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中奇葩 松花石韵

来源 :中华奇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3i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考古发现,砚的起源是研磨器,滥觞于新石器时期(大约六千年前)的彩绘器皿,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手握长形墨锭的出现,纸张取代竹简而普遍使用,因此,砚池也在加大变深,真正意义上的书写砚成形了。这一时期,除了青岩、细沙岩等石砚,玉砚、漆砚、陶砚、铜砚、瓷砚等各种材料的砚也应运而生。
  唐武德年(618~626年)始,端石、歙石等砚石横空出世,砚坛出现一场重大的革命,具有浓郁中国文化艺术特质的文人砚诞生了。唐柳公权在《论砚》中说:“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重端、歙、临洮。”宋苏易简在《砚谱》中说:“砚有四十余品,以青州红丝石为第一,端州斧柯山石为第二,歙州龙尾石为第三,甘肃洮河石为第四。”“四大名砚”说法形成,后世虽有变动,大体如是。
  南唐后主李煜的“建业文房”,开创了中国“文房”的先河。北宋以来,文风尤盛,与文字同兴的砚台,成为文房不可或缺的镇物,要求也越加苛刻。米芾《砚史》说:“大抵四方砚发墨久不乏者,石必差软,扣之声低而有韵,岁久渐凹;不发墨者,石坚,扣之坚声,稍用则如镜走墨。”苏轼《鲁直所惠洮河石砚铭》中说:“洗之砺,发金铁。琢而泓,坚密泽。”苏子在《孔毅甫龙尾砚铭》中写道:“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谷理,金声而玉德。”从以上文字可以看到,文人大家对名砚的特质归纳:一,软硬适中。二,发墨不损毫。三,肌理细腻。四,质地精良。五,纹理曼妙。六,砚材珍贵。
  松花砚的历史沿革
  历史的时光穿越千载,足以与“四大名砚”比肩的大清国宝松花石砚,于康熙三十年(1691年),被清圣祖玄烨拔擢为御用砚石,成为名砚中的至尊。松花石硬度为4.0~4.5之间,与传统名砚的硬度大体相当,符合软硬适中。适于雕琢的要求。松花石早在成为砚材以前,就长期做为磨刀石使用,这与苏轼“洗之砺,发金铁”的说法如出一辙。其实,名砚材都有磨石的功效,只是粗细不同而已。康熙朝大臣陈元龙在《格致镜源》中说:“松花石砚,温润如玉,绀绿无瑕,质坚而细,色嫩而纯,滑不拒墨,涩不滞笔……”这与苏子所说:“涩不留笔,滑不拒墨”完全一致。也就是“细腻”的本意。即能磨砺,又能下墨,还不伤毫,这样的石材,可就不只是颗粒粗细的问题,其中大有玄机。
  20世纪80年代中叶,安徽歙砚机构与北京地质大学,对歙石进行了地质考察和科学研究,揭示了砚石的发墨原理及砚锋的自磨性。其成果称为“歙砚的自磨刃发墨原理”,歙砚石的矿物组成主要是:多硅白云母占50%~60%,蠕绿泥石占20%~30%,石英占20%~30%,其余忽略不计。在砚上研墨,其实就是砚面切割墨体,砚是切割工具,刃是切割工具的关键部位。从几何形态上看,刃有四类:零维(点形)刃,如锥子的尖端;一维(线形)刃,如刀具的刀刃,它可以是直线形,也可以是曲线形;二维(面形)刃,如锉刀的锉面;三维(体形)刃,如狼牙棒的棒面。砚是二维刃,由砚锋构成,包括零维(点状)锋、一维(线状)锋和局域二维(面状)锋。优良的砚锋都呈曲线状,常见的有鱼鳞状、花辦状和折线状。多硅白云母和蠕绿泥石多呈曲线状砚锋,石英则呈点状砚锋,多元体配合的二维砚锋,形成对墨体的有效切割。
