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对外开放新阶段,中国在外贸领域面临着外贸战略转型、外需低迷与劳动力成本上涨并存、贸易摩擦增多、WTO多哈回合谈判受阻等诸多挑战。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挑战,中国应该尽快制订贸易外交战略。贸易外交战略是国家用于谋划贸易外交全局、指导与协调各贸易外交主体开展国际贸易与投资活动的理论与实践的总和。贸易外交战略服务于外贸战略,并接受外交战略的指导。中国应通过发展广泛的国际贸易与投资关系实施自身的贸易外交战略。在地理区位的选择上,亚洲仍然是中国区位选择的重点。此外,还应在金砖国家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经济联系,积极发展中非贸易与投资关系,扩大对欧美投资。
关键词:国际贸易 贸易外交战略
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在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对外开放已进入新的阶段,进出口贸易、双向投资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适应新的形势,创新对外经济工作思路,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在对外开放的新阶段,中国在对外贸易领域面临着许多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应尽快制订贸易外交战略。
一、中国在对外贸易领域面临的挑战
(一)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转型
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转型既是指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转型,也意味着中国对外贸易的战略转型。从20世纪90年代至2012年,中国的对外贸易战略是通过融入东亚生产网络参与国际分工。实施这一外贸战略的好处是能充分发挥中国自身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引致中国外贸的快速扩张。但与此同时,中国制造处于生产价值链的低端,生产的附加值低;整个东亚地区的贸易顺差转移至中国,表现为中国的外贸顺差。未来中国的对外贸易战略应该是“自我主导型”参与国际分工。具体而言,中国应该走“自主品牌、自主研发、自主营销”之路。与此相对应,中国对外贸易的战略性转型就是优化贸易结构,从生产、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从价值链的低端走向高端。
(二)外需低迷与劳动力成本上涨并存
从需求与供给来看,金融危机前中国出口快速扩张的直接原因是外需的拉动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欧洲爆发债务危机,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将经历较长时期的经济低迷,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放缓,全球经济彻底告别高增长与低通胀并存的黄金时代。在此背景下,中国将面临较长时期的外需疲软,中国出口增长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从供给面来看,中国出口企业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涨的压力,导致中国产品的价格优势逐步弱化。
(三)全球范围的贸易摩擦增多
与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相伴随的是,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多。以中美两国新能源领域为例,新能源产业是两国都着力培育的产业。对中国来说,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新能源产业是要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美国而言,为了尽快走出危机,新能源产业是其寻找的新增长引擎。随着中国近年在新能源领域的投资和产能快速增长,并且在技术上取得了很大进步,进而提高了国际竞争力并扩大了出口,中美在新能源领域的贸易摩擦逐渐增多。
(四)WTO多哈回合谈判受阻
2011年10月,欧盟委员会发布的《对多哈回合可能结果的经济分析》报告显示,如各方能就现有谈判文本达成协议,成功结束多哈回合谈判,将给全球带来巨大利益。比如全球经济将实现额外0.2%的增长;全球出口额每年将增加3590亿美元,意味着全球贸易将增长2%。因此,在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多哈回合的谈判成功含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欧洲深陷债务危机,而美国力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均没有推动多哈回合谈判的意愿。在此情形下,各国纷纷转向区域或双边贸易安排,中国也应积极思考自身的区域和双边贸易安排策略。
二、贸易外交战略的内涵
