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幼儿传统游戏的特点及现状的研究,探讨了幼儿传统游戏缺失原因的问题,包括科技进步对幼儿传统游戏的冲击、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的观念、幼儿园对幼儿的过度保护。同时,针对这些问题并结合传统游戏的重要性引出幼儿传统游戏回归的策略,其中包括家庭、幼儿园、社会的作用。
【关键词】幼儿传统游戏 现状 缺失 回归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7-0058-02
传统游戏,又可称作民间游戏,它是集民间布衣智慧于一体,内容广泛、形式简单、取材方便、灵活多变,适用年龄跨度大,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步形成的、经过实践检验才流传至今的一种活动,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其丰富的内涵和喜闻乐见的形式,反映了现实生活的多姿多彩,深受幼儿喜爱和欢迎。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传统游戏作为一种文化正逐渐消退,有些传统游戏已处在濒临失传的险境。本文则从幼儿传统游戏特点及现状问题的角度论述解决这种游戏缺失问题的策略。
一、幼儿传统游戏的特点及现状
(一)幼儿传统游戏的特点
1. 趣味性的游戏过程,丰富幼儿情感体验
许多幼儿传统游戏之所以能代代相传, 就是由于它有着浓厚的趣味性, 内容生动、具体,形式活泼、轻松且伴有节奏, 许多游戏还配有儿歌、口令, 儿童边游戏边吟唱, 情趣盎然。如“ 捉迷藏”“ 丢手绢”“ 木偶人叹”“ 老鹰捉小鸡”等游戏, 充满了新奇、期盼的等待和追逐动作, 幼儿能从游戏中体验到快乐。幼儿在这类游戏中, 又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活动状态之中, 他们自己选择游戏、准备玩具材料、协商角色、构思情节、控制游戏环境, 充分地表现自己的游戏才能。因此, 传统游戏成为幼儿快乐的源泉。
2. 随机性的游戏开展,培养幼儿玩中学的兴趣
幼儿传统游戏的开展, 一般不受时间、空间等条件的约束, 不要求严格的整块时间, 也不苛求场地的大小。不管在何时何地, 只要儿童有兴趣、愿意玩, 哪怕只是课间一小段时间, 挤在楼道角落里, 他们就可以三五成群自由地玩耍。例如,我们班里的孩子,就特别喜欢在每天的午餐之后,两个两个地在一起玩“剪刀、石头、布”的传统游戏。后来,孩子们还改成了三五成群一起玩。每次游戏中不止一个赢家,孩子对于游戏的兴趣也更加的浓烈了。所以,幼儿传统游戏的时间可以是分散的、零星的, 只要他们愿意,就可以在走廊、教室、花园等任何一个安全的地方开心地游戏。
3. 简便性的玩具材料,激发幼儿创造想象
幼儿传统游戏的玩具, 都是来自生活、来自自然的材料及半成品, 如水、石、沙、废旧物品等。这些材料价廉物美, 许多是不需要花一分钱的。幼儿在游戏时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 随意地将玩具材料加以创造想象。还有一些幼儿传统游戏不需要玩具, 如“ 木偶人” 、“ 斗虫”、“ 双脚跳”、“ 捉迷藏”、 “ 剪刀、石头、布”等都是利用幼儿自身的器官徒手进行的,既能节省财力, 又能使幼儿感到其乐无穷。这样既满足了幼儿发展的需要, 也促进了幼儿自然天性的发展, 这是利用现代成型玩具进行游戏所不能替代的。
(二)幼儿传统游戏的现状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幼儿传统游戏曾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从幼童时期的“过家家”、“丢手绢”、“老鹰捉小鸡”,到少年时期的跳绳、踢毽子、跳皮筋、放风筝等,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滋润着各年龄段孩子们的闲暇时光。有些传统游戏,在内容上具体生动,形式活泼轻松,有的游戏还伴有口令、童谣,节奏性强,具有较强的娱乐性,易于让幼儿接受;在形式上具有合作性,幼儿传统游戏多属于集体游戏,幼儿在游戏中通过角色扮演,遵守游戏规则,从而摆脱以自我为中心;在性质上具有自发性,没有老师的监督和指导、没有父母的干预和控制,幼儿依自己的意愿和兴趣很自然的玩乐在一起;在取材上源于自然和生活,如石头、泥土、绳子等,不但廉价且随地可取;在功能上具有传递民族文化的作用,幼儿传统游戏经过代代相传和发展,积累了丰厚的传统文化特色,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文化的变迁,且曾经为几代儿童成长立下“汗马功劳”的传统游戏,如今却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除了沉重的学业负担之外,儿童便沉浸在各种电子游戏、电视机、网络世界里,他们难以体验到在自然中的快乐。幼儿传统游戏对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影响极为巨大,相对于有传统游戏伴随成长的成年人而言,现在孩子们的童年,物质生生活的确丰富了许多,但精神生活却比较匾乏。所以说,幼儿传统游戏处在一種缺失状态。