  砚面上砚锋的间距,决定着被切割墨体的墨粒大小,因此,砚锋密度和发墨质量密切相关。根据扫描电镜照片的测量结果,将砚面锋分为四类:疏锋型、中锋型,密锋型、高密锋型。中锋和密锋砚面型刃的砚锋,间距在1微米左右,切割墨体所出的墨粒为微米级,呈胶状,即“发墨如油”;用高密峰型刃所得的墨粒更细,切割速度变慢。即“滑感”;用疏锋型刃得到的墨粒较粗,多在微米级以上,即“粒感”。优质砚面的砚锋,属于中、密锋型。由此可知,砚的发墨效果。取决于砚面的矿物组成、砚锋形态和密度,这就是砚的发墨原理。
  一般来说,线状或点状砚锋,经过长期研磨之后,会变钝而逐渐失去切割作用。而歙砚由片状矿物构成的砚锋。呈叠瓦状排列,与砚面斜交成线状锋,若某一水平的线状砚锋消失,另一水平上的线状砚锋将自动出现。所以说,歙砚砚锋具有自磨性。很多古老的名砚,如今仍然发墨如初,就是这个原理。这种发墨原理和砚锋的自磨属性,总称为“自磨刃发墨理论”。是评价名砚内在质量的重要指标。
  松花石与歙石相仿,力浅海相沉积的硅质泥晶灰岩,主要成分是石英、方解石、绿泥石等物质。优质松花石沉积稳定,石英等硬质颗粒呈曲线形排列,构成松花石的骨架,整体形成面型刃的砚锋。与歙砚石等名砚的发墨原理基本相同。
  台北故宫博物院编<西清砚谱古砚特展)一书中说:“本院收藏康、雍、乾三朝松花石砚,近二百件,砚色多以浅绿及深绿为主,间杂有黄色、紫色、灰色、紫绿色等,石纹如刷丝。”台北故宫博物院编《品埒端歙-松花石砚特展》一书中说:“在故宫所藏康熙朝松花石砚中,除一方的颜色是紫绿交叠者外,余皆是绿色砚,其中仅有一方无横纹,其余通体皆有深浅不同的横纹。至于故宫所藏雍正朝的松花石砚,皆是通体有深浅不同横纹的绿色石。藏于故宫的乾隆朝松花石砚,以紫色石为数较多,绿色石中仅二方通体无横纹。”文中所说的横纹,即是刷丝纹。刷丝纹是利用石料的截面切割而成,岩片越厚,制出石砚越大,横丝纹理的砚面,长度鲜有超过20cm的,大清御用松花石砚也是如此。刷丝纹色分深浅、纹有刚柔,这种排列形式,更加有利于发墨。从清代松花砚大都取横纹制式来看,也说明古人对此功效的了解,同时也彰显了松花石砚的特色。《品埒端歙》还说:“经研磨一方雍正朝曾经御用的松花石葫芦砚,发墨情形相当不错。”这种历久弥新的状态,应该是自磨刃发墨功能的体现。
  松花石自康熙三十年(1691年)始采制砚,至乾隆十九年(1754年)停采砚石,只有短短六十余年的时间,却创造了中国砚史上的辉煌篇章。《品埒端歙》中说:“初期松花石砚由外朝武英殿造办处砚工承旨琢制。康熙四十二年(1704年)起。皇帝以御制松花石砚赏赐群臣的情形日益增多,松花石砚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也许为了便于督导,并能拨付更多经费支应,遂于康熙四十四年(1706年)将武英殿造办处砚作改归养心殿造办处,该作监造二人也改隶于此。”雍正朝增招琢砚名匠入宫,将松花石砚作由一作增至二作,进一步增加了松花石砚的产量,北京故宫博物院编《文房四宝·纸砚》一书中说:“清宫由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设砚作,但主要以制作松花石砚为主,内廷所需的大量端,歙等名砚均由产地官员‘恭呈’。……清代内务府传办的‘外造’活计由苏(苏州)、宁(南京)、杭(杭州)织造、粤海关监督,两淮与长芦盐政承办,这些机构再转达至物产地官员组织制造,造砚也是通过这个途径。”   康乾砚作所出松花石砚,皆出于天下琢砚名门高手。砚作制松花石砚之初。国手金殿扬即供奉内廷。康熙五十一年(1708年),吴门顾公望奉旨入内廷专事琢砚活计。雍正九年(1731年),又招琢砚名匠黄声远、王天爵、汤褚冈三人入宫。