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球化背景下,好莱坞电影在国际电影市场的扩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为了实现商业利益的最大化,好莱坞电影一方面开始淡化影片内容的政治倾向,另一方面,着力为影片注入能够增加观众亲同性的民族元素。在这种创作理念的指导下,轻松幽默的家庭动画电影已成为好莱坞电影全球化进程中的新模式。
【关键词】好莱坞电影 家庭动画电影 全球化
从电影诞生之日起,好莱坞电影就一直是美国外交政策中一个强大的工具。前美国总统威尔逊对此直言不讳:“由于电影使用的是世界语言,更有助于它表达美国的计划和目标。”因为美国电影在实现经济利益的同时,推广着美国文化和价值观,好莱坞电影理所当然地成为美国全球野心的延伸。当然,美国文化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也一直受到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抵制和抗争。于是,好莱坞电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近年来大量生产能够轻松跨文化的“虚构”电影和幻境电影。家庭动画电影便成为好莱坞“改头换面”的重要一环。
一、“家庭动画电影”的提出
“家庭动画电影”是一种较新的动画电影概念。美国学者罗伯特.C.艾伦在《全家人单独在一起:好莱坞和“家庭电影”》一文①中曾专门界定过“家庭电影”,认为 “家庭电影”并没有构成传统意义上好莱坞电影的一个类型,其涵盖现实主义喜剧、历险幻想剧、动画片以及夹杂着真人演出和动画的混合类型,是后好莱坞电影业的象征,已经成为一套叙事性、表演性和制度化操作的标记,通过“跨代际吸引”,使影院放映、录像租售、特许经营和交易等市场的适销性和赢利性得以最大化。我国学者尹鸿认为,动画电影作为“家庭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文本研究中被单独提出来,成为“家庭动画电影”。具体是指,以家庭为受众来生产制作的动画电影,通过吸引家庭中的孩子和成年人共同观看,来保证其在商业上的赢利最大化,且对特殊观众群体等商业性质的综合思考形成了其独特的美学观念。②
从中外学者的表述可以看出,家庭动画电影的卖点首先在于,它以喜剧、科幻等虚拟的形式来展现“假定的真实”,其内容虽然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与再现,却可以采用模拟和夸张来激起观众的共鸣。正因为这种“模拟”过程是由人来完成,所以电影制作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与观众的需要,因地制宜地加入相应的文化符号与元素,在实现自身文化传递的过程中,又兼顾观众的情感与利益。同时通过“跨代际吸引”的方法,保住儿童观众,开发成人观众,想办法吸引家庭中的所有成员,从而带来惊人的票房成绩。迪斯尼的创始人沃尔特·迪斯尼曾经公开表示:“我不是主要为孩子们制作电影,而是为了我们所有人中的童真制作电影,不管他是6岁还是60岁。”③正因为家庭动画电影具有的上述优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迪斯尼率领着好莱坞的动画电影走进了“家庭动画电影”时代。
二、好莱坞的“家庭动画电影”
1994年,由迪斯尼公司投资拍摄的动画电影《狮子王》在美国上映,两年间先后被翻译成27种语言并在46个国家和地区上映,以近8亿美元的票房席卷全球,也正是这部电影开启了好莱坞动画电影进入中国内地电影市场的时代,使得“家庭动画电影”这一品牌概念初次为中国观众所了解。自此之后,国外动画电影大片进入我国的步伐明显加快:《虫虫特工队》、 《怪物史莱克》、《海底总动员》、《料理鼠王》、《功夫熊猫》等都实现了口碑与票房的双赢。但是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这些风格各异甚至出自不同电影公司的动画大片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相似的套路:
1、动物成为影片主角的首选