二、幼儿传统游戏缺失的原因
(一)科技进步对幼儿传统游戏的冲击,阻碍活动的延伸:
现代科技凭借自身优势赋予孩子们更多新奇的电脑和网络游戏。然而,高科技的现代游戏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游戏应有的功能,它使孩子们追求视觉、听觉的刺激,却放弃触觉、运动觉的感受。伴随着80后一代为人父母的开始,孩子所受到高科技的现代游戏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例如,平时在我们班里,几乎听不到孩子说爸爸妈妈会带他们去放风筝、玩跳绳等,却经常可以听见孩子们在讨论:“我妈妈昨天晚上在电脑上钓鱼和养牛了”“我爸爸也是的”诸如此类的话。可见,在科技进步的同时也对传统游戏的延伸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二)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的观念,忽视了幼儿的情感体验:
幼儿传统游戏遭到冷遇,还与家长的观念有着直接联系。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不断深化,在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的引导下,各种课外兴趣班几乎占据了孩子们所有的业余时间。虽然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茶的进行,但面对升学等激烈的竞争压力,出现了“学校减负,家长加压”的局面。然而,家长们也希望孩子多玩一些能够开发智商的游戏,但对于那些没有“科技含量”的传统游戏持冷漠态度。同时,家长对游戏中孩子的安全和卫生更是担优。就这样,孩子们的空闲时间越来越少,传统游戏变得无人问津。孩子间的交往也无形的被家长阻隔了。然而,这种交往的缺失,对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极为不利。 (三)幼儿园对幼儿的过度保护,冻结了幼儿间的合作交流:
2006年6月16日的《新民晚报》就刊载过这样的报道:美国一些幼儿园由于担心幼儿运动中受伤而摊上官司,打算禁用诸如秋千、滑梯等“危险设施”,有的幼儿园操场上甚至出现了“禁止奔跑”的牌子。在我国也存在这样的问题,现在许多幼儿园的操场、空地都已水泥化或绿化了。而且许多幼儿园都以安全为由,不准幼儿上学早到和放学滞留,这样他们便失去了在幼儿园做游戏的空间与时间。所以幼儿园的过度保护阻碍了传统游戏的开展。因此,孩子们喜欢的游戏活动被剥夺了,活泼好动的天性被扼杀了,儿童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被冻结了。
三、幼儿传统游戏的重要性
(一)互动游戏,有利于幼儿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现代社会的一些家庭,由于父母工作繁忙,很少有机会和孩子一起游戏、交流。他们在生活上过度包办,情感上却忽视了孩子的需求,致使他们不知如何与同伴交往,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许多儿童出现了过度自我中心、自闭症、孤独症、多动症等偏异行为。传统游戏本身具有浓厚的趣味性,符合儿童好奇、好动的特点,不受能力差异的限制,为儿童创造了良好的情绪环境,很容易使儿童跨越情绪障碍,在矫正儿童行为偏异方面有着其他教育方式所不及的特殊功效。这对于形成和保持儿童连贯、丰富、和谐的人格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玩具的创作,促进儿童智力的开发
皮亚杰认为,儿童在游戏中的以物代物是象征性思维出现的主要标志。在传统游戏中,儿童多采用自然材料自制玩具,这本身就是表征,是一种心理结构,是思维、想象、记忆等多种心理活动参与的复杂的心理过程的产物。它包含了模式或潜在关系的知觉、原有信息的重组与改造、意义的转换操作等因素,而这些正是智力的主要构成要素。尤其在那些相对复杂的传统游戏中,儿童能感知与操作物质世界,积累大量经验,发展创造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并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三)集体游戏,加强幼儿的团结协作能力
