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茶之史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jong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而作为中国最主要的产茶区之一,福建种茶的历史至少已有千年。据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桑、蚕、麻、鱼、盐、铜、铁、漆、茶、蜜……皆纳贡之。”由此可知,早在商周时期闽地就已产茶,而且为8个南方贡茶小国之一。据此,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主张:闽地早在商周时代就已经生产茶叶,而且作为贡茶问世。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闽江流域不断出土的茶具、茶器证实了在这古老的土地上早在3000多年前,茶就已陪伴着这里的人们一代又一代……
  上世纪80年代,武夷山城村汉城遗址考古出土了大量的陶器茶具,再一次证实了汉代闽越先民已普结茶缘;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中原人士大批迁徙至此,一度促进了闽地种茶、饮茶的风尚,晋江南安县丰州镇至今还保留着晋代元太丙子年(公元376年)的摩崖石刻“莲花茶襟”,这是福建保存年代最久远的摩崖石刻;此外,在福建发现的数以百计的晋至南北朝的文物中,大量的青瓷茶具更是反映了当时饮茶在闽中的渐次普及。
  唐代时的福建是荒芜偏远的边陲之地,到中唐时期茶叶才渐次发展起来。进入宋代,福建茶区的分布更广,产地扩大,此时既生产片茶也生产散茶,但以片茶为主。这时,位于建溪瓯凤山一带南唐时期开辟的北苑茶园异军突起,把福建茶业推向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北苑茶的繁荣为建安大肆张扬的斗茶之风提供了物质基础,“茶色白,宜黑盏”,斗茶也大大促进了建安陶瓷业尤其是建窑茶具的生产,而北苑与天目盏珠联璧合,终究成为中国茶文化史上一朵奇葩。
  元初的保境安民、教劝农桑的政策和海运事业的发展,使得泉州成为世界第一港,也让世界各国的人民领略了闽茶的风采。明初罢造龙凤团茶之后。福建茶区开始从闽北地区向闽东、闽南、福州等地扩散,福建茶叶的生产已从元代的一山独秀发展成遍地开花,茶叶已经成为闽地的重要商贸产品。
  清代,以安溪为首的乌龙茶产区和以福州为首的茉莉花茶产区得到持续发展。由于对外贸易的扩大,茶市之盛使得福建在华茶对外贸易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影响不谓不大。据海关资料记载,1877年福州茶叶出口量达91000余担,价值6400多万英磅。1868年从厦门出口的乌龙茶便达35721担,1877年则达91000余担,创闽南茶叶出口量之最。至此,福建茶叶生产到了最盛时期。
其他文献
10月28日,大田高山茶文化节暨福州推介会在福州盛大举行,活动上,清香的高山茶吸引了众多茶商、茶客,赢得榕城广大市民的好评。近六七年来,发展茶业的人越来越多,国家质检总局已把大田列入福建乌龙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也列入全省茶业新区开发科研基地。大田,这个新兴的产茶县在短时间内的成绩叫人赞叹,也不禁令人想领略一番这高山飘香的“仙顶”茶。    台商注资,专家规划    山清水秀的大田县屏山乡,正合
期刊
第二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暨武夷山旅游节于2008年11月16日至18日在福建省武夷山举行。本届茶博会旨在进一步打响闽茶品牌,建设茶业强省,促进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与交流,同时充分发挥武夷山旅游龙头作用,深化武夷山一阿里山两山对接,促进我省茶产业和旅游经济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茶博会围绕福建省委、省政府建设“两个先行区”的战略部署,体现福建“茶之乡,美;茶之祖,亲;茶之道,深;茶之缘,广;茶之韵
期刊
福建省省委书记卢展工在工作讲话中称:茶连社会。这句话充分概括了茶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茶文化之“和”,即和敬、和清、和寂、和廉、和静、和俭、和美、和爱、和气、中和、和谐、宽和、和顺、和勉、和合(和睦同心、调和、顺利)、和光(才华内蕴、不露锋芒)、和哀(恭敬、和善)、和平、和易、和乐(和睦安乐、协和乐音)、和缓、和谨、和煦、和霁、和售(公开买卖)、和羹(水火相反而成羹,相成而为和)、和戎(古代谓汉族
期刊