为了应对上述挑战,中国应尽快制订自身的贸易外交战略。贸易外交战略是一个新的提法,这一概念借鉴了“能源外交战略”和“商务外交”两个概念。国内学者已经开始研究并重视能源外交战略,而商务外交是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概念。虽然能源贸易是国家整个外贸的一部分,但是由于能源的特殊性,贸易外交战略并不包括能源外交战略。相比商务外交,贸易外交更加强调国家层面的应对。借鉴现有学者关于能源外交的定义,可以认为贸易外交是由国家主导、外贸企业及其他经济行为体共同参与,为维护国家外贸利益或者以外贸关系为手段谋求国家其他利益,所进行的带有外交特色的国际活动。
而贸易外交战略是关于贸易外交的战略,其内涵应该体现贸易、外交和战略三个关键词的涵义。准确地讲,贸易外交战略是指国家用于谋划贸易外交全局、指导与协调各贸易外交主体开展国际贸易与投资活动的理论与实践的总和。贸易外交战略是国家外交战略的一部分,并且服从和服务于对外贸易战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中国目前并未意识到贸易外交的重要性,更未从战略层面思考贸易外交,因此,必须尽快制订指导贸易外交活动的专门战略,即贸易外交战略。制订贸易外交战略的主要目的是,明确国家和企业贸易外交活动的目标和任务,指导和协调各行为主体贸易外交活动的实施。
三、贸易外交战略与外贸战略、外交战略之间的关系
(一)贸易外交战略与外贸战略之间的关系
贸易外交战略应该服务于外贸战略,即优化贸易结构、走“自主品牌、自主研发、自主营销”之路。中国在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时,虽然对发达国家的同类产业造成了冲击,但并未威胁到发达国家的高端优势产业。在中国制造从价值链的低端走向高端、转向技术密集型产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时,由于和发达国家具有直接的竞争关系,必将遭致更多的贸易摩擦。在这一过程中,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会逐渐减小,但贸易摩擦的压力会增加。基于规范的研究支撑,中国政府已能在外交上较好地应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但是,如何从外交上应对来自技术密集型产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贸易摩擦的压力?这是政府、学界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二)贸易外交战略与外交战略之间的关系
外交战略是贸易外交战略的制订依据,并指导贸易外交战略的实施。贸易外交必须有利于促进“负责任大国”形象的确立,促进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形成。另一方面,贸易外交是实现外交战略的重要途径。国际贸易活动的外交特性越来越突出,贸易已经成为外交工具,成为国家增强国际地位、扩大国际影响、谋取国家战略利益的有力武器。
四、贸易外交战略的重点
(一)战略目标的重点
根据国家外交战略的要求,为实现国家对外贸易战略,贸易外交战略目标的重点应该是:积极有效应对来自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为中国外贸战略转型保驾护航;优化外贸企业的境外经营和投资环境,推动有利的国际贸易秩序的形成;积极推动WTO多哈回合谈判成功,并制订相应的区域贸易安排策略;为国家外交战略、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实施手段的重点
中国应通过发展广泛的国际贸易与投资关系实施自身的贸易外交战略。在这方面,机遇与挑战并存。2012年5月份,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宣布同意年内启动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东亚三国正式踏上建设自由贸易区的进程。欧洲债务危机令欧洲经济陷入困境,中国对欧投资迎来契机。但与此同时,美国重返亚太,推动TPP的实施,明显有排斥和制衡中国的意图。中国对发达国家出口竞争力下降,寻找新的引擎国家势在必行。
(三)地理区位选择的重点
由于位置的邻近,亚洲仍然是中国区位选择的重点。除着力构建中日韩自贸区外,应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扩大中国与东盟的贸易与投资。东盟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中国与东盟许多国家存在互补的关系,中国应该努力扩大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对东盟不发达国家的出口。中国可以因此将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转移至东盟各国。此外,扩大中国—东盟贸易与投资有利于解决南海争端。
在金砖国家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经济联系,比如可以考虑在金砖国家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区。金砖国家之间虽然存在许多政治、文化差异,但是经济发展水平类似,有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条件。金砖国家之间的合作有利于推动WTO多哈谈判、抵御贸易保护主义。
积极发展中非贸易与投资关系,这也是中国外交战略的一部分。目前,中国对非洲的出口以制成品为主,并从非洲进口初级产品。未来中国对非投资应该着力改善非洲国家的基础设施,推动其制造劳动密集型产品。全球金融危机之前的全球增长黄金时代得益于中国的“人口红利”,后金融危机时代如重现黄金时代,必然要求更多的人口参与国际分工,才能创造高增长与低通胀的局面。非洲是承接中国制造的理想地区。