游戏是儿童的主要的社会生活方式,是儿童社会化的天然的“人生实验室”,直接构成了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社会条件。儿童在游戏中开始初级社会化并且建立初步复杂的社会关系。传统游戏多为集体游戏,在游戏中,儿童不仅获得一些粗浅的交往技能,更重要的是,儿童可以逐渐地消除自我中心,学会关合他人,理解他人,认识并认同成人的社会角色。儿童也开始学会通过分享、协商、谦让和互助等方式相互交流与合作,因此,在如今的独生子女时代,单纯的个体化游戏,对儿童社会化极为不利。
(四)多样的形式,促进幼儿综合感知能力的发展
以“ 跳房子”游戏为例, 儿童用沙包为材料进行游戏, 需要先用手准确地投掷沙包, 然后用脚跳进“ 房子” , 用双脚夹带沙包向前抛, 跳出“ 房子”后再用双脚高投沙包并用手接住。游戏的整个过程, 锻炼了儿童的投掷、跳跃、平衡、手眼协调、手脚协调等能力, 也增加了对沙包性能、游戏规则的了解, 促进了儿童综合感知能力的发展。再如“ 老鹰捉小鸡”游戏, 一人扮老鹰,一人扮母鸡, 其余儿童扮小鸡, 母鸡为了保护小鸡的安全, 不让小鸡被老鹰抓去, 必须应付并预见老鹰做出的各种“ 攻击” 动作, 而老鹰也要千方百计地达到捉小鸡的目的, 这不仅需要调动注意力、观察力, 而且要求动作敏捷, 反应灵活。许多民间儿童游戏都配有儿歌、顺口溜、说唱等, 如“一一一, 什么一?一是小猫钓大鱼;二二二, 什么二?二是小猫梳小辫……”这种从一数到九的《数字歌》, 发展了儿童的语言、记忆、思维、想象、创造等各种能。
四、幼儿传统游戏的回归策略
针对幼儿传统游戏的现状与传统游戏的特点以及参与传统游戏对幼儿的发展等几方面的剖析,幼儿传统游戏的回归需从家长、幼儿园、社会三方面更新观念,优化形式,搭建平台,从而促使幼儿體验“玩”的快乐,“学”的快乐。
(一)家长:更新观念,做孩子的游戏伙伴,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家长应该摒弃“玩便是不务正业”的错误思想,玩耍中的磕碰并不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反之,适当的游戏,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大有裨益的。因此,家长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扼杀他们玩的天性。而应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游戏当中,对其进行正面引导,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二)幼儿园:游戏直接走进教育,使课程改革与传统游戏相结合
1.幼儿园应把游戏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为儿童游戏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在笔者实习期间上过的各类活动课大部分都是以游戏形式结束,充分体现了游戏对幼儿的重要性。体育活动是开展体育游戏最好的阵地如滚铁轮游戏;音乐活动可以开展各种儿童音乐游戏如丢手绢游戏可以边唱边游戏;就连语言、数学活动也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开展诸如“绕口令”、“数字开花”等游戏,使幼儿学得更生动活泼,让游戏直接走进课堂。
2.为儿童提供开展传统游戏的时间和空间。幼儿园的各种游戏设施应该向幼儿全面开放,并安排专门教师组织各种传统游戏,教给幼儿游戏的规则、方法,甚至进行一些有关传统游戏的比赛,使游戏作为幼儿课余生活的一部分。
(三)社会:开发多种游戏资源,为儿童传统游戏搭建好的平台
社会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开发多种游戏资源,为儿童游戏提供可能性。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者认为,电视对儿童的反社会行为有一定的影响,而网络游戏对儿童的不良行为有更大的强化作用。因此,在推广传统游戏的同时,社会各界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使儿童远离低级趣味的网络游戏,避免儿童受其毒害。在上海由市体育局认可的,由弄堂阿婆、阿公等组成的志愿者教练也将走入幼儿园,教授跳房子、刮片子等弄堂游戏。这种做法为传统游戏的回归搭建了很好的平台。作为社区,要以儿童的年龄特征为依据,率先开发儿童游戏场所,让儿童在放学后或节假日拥有充分的活动空间,有更多的机会与同伴交流、互动,促进儿童健全人格的发展。也可仿效上海的做法,设立一些传统游戏示范点,定期组织传统游戏竞赛或表演活动,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并将实施得好的社区向外界大力推广,使得这种做法逐渐普及。
传统游戏的开展和实施为幼儿开辟了一条能够找到自信、获得快乐、提升能力的新途径,而传统游戏的回归又关系到诸多的相关方面:如家庭起着源头的作用、幼儿园起着纽带的作用、社会起着平台的作用、政府部门“规范管理、适度支持” 儿童活动场地“调整定位、寓教于乐”等。总之,只要找出传统游戏中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幼儿园重视了,家长支持了,社会协作了,传统游戏回归的希望就更大了。
