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进阶”的物理概念教学

来源 :中学理科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i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学习进阶”为理论依据,遵循学生的思维发展路径,制定“学习进阶”的起点、终点和节点,围绕学科核心概念建构物理概念。以“超重与失重”为例展示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加速度”概念的深化学习,进一步掌握学科核心概念“运动和相互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以此出发探讨中学物理概念教学。
  关键词:学习进阶;概念教学;超重与失重
  引言
  教育部在2018年1月份公布了高中课程标准(2017版),这意味着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标准改革的正式实施。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在物理教学领域,整合与发展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法。通过整合建构物理学科的概念体系,通过发展使学生随着学习进阶实现学科素养的进阶发展[ 1 ]。
  1 学习进阶理论描述
  从1980年起,人们在研究概念转变时,尝试将时间拉长,并对概念转变的模式整合,从而建构概念认知模型,这就是学习进阶研究的内容。学习进阶理论在美国教育界最先兴起,2012年,美国发布的《K-12科学教育框架:实践、通用概念及核心概念》使用“学习进阶”制定学生在各学段的学习目标。学习进阶是学生学习或者探究知识时,其思维方式的连续不断精致化发展的路径描述。学习进阶在围绕“核心概念”建构时,刻画学生不同层级的知识和能力,在深入探究的学习中实现学科素养的发展。学习进阶有以下的水平层级,不同的层级代表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掌握程度:(1)低锚点,进阶的起点,即学生学习的前概念;(2)高锚点,进阶的终点,即学生要掌握的科学概念;(3)进阶节点,学生在达到进阶终点前的重要理解步骤[ 2 ]。
  “学习进阶”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的教围绕学生的学进行,通过测试学生所处的进阶节点来调整教学方式和策略,这样的教学策略是高效的。
  2 围绕学科核心概念建构物理概念
  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抽象概括称为科学概念,是学生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概念分为4个层次,按思维水平层级从高到低依次为层次1“学科核心概念”、层次2“主题核心概念”、层次3“重要概念”、层次4“基础概念”,层次3“重要概念”又分为两个亚层次,“基本概念”和“关系概念”[ 3 ]。
  学科的核心概念是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在“学习进阶”理论中,应围绕学科核心概念建构物理概念,这样的学习逻辑严密成系统,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建立学科体系。
  下面以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中“必修1”里的“相互作用与运动定律”主题下的“超重与失重”为例,谈谈基于“学习进阶”的物理概念教学。
  3 以“超重与失重”为例的“学习进阶”教学
  在利用“学习进阶”理论进行教学时,学生是否按照进阶假设进行学习的验证可通过测试和访谈来进行。
  3.1 概念的界定
  在“超重与失重”学习中,所要围绕的学科核心概念为“运动与相互作用”,这个学科核心概念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即有力学领域,也有电磁学领域等。在层次1下的层次2主题核心概念为“力与运动的关系”,这是层次3基本概念“加速度”与“力”关联的建构。在“超重与失重”教学中,通过对概念之间的关联,提高学生对基本概念“加速度”和主题核心概念“力與运动”的理解水平,从而更深入掌握学科核心概念“运动与相互作用”。
  在概念关联建构中,属于层次4“基础概念”,即影响建构的知识要素有质点、位置、参考系、时间、时刻、标量和矢量等。
  3.2 “学习进阶”的终点
  “超重与失重”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内容要求中的1.2.3的描述为“通过实验,探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物体受力、物体质量的关系。理解牛顿运动定律,能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新课标强调了建模的重要性,在“超重与失重”中,通过建模使学生更深入理解和掌握“加速度”这个基本概念。
  在“超重与失重”中,学生通过建构模型加深对“加速度”这个科学概念的理解,如果没有引入加速度的概念,就无法定量描述机械运动和相互作用之间的关系,无法解释相关物理现象。要建构的模型为:物体在竖直运动中,当加速度向上时,物体的视重(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大于重力,产生超重现象,当加速度向下时,物体的视重小于重力,产生失重现象,当物体的加速度正好等于重力加速度时,视重为零,称为完全失重。