这些明清之际的高手,是清宫松花石砚艺术价值的保证,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御制松花石砚除供皇帝、皇族使用外,主要是恩赐功臣,藉以达笼络、统御之功。康熙四十六(1707年)年以前,封疆大吏陈元龙蒙赐一方绿色松花石砚,颇感皇恩,并将此事载入他所编著的《格致镜源》书中。豫章巡抚纳兰常安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入京陛见,蒙赐一方松花石砚,他将此事记入所编《宦游笔记》并说“稽拜之下,感激殊恩,遂珍而藏之,以为子孙世宝。”
  松花石砚在清朝地位如此特殊,足见其珍贵程度,康雍乾皇帝。也不乏溢美之词。康熙帝在《松花石制砚说》中写道:“松花石砚质坚而温,色绿而莹,文理灿然。握之则润液欲滴。……磨腧糜试之,远胜绿端,即旧坑诸名产亦弗能出其右。”雍正帝常用松花石砚背铭:“寿古而质润。色绿而声清,起墨益毫,故其宝也。”乾隆帝在《西清砚谱》序中说:“松花石,出混同江边砥石山,绿色光润细腻,品埒端歙。自明以前,无有取为砚材者,故砚谱皆未之载。”松花石砚“我生也晚”,其质地、性能,足以与宋说“四大名砚”比肩,而多变之色彩,则胜出古砚远矣。
  2011年出版的《拍卖年鉴》,收录2010年各大拍卖公司,艺术品拍卖成交记录,其中500方砚台中,成交金额单款超百万的有:
  


  从以上拍卖纪录可以看出:
  一、松花石砚四方,拍卖成绩不俗。
  二、从我国艺术品市场“进入亿元时代”来衡量,国人对砚文化,还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
  民国文玩鉴赏家赵汝珍老先生,在《古玩指南》一书中感慨道:“所有古玩。其价值与年代为正比例。越传越贵,即今天贵于古时也。征之各物,无不皆是。但唯一例外者。就是砚价。”砚价到民国时期跌入低谷,至今仍不能与其它艺术品同日而语。有人认为砚台已失去实用功能,导致价格低下。其实,我国的古董,大多都已失去实用功能。晚明文震亨著《长物志》,“长”者,多余之物也。琳琅满目的文房清玩,鲜有生活必需品。却都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也有人认为。这是文化缺失的表现。这倒是有几分中肯,因为收藏、甄别古砚,需要更高的文化功力。
  当砚台退出实用领域时,它同时也走进了历史、文化与艺术中。明清以来,多少文人名士、琢砚高手,将诗、书,画、雕等文化艺术与高古的砚文化融于一炉,将砚文化推向巅峰,大清国宝松花石砚的辉煌,正是这种历史与文化结合的体现,也是最值得珍藏的所在。
  《兰亭序》的作者右军先生有《笔阵图》妙文:“纸者阵也;笔者刀矛也;墨者盔甲也;水砚者城池也……”面砚如守城砚,砚田似有不可承受之重,但亦可反观砚池于文人心中之重。宋代大书法家蔡襄说:“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声。相如闻道还持去,肯耍秦人十五城。”将名砚与和氏璧相提并论,极言名砚之珍贵。
  文字与砚田同兴。古砚是东方文明历史宝库中的镇物,是传统文人辛勤笔耕的良田。华夏民族在砚田中播撒文字、培育文明。千古文章,在古老的砚田中汩汩流淌,恰似一脉相传的文化源远流长。
  中国的赏石文化,来源于山水文化,而山水文化,则是中国的美学思想的重要根基。魏晋南北朝是“文字的自觉时代”,是我国独特美学思想的奠基时期,士人回归自然、注重意境和生命的体认,成为风尚。于是有了竹林七贤的纵情山水、谢灵运的山水诗、陶渊明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和醉石,中国所有的传统文化艺术,几乎都打上了魏晋的烙印。
