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的教学改革的推进,人们不断的提出向课堂教学要效率,要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要灵活地使用教材,善于把教学内容放在真实有趣的情境里,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再创造”的过程,相信一定能诱发出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课堂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阵地。在教学中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和完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好课堂各种资源。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兴趣有效性
一、确定准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节、激励等功能,因此教学目标的确立应具有全面性、科学性、适用性。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在认真分析学生和客观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出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层次性的教学目标。即: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使教学目标切合实际。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根据学段目标,我把本节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在观察、操作、归纳、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运用数学语言表达交流,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学会运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对于这些目标,教师还要整体把握,哪些是教学的重难点,要“浓墨重彩”,哪些方面可以淡化处理,要克服“一刀切”的弊端,这样的教学目标具有人性化的特点,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知识、能力起点上获得发展,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2、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在学生理解分数意义,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商不变的性质的基础上,经历探索、体验、交流“分数基本性质”这一知识学习活动过程,发展数学思维,初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会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数的改写。
二、研究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三、关注学生知识的巩固拓展
有效的数学教学,也取决于科学、高效的练习。科学合理的练习是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拓展的必要途径,是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反馈交流的窗口,也是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新课程下的数学练习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而非单一的、千篇一律的重复。练习设计须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尊重差异,尽可能地设计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练习,供学生自主选择训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促进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子”,得到发展。练习应注重加强实践,跳出练习的“纸上谈兵”。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此,应加强数学练习设计的实践性,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盘活知识,通过实践使之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这不失之为一种好的练习方法。例如在学习《千克和克》后可以让学生调查一袋洗衣粉、一个鸡蛋、一袋大米、一台电视机等的重量;学了《24时记时法》后可以让学生在星期日记录自己一天的活动时间和活动内容,看看自己的每一项活动花了多少时间,还可以同学之间比一比,谁的安排更为合理……这样的练习设计,引导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给学生以更广阔的学习数学的空间,学生学到的将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创新、实践等综合素质得到了培養和训练。练习的设计必须在保证一定练习量的前提下,着重于练习质上的提高,使学生练一题有一题的收获,从中悟出规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从而促进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四、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身边的生活情景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就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对新知探究的需要。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这样导入:刚上课,老师给学生讲了一个“猴子分饼”的故事:猴山上的小猴喜欢吃猴王做的饼,一天猴王做了3个大小同样的饼,先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块,给猴①1块,猴②看到说:“太少了,我要2块”,猴王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8块,给他2块,猴③更贪心说:“我要3块。”猴王又拿出第三个饼平均分成12块,给他3块。老师说:“小朋友,你们知道哪只猴子吃得多吗?”“聪明的猴王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猴子的要求,而且又分得公平呢?”“猴④要4块,猴⑤要5块,猴王又该怎么分?学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你们就知道了!”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王国,为接下来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引发学生获知解惑的欲望。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兴趣有效性
一、确定准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节、激励等功能,因此教学目标的确立应具有全面性、科学性、适用性。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在认真分析学生和客观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出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层次性的教学目标。即: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使教学目标切合实际。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根据学段目标,我把本节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在观察、操作、归纳、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运用数学语言表达交流,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学会运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对于这些目标,教师还要整体把握,哪些是教学的重难点,要“浓墨重彩”,哪些方面可以淡化处理,要克服“一刀切”的弊端,这样的教学目标具有人性化的特点,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知识、能力起点上获得发展,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2、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在学生理解分数意义,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商不变的性质的基础上,经历探索、体验、交流“分数基本性质”这一知识学习活动过程,发展数学思维,初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会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数的改写。
二、研究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三、关注学生知识的巩固拓展
有效的数学教学,也取决于科学、高效的练习。科学合理的练习是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拓展的必要途径,是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反馈交流的窗口,也是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新课程下的数学练习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而非单一的、千篇一律的重复。练习设计须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尊重差异,尽可能地设计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练习,供学生自主选择训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促进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子”,得到发展。练习应注重加强实践,跳出练习的“纸上谈兵”。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此,应加强数学练习设计的实践性,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盘活知识,通过实践使之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这不失之为一种好的练习方法。例如在学习《千克和克》后可以让学生调查一袋洗衣粉、一个鸡蛋、一袋大米、一台电视机等的重量;学了《24时记时法》后可以让学生在星期日记录自己一天的活动时间和活动内容,看看自己的每一项活动花了多少时间,还可以同学之间比一比,谁的安排更为合理……这样的练习设计,引导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给学生以更广阔的学习数学的空间,学生学到的将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创新、实践等综合素质得到了培養和训练。练习的设计必须在保证一定练习量的前提下,着重于练习质上的提高,使学生练一题有一题的收获,从中悟出规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从而促进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四、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身边的生活情景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就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对新知探究的需要。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这样导入:刚上课,老师给学生讲了一个“猴子分饼”的故事:猴山上的小猴喜欢吃猴王做的饼,一天猴王做了3个大小同样的饼,先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块,给猴①1块,猴②看到说:“太少了,我要2块”,猴王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8块,给他2块,猴③更贪心说:“我要3块。”猴王又拿出第三个饼平均分成12块,给他3块。老师说:“小朋友,你们知道哪只猴子吃得多吗?”“聪明的猴王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猴子的要求,而且又分得公平呢?”“猴④要4块,猴⑤要5块,猴王又该怎么分?学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你们就知道了!”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王国,为接下来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引发学生获知解惑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