第二部曲:广东人在省外;第三部曲:中国人在海外。六年时间,这三部曲计划已经交叉实现。
三百期《人在他乡》,三百个鲜活的生命故事在观众心中依次活过。
有时候为了拍摄的真实感,栏目工作人员会随主人公同吃同住。在拍摄《赵小兰,何其难》时,在主人公赵小兰的湖南衡阳老家,编导和主人公赵小兰就睡在同一张床上,房间外头铺着的另一张床,就睡着摄像。这就将观众所关注的赵小兰在老家的生活,细腻而完整地呈现出来。
《人在他乡》节目组特别强调情节有变化,有延伸,有矛盾,有冲突;故事有发展;人物命运有突变和纵深发展。 马志丹认为:“纪录片本身就是一个故事片”。一个由连续镜头、相对时空组接而成的故事。
《人在他乡》接近与理解故事主人公,相知共鸣,并把这种相知共鸣通过紧凑的结构、多样化的电视文艺手段调动、信息饱满的画面、快捷的视听节奏等形式传达给观众,实现了无疆无界的情感传播,引发了此起彼伏的灵魂呼应。
以文化扎根
在近三十年里,中国社会呈现出人口迁徙的大流动状态,这种人口流动超越了历朝历代的规模,超越了对人的生存影响。每一个人的个体活动,最终在广东集结成人群的大汇流、人才的大汇流。广东的经济更是在人口高度流动、高度聚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对于每一个流动的人来说,他都有属于他个人的根。
《人在他乡》标举励志人生长旗,透现深沉人文关怀。“小人物反映大背景、小故事窥视大文化”,马志丹是这样来定位《人在他乡》的涵盖意义。在节目中既有潺潺如溪水般流淌的普通人故事,也有在逆境中不断奋进的铿锵足音;人文情怀是如此深刻地渗透在各种类型的题材当中,人道主义精神是如此一贯有恒地持守在节目的品格当中。人性道义、正气正道、品质境界交融在每一集《人在他乡》节目之中。故事主人公拼搏过的磨砺痕迹,是如此深邃地刻入人心;节目蕴涵的沉稳丰沛的人文品格,赢得了观众的真心喜欢。
从更高的意义上来说,《人在他乡》也是全国其他省份看广东、全世界其他国家看中国的一个窗口。
由于在纷杂的电视竞争中找准了立足点,创办6年来,《人在他乡》栏目累积获得“中国电视纪录片短片十优作品”、“中国电视纪录片短片十佳作品”、 “2006年全国优秀电视文化(文艺)栏目”荣誉称号、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纪录片金牌节目、2009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奖国际自然灾害影视节目评选纪录片类最具人文关怀奖等70项国际级、国家级、省级大奖。它不仅知名度、美誉度高,而且拥有傲人的收视数据。它是目前中国四大人文类纪实品牌栏目收视率最好的电视栏目。
“把目光转向平民百姓中的小人物,在如今这个时代真是很难能可贵,这也正是许多电视人缺乏的,人文关怀更是让人敬佩。看了节目,尽管人在他乡,但心却回到了家乡,温暖。” 这是一位观众给节目组的留言。“有文化自觉、有历史担当、有创新能力”,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杨健高度概括了《人在他乡》的三个特色。
时代赋予了《人在他乡》重大的社会命题,《人在他乡》的坚守和担当擦亮了中国南派纪录片的品格与精神。时代常新,“人在他乡”的精神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