  松花砚石。在中国的众多名砚石中,是唯一能够体现山川秀美的奇石。即使在我国众多优秀的。能够展现山水景观神韵的观赏石中,松花石也能脱颖而出。赏石文化基于寸尺千里的缩景艺术,即是“芥子纳须弥”,以小见大。正如《长物志》中所说:“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山水大文化,浓缩于案头之上,拳石之中,别有意境与情趣。山水景观包括山峰、岩石、断崖、峭壁、瀑布、平原、丘陵、海矶、岛屿、湖泊、河流、树木、山野人家等。松花石在这些领域中,以其出神入化的表现力,都有不俗的成绩。
  松花石的特点
  在众多观赏石门类中,松花石丰富的色彩,是其他石种无法比拟的。松花石的基本色为绿、紫,黄,其它还有灰、褐、黑等色,每种颜色都有深浅之分,加上相间色、渐变色、混合色等诸多颜色,松花石就像调色板,色彩绚丽、应有尽有。笔者藏有葫芦套的彩石数枚,多变的色彩,绘成美妙的图画,令人爱不释手。无论是松花石、砚,还是雕琢艺术品,都要善于发现美妙的色彩。并且珍贵对待,精心设计,物尽其用。
  质地精良、软硬适中、手感温润细腻,这也是松花石的重要特色。软硬适中是生成松花石独特形态的基础。石质过硬则难以出形,石质过软则粗糙暗淡。松花石表面呈亚光而不生光斑,感觉柔和。手感细腻更有讲究。细为光滑,腻是细嫩而略感涩滞。细腻即不是一滑而过,又是感觉舒适而意味无穷。古人称其为:“有若小儿肌肤,温软细嫩而不滑。”又比为:“温润如玉环之躯、飞燕之肤,人手使人心荡。”端木蕻良老先生喻为:“似婴儿的脚后跟。”这些比喻看似关乎情趣,其实更是道出文人砚石的真谛。
  松花石的价值,同松花砚一样,主要体现在历史、文化、艺术之中,而价格是市场认知的体现。对于松花石来说,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在观赏石界内而言,松花石的形、质、色、纹、韵及文化、艺术诸方面都是出类拔萃的。而业内对松花石并不十分熟悉,认知程度不高。要改变这种状况,主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文化研究尚需加强。
  (2)加大对外宣传、交流的力度。
  (3)推动松花石产业化进程。
  第二,松花石与观赏行业,如何进入主流艺术品市场,而体现精致藏品的价值,也是当前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在2011年出版的《拍卖年鉴》中,收录的2010年各大拍卖公司拍卖观赏石,单款价格成交人民币超过50万元的有:
  


  从以上奇石拍卖情况看到:
  一,基本是都是古石。
  二,价格理性。
  古代赏石,有着明确的文化定位,是中国艺术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代赏石,却游离于主流艺术品拍卖市场之外,这需要我们思考很多问题:
  一,疏理当代赏石的特点,找到文化的归属,建立当代赏石理论体系。
  二,建立赏石评估体系,实现与艺术拍卖市场对接。
  三,精典藏石走向高端市场,需要精英文化的配套,这有待于石界内外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
  松花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松花石人,荣幸地遇到了能为祖国绚烂文化,增添浓墨重彩的机遇,这是历史的承担。当松花石与中国现代赏石,真正融入主流艺术品之中时,美石就完成了生命的回归。   前行中的通化市观赏石协会
