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茶之艺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ie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于闽江源头的福建闽北茶区是中国乌龙茶和世界红茶的发源地,也是乌龙茶的制作技艺起源地。
  清朝崇安县令陆延灿在《续茶经》中引述王草堂的《茶说》记叙了武夷茶的制作工艺,与现代乌龙茶的制作工艺如出一辙,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制茶高僧释超全则写过:“溪茶遂仿岩茶样”。陈彬藩先生考证“乌龙茶的制作工艺,渊源于武夷岩茶”。茶业专家陈文怀先生在《茶的品饮艺术》中确定“乌龙茶的制法,发祥于武夷山”。
  当这种制作技艺沿着闽江流传到闽南茶区之后,安溪人在传承技艺的同时,也选育和繁殖了不少适制乌龙茶的优良品种,并在制造技术上精益求精。
  总之,福建南北茶区共同为乌龙茶的诞生和发展以及相继向广东、台湾传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008年9月28日,中国政府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我国新一轮“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申报材料,以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为代表的“中国乌龙茶制作技艺”名列其中,这是我国传统手工类,也是茶类第一次申报。在第二届海峡两岸茶博会即将在武夷山举办之际,大红袍制作技艺代表中国乌龙茶向联合国申报“非遗”,无疑给茶博会的举办锦上添花。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
  早在2005年,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就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武夷岩茶(大红袍)既有绿茶的清香、红茶的甘醇,又独具“岩骨花香”的乌龙茶神韵。这些都是由武夷山独特的生态环境、气候条件和精湛的传统制作技艺造就的,其传统制作流程共有10道工序,即采摘、萎凋、做青、双炒双揉、初焙、扬簸晾索及拣剔、复焙、团包和补火等,环环相扣,不可或缺,其中对茶质起关键作用的有“复式萎凋”、“看青做青,看大做青”、“走水返阳”、“双炒双揉”、“文火慢炖”等。
  
  安溪铁观音制作技艺
  
  2008年,铁观音制作技艺又被列入国务院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安溪铁观音制作技艺包括采摘、初制、精制3个部分。采摘工艺有采摘期、采摘标准和采摘技术;初制工艺有晒青、凉青、摇青、炒青、揉捻、初烘、包揉、复烘、复包揉、烘干10道工序;精制工艺有筛分、拣剔、拼堆、烘焙、摊凉、包装6道工序。在整个制茶工艺中要根据季节、气候、鲜叶等不同情况灵活掌握“看青做青”和“看天做青”技术,灵活掌握各道工序中应注意的关键环节。其主要制作方法是:茶青在人为控制和调节下,先经晒青、凉青、摇青,使茶青发生一系列物理、生物、化学变化,形成奇特的“绿叶红镶边”现象,构成独特的“色、香、味”内质,又以高温杀青制止酶的活性,而后又进行揉捻和反复多次的包揉、烘焙,形成带有天然的“兰花香”和特殊的“观音韵”的铁观音高雅品质。
  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和安溪铁观音制作技艺都属于乌龙茶的半发酵工艺,制作过程十分精细,有“好喝不好制”之说。武夷岩茶独特的“岩骨花香”和铁观音富有神韵的色、香、味,都在我国制茶界独树一帜。组成了福建乌龙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科学、经济价值。
其他文献
宋元时代是福建茶叶开始对外传播的重要时期,伴随着福建“海上丝茶之路”的开启,福建的茶具发展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除了闻名遐迩的水吉建窑黑釉茶盏饮誉东瀛外,遍布全省各地的数以千计的瓷窑烧制的白釉、青釉、青白或褐色釉的茶具也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外传漂洋过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货品,远销东南亚、欧美等世界各国。(本刊2007年11月特刊已作详尽报道)  此外,福建还曾出产过一些鲜为人知的茶具,这些
期刊
近年来,福建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优化产品结构,茶产业持续强劲发展,形成了以安溪铁观音为主的闽南乌龙茶区、以武夷岩茶为主的闽北乌龙茶区、以宁德为主的闽东绿茶区以及闽西北的多类茶区。  福建茶产业的发展对农村二三产业的带动作用明显,经过加工、销售等环节以后,增值迅速。广大茶区都把种好茶、加工出好茶作为生产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推动了福建茶叶生产的持续增长,极大地推进了福建省茶业经济的发展。在许多
