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书法线条训练

来源 :甘肃教育督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nlu04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法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艺术,仅从理论上有所认识是远远不够的,最终必须落实到书写,只有在操作的过程当中才能表达它所包涵的技巧内容,这也是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学生对线条有初步认识之后,即可转入线条的训练。
  任何一根线条的完成,需要经历起笔、行笔、收笔的技巧过程。前贤有“逆入、涩行、紧收”的论述。意思是说用笔要做到圆润、含蓄、生涩、不打滑,也就是通过用笔要拉出一根高质量的线条。其实一根线条的完成,用笔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主要集中在起和收,而中段相对于两端则要求中锋行笔。清刘熙载云,“中锋取质,侧锋取妍”。就是说通过中锋用笔要充分表达线条的立体感及力度感。而侧锋主要是为了表达具体的线条形状。如“逆入”线条是圆润的;“切入”线条是方的;“顺入”线条是尖的。由于手指手腕的动作有微妙的变化,也就造成了不同形状的圆,不同形状的方及不同形状的尖。技法理论把它称之为丰富的用笔方向。总之线条的“形状不同”,其用笔的“技巧”肯定不同,“线形”越单一,越雷同,那么“匠气”就越重。
  用笔的基本技巧是“提、按、钝、挫”,我们通过软性的毛笔和“硬笔”进行比较,发现硬笔只能做平面运动,拉出的线从头到尾是一样的粗细,所以它是二维空间运动。而毛笔则不同,它不但能平面运动,还可以“立体”运动,这样就在平面运动的基础上多了一维,构成了三维立体运动关系。通过毛笔的表现,粗的线条肯定是“铺毫”所致,细的线条需要用“锋”来表达,钝笔则表现线条尽头处的暂时停顿,紧接着便是墨痕方向的改变,这个用笔动作便是所谓的“挫”,“挫笔”具有“指向性”。毛笔通过“提、按、钝、挫”的用笔过程,能表现出书法千变万化的线条,这就是书法艺术的魅力所在。
  唐代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书谱》中把书法技法归纳为四类,即“执、使、转、用”。并做了延伸,“执谓深浅长短之类是也;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谓钩、环、盘、迂之类是也;用谓点画向背之类是也。”其中把执笔列为第一位,就是说写好字的关键在于“指法”和“腕法”的运用。只有充分的运用手指手腕的“生理”弹性,才能拉出具有视觉的“弹性”线条。前人对执笔的诠释众说纷纭,到底谁对谁错,没有绝对的定法,但有定则。苏东坡说“执笔无定法,要使舒而宽”,执笔要舒服且宽松,以舒适为原则。执笔方法以五指执笔法和三指执笔法较为常见。无论怎样,只有指腕相互配合协调,运用熟练恰当,掌握轻重缓急,才能拉出具有力度感的线条。线条的完成其实与生理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如,纵向的线容易发挥指法的作用,横向的线则合乎手腕的运动,所以纵向的线多用指法,横向的线则需要腕法完成。只有指法和腕法的完美协调统一,用笔运用自如,才算正确的掌握了用笔技巧。
  值得注意的是,进入书法殿堂的基础条件是正确的“执笔”,关键是“指法”“腕法”的正确运用。作为一个教师,应当对此高度重视,必须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训练,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用笔动作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一根线条的实际效果。松弛软弱的线条不可能具备弹性和张力,写出的字就不可能有神采,更不可能达其情性,形其哀乐。
  线条的练习应采取由简到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具体的训练则必须依附于法帖。
  1.简单线条的练习。(以秦?李斯《峄山碑》为范本)
  此帖用笔极为简单,线条的特点类似于今天的硬笔书
  写,是一种平面的运动,没有提按,线条单一,粗细
  均匀,基本采取用“锋”书写的技巧,线条两端圆润
  含蓄,特点是用线纤细且力量感较强,史称“铁线篆”,“玉筋篆”。
  2.提按动作的练习。(以清?吴让之《吴均帖》为范本)此贴中的线条从头至尾粗细不一,说明作者在运笔过程中运用了提和按的用笔手段,线条是一种立体运动的过程,比起《峄山碑》的线条显然丰富了其内涵,也增加了线条的节奏。这种线条的练习要持续比较长的时间,它相对于光滑的线的难度要大,这也正是毛笔需要表达的东西。
  3.粗细不同线条的练习(以隶书《曹全碑》为范本)线条的粗细不同就是用锋与铺毫的不同。这样练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懂得通过用笔将毛笔的性能达到极致。即通过“提”“按”表达线条的粗与细、轻与重、短与长等等,犹如音乐中的高音和低音一样,有起有伏,有张有落,协调统一,抑扬顿挫,使学生必须明白,书法的构成首先必须具备三根线条:最粗的,最细的,过渡的。其次是三根线条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协调统一等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训练之目的。
其他文献
教师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和学生如何自主学习的问题。结合实践探索,我们提出了“三要素指导法”。  “三要素指导法”是以学生的学习、展示、评价为活动主线,培养学生有效预习、主动展示、准确评价的学习方法。  (一)以指导预习为抓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实践证明,预习是教学中尤为重要的一环,预习不到位,课堂上就会花费大量时间学习基础知识,挤占去了学生当堂训练探究的有效时机,学习效率和质量就将大打折扣 
期刊