  3.3 “学习进阶”的起点
  在学习“超重与失重”前,通过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可以知道,学生有以下的前概念,也就是“学习进阶”的起点如下:
  (1)学生已学过“重力”和“弹力”的概念,经历质点运动的建构过程,对“机械运动”和“相互作用”概念有了一定层次的掌握。
  (2)学生已学过牛顿三大定律,理解加速度和受力、质量之间的关系。
  (3)学生混淆视重与实重之间的关系,有认为超重和失重就是物体自重增加和减少的错误观念。
  (4)学生可能会把超重、失重与运动方向即速度方向联系起来。
  在教学之前,可对学生进行一个前测,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而更有效地进行教学。
  3.4 “学习进阶”的节点
  在“超重与失重”的教学建模中,应按学生的思维发展进行建模,让学生亲身体验建模过程。在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中,有几个关键的理解步骤,也就是“学习进阶”的节点,教师应清晰认识到这几个节点,引导学生的思维路径顺利走到最后的终点。学生在参与建模的过程中,可以真正使知识内化。
  3.4.1 节点一:超重与失重不是物体自重的改变
  在这里,可以设置如下情境:
  情境1:把纸带对折挂上钩码,只用一只手能否把纸带拉断?   情境2:把一条橡皮筋套在手指上,挂上钩码,上下运动,感受手指的受力。
  情境3:在体重计上站起、下蹲,观察示数变化。
  在情境1中,大部分学生基于前概念建立起拉力等于重力的模型,如图1所示,会回答一只手是不能拉断纸带的。这时通过实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原有知识不能解释实验现象时,必须修改模型。
  在情境2和情境3中,学生同样会建构如图1的模型,通过手指受力感受钩码所受的拉力的改变和观察体重计示数的变化,给学生提供定性直觉理解的机会,这是一种类比架桥的策略。
  通过实验和引导,学生建构起如下模型:物体自重不变,在向上或向下运动过程中,拉力或支持力会产生变化,引起超重或失重。
  3.4.2 节点二:超重和失重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即速度方向无关。
  进一步分析情境3,观察体重计的示数变化。
  教师提问,在什么情况下会引起超重或失重?大部分学生会把超重和失重与物体运动方向,即下蹲或站起联系起来。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回答问题时将会互相冲突,有些人回答下蹲示数变大超重,站起示数变小失重,有些人回答下蹲示数变小失重,站起示數变大超重等等。学生会建构如图2的物理模型:
  最后,学生通过认知冲突了解到,超重和失重与运动方向,即速度方向无关。以上的模型建构存在问题,必须修改。很显然,用速度方向无法解释超重和失重。
  3.4.3 节点三:超重和失重的产生条件为物体在竖直方向上运动的加速度a的改变。
  引入影响因素加速度a应非常慎重,应按照学生的思维路径引导引入。教师可设置如下情境:
  情境4:坐电梯的时候,电梯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感受超重和失重。
  在情境4中,教师用拉力传感器提升下降重物模拟坐电梯。如图3所示:
  学生通过传感器产生的图象,发现了超重和失重的产生条件为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的加速度a。并引入牛顿第二定律,最后建构了科学模型(图4)。
  通过对“超重与失重”的学习,学生对基本概念“加速度”有了更进一步的掌握。通过解释“超重和失重”现象,对“加速度”概念的意义进行了进一步的建构,促进了“加速度”概念内涵的深化和外延的拓展,并对“力”和“加速度”这两个概念的关联做了进一步的建构。从而使学生更深入掌握主题核心概念“力与运动”和学科核心概念“运动和相互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学科素养,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4 反思和建议
  在实际教学中,有如下的教学建议:(1)为确定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必要要求学生进行定型推理和口头解释,阐明自己的观点;(2)某些概念的理解和突破难以用口授的教学方式来解决,在关键节点上,必须在设定的情境中,以多次质疑的方式来解决;(3)学生应参与到概念定型模型的建构中来。
  通过课例可以看出,利用“学习进阶”理论进行概念教学,能顺应学生的思维发展,对建构物理模型,掌握学科核心概念,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有较大的作用,从而达到了物理学科的教学目的。
  在物理教学中,应从课标和书本内容中提取所要教授的“重要概念”,并围绕“学科核心概念”进行教学。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分析“学习进阶”的起点、节点和终点,从而使学生的认知沿思维路径展开,建构科学模型。
  参考文献:
  [1]郭玉英,姚建欣,张静.整合与发展——科学课程中概念体系的建构及其学习进阶[J].课程.教材.教法,2013,33(2):44-49.
