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根据原州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出坚持城乡一体化的财税政策导向,促进城乡的均衡发展;进一步完善政府财政支农政策;按“公共财政”要求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同时建立债务消除和控制机制,防范和化解原州区经济发展中的财政风险。
关键词:原州区;财税政策;支农;产业结构调整;财政风险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县域经济在原州区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原州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它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财税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手段,应在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十分重要的导向功能和作用。
一、坚持城乡一体化的财税政策导向,促进城乡的均衡发展
1.彻底改变“城乡分治,一国两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恢复农民的国民待遇。废除分配政策的城市倾向和国有工业倾向,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在农村的教育、卫生、电力、公路、水利和邮电通讯等方面实行城乡同等待遇,一体化管理。另外,国家应该从主要来自工业税收的财政中拿出一部分来作为弥补工农业交换中给农民造成的潜在损失。
2.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和现代税制的要求,逐步统一城乡税制。应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和现代税制的要求,理顺农村的租、税、费和集资的相互关系,使之分流归位。按此思路应逐步减少、以至完全取消专门对农民设置的税制体系,使农民作为纳税人取得与其他社会成员平等的纳税地位,逐步统一城乡税制。
3.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民福利水平。从原州区实际出发,坚持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导向,坚持分阶段、逐步完善的原则,坚持地区差异原则,加大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优先解决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与统一市场、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最终达到“一体化”。为此,一要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二要积极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要将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互助合作医疗制度作为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重点,完善其他形式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条件成熟的农村地区,可以鼓励农民参加商业医疗保险。三要坚持家庭养老保障与社会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逐步提高社会化养老的程度。
二、统筹运用财税政策促进原州区经济协调发展
利用财政投资,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原州区山区大多交通通讯不便,信息闭塞,基础设施落后。投资环境差,原始积累少。财政一要投入必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加快公共基础设施的步伐,优化原州区招商引资、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但这部分的建设一定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二要支持、引导各地以市场为导向,扬长避短,在经济发展中确定自己的主导产业,充分发挥本地区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上的比较优势,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点和优势的区域经济。
三、进一步完善政府财政支农政策
1.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支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支持社会化服务体系及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推进农业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强农业内部积累能力;积极支持农业结构调整;支持小城镇建设,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
2.调整农产品补贴政策,改变农产品补贴环节。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放开粮食收购市场,把通过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改为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切实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
3.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国际、国内开展农业保险的实践经验表明,农业保险具有准公共物品的性质,如果完全实行商业化经营模式,必然导致市场失灵。指望商业保险公司为农业提供较全面的风险保障是不现实的,但建立一个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办、政府经营的政策性保险体系,运行监督成本又高。因此,应以建立政府主导下的、政府与商业保险公司混合经营模式作为我国农业保险的主导形式。
4.整合财政支农投入,完善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当前应对由不同渠道管理的农业项目和资金加强统筹协调和统一安排,防止项目重复投资或投资过于分散,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其次,建立规范、公开、民主的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制度,包括项目的立项、选择、实施、竣工、后续管理等整个资金运行全过程管理的规范化。
四、按“公共財政”要求支持产业结构调整
要把产业建设作为原州区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着力抓好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按照“规模调大,结构调优,效益调高”的要求,做大做强支柱产业,促进企业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
1.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任务,以培育龙头企业为着力点,以农副产品资源优势为依托,通过“公司 农户”、“公司 合作社 农户”等多种形式,创新农业生产和经营机制,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逐步使农业产业走向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
2.大力推进工业化。一要积极支持和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向园区聚集,加快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提升产业竞争力。二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培育壮大特色产业。要以市场为导向,依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资源和产业基础,选择具有特色的优势项目和产业,努力培育和形成一批特色产业群。重点扶持和开发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
3.增加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的财政投入,推动工业优化与升级。如财政可运用中小企业担保准备金、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补助资金,技术改造贴息政策,实现产业升级改造。推进县乡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存量资产,加大国有资本向优势企业集中的工作力度。
此外,要按公共财政要求,转变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加大社会保障投入,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为结构调整和职工下岗转业提供社会保障。
五、建立债务消除和控制机制,防范和化解原州区经济发展中的财政风险
对各级乡镇包括村级债务,要按照摸清情况、分类核实,区别对待、消还并举,各级共担、逐年化解的思路,建立债务消除和控制机制。首先,全面登记,弄清各级各项债务的类别、数量、举债原因。其次,根据债务性质,明确债务主体、分清举债责任,本着谁借谁还,谁的责任谁承担的原则,制订偿债政策并实施偿债。各级政府都要制定偿债计划和设立偿债专项资金。实行多种方式偿债,如财政支出、土地或其他资产抵债、资源开发权抵债、债转股、以债权抵债等。同时,将还债减负、化解社会经济矛盾与经济增长一样当作领导干部的考核指标,杜绝“新官不理旧债”现象,防止债务和社会矛盾累积。