【关键词】幼儿传统游戏 现状 缺失 回归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7-0058-02
传统游戏,又可称作民间游戏,它是集民间布衣智慧于一体,内容广泛、形式简单、取材方便、灵活多变,适用年龄跨度大,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步形成的、经过实践检验才流传至今的一种活动,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其丰富的内涵和喜闻乐见的形式,反映了现实生活的多姿多彩,深受幼儿喜爱和欢迎。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传统游戏作为一种文化正逐渐消退,有些传统游戏已处在濒临失传的险境。本文则从幼儿传统游戏特点及现状问题的角度论述解决这种游戏缺失问题的策略。
一、幼儿传统游戏的特点及现状
(一)幼儿传统游戏的特点
1. 趣味性的游戏过程,丰富幼儿情感体验
许多幼儿传统游戏之所以能代代相传, 就是由于它有着浓厚的趣味性, 内容生动、具体,形式活泼、轻松且伴有节奏, 许多游戏还配有儿歌、口令, 儿童边游戏边吟唱, 情趣盎然。如“ 捉迷藏”“ 丢手绢”“ 木偶人叹”“ 老鹰捉小鸡”等游戏, 充满了新奇、期盼的等待和追逐动作, 幼儿能从游戏中体验到快乐。幼儿在这类游戏中, 又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活动状态之中, 他们自己选择游戏、准备玩具材料、协商角色、构思情节、控制游戏环境, 充分地表现自己的游戏才能。因此, 传统游戏成为幼儿快乐的源泉。
2. 随机性的游戏开展,培养幼儿玩中学的兴趣
幼儿传统游戏的开展, 一般不受时间、空间等条件的约束, 不要求严格的整块时间, 也不苛求场地的大小。不管在何时何地, 只要儿童有兴趣、愿意玩, 哪怕只是课间一小段时间, 挤在楼道角落里, 他们就可以三五成群自由地玩耍。例如,我们班里的孩子,就特别喜欢在每天的午餐之后,两个两个地在一起玩“剪刀、石头、布”的传统游戏。后来,孩子们还改成了三五成群一起玩。每次游戏中不止一个赢家,孩子对于游戏的兴趣也更加的浓烈了。所以,幼儿传统游戏的时间可以是分散的、零星的, 只要他们愿意,就可以在走廊、教室、花园等任何一个安全的地方开心地游戏。
3. 简便性的玩具材料,激发幼儿创造想象
幼儿传统游戏的玩具, 都是来自生活、来自自然的材料及半成品, 如水、石、沙、废旧物品等。这些材料价廉物美, 许多是不需要花一分钱的。幼儿在游戏时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 随意地将玩具材料加以创造想象。还有一些幼儿传统游戏不需要玩具, 如“ 木偶人” 、“ 斗虫”、“ 双脚跳”、“ 捉迷藏”、 “ 剪刀、石头、布”等都是利用幼儿自身的器官徒手进行的,既能节省财力, 又能使幼儿感到其乐无穷。这样既满足了幼儿发展的需要, 也促进了幼儿自然天性的发展, 这是利用现代成型玩具进行游戏所不能替代的。
(二)幼儿传统游戏的现状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幼儿传统游戏曾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从幼童时期的“过家家”、“丢手绢”、“老鹰捉小鸡”,到少年时期的跳绳、踢毽子、跳皮筋、放风筝等,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滋润着各年龄段孩子们的闲暇时光。有些传统游戏,在内容上具体生动,形式活泼轻松,有的游戏还伴有口令、童谣,节奏性强,具有较强的娱乐性,易于让幼儿接受;在形式上具有合作性,幼儿传统游戏多属于集体游戏,幼儿在游戏中通过角色扮演,遵守游戏规则,从而摆脱以自我为中心;在性质上具有自发性,没有老师的监督和指导、没有父母的干预和控制,幼儿依自己的意愿和兴趣很自然的玩乐在一起;在取材上源于自然和生活,如石头、泥土、绳子等,不但廉价且随地可取;在功能上具有传递民族文化的作用,幼儿传统游戏经过代代相传和发展,积累了丰厚的传统文化特色,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文化的变迁,且曾经为几代儿童成长立下“汗马功劳”的传统游戏,如今却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除了沉重的学业负担之外,儿童便沉浸在各种电子游戏、电视机、网络世界里,他们难以体验到在自然中的快乐。幼儿传统游戏对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影响极为巨大,相对于有传统游戏伴随成长的成年人而言,现在孩子们的童年,物质生生活的确丰富了许多,但精神生活却比较匾乏。所以说,幼儿传统游戏处在一種缺失状态。