  [2]陈小红,罗琬华.构建物理概念习得的学习进阶[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4,43(8):8-11.
  [3]张玉峰,郭玉英.科学概念层次分析:价值、变量与模型[J].物理教师,2015,36(11):2-10.
其他文献
摘 要: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完善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样,既给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尊重了每个学生的个性思维,又为学生创设了合作平台,避免了少数优生的意见替代大多数学生的想法,让学生人人参与、人人思考、会独立思考、合作学习。本文以探究铁及其
摘 要: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环节,一次好的导入能让学生从课间10分钟迅速收心回来,进入高效的学习状态。本文引用教学实例,探讨如何进行课堂导入。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开个好头;新课导入  印象中经常会有老师用:“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上的内容是……”来引课,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觉得化学课堂千篇一律,枯燥无味,从而对接下来的学习失去兴趣。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所说的:“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
摘 要:本文以“内环境稳态”的科学史为主线,整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开展任务式学习,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自主建构概念,提高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科学史;核心素养;内环境稳态;教学实践  1 教学设计理念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倡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既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要让学生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
摘 要:案例教学是机器人校本课程教学的重要手段,因此,设计合适的教学案例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目标。以乐高积木机器人搭建与编程教学为例,教学案例的设计可遵循简单易懂基础性原则、贴近生活趣味性原则、实践操作体验性原则、任务驱动开放性原则、整体规划系统性原则等。  关键词:机器人校本课程;乐高积木;教学案例;设计原则  青少年机器人活动是中小学实施科学课、技术课、综合实践课教学的良好载体。目前,中
摘 要:信息技术与网络平台的发展,实现了资源共享的同时也使交流与沟通更加便利。本文利用信息技术对物理教学的作用,并以“力的平衡”新课教学为例,探讨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深度融合的实践应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互动;力的平衡  2017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出我们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理解物理学的本质,整体认识自然界。形成科学思维习惯,增强科学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
摘 要:基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趋势—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与教学》的背景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落实生命观念、结构域功能观成为了重要的导向。核心素养对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及社会需要有着决定性的意义。生命观念、结构与功能观是生物学科中体现的核心素养不可或缺部分,也是生物学科教学中凸出并落实的着力点和着眼点。  关键词:核心素养;生命观念;结构与
摘 要: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继承与发展,体现了物理学科文化层面的教学,以物理知识为载体,超越对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科学思维,形成物理观念。本文以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教学为例,浅谈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以及科学态度与责任的落实。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科学态度  2014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
摘 要:VB程序设计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它是中等职业学校程序设计语言类首选课程,如何解决语言类课程枯燥、课堂气氛不佳的问题,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一直是广大计算机教师需攻克的课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与理论思考,阐述了提升中职校VB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VB;有效性;案例教学法;做中学;做中教  VB是Visual Basic的简称,VB程序设计语言是由美国微软公司开发的一门面向对象的
摘 要:理解和掌握物理規律的本质是物理学习的中心任务,又是物理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避免简单粗暴地给出结论,而是要想方设法使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本质,就要引导学生从形形色色的联系中,排除各种非本质的联系,把规律的本质暴露出来,透过表面现象,掌握它的本质。  关键词:物理规律;教学;建议
摘 要:本文尝试以大葱(长葱白品种)为实验材料,探讨其作为观察叶绿体、线粒体材料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大葱的葱叶可用于观察叶绿体,鳞茎的鳞片叶可用于线粒体观察,且具有实验材料供应充足、撕取表皮操作难度低、观察效果好等优点。因此大葱也是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理想材料。  关键词:大葱;叶绿体;线粒体;健那绿  “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是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三章第二节中设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