期刊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而作为中国最主要的产茶区之一,福建种茶的历史至少已有千年。据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桑、蚕、麻、鱼、盐、铜、铁、漆、茶、蜜……皆纳贡之。”由此可知,早在商周时期闽地就已产茶,而且为8个南方贡茶小国之一。据此,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主张:闽地早在商周时代就已经生产茶叶,而且作为贡茶问世。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闽江流域不断
期刊
人与社会的和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几千年来,茶文化之花在中国大地上常开常新,悠久的制茶历史和饮茶传统形成了灿烂的茶文化,这种茶文化在不断沉淀积累的历史长河中,融合了儒、释、道各家优秀思想,负载着三教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我们民族传统礼仪、道德、情操之风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茶促和谐,有它的社会基础。茶之为饮,发乎神农,却先流传于上流社会和皇宫贵族。又被儒、释、道作为
期刊
正、清、和、雅的禅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茶文化融合的产物,是儒家之正气、道家之清气、佛家之和气、茶人之雅气和谐融合的结果,是以茶为载体,通过茶为国饮的普及性、禅融儒释道的包容性来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普世价值。禅茶文化发源于汉代,两千多年来凝结了古圣先贤的哲思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神在生活中的落实与升华,饱含“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的社会功能,倡导人们感恩自然,和实生物;包容他人,和平共处;分
期刊
中国的茶文化,既有历史性又有时代性,它所具有的内在特质,在维持几千年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提倡和谐文化是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氛围基础,而茶文化可以构建这种氛围。应该看到,由于经济条件、社会地位、文明修养的差异,各阶层之间的人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一些矛盾和冲突,无论你怎样调节,都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没有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的情况下,用茶文化去引导人们自我修养和人
期刊
向来喜好闲来品茗听音乐,听过许多好乐曲,但笛箫名家张维良的一曲《茶禅一味》。如天籁之音,每每使人觉得意犹未尽。在静幽空灵的音乐里,思绪不由随着音乐进入缥缈之中……茶香中。禅意的钟声与木鱼声。若有若无的箫与古筝,让你逐渐进入一种从实有到空无的无我境界。  提到禅意茶心。要从佛教与茶结缘说起。三祖僧璨提倡打坐念经的同时还需要劳作,以劳动解决吃饭问题,因而植茶树、采茶叶、制茶、饮茶便融入佛事中。因为茶有
期刊
茶是一种与生活共鸣的饮品,它的生命力在于帮助我们摆脱俗世的焦虑和荣耀,体悟生命的灵性,进入逍遥的心态。  现代人的浮躁症以人染人,往往不知不觉中变得难以面对自己。构建和谐更需平凡人、平常心,平心静气、清心养怡。不求别人善待自己,只求自己善待他人;不向社会贪婪索取,更向社会增加己任。  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淡”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
期刊
茶能养生,这在许多中国古代茶书以及医药书中都有记录,日本茶道之祖荣西(公元1141年~公元1215年)则在此基础上,写了一部“吃茶养生记”,系统地阐述了茶养生的主要理论问题。荣西所依据的养生理论,就是古代中国的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古人用来说明万事万物的相互联系、相互滋生和相互制约,从而达到生态平衡的一种理论。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要素,五行之中每一行都不能缺少,缺少了一行,这个体系就不存
期刊
中秋送礼有团圆、祝福之意。  史籍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的活动。但作为一个节日,中秋节盛行于唐朝,至明清时开始与元旦齐名,成为主要节日之一。明代以来,有关中秋赏月吃月饼的记述已经很多。《宛署杂记》说,每到中秋,百姓们都制作面饼互相赠送,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场店铺里卖的月饼,多用果类做馅,巧名异状,有的月饼一个要值数百钱。《熙朝乐事》里也说,八月十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