以动物作为主角,是好莱坞动画电影的一个传统。这首先与家庭动画电影特殊的受众——小朋友的喜好直接相关:《虫虫特工队》中的智勇双全的蚂蚁菲利、《料理鼠王》里坚持梦想的老鼠雷米、《功夫熊猫》里憨态可掬的熊猫阿波……一个个动物的善良品性被动画电影所赋予的可爱外形与甜美配音表现得栩栩如生,片中邪恶狰狞的反面角色也通过夸张丑陋的形象与恐怖的音效充分展现。应该说,正因为这种极强的可塑性,使得“动物”成为动画电影主角的首选。但是,动画电影对“动物”主角的青睐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无论动画电影中的动物是何种形象,它们都能够生动地复制人的特点,尤其是人性的弱点。并且在这种“复制”过程中,这种虚拟的形象具有超越一切国别、民族、种族、性别的“兼容性”,虚拟的动物形象中所表现出那些弱点不会被观众“对号入座”,不会具体地与某个国家、某个民族、种族的弱点联系起来,从而为电影的市场推广扫平了阻碍。
2、“泛家庭故事”占题材多数
回顾好莱坞家庭动画电影十余年的发展不难发现,“泛家庭故事”成为一个永恒但却永不被观众厌倦的题材。从《超人特工队》中捍卫小家庭到《虫虫特工队》拯救大家庭,各种守护“家庭”的理念不断出现在家庭动画电影的故事中。特别是2004年的《海底总动员》中的丑鱼爸爸历尽艰险、万里寻亲的父子深情更是让无数陪同孩子看电影的家长们为之动容。亲子关系、手足关系、邻里关系,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关系,个体与周遭环境的关系,个体与生活的群体等一系列“泛家庭故事”涵盖的话题看似平淡,却最容易触动观众的心弦。亲情,才是家庭动画电影的“跨代际吸引”的根本原因所在。
3、大量采用民族元素
在保持影片独立创意的同时,如果能够考虑到各国的文化传统并融入相应的民族元素,自然为好莱坞的动画电影又增添了票房保障。《功夫熊猫》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影片中无处不在的汉字、传统手推车的构造设计,到四人轿的原型保留,鞭炮、针灸等传统国粹的出现,建筑风格的复古,诸多可爱的人物服饰饮食等等,中国元素渗透到全剧的每一个细节上。这样的背景设定对西方观众有着吸引力,而对于东方观众来说,他们又会对看到如此亲切的一部西方电影兴奋不已,真可谓是一箭双雕。
4、影片背后的价值观呈现
《料理鼠王》中的老鼠雷米梦想着成为法国五星级饭店厨房的掌勺。作为人类的观众可能会觉得这个想法太过惊世骇俗,但是影片的导演想告诉的大家的是:即使是再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也有怀揣梦想的权利;《虫虫特工队》中的蚂蚁菲利虽然在其他族类眼中是个自作聪明、弄巧成拙的家伙,但是在蚂蚁家族受到威胁的时候却只有他挺身而出,带领团结整个蚁群战胜了入侵的敌人,赢得了家族的尊重; 《海底总动员》在主题上是一个关于爱和友谊、勇气和成长的故事,小丑鱼父子在对彼此的思念和找寻中渐渐让爱战胜了恐惧和怯懦……好莱坞家庭动画电影对自我理想的实现、正义与勇气、爱与责任等主题的推崇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他们确信这些价值观可以在一切国家和民族中毫无歧义地传递并得到认可,尽管在整个影片中隐含的西方价值观可能无处不在:强调自由、奔放,注重个人价值,崇尚诸如《狮子王》中所表现的个人英雄主义等等,但是只要宏大主题体现了人类共有的价值追求,至少对于电影票房是安全的。
三、家庭动画电影——全球化背景下好莱坞电影的新模式
家庭动画电影风靡全球的原因在于它所具有的极强的文化兼容性以及可塑性,“跨代际吸引”带来的巨大票房号召力,而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表达会更加灵活,会在地方性和全球性之间转换。家庭动画电影正是这种价值观呈现最为适当的载体,它以超越国家和民族特性的优势,保证了家庭动画电影在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更为隐蔽地传递着西方国家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如此两全其美的电影形式必然成为好莱坞电影全球化进程中的一张不可多得的王牌。■
参考文献
①《世界电影》,2006年第2期
②尹鸿:《跨越百年——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电影》,清华大学出版社,335页,2007年