茶连社会,茶系和谐。中国茶文化扎根华夏五千年文明,是在中庸、和谐的环境中浇灌出来的。  社会的和谐涉及中国茶道文化的诸多层面。茶连社会,共饮一壶茶,让人们心安勿躁,化戾气为和气,以茶为友,其乐融融,有助于提高社会品质,提升人生境界。  茶连社会,茶系和谐。在所有汉字中,再也找不到一个比“和”字更能突出“中国茶道”的内核、涵盖中国茶文化精神的字了。 “和”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蕴含人与自然的和谐
期刊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句民谚,道出了茶与百姓的密切关系,这种关系的集中体现就是丰富的茶俗文化。福建是茶乡,福建人离不开茶,客一进门即泡茶。从福建茶文化的发源地闽北民间开始,内容丰富的八闽茶俗散落在闽江流域的各个地方,构成了一幅绚烂多彩的福建茶俗风情图。    东平茶灯戏    东平镇凤头村的白茶园,如一个巨大的田螺静卧在村旁,碧绿茶畦螺纹般旋向天际。时值春茶采摘时节,背篓戴笠的采茶姑娘
期刊
安溪铁观音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    产业经济学一般认为,产业升级是指产业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转换过程,它不仅包括产业产出总量的增长,而且包括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安溪铁观音属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证,在茶叶市场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品牌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因此,地理标志品牌形象是安溪铁观音进行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区域的自主品牌有利于促进外向推动型产业升级,通过获得外来的企业
期刊
茶,作为大自然的产物,深得自然的秉性。钟灵毓秀,造就优良茶德。茶性俭,苦而后甘,它俭朴、清淡、和静、健身的秉性,恰与中国人崇尚先苦后甜、温和谦逊、宁静淡泊、恪守本分的思想相吻合,深得人们的喜爱。  茶文化的“和谐”精神引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爱护自然,对自然充满热爱和敬意。  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天人调谐。要尊重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和客观规律,并要发挥人
期刊
高楼公路,洋装轿车,一个小村落也能富得过一个大城市。是什么改变了落后,改变了贫穷?是一片片捏在手里几乎没有重量的叶子。种茶的地方,几乎寸土寸金,茶农们守着自己的茶园,把收下的茶青制成茶,便能卖个不错的价钱。  茶农富裕了,茶村有了名气,外来买茶的人多了,热闹了,酒楼旅馆多了,旅游业发展了,一个村落的命运因茶而改写了。    武夷星村:“茶不到星村不香”    在武夷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核心区域,
期刊
宋元时代是福建茶叶开始对外传播的重要时期,伴随着福建“海上丝茶之路”的开启,福建的茶具发展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除了闻名遐迩的水吉建窑黑釉茶盏饮誉东瀛外,遍布全省各地的数以千计的瓷窑烧制的白釉、青釉、青白或褐色釉的茶具也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外传漂洋过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货品,远销东南亚、欧美等世界各国。(本刊2007年11月特刊已作详尽报道)  此外,福建还曾出产过一些鲜为人知的茶具,这些
期刊
近年来,福建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优化产品结构,茶产业持续强劲发展,形成了以安溪铁观音为主的闽南乌龙茶区、以武夷岩茶为主的闽北乌龙茶区、以宁德为主的闽东绿茶区以及闽西北的多类茶区。  福建茶产业的发展对农村二三产业的带动作用明显,经过加工、销售等环节以后,增值迅速。广大茶区都把种好茶、加工出好茶作为生产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推动了福建茶叶生产的持续增长,极大地推进了福建省茶业经济的发展。在许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