在新课改背景下,传统目标教学的短板阻碍了其自身的发展,与新《课标》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必须发展完善,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一、新课改对教学目标的新要求  根据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把握住它的前提条件,明确其依据是什么?应该是新《课标》、学段目标、教材目标、课程资源、班级学生。其次,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把握住教学目标的标准。其标准有以下五点:  
期刊
人们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流。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等诸语境因素。所以,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要努力营造语言环境,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最终实现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文化的概念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Tyler)在《原始文化》(18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学校教育应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在社会体验活动中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实施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育过程中,社区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熟悉社会的主阵地。因此,学校应该加强与社区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发挥社区的育人功能,努力营造
期刊
推行素质教育以来,课堂教学改革成为教育发展的关键性工作,而其核心是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取知识,而成功的自主学习过程取决于学生当时的学习情感和学习方法,这就关系到教师如何去科学指导的问题。笔者多年从事初中历史教学,现就自己对历史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指导的粗浅所知提出来,供大家商榷。  一、科学导入,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
期刊
生活是作文永不枯竭的源泉,作文记录生活、反映生活,推动生活向前发展,生活和作文是紧密相关的。新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热爱生活,关心生活,能依据生活内容写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要求学生能够记录生活,感受生活,评论生活。那么,怎样使小学生作文生活化?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主题生活作文指导课的教学模式。  一、校园生活作文指导课教学模式  第一步:引导生活,积累素材  走进
期刊
由于长期以来城乡教育在师资、设施、生源、投入等方面的巨大差异,造成了在学生文化课基础知识掌握和运用方面的巨大差异。特别是英语学科方面所形成的巨大差异,严重制约着农村初级中学英语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面对基础知识薄弱,生源复杂的七年级新生,教师如何为学好英语开好头呢?  一、培养学生认真规范的书写英文的习惯  最关键的是先要写好26个字母。作为英语学科的教师,首先,要改变学生随心所欲的手写体习惯》教师
期刊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和增加农民收入,全国各地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随之而来的人口迁移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进城务工子女的思想教育问题越发突出,对进城务工子女思想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全面梳理,以期对这一特殊群体的思想教育实践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问题与原因  1.家庭教育的不足与失误。家庭是青少年社会化的第一个场所,家庭
期刊
注意(attention)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指向性表现出人的心理活动具有选择性,而集中性则指离开与活动无关的东西和抗拒干扰以保证注意的对象能得到比较鲜明和清晰的反映。注意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前者指实现没有预定目的,也无需做意志努力的注意;后者指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注意的品质包括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转移和注意的分配。  一、注意在外语学
期刊
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引入或创设与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置于特定的教学情景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建立新旧知识的结合和新知识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中验证。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提高教学实效。  一、思想品德课引入情景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一)、注重心理体验,创设验证情景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要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