③十一郎:《动画创作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41页,2004年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责编:姚少宝
【关键词】好莱坞电影 家庭动画电影 全球化
从电影诞生之日起,好莱坞电影就一直是美国外交政策中一个强大的工具。前美国总统威尔逊对此直言不讳:“由于电影使用的是世界语言,更有助于它表达美国的计划和目标。”因为美国电影在实现经济利益的同时,推广着美国文化和价值观,好莱坞电影理所当然地成为美国全球野心的延伸。当然,美国文化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也一直受到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抵制和抗争。于是,好莱坞电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近年来大量生产能够轻松跨文化的“虚构”电影和幻境电影。家庭动画电影便成为好莱坞“改头换面”的重要一环。
一、“家庭动画电影”的提出
“家庭动画电影”是一种较新的动画电影概念。美国学者罗伯特.C.艾伦在《全家人单独在一起:好莱坞和“家庭电影”》一文①中曾专门界定过“家庭电影”,认为 “家庭电影”并没有构成传统意义上好莱坞电影的一个类型,其涵盖现实主义喜剧、历险幻想剧、动画片以及夹杂着真人演出和动画的混合类型,是后好莱坞电影业的象征,已经成为一套叙事性、表演性和制度化操作的标记,通过“跨代际吸引”,使影院放映、录像租售、特许经营和交易等市场的适销性和赢利性得以最大化。我国学者尹鸿认为,动画电影作为“家庭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文本研究中被单独提出来,成为“家庭动画电影”。具体是指,以家庭为受众来生产制作的动画电影,通过吸引家庭中的孩子和成年人共同观看,来保证其在商业上的赢利最大化,且对特殊观众群体等商业性质的综合思考形成了其独特的美学观念。②
从中外学者的表述可以看出,家庭动画电影的卖点首先在于,它以喜剧、科幻等虚拟的形式来展现“假定的真实”,其内容虽然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与再现,却可以采用模拟和夸张来激起观众的共鸣。正因为这种“模拟”过程是由人来完成,所以电影制作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与观众的需要,因地制宜地加入相应的文化符号与元素,在实现自身文化传递的过程中,又兼顾观众的情感与利益。同时通过“跨代际吸引”的方法,保住儿童观众,开发成人观众,想办法吸引家庭中的所有成员,从而带来惊人的票房成绩。迪斯尼的创始人沃尔特·迪斯尼曾经公开表示:“我不是主要为孩子们制作电影,而是为了我们所有人中的童真制作电影,不管他是6岁还是60岁。”③正因为家庭动画电影具有的上述优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迪斯尼率领着好莱坞的动画电影走进了“家庭动画电影”时代。
二、好莱坞的“家庭动画电影”
1994年,由迪斯尼公司投资拍摄的动画电影《狮子王》在美国上映,两年间先后被翻译成27种语言并在46个国家和地区上映,以近8亿美元的票房席卷全球,也正是这部电影开启了好莱坞动画电影进入中国内地电影市场的时代,使得“家庭动画电影”这一品牌概念初次为中国观众所了解。自此之后,国外动画电影大片进入我国的步伐明显加快:《虫虫特工队》、 《怪物史莱克》、《海底总动员》、《料理鼠王》、《功夫熊猫》等都实现了口碑与票房的双赢。但是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这些风格各异甚至出自不同电影公司的动画大片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相似的套路:
1、动物成为影片主角的首选