二、幼儿传统游戏缺失的原因
(一)科技进步对幼儿传统游戏的冲击,阻碍活动的延伸:
现代科技凭借自身优势赋予孩子们更多新奇的电脑和网络游戏。然而,高科技的现代游戏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游戏应有的功能,它使孩子们追求视觉、听觉的刺激,却放弃触觉、运动觉的感受。伴随着80后一代为人父母的开始,孩子所受到高科技的现代游戏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例如,平时在我们班里,几乎听不到孩子说爸爸妈妈会带他们去放风筝、玩跳绳等,却经常可以听见孩子们在讨论:“我妈妈昨天晚上在电脑上钓鱼和养牛了”“我爸爸也是的”诸如此类的话。可见,在科技进步的同时也对传统游戏的延伸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二)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的观念,忽视了幼儿的情感体验:
幼儿传统游戏遭到冷遇,还与家长的观念有着直接联系。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不断深化,在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的引导下,各种课外兴趣班几乎占据了孩子们所有的业余时间。虽然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茶的进行,但面对升学等激烈的竞争压力,出现了“学校减负,家长加压”的局面。然而,家长们也希望孩子多玩一些能够开发智商的游戏,但对于那些没有“科技含量”的传统游戏持冷漠态度。同时,家长对游戏中孩子的安全和卫生更是担优。就这样,孩子们的空闲时间越来越少,传统游戏变得无人问津。孩子间的交往也无形的被家长阻隔了。然而,这种交往的缺失,对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极为不利。 (三)幼儿园对幼儿的过度保护,冻结了幼儿间的合作交流:
2006年6月16日的《新民晚报》就刊载过这样的报道:美国一些幼儿园由于担心幼儿运动中受伤而摊上官司,打算禁用诸如秋千、滑梯等“危险设施”,有的幼儿园操场上甚至出现了“禁止奔跑”的牌子。在我国也存在这样的问题,现在许多幼儿园的操场、空地都已水泥化或绿化了。而且许多幼儿园都以安全为由,不准幼儿上学早到和放学滞留,这样他们便失去了在幼儿园做游戏的空间与时间。所以幼儿园的过度保护阻碍了传统游戏的开展。因此,孩子们喜欢的游戏活动被剥夺了,活泼好动的天性被扼杀了,儿童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被冻结了。
三、幼儿传统游戏的重要性
(一)互动游戏,有利于幼儿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现代社会的一些家庭,由于父母工作繁忙,很少有机会和孩子一起游戏、交流。他们在生活上过度包办,情感上却忽视了孩子的需求,致使他们不知如何与同伴交往,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许多儿童出现了过度自我中心、自闭症、孤独症、多动症等偏异行为。传统游戏本身具有浓厚的趣味性,符合儿童好奇、好动的特点,不受能力差异的限制,为儿童创造了良好的情绪环境,很容易使儿童跨越情绪障碍,在矫正儿童行为偏异方面有着其他教育方式所不及的特殊功效。这对于形成和保持儿童连贯、丰富、和谐的人格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玩具的创作,促进儿童智力的开发
皮亚杰认为,儿童在游戏中的以物代物是象征性思维出现的主要标志。在传统游戏中,儿童多采用自然材料自制玩具,这本身就是表征,是一种心理结构,是思维、想象、记忆等多种心理活动参与的复杂的心理过程的产物。它包含了模式或潜在关系的知觉、原有信息的重组与改造、意义的转换操作等因素,而这些正是智力的主要构成要素。尤其在那些相对复杂的传统游戏中,儿童能感知与操作物质世界,积累大量经验,发展创造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并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三)集体游戏,加强幼儿的团结协作能力
游戏是儿童的主要的社会生活方式,是儿童社会化的天然的“人生实验室”,直接构成了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社会条件。儿童在游戏中开始初级社会化并且建立初步复杂的社会关系。传统游戏多为集体游戏,在游戏中,儿童不仅获得一些粗浅的交往技能,更重要的是,儿童可以逐渐地消除自我中心,学会关合他人,理解他人,认识并认同成人的社会角色。儿童也开始学会通过分享、协商、谦让和互助等方式相互交流与合作,因此,在如今的独生子女时代,单纯的个体化游戏,对儿童社会化极为不利。
