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刑事司法概览

来源 :中国检察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scuc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法国刑事司法的组织系统
  
  法国刑事司法组织起源于拿破仑一世所制定的法典、尤其是1810年的刑法和一系列的刑事诉讼法(如1808年的《刑事调查法典》、后来演变为1958年的《刑事诉讼法》)。
  在传统上,有关刑法的一般原则可以归结为这样几点:法制的原则(没有法律就谈不上违法和对违法的惩处);司法追究的或然性原则(即检察官对确认的违法案件有追究或不追究的选择);调查取证的原則(检察官和预审法官负责调查取证)。
  司法的独立是由共和国宪法加以保证的。司法体制是个人自由和法制国家的保证。司法是免费的(司法公职人员由国家支付工资、对于低收入的人,聘请律师的费用可以获得补助),是公立的,司法决定必须说明理由。
  自2000年以来,法国的刑事诉讼法也大量参照了欧盟刑法各项指令原则,而后者是根据欧洲人权公约有关对等诉讼权和公正判案权来制定的。
  法国刑事司法体系是根据违法行为的严重程度来组织的,拥有两级司法诉讼体制,同时在最高法院的司法监督之下。其结构为:
  最高法院刑事厅,每年作出9000个判令。
  35个上诉法院,处理轻罪法庭(轻罪罪案)和警察法庭(违章案)判决的上诉,每年作出10万个判决。
  104个重罪法庭,对重罪罪案进行判决和处理上诉,每年作出3400个判决。
  181个大事法庭即刑事的轻罪法庭(处理轻罪罪案),每年作出62万个判决。
  475个警察法庭(处理各种违章违法案件),每年作出9万个判决。
  还有就近设立的司法机构,对轻度违章案进行处理,每年30万个判决。
  司法部负责为司法体系的运作提供手段同时监督其良好的运作。
  2007年法国的司法预算为70亿欧元(占国家预算的2,34%)。这一预算中,对司法体系中72000公职人员的开支占了53%,这些人员中包括8000名司法官,1,1万书记员,8800名司法教育人员,3,2万监狱看守人员。狱政开支占了司法预算开支的31%。
  
  二、刑事司法的有关人员
  
  共8000名司法官是在一个体制之内(同样的招考,同样由国家司法官学院进行培训)。人们可以从法官转任检察官,或从检察官转任法官,只要最高司法委员会同意就行,这个委员会是由选举产生的业内人士和国家机构任命的人士组成。
  征召司法官是通过全国统考举行的,报考者要有硕士水平(即高中毕业后读过4年大学),然后在国家司法官学院学习3年。他们工作后的收入水平对于刚刚开始工作者而言是每月2000欧元净收入,到65岁退休时可以达到9000欧元的月净收入。
  在8000名司法官中,有6500名法官。他们是独立的:对他们的任命要最高司法委员会的确认。没有法国本人的同意,不可能对他们进行调动(不可调动原则),除非是纪律惩处的调动决定。但这必须经过由最高法院院长主持的公开听证会后,由纪律委员会作出的决定才行。
  还有1500名检察官。检察院根据两个基本原则进行运作:
  一是等级原则。每个检察官都可以收到司法部的一般指令(称为刑法政治指令,每年约60个)。这些指令可以在办理一个个案中收到,但只能是要求进行追究的指令,绝不能是一个要求归档不予处理的指令。指令必须使用书面形式,并纳入档案。每个检察官在接到指令后可以自由在公开庭审中表达自己的意见(正如名言所说:笔要听话,但口头语言是自由的)。对检察官的纪律监督是由上诉法院检察长来负责的。在十分严重的检察官违反职业道德案时,检察长可以交由最高法院总检察长主持的纪律委员会来处理。
  二是不可分割原则。在每个检察院,每个检察官作出的决定都被认为是该院检察长作出的决定。因此,检察长就有责任在其检察院内确保执法工作的完整性。
  法国的检察体系是建立在以下结构之中的:司法部长在罪案与赦免总局的帮助下进行司法管理:一是确定刑事政策的一般导向;二是给予运作的手段;三是监督刑事司法体制的良好运作。
  在最高法院内,总检察长及其40名检察长的工作是:对司法决定和判决给予是否合乎刑法法律的意见;主持对检察官的纪律委员会工作。
  35名上诉法院检察长的工作是:执行刑事司法政策;在自己辖区内协调检察官们的行动。
  181名共和国检察官及其1200名代理检察官的工作是:指挥司法警察的行动;代表国家提起公诉;执行刑事司法的政策;监督对判决的执行。
  
