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生成 静候花开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suowei2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中时常会出现与教师预设不一致的“生成”。生成,还原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想法,说明他们正以自己的方式在成长。学生的发展,应基于他们的“已知”“已有”,在教师的引领而不是控制下,以他们各自丰富多彩的路径与姿态,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这一过程与目标,都应当是开放的,教师只需要把握“意外”,解放课堂。
  [关键词]生成;倾听;交流;质疑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1-0006-02
  “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之中创造的。”钟启泉教授如是说。课堂教学始终充满着不确定的“变数”,它就像一些要破土而出的种子,需要教师机敏地发现、及时地甄别、用心地培植,使它结出甜美的“果实”。
  课堂教学中,时常会出现与教师预设不一致的“生成”。毋庸置疑,教师设计的课堂提问或任务,是有预设答案的,而学生所想的往往并非教师所想。
  学生的数学学习,基于各自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正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指出的:学生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由此可见,学生的差异性和个体特殊性客观存在,他们出现各种想法是正常的。因此,学生学习的进程并不会简单地按教师的意愿发展,从学生学的角度看,一切都不意外。也就是说,这些教师眼中的意外,在学生的眼中并不是意外。课,不仅是因为教师的不同而不同,更因为学生的不同而不同。课,是为学生上的,因生而异,因班而异。
  【课中实景】教学内容:两位数乘两位数
  出示练习题:用2、3、4、5这四个数字组成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使积最大且积的末尾有0。
  ( )×( )=( )
  (学生先根据“积的末尾有0”列出了4道算式:32×45、42×35、24×35、34×25;接着选出积较大的两道算式“32×45”“42×35”;最后是比较积的大小。)
  生1:可以列竖式比较。
  师:请大家试一试。
  生2:32×45=1440,42×35=1470,所以积最大且积的末尾有0的算式是42×35=1470。
  (至此,这道题所预设的教学意图已基本实现。然而,课堂并不因我的预设而戛然而止。)
  生3:“32×45”“42×35”这两题的乘数很像,我以前在书上看过好像有什么方法可以直接比较积的大小,但我想不起来了。
  (其他学生看着生3,眼里透着求知、渴望的眼神。)
  (这一突如其来的问题打乱了我原本的课堂计划,但我敏锐地感觉到,学生的问题正是可遇而不求可的“生成”。于是,我果断放下预设,把“球”巧妙地抛给了学生。)
  师:咱们一块想想,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更快、更简便地比较积的大小。
  (全班鸦雀无声。)
  师:32×45=32×(42 3),42×35=42×(32 3),42×32相互抵消,32×3<42×3,所以42×35的积比较大。
  (显然,结合乘法分配律,问题迎刃而解,可学生还没有学习乘法分配律。)
  生4:我们在小组讨论后发现了一个规律,32×45和42×35比较,42和35相差7,45和32相差13,即乘数的差越小,积就越大。
  生5:就像我们书上学过的两道题“24×26”“25×25”,25和25的差是0,它们的积反而大。
  生6:两个乘数的差越小,积就越大。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没有学生有异议)
  生7:如果比较10×10和2×10……
  师:10和10的差是0呀!
  生8:两个乘数的和要相同!10 10=20,而2 10=12。
  生9:对!之前的“32 45”和“42 35”都等于77,而“24 26”和“25 25”也都等于50。
  师:听懂生8和生9的意思了吗?谁能来再说一说。
  生10:两个乘数的和要相同。也就是说,当两个乘数的和一定时,它们的差越小,积就越大。
  师:对!两个乘数的和要一定,这是不可或缺的前提,我们在进行数学表达时一定要严谨。
  【课后再思】
  一、倾听:生成之前提
  成尚荣先生在《倾听,教育的另一种言说》一文中这样说:“倾听很简单,就是静静地、耐心地、认真地听,不急不躁,不打断,不忙于下结论性判断。因为这是一种方式,所以它不能当作教学的一个环节;因为是方式,所以它是弥散的、渗透的,运用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始终伴随着倾听,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过程就是倾听和探究的过程。”
  充满智慧的倾听,表现为教师把自己的倾听与对学生的要求融为一体。课堂上常见的是,当学生的发言与教师的想法不一致时,教师会强行打断学生的发言,以“引导”的名义把学生的思维拉入自己预设的轨道之中。同样的,学生也很少倾听同学的发言。倾听,自然不是教师的“需要”,而教育,是从倾听开始的。
  孔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教师面对学生的意外表现,要讷于言,即说话要慢,不急着评价;要敏于行,即行动要快。教师要坚持倾听,让学生充分表达他们的想法。如教学中一个学生说出他们小组发现的规律时,教师以问题驱动:“你们听明白他們小组的发言了吗?”“有不同意见吗?”“你们听懂了吗?谁能来再说一说?”这样,“倾听”保持着适度的张力,实现了“要我听”与“我要听”的统一。