(四)多样的形式,促进幼儿综合感知能力的发展
以“ 跳房子”游戏为例, 儿童用沙包为材料进行游戏, 需要先用手准确地投掷沙包, 然后用脚跳进“ 房子” , 用双脚夹带沙包向前抛, 跳出“ 房子”后再用双脚高投沙包并用手接住。游戏的整个过程, 锻炼了儿童的投掷、跳跃、平衡、手眼协调、手脚协调等能力, 也增加了对沙包性能、游戏规则的了解, 促进了儿童综合感知能力的发展。再如“ 老鹰捉小鸡”游戏, 一人扮老鹰,一人扮母鸡, 其余儿童扮小鸡, 母鸡为了保护小鸡的安全, 不让小鸡被老鹰抓去, 必须应付并预见老鹰做出的各种“ 攻击” 动作, 而老鹰也要千方百计地达到捉小鸡的目的, 这不仅需要调动注意力、观察力, 而且要求动作敏捷, 反应灵活。许多民间儿童游戏都配有儿歌、顺口溜、说唱等, 如“一一一, 什么一?一是小猫钓大鱼;二二二, 什么二?二是小猫梳小辫……”这种从一数到九的《数字歌》, 发展了儿童的语言、记忆、思维、想象、创造等各种能。
四、幼儿传统游戏的回归策略
针对幼儿传统游戏的现状与传统游戏的特点以及参与传统游戏对幼儿的发展等几方面的剖析,幼儿传统游戏的回归需从家长、幼儿园、社会三方面更新观念,优化形式,搭建平台,从而促使幼儿體验“玩”的快乐,“学”的快乐。
(一)家长:更新观念,做孩子的游戏伙伴,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家长应该摒弃“玩便是不务正业”的错误思想,玩耍中的磕碰并不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反之,适当的游戏,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大有裨益的。因此,家长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扼杀他们玩的天性。而应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游戏当中,对其进行正面引导,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二)幼儿园:游戏直接走进教育,使课程改革与传统游戏相结合
1.幼儿园应把游戏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为儿童游戏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在笔者实习期间上过的各类活动课大部分都是以游戏形式结束,充分体现了游戏对幼儿的重要性。体育活动是开展体育游戏最好的阵地如滚铁轮游戏;音乐活动可以开展各种儿童音乐游戏如丢手绢游戏可以边唱边游戏;就连语言、数学活动也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开展诸如“绕口令”、“数字开花”等游戏,使幼儿学得更生动活泼,让游戏直接走进课堂。
2.为儿童提供开展传统游戏的时间和空间。幼儿园的各种游戏设施应该向幼儿全面开放,并安排专门教师组织各种传统游戏,教给幼儿游戏的规则、方法,甚至进行一些有关传统游戏的比赛,使游戏作为幼儿课余生活的一部分。
(三)社会:开发多种游戏资源,为儿童传统游戏搭建好的平台
社会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开发多种游戏资源,为儿童游戏提供可能性。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者认为,电视对儿童的反社会行为有一定的影响,而网络游戏对儿童的不良行为有更大的强化作用。因此,在推广传统游戏的同时,社会各界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使儿童远离低级趣味的网络游戏,避免儿童受其毒害。在上海由市体育局认可的,由弄堂阿婆、阿公等组成的志愿者教练也将走入幼儿园,教授跳房子、刮片子等弄堂游戏。这种做法为传统游戏的回归搭建了很好的平台。作为社区,要以儿童的年龄特征为依据,率先开发儿童游戏场所,让儿童在放学后或节假日拥有充分的活动空间,有更多的机会与同伴交流、互动,促进儿童健全人格的发展。也可仿效上海的做法,设立一些传统游戏示范点,定期组织传统游戏竞赛或表演活动,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并将实施得好的社区向外界大力推广,使得这种做法逐渐普及。
传统游戏的开展和实施为幼儿开辟了一条能够找到自信、获得快乐、提升能力的新途径,而传统游戏的回归又关系到诸多的相关方面:如家庭起着源头的作用、幼儿园起着纽带的作用、社会起着平台的作用、政府部门“规范管理、适度支持” 儿童活动场地“调整定位、寓教于乐”等。总之,只要找出传统游戏中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幼儿园重视了,家长支持了,社会协作了,传统游戏回归的希望就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