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报道6例由絮状表皮癣菌(EF)或红色毛癣菌(TR)引起临床看来象尿布疹但实际是皮肤癣菌病.患者年龄:9个月~1岁半.临床表现:尿布区有大小不等的红斑鳞屑性片状稍高起的皮疹.涂片和(或)培养阳性.局部类固醇激素治疗完全无效,并使皮疹恶化;但局部用2%咪康唑霜或1%克霉唑霜,必要时加服灰黄霉素,疗程3~4周,可获根治.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报道6例由絮状表皮癣菌(EF)或红色毛癣菌(TR)引起临床看来象尿布疹但实际是皮肤癣菌病.患者年龄:9个月~1岁半.临床表现:尿布区有大小不等的红斑鳞屑性片状稍高起的皮疹.涂片和(或)培养阳性.局部类固醇激素治疗完全无效,并使皮疹恶化;但局部用2%咪康唑霜或1%克霉唑霜,必要时加服灰黄霉素,疗程3~4周,可获根治.
其他文献
本文报告一例罕见的结节性二期梅毒,其临床和组织象都酷似淋巴网状细胞疾病.患者66岁男性,因皮肤结节性损害伴有全身性瘙痒2月入院.体检发现双侧颈部、腋窝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质坚硬、活动.肝脏轻度肿大.前额、眉间、上唇皮肤有多数圆顶状凸起结节,直径1~3cm,表面光滑、发红、硬,部分表面有细微的毛细血管扩张;头皮、耳垂、耳后、颈、肩及双上肢内侧亦有少数结节.
作者对一个家族中多个成员罹患一组外胚叶疾病进行家谱调查.这些疾病主要包括早发于儿童期斑秃、先天性白内障、广泛性毛发角化症和银屑病.并报告其中典型病人3例.例1:患者、女性、21岁,因妊娠32周于1983年就诊妇产科发现女阴银屑病转皮肤科.除银屑病外患者头皮见明显斑秃.其母述患者出生时皮肤和毛发正常.随着年龄增长至儿童早期时,除颜面和头部皮肤外,全身皮肤粗糙呈砂纸样外观.5岁时,始发银屑病,约1年后
作者报告3例年龄在60岁以上的SLE患者,临床上均表现为典型的风湿性多发性肌痛,其中2例有潜在的肌炎.
近年来,到性传播性疾病(STD)诊所就诊的生殖器疱疹病人明显增加。尽管生殖器疱疹以往报道很多,但针对其临床特征、病毒分离和复发病人传播的可能性的研究则甚少。本文作者对148例(女69,男79)过去曾接受了无环鸟苷治疗的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病人,进行了2个月的观察,年龄均在19岁和19岁以上,1年内至少发作过6次。采用标准表格记录以往复发的频率、严重程度和治疗情况;传染源以及是否有其他被感染的性侣;每一
木村病与嗜酸性白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ALHE)的关系一直有争论,许多报道将其等同看待。本文作者观察了4例白种人的组织学和临床表现特点。患者均为中年及青年男性。2例为典型木村病,例1.左耳前反复发生皮下结节10年,嗜酸性白细胞计数增高,IgE轻度增高。
本文作者对14例应用抗组胺药物不能控制或仅能部分控制的症状性皮肤划痕症的病人(女9,男5,年龄22~56岁,平均36岁,病期8月至18年,平均4.5年)进行PUVA全身照射对照研究。
比佛拉唑(bifonazole, bay h 4502,商品名mycosper)是最先由联邦德国贝尔研究中心合成的一种新型咪唑类局部抗真菌药.该药于1978年起进行临床实验,并于1982年在德国正式登记注册.
为探讨男性型脱发外用敏乐定治疗后的效果及安全性,作者对149例(其中有7例为女性)确诊为男性型脱发且排除头皮部其它疾患的患者进行了为期二年多的随机双盲法研究.患者年龄18~49岁,平均34.1岁,病期1~32年,平均10.2年,头顶脱发区平均最大直径10.7cm.
Sandstrom等用协同凝集试验,根据淋球菌外膜抗原结构,将淋球菌外膜分为三类抗原:W、J及M.W抗血清是针对参考菌株的主要外膜蛋白(MOMP)的,是通过家兔超免疫血清选择性交叉吸收而制备的.
约35%的AIDS患者可发生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HIV)相关的Kaposi肉瘤(KS),但KS的形成是感染本身、抑免疫缺陷,抑两者所致,尚不清楚.此外,HIV相关的KS是否开始即为一种真性肉瘤,抑是一种假性肉瘤和对不明刺激因子的反应,亦不清楚.为此,作者对5例确诊有KS的AIDS患者皮肤上疑为KS的最初损害作活组织检查,进行组织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