以动物作为主角,是好莱坞动画电影的一个传统。这首先与家庭动画电影特殊的受众——小朋友的喜好直接相关:《虫虫特工队》中的智勇双全的蚂蚁菲利、《料理鼠王》里坚持梦想的老鼠雷米、《功夫熊猫》里憨态可掬的熊猫阿波……一个个动物的善良品性被动画电影所赋予的可爱外形与甜美配音表现得栩栩如生,片中邪恶狰狞的反面角色也通过夸张丑陋的形象与恐怖的音效充分展现。应该说,正因为这种极强的可塑性,使得“动物”成为动画电影主角的首选。但是,动画电影对“动物”主角的青睐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无论动画电影中的动物是何种形象,它们都能够生动地复制人的特点,尤其是人性的弱点。并且在这种“复制”过程中,这种虚拟的形象具有超越一切国别、民族、种族、性别的“兼容性”,虚拟的动物形象中所表现出那些弱点不会被观众“对号入座”,不会具体地与某个国家、某个民族、种族的弱点联系起来,从而为电影的市场推广扫平了阻碍。
2、“泛家庭故事”占题材多数
回顾好莱坞家庭动画电影十余年的发展不难发现,“泛家庭故事”成为一个永恒但却永不被观众厌倦的题材。从《超人特工队》中捍卫小家庭到《虫虫特工队》拯救大家庭,各种守护“家庭”的理念不断出现在家庭动画电影的故事中。特别是2004年的《海底总动员》中的丑鱼爸爸历尽艰险、万里寻亲的父子深情更是让无数陪同孩子看电影的家长们为之动容。亲子关系、手足关系、邻里关系,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关系,个体与周遭环境的关系,个体与生活的群体等一系列“泛家庭故事”涵盖的话题看似平淡,却最容易触动观众的心弦。亲情,才是家庭动画电影的“跨代际吸引”的根本原因所在。
3、大量采用民族元素
在保持影片独立创意的同时,如果能够考虑到各国的文化传统并融入相应的民族元素,自然为好莱坞的动画电影又增添了票房保障。《功夫熊猫》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影片中无处不在的汉字、传统手推车的构造设计,到四人轿的原型保留,鞭炮、针灸等传统国粹的出现,建筑风格的复古,诸多可爱的人物服饰饮食等等,中国元素渗透到全剧的每一个细节上。这样的背景设定对西方观众有着吸引力,而对于东方观众来说,他们又会对看到如此亲切的一部西方电影兴奋不已,真可谓是一箭双雕。
4、影片背后的价值观呈现
《料理鼠王》中的老鼠雷米梦想着成为法国五星级饭店厨房的掌勺。作为人类的观众可能会觉得这个想法太过惊世骇俗,但是影片的导演想告诉的大家的是:即使是再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也有怀揣梦想的权利;《虫虫特工队》中的蚂蚁菲利虽然在其他族类眼中是个自作聪明、弄巧成拙的家伙,但是在蚂蚁家族受到威胁的时候却只有他挺身而出,带领团结整个蚁群战胜了入侵的敌人,赢得了家族的尊重; 《海底总动员》在主题上是一个关于爱和友谊、勇气和成长的故事,小丑鱼父子在对彼此的思念和找寻中渐渐让爱战胜了恐惧和怯懦……好莱坞家庭动画电影对自我理想的实现、正义与勇气、爱与责任等主题的推崇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他们确信这些价值观可以在一切国家和民族中毫无歧义地传递并得到认可,尽管在整个影片中隐含的西方价值观可能无处不在:强调自由、奔放,注重个人价值,崇尚诸如《狮子王》中所表现的个人英雄主义等等,但是只要宏大主题体现了人类共有的价值追求,至少对于电影票房是安全的。
三、家庭动画电影——全球化背景下好莱坞电影的新模式
家庭动画电影风靡全球的原因在于它所具有的极强的文化兼容性以及可塑性,“跨代际吸引”带来的巨大票房号召力,而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表达会更加灵活,会在地方性和全球性之间转换。家庭动画电影正是这种价值观呈现最为适当的载体,它以超越国家和民族特性的优势,保证了家庭动画电影在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更为隐蔽地传递着西方国家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如此两全其美的电影形式必然成为好莱坞电影全球化进程中的一张不可多得的王牌。■
参考文献
①《世界电影》,2006年第2期
②尹鸿:《跨越百年——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电影》,清华大学出版社,335页,2007年
③十一郎:《动画创作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41页,2004年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