扩大对欧美投资,开创同欧美经贸合作新模式。扩大对欧美投资是应对贸易摩擦的有效方式。投资不同于贸易,可以创造当地的就业,更容易被欧美国家接受。在欧洲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国迎来对欧投资的良好时机。虽然对美投资阻力相对较大,但是应该积极同美展开对话,化解美方疑虑,扩大对美投资。
总之,中国并未将贸易外交上升到战略层面,更未对其进行系统阐述。在中国已是世界出口第一、进口第二大国的情况下,开展贸易外交有利于自身的外贸战略、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必须更加重视贸易外交,贸易外交的实践必须有清晰的战略作指导。
(薛蕊,1985年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关键词:国际贸易 贸易外交战略
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在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对外开放已进入新的阶段,进出口贸易、双向投资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适应新的形势,创新对外经济工作思路,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在对外开放的新阶段,中国在对外贸易领域面临着许多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应尽快制订贸易外交战略。
一、中国在对外贸易领域面临的挑战
(一)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转型
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转型既是指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转型,也意味着中国对外贸易的战略转型。从20世纪90年代至2012年,中国的对外贸易战略是通过融入东亚生产网络参与国际分工。实施这一外贸战略的好处是能充分发挥中国自身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引致中国外贸的快速扩张。但与此同时,中国制造处于生产价值链的低端,生产的附加值低;整个东亚地区的贸易顺差转移至中国,表现为中国的外贸顺差。未来中国的对外贸易战略应该是“自我主导型”参与国际分工。具体而言,中国应该走“自主品牌、自主研发、自主营销”之路。与此相对应,中国对外贸易的战略性转型就是优化贸易结构,从生产、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从价值链的低端走向高端。
(二)外需低迷与劳动力成本上涨并存
从需求与供给来看,金融危机前中国出口快速扩张的直接原因是外需的拉动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欧洲爆发债务危机,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将经历较长时期的经济低迷,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放缓,全球经济彻底告别高增长与低通胀并存的黄金时代。在此背景下,中国将面临较长时期的外需疲软,中国出口增长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从供给面来看,中国出口企业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涨的压力,导致中国产品的价格优势逐步弱化。
(三)全球范围的贸易摩擦增多
与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相伴随的是,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多。以中美两国新能源领域为例,新能源产业是两国都着力培育的产业。对中国来说,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新能源产业是要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美国而言,为了尽快走出危机,新能源产业是其寻找的新增长引擎。随着中国近年在新能源领域的投资和产能快速增长,并且在技术上取得了很大进步,进而提高了国际竞争力并扩大了出口,中美在新能源领域的贸易摩擦逐渐增多。
(四)WTO多哈回合谈判受阻
2011年10月,欧盟委员会发布的《对多哈回合可能结果的经济分析》报告显示,如各方能就现有谈判文本达成协议,成功结束多哈回合谈判,将给全球带来巨大利益。比如全球经济将实现额外0.2%的增长;全球出口额每年将增加3590亿美元,意味着全球贸易将增长2%。因此,在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多哈回合的谈判成功含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欧洲深陷债务危机,而美国力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均没有推动多哈回合谈判的意愿。在此情形下,各国纷纷转向区域或双边贸易安排,中国也应积极思考自身的区域和双边贸易安排策略。
二、贸易外交战略的内涵