  吉林省通化市观赏石协会成立于2008年,现有会员115名。几年来,该协会以弘扬石文化为主线,以打造松花石品牌为重点,以开展各类活动为依托,以提高会员素质为中心,坚持“提升、同享、共荣、发展”的理念,协会的各项工作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松花石的收藏在通化市已成为主流,这一具有贵族血统的观赏石,是奇石苑中的一朵奇葩。近两年来。当地石友欣赏水平不断提高,并有相当一部分精品沉淀在当地,这与协会的努力密不可分。目前,全市共有松花奇石和松花石砚经营展馆及私家藏馆800余户,全年营业额突破亿元。
  协会举办的活动和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2008年,协会成功举办了通化市首届“迎奥运”松花石展交会,精品松花石的首次亮相,立即得到了大众的普遍关注和由衷喜爱;2009年,协会参与组织了长白山世界矿泉水节松花石博览会;2010年参与组织了吉林省松花石文化旅游节,通化市观赏石协会两次获得了优秀组织奖;2011年,在吉林省博物馆成功举办了通化市夏季松花石精品展……近年来,石友中有50余方松花石获得全国及省内金银大奖。
  协会积极倡导会员树立品牌意识和精品理念。目前,石友收藏的松花石中,绝品和极品达到上百方,精品松花石上千方。有很多松花石精品在《走遍中国》、《欢乐中国行》等主流媒体中亮相。
  协会的广大会员积极热爱公益事业,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在汶川大地震、抗洪救灾、扶贫救困及松花石文化的传播,宣传中,慷慨解囊,赞助捐款36人次,总计捐款达22万元。三年来,协会参与和组织松花石理论研讨会、松花石知识讲座10余次。在《中华奇石》、《宝藏》、《鉴石》等主流杂志上发表理论文章20余篇。
  协会会员队伍不断扩大,已成为关东文化产品交易市场、瑞璟松花石交易中心和大安松花石产业园区奇石经营和发展的骨干力量。在大力发展松花石产业的同时。通化市积极发展松花奇石、松花石工艺品等石产业。目前,已开发出了旅游纪念品、工艺品、饰品、摆件、保健品等五大类,1200种产品。其中,松花石手把件和饰品被省、市定为旅游推介纪念品。松花石产业已被市委,市政府纳入到“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并相继出台了各种扶持政策,松花石产业的春天已经到来。
  期待通化市观赏石协会抓住机遇,创新理念,全面提升,加速发展。在赏石之路上再续新篇。
其他文献
烂漫春花点点落满玉,红在先,黄在后,漸渐晕染,晕染……挑一个好日子,出落成现在美艳动人、莹润浓厚的姐妹花,带露含情,添香满目,撩起旁人欲望的心弦。  这是梦里一直相思的尤物,品赏也是拥有。  题名:【烂漫情怀】  石种: 金丝玉手镯  尺寸: 6.2cm(内径)
期刊
毛瑞璟,高级工程师,通化市人大代表,通化市观赏石协会名誉会长,吉林瑞璟松花石有限公司董事长。他酷爱松花石,十几年来致力于松花石文化产业的发展,于2008年自筹资金8600万元,成立了“吉林瑞璟松花石有限公司”,建起了全国最大的松花石博览馆——瑞璟松花石博览馆,馆藏松花石精品上千件,已成为长白山地区文化旅游的特色品牌,每年接待全国各地游客8万人次。  觅石、赏石、藏石已成为他最大的乐趣和幸福,他决心
期刊
[本刊讯](记者晁彩红)10月6日,由中国观赏石协会、衡阳市文化局、衡阳市奇石盆景文化创意园共同主办。湖南大成福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衡阳市大成赏石文化有限公司、衡阳市赏石盆景协会承办的“中国。衡阳首届国际(大成杯)寿石展暨衡阳市奇石盆景文化创意园开园典礼”,在衡阳市奇石盆景文化创意园隆重开幕,由衡阳市赏石盆景协会会长、衡阳市奇石盆景文化创意园法人代表刘炫伶代表主办、承办方致欢迎词。  衡阳市副市长