关键词:原州区;财税政策;支农;产业结构调整;财政风险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县域经济在原州区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原州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它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财税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手段,应在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十分重要的导向功能和作用。
一、坚持城乡一体化的财税政策导向,促进城乡的均衡发展
1.彻底改变“城乡分治,一国两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恢复农民的国民待遇。废除分配政策的城市倾向和国有工业倾向,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在农村的教育、卫生、电力、公路、水利和邮电通讯等方面实行城乡同等待遇,一体化管理。另外,国家应该从主要来自工业税收的财政中拿出一部分来作为弥补工农业交换中给农民造成的潜在损失。
2.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和现代税制的要求,逐步统一城乡税制。应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和现代税制的要求,理顺农村的租、税、费和集资的相互关系,使之分流归位。按此思路应逐步减少、以至完全取消专门对农民设置的税制体系,使农民作为纳税人取得与其他社会成员平等的纳税地位,逐步统一城乡税制。
3.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民福利水平。从原州区实际出发,坚持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导向,坚持分阶段、逐步完善的原则,坚持地区差异原则,加大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优先解决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与统一市场、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最终达到“一体化”。为此,一要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二要积极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要将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互助合作医疗制度作为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重点,完善其他形式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条件成熟的农村地区,可以鼓励农民参加商业医疗保险。三要坚持家庭养老保障与社会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逐步提高社会化养老的程度。
二、统筹运用财税政策促进原州区经济协调发展
利用财政投资,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原州区山区大多交通通讯不便,信息闭塞,基础设施落后。投资环境差,原始积累少。财政一要投入必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加快公共基础设施的步伐,优化原州区招商引资、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但这部分的建设一定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二要支持、引导各地以市场为导向,扬长避短,在经济发展中确定自己的主导产业,充分发挥本地区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上的比较优势,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点和优势的区域经济。
三、进一步完善政府财政支农政策
1.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支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支持社会化服务体系及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推进农业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强农业内部积累能力;积极支持农业结构调整;支持小城镇建设,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
2.调整农产品补贴政策,改变农产品补贴环节。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放开粮食收购市场,把通过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改为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切实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
3.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国际、国内开展农业保险的实践经验表明,农业保险具有准公共物品的性质,如果完全实行商业化经营模式,必然导致市场失灵。指望商业保险公司为农业提供较全面的风险保障是不现实的,但建立一个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办、政府经营的政策性保险体系,运行监督成本又高。因此,应以建立政府主导下的、政府与商业保险公司混合经营模式作为我国农业保险的主导形式。
4.整合财政支农投入,完善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当前应对由不同渠道管理的农业项目和资金加强统筹协调和统一安排,防止项目重复投资或投资过于分散,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其次,建立规范、公开、民主的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制度,包括项目的立项、选择、实施、竣工、后续管理等整个资金运行全过程管理的规范化。
四、按“公共財政”要求支持产业结构调整
要把产业建设作为原州区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着力抓好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按照“规模调大,结构调优,效益调高”的要求,做大做强支柱产业,促进企业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
1.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任务,以培育龙头企业为着力点,以农副产品资源优势为依托,通过“公司 农户”、“公司 合作社 农户”等多种形式,创新农业生产和经营机制,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逐步使农业产业走向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
2.大力推进工业化。一要积极支持和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向园区聚集,加快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提升产业竞争力。二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培育壮大特色产业。要以市场为导向,依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资源和产业基础,选择具有特色的优势项目和产业,努力培育和形成一批特色产业群。重点扶持和开发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
3.增加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的财政投入,推动工业优化与升级。如财政可运用中小企业担保准备金、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补助资金,技术改造贴息政策,实现产业升级改造。推进县乡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存量资产,加大国有资本向优势企业集中的工作力度。
此外,要按公共财政要求,转变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加大社会保障投入,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为结构调整和职工下岗转业提供社会保障。
五、建立债务消除和控制机制,防范和化解原州区经济发展中的财政风险
对各级乡镇包括村级债务,要按照摸清情况、分类核实,区别对待、消还并举,各级共担、逐年化解的思路,建立债务消除和控制机制。首先,全面登记,弄清各级各项债务的类别、数量、举债原因。其次,根据债务性质,明确债务主体、分清举债责任,本着谁借谁还,谁的责任谁承担的原则,制订偿债政策并实施偿债。各级政府都要制定偿债计划和设立偿债专项资金。实行多种方式偿债,如财政支出、土地或其他资产抵债、资源开发权抵债、债转股、以债权抵债等。同时,将还债减负、化解社会经济矛盾与经济增长一样当作领导干部的考核指标,杜绝“新官不理旧债”现象,防止债务和社会矛盾累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