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由北京市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主办,北京平谷区医院、北京平谷动物模拟医院协办的2011北京多镜联合模拟教学与临床应用研讨会,将于2011年08月26—28日在首都北京召开,该会将邀请国内外著名消化与腹部外科内镜医师讲解并演示最新的消化内镜、腹部外科内镜等的新技术、新方法,特别强调常规内镜技术的动物模拟培训和内外科多镜联合技术的基础与临床应用与演示,给您一种全新的理念,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北京市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主办,北京平谷区医院、北京平谷动物模拟医院协办的2011北京多镜联合模拟教学与临床应用研讨会,将于2011年08月26—28日在首都北京召开,该会将邀请国内外著名消化与腹部外科内镜医师讲解并演示最新的消化内镜、腹部外科内镜等的新技术、新方法,特别强调常规内镜技术的动物模拟培训和内外科多镜联合技术的基础与临床应用与演示,给您一种全新的理念,
其他文献
一、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NOTES)的起源NOTES是一种通过人体自然开口(口腔、肛门、阴道、尿道)将内镜送入人体天然管道,并穿越管壁到达胸、腹、盆腔内对器官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内镜外科学,其理念来自于外科领域对于微创向“无创”手术方向发展追求的结果”。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一项新兴的内镜治疗技术,目前广泛应用于消化遭息肉、早期癌和黏膜下肿瘤等的治疗。现回顾分析我院一年多来采用ESD治疗的胃肠道黏膜及黏膜下层病灶的临床资料,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
十二指肠隆起性病变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常规内镜结合病理活检大多能明确诊断十二指肠黏膜层隆起病变,但对于黏膜下隆起病变,因表面黏膜大多正常,病变位于黏膜下,普通活检难以取到病变组织,给诊断带来困难.
贲门失弛缓症是临床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问歇性吞咽困难、胸骨后或剑突下疼痛以及食物反流等。目前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内镜下扩张、肉毒杆菌毒素局部注射、外科手术治疗等,但上述方法存在复发率高、疗效差、创伤大等缺点,不易为患者及医务人员所接受,因此迫切需要设计一种新的治疗方法,以达到长期的治疗效果,并降低手术复发率。本研究采用一种新型表面覆膜的金属可回收支架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烟酸缺乏症又称糙皮病、癞皮病或倍拉格病(Pellagra),是由于体内缺乏烟酸类维生素而出现以皮疹、消化及神经系统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临床可有皮炎、舌炎、肠炎、精神异常和周围神经炎等表现。我院诊治肠结核合并烟酸缺乏症1例,报道如下。
患者男,42岁.因反复柏油样便4年发作10 d入院.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呕血、柏油样便,伴心慌、汗出,外院行胃镜、结肠镜检查未发现出血灶,予抑酸、补液、输血等治疗痊愈出院.10 d前上述症状发作,解柏油样便3~4次/d,呕吐咖啡样物量约80 ml,伴心慌、汗出、乏力.患者否认有家族遗传病史.
1950年英国胸外科学医生Norman Barrett首先描述报道了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BE已在美国等西方国家逐渐被认识,并被认为是食管腺癌发生中的重要危险因素。食管腺癌的发生率正呈快速上升趋势,在西方国家这种上升具有普遍性,而在我国随着消化内镜在临床的普及应用,BE的检出率也在上升。但我国BE相关研究起步较晚,缺乏系统规范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胆道结石是一种较常见的疾病,绝大多数患者通过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及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取石成功。但对于肝内胆管结石、胆总管巨大结石,单纯行ERCP及EST取石难以成功。2004年8月至2009年11月间我科有7例患者因胆总管巨大结石行ERCP及EST难以取石,后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术(PTBD)、探条扩张、胆道镜下液电碎石,再通过胆道镜及十二指肠镜联合取石,均
手术治疗向来都是一把“双刃剑”,即在解除疾病的同时,也给机体带来创伤。瘢痕和创伤,在外科发展的百余年历史中被认为是手术的必然产物,而且为了获得充分的术野显露,大手术就必须采用较大手术的切口,损伤也较大,故有“大医生,大切口”的说法。直到20世纪80年代,腹腔镜微创外科技术的兴起,使人们逐渐意识到经过腹壁的小切口同样能够施行腹部常规手术,
胆汁瘤(biloma)是指胆汁在胆管以外形成囊状或柱状聚积,在B超、CT、MRI等影像上表现为肝内或肝包膜下囊性占位。临床上非常少见,主要见于肝穿刺、肝肿瘤无水酒精注射、肝癌动脉插管栓塞化疗、肝移植等肝胆手术,也有自发性胆汁瘤,后者更罕见。单纯的胆汁瘤,预后较好,但合并感染后,临床处理非常困难,预后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