期刊
前言:  借6月16日郧阳奇石古玩城揭牌之机,笔者历十天完成郧县→十堰市区→房县→竹山→襄阳→汉中市区→宁强→勉县行程,从市场到江边到石友家庭藏馆,看石无数,却仍觉时间太短,不能尽兴(去年11月已有安康之行,所以此行便没再过安康)。  本刊从今年启动汉水流域奇石宣传以来,受到各方关注,此前多是石种介绍及展示,很多人希望知道汉水流域的奇石市场状况,因此有此一行,有此一文。介绍不及十之二三,更多内容需
期刊
收藏雅石的历史在台湾已有几十年了,在石界常讲一句话:收藏雅石的男人不会学坏。  乍看到此标题你也许会想,石友爱石头,可以,后面一句算了吧。夫妻相处一生,的确是很不容易的事,需要很大的包容心和度量,但是夫妻能找到共同的兴趣与爱好,琴瑟和谐,那可以说是一生修来的福分。夫妻的感情要融洽,要培养共同的兴趣,长相厮守一辈子,若不培养共同的兴趣,各自有各自的喜好,不交流不沟通,甚至是反对,二人之间的距离也只会
期刊
华丽组合风头强劲  每年一届的“3.18”展会对小品的精彩展示,使石家庄逐渐成为小品组合的集结地,也产生了强大的感召力。今年8月底的石家底展会,一如既往的小品赏玩主题,吸引了国内各地小品玩家携各自的精品组合亮相。  风头劲健的上海石友陈老二,凭借过硬的组合布局构思,在精品石评选中斩获三枚金奖。剩余的一件也荣获了银奖。此前,笔者在《中华奇石》杂志上也曾看到过陈老二创作《纪大烟袋》,并获知了其高价转让
期刊
记得2005年春节刚过,我又独自一人去南田捡图案石。当时是冬天,天亮是在6点半钟,我5点开车就到了南田,四周还是一片黑漆漆的,只有汽车的大灯照亮安静的海滩。而当时去往南田的大路还没修好,只有产业小路,杂草蔓生,车很难行走,附近也寂若无人,停车的地方一边是很高的山壁,另一边是一人高的杂草,那时天还没亮,只有海水不停拍打石头的声音。我坐在车里静静地等着天亮,此时不知怎么回事,心里总是感觉到毛毛的——人
期刊
奇石、艺石、雅石、宝石、玉石……二十多年前,台东兴起了一股“海岸石”的玩赏风潮,当时约分成两类,一类以现称玉石类的为主,如蓝玉髓、紫玉髓、白玉髓、总统石、年糕玉、心脏石、化石、各类碧玉等,以可加工成配饰为则,另一类则是以现称雅石类为主,如西瓜石、梅花玉、硬砂岩、赤白仔、图案石、黑石等,以原石直接摆饰欣赏为则。  当时第一个由石友组成的县级协会组织为台东县树石协会,其赏石以雅石类为主,后来该协会分离
期刊
又是一年枯水季,江水还没完全退去,泥沙松软,一不小心就有被湍急江水卷走的危险。秋老虎余温正劲,裸露的石头踩上去烫得脚生疼,但是伽新榮(云南保山芒宽乡人)已经出发。穿上救生衣、带点水,一湿水就粘在腿上的裤子干脆脱了吧——江中间的浅滩上一定留下了好石头。  捡了很多石头,也卖出去不少,可家里依然到处都是。周围兄弟姊妹们的石头经常没座子,既不好放,还影响卖价——进城,托熟人,拜师傅,伽新荣学会了配座。 
期刊
综论  佛说,一花一世界,一石一乾坤。想那广宇之上,天外有天,微物之内,核中有核,物质外扩内分,无穷又无尽。再想时光如梭,悄然流淌,了无踪迹,时间亘古延续,无始也无终。呔!这混沌世界,实在莫测高深。  或推,区区汉水一石,虽坚、至久,若宏论起来,也不过一浮尘、一瞬客耳!试问茫茫座标,而今她风韵何表,灵魂何归?  风韵,顾名思义,为风行之时韵。千里汉江,是楚风与汉韵的发源地。楚风从襄阳往北荡过去,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