  三、刑事司法的使命
  
  第一,是打击犯罪的使命。共和国检察官每年要处理多达600万宗报案和笔录。他们指挥着10万名经过专业训练的警察和宪兵。他们必须立即知道犯罪事实和所有的拘留行动。根据他们所指挥或监督下的调查工作的结果,他们可以作出以下决定:一是不予司法追究将案卷归档。这是在征询起诉方意见后作出的决定。起诉方可以要求检察官第二次作出决定,或自己出钱进行追究。70%的起诉案件由于无法判定谁是作案者而归档。二是要求预审法官的介入。对于重罪和复杂的调查(每年3万左右),可以要求预审法官的介入。三是刑事追究。从司法追究而言,轻罪法庭每年约50万案件,青少年法官每年6万,警察法庭每年7万。四是追究的替代。检察官能够给犯罪人以赔偿受害人而避免受到追究的选择。这是指调解、确认犯罪、向受害人道歉等等。每年约60万起。
  第二,是司法政策的使命。各检察长收到司法部长刑事司法总政策的指令,他们在各自的管辖范围之内协调检察官们来予以执行。每年他们要就执行情况提出报告。
  第三,是预防犯罪的使命。检察院参与预防犯罪的政策和行动。尤其是保护青少年的行动。检察官可以紧急决定留置处于危境的青少年,并与青少年司法保护机构、社会事务部门及各公立和私立有关部门进行联络。
  第四,是执行判决的使命。检察院负责执行
  法庭的判决,与狱政部门一起监督犯人执行判决。
其他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指出,司法机关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强调“政法战线要肩扛公正天平、手持正义之剑,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检察机关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肩负着“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神圣职责和使命。检察机关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就需要把案件质量置于检察工作的首位,视案件质量为检察工作的生命线。深入思考和
“三鹿奶粉事件”为研究群体诉讼优越性衡量原则提供了极佳范本。其对我们的启示如下:第一,增强代表人诉讼的可操作性。在我国代表人诉讼中增设优越性衡量机制,对程序耗费、诉讼成本、法院资源、当事人人数及地域分布有无信息技术难题、通讯难度等要素给予充分考虑,在遵循节约司法资源、接近正义和矫正被告行为等原则,均衡各要素基础上做出是否启动程序的决定,更符合现代法治精神。第二,抑制代表人诉讼的滥用。衡量代表人诉讼
  
斯诺在苏区访问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少先队员,也就是所谓的“红小鬼”。他们给斯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些“红小鬼”们年龄都很小,几乎都是在十一二岁时加入红军的,大多数甚至都参加过长征与实际战争。他们都非常有主见,敢于抗争。这些少先队员的英勇事迹与他们的精神状态等让我们深受震动。  他們英勇的故事流传很多。他们并没有得到或者要求作为小孩照顾,许多人实际参加了作战。据说在江西,红军主力撤离以后,许许多多少
内容摘要:一起正当防卫不起诉提请复核案的处理,可引出审查起诉中对于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并非犯罪嫌疑人所为的案件如何处理的问题,提出了赋予检察机关审查起诉中决定撤案权的建议。  关键词:检察机关 审查起诉 决定撤案权    被不起诉人万某某,男,41岁,系某城建公司项目部雇佣的护场负责人,主要负责工地的巡逻和护场工作。防止工地的财物被盗。2006年3月8日零时许,汪某和田某在工地盗窃项托时
修改后刑事诉讼法首次以立法形式明确羁押必要性审查程序,但羁押必要性概念如何准确界定;检察机关内部如何优化配置该项职权;羁押必要性审查实践的难点等,认识层面仍有诸多困惑,亟待厘氅。  一、概念解析要义:羁押必要性与审查连续性  (一)羁押概念  何谓羁押?羁即拘束,羁押(书)意为:拘留、拘押。权威的说法,是指司法机关在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拘留、逮捕后,对被告人作出生效判决以前,持续限制其人身自由的法
适应人权保障需求,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对羁押必要性审查做了专门规定。这一规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目前存在的久押不决问题,但也可能因此弱化了惩罚犯罪的需求,如何实现两手抓,是贯彻落实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的精髓。本文以当事人和解制度为切入点,希望通过探讨可适用当事人和解制度案件的羁押必要性审查问题,探索这类案件适用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的方式。  一、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与当事人和解制度  羁押必要性审查制
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在2007年反贪污贿赂工作计划要点中重点指出:要理顺案件线索管理体制,提高线索的流转速度和利用率。当前,案件来源渠道不宽、举报线索量少质差呈越来越明显趋势,并严重制约着检察机关自侦部门查办职务犯罪工作的开展。为使有限的线索发挥最大的价值,就必须加强对线索的管理和初查工作的规范。分析办案实践中线索管理和初查工作的现状,不难发现以下问题:一是线索数量不平衡,线索积压和无线索可查两
修改后的《律师法》于2008年6月1日生效实施。但其与《刑事诉讼法》相关内容冲突且效力不明,对于这两部法律的效力问题,一种观点认为,当《律师法》与《刑事诉讼法》内容冲突时以后者效力优先。因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刑事诉讼法》属于基本法,是上位法,而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律师法》属于基本法以外的一般法律,是下位法。另一种观点认为按照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律师法》效力优先。客观的评价,从现行宪法、立
庭审是集中审理的关键,集中审理的主要内容是在开庭审理中得以落实的,审理是否实现了集中化也主要是在开庭审理阶段体现出来。对于我国是否实现了审理的集中化,还存在比较大的争议。但我国立法上并没有严格区分审前程序和庭审程序。虽然有些案件表现出来的是只经过一次庭审即告终结,但这实际上是建立在多次“非正式开庭”基础上的。而且由于“非正式开庭”喧宾夺主成为法官获取案件信息的主要渠道,开庭本身都不具有实质意义,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