  “意外”发生了,教师既要专注地倾听学生的发言,更要组织学生倾听同伴的发言,品味同伴的见解,使学生具有一双“倾听”的耳朵,能倾心、倾力、倾情的“听”。
  二、交流:生成之关键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按照建构主义观点,小学数学教学是师生双方交互作用的过程。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组成“学习共同体”,共同体中的各成员需积极“捕捉”别人的想法,在互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因此,在充分的独立学习和思考之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有丰富的、多向的交流互动,共同探究新知,开拓思路,共享认识成果,体验交往情趣。
  教学,“师生共舞”,教师,不仅帮助学生学习知识,而且在师生互动、互助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和谐发展; “蹲下身来”,教师与学生对话,就会发现学生也有“伟大”之处。
  当然,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发言的学生与全班学生的交流。如教学中一个学生提出:“‘32×45’‘42×35’这两题的乘数很像,我以前在书上看过好像有什么方法可以直接比较积的大小,但我想不起来了。”教师没有直接回应,而是巧妙地把“球”传给其他学生:“咱们一块想想,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更快、更简便地比较积的大小。”这样,一个学生的发言在其他学生的心中激起了思维的涟漪,学生的言语变成了对话的重要资源。汲取这些言语的合理之处,同时对其中的不当之处给予宽容,学生的头脑就会被慢慢激活。
  知识,在交流中实现增值;思维,在交流中实现碰撞;情感,在交流中实现交融。
  三、质疑:生成之核心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有指导的再创造的过程。”我们提倡思想的开放性和创造性,课堂要成为学生自由表达思想、放飞心灵的舞台。
  课堂,应随时允许被学生的质疑打断。质疑正是学生全身心投入、积极思考的一种效果表现,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对话的外在表征之一 。在学生提出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之后,其他学生很自然地被卷入思考、讨论甚至争辩之中。这时,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心理,让学生畅所欲言。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要积极思考学生的问题,尽可能做出较为妥帖的回应。在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之后,教师要亮出自己的想法,以其中一员的身份与学生平等地进行交流、沟通。这样,学生的智慧将渐渐被开启,思维将走向教育的“明亮那方”。
  (责编 金 铃)
其他文献
四川联合大学党委统战部贯彻全国及省、市统战工作会议精神以来,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采取切实措施,协助民主党派加强组织建设,考察、推荐一批优秀中青年知识分子加入民主党派
有闲人群正在形成,他们告别了劳动,靠食红利为生。他们以纵情地玩出水平引人注目。这个现象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吗?回答是否定的,因为他们的存在有其脆弱性。
一、县级统战部门较早受到市场机制的挑战,抓住机遇就会柳暗花明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农村,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投入商品生产,市场机制首先在县域内活跃。经过10多年的改革
当一些同行慨叹教师这行当待遇菲薄丽千方百计跳槽时,他依旧心系教坛,默默耕耘;当不少同龄人醉心“方城”、沉迷夜总会时,他却在斗室挑灯夜读,勤奋笔耕。他就是简阳市政协常
我小学时候读过的小说,几乎都与我国的抗日战争有关。《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野火春风斗古城》……差不多都要被我翻烂了。但这些书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倒不是书中
本月,《电子&电脑》评测室收到了TCL送测的锐翔7020C家用电脑产品.针对暑促热潮,TCL推出了5999买锐翔7020C电脑.赠送彩色喷墨打印机的活动。准备购买电脑的朋友们是不是已经挑花眼
全球移动信息系统概要1994年美军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提出了全球移动信息系统(GloMo)计划,以满足国防对快速展开和可靠的信息系统的需求,并研究和验证支持这一需求的各
重庆大学民主党派成员年龄老化严重,现有268名成员的平均年龄为57.6岁,退休人员比例超过48%。预计,按现有老化趋势,到2000年,在职民主党派成员将只剩下40人……怎么办?
[摘 要]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生命灵性的学科。灵性动感的课堂,能彰显语文教学的本色。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灵性的对话,引导学生倾听、感悟、质疑,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和文本、作者、教师、同伴对话,感受课堂的魅力,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动感课堂;对话;倾听;感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