为了应对上述挑战,中国应尽快制订自身的贸易外交战略。贸易外交战略是一个新的提法,这一概念借鉴了“能源外交战略”和“商务外交”两个概念。国内学者已经开始研究并重视能源外交战略,而商务外交是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概念。虽然能源贸易是国家整个外贸的一部分,但是由于能源的特殊性,贸易外交战略并不包括能源外交战略。相比商务外交,贸易外交更加强调国家层面的应对。借鉴现有学者关于能源外交的定义,可以认为贸易外交是由国家主导、外贸企业及其他经济行为体共同参与,为维护国家外贸利益或者以外贸关系为手段谋求国家其他利益,所进行的带有外交特色的国际活动。
而贸易外交战略是关于贸易外交的战略,其内涵应该体现贸易、外交和战略三个关键词的涵义。准确地讲,贸易外交战略是指国家用于谋划贸易外交全局、指导与协调各贸易外交主体开展国际贸易与投资活动的理论与实践的总和。贸易外交战略是国家外交战略的一部分,并且服从和服务于对外贸易战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中国目前并未意识到贸易外交的重要性,更未从战略层面思考贸易外交,因此,必须尽快制订指导贸易外交活动的专门战略,即贸易外交战略。制订贸易外交战略的主要目的是,明确国家和企业贸易外交活动的目标和任务,指导和协调各行为主体贸易外交活动的实施。
三、贸易外交战略与外贸战略、外交战略之间的关系
(一)贸易外交战略与外贸战略之间的关系
贸易外交战略应该服务于外贸战略,即优化贸易结构、走“自主品牌、自主研发、自主营销”之路。中国在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时,虽然对发达国家的同类产业造成了冲击,但并未威胁到发达国家的高端优势产业。在中国制造从价值链的低端走向高端、转向技术密集型产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时,由于和发达国家具有直接的竞争关系,必将遭致更多的贸易摩擦。在这一过程中,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会逐渐减小,但贸易摩擦的压力会增加。基于规范的研究支撑,中国政府已能在外交上较好地应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但是,如何从外交上应对来自技术密集型产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贸易摩擦的压力?这是政府、学界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二)贸易外交战略与外交战略之间的关系
外交战略是贸易外交战略的制订依据,并指导贸易外交战略的实施。贸易外交必须有利于促进“负责任大国”形象的确立,促进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形成。另一方面,贸易外交是实现外交战略的重要途径。国际贸易活动的外交特性越来越突出,贸易已经成为外交工具,成为国家增强国际地位、扩大国际影响、谋取国家战略利益的有力武器。
四、贸易外交战略的重点
(一)战略目标的重点
根据国家外交战略的要求,为实现国家对外贸易战略,贸易外交战略目标的重点应该是:积极有效应对来自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为中国外贸战略转型保驾护航;优化外贸企业的境外经营和投资环境,推动有利的国际贸易秩序的形成;积极推动WTO多哈回合谈判成功,并制订相应的区域贸易安排策略;为国家外交战略、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实施手段的重点
中国应通过发展广泛的国际贸易与投资关系实施自身的贸易外交战略。在这方面,机遇与挑战并存。2012年5月份,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宣布同意年内启动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东亚三国正式踏上建设自由贸易区的进程。欧洲债务危机令欧洲经济陷入困境,中国对欧投资迎来契机。但与此同时,美国重返亚太,推动TPP的实施,明显有排斥和制衡中国的意图。中国对发达国家出口竞争力下降,寻找新的引擎国家势在必行。
(三)地理区位选择的重点
由于位置的邻近,亚洲仍然是中国区位选择的重点。除着力构建中日韩自贸区外,应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扩大中国与东盟的贸易与投资。东盟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中国与东盟许多国家存在互补的关系,中国应该努力扩大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对东盟不发达国家的出口。中国可以因此将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转移至东盟各国。此外,扩大中国—东盟贸易与投资有利于解决南海争端。
在金砖国家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经济联系,比如可以考虑在金砖国家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区。金砖国家之间虽然存在许多政治、文化差异,但是经济发展水平类似,有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条件。金砖国家之间的合作有利于推动WTO多哈谈判、抵御贸易保护主义。
积极发展中非贸易与投资关系,这也是中国外交战略的一部分。目前,中国对非洲的出口以制成品为主,并从非洲进口初级产品。未来中国对非投资应该着力改善非洲国家的基础设施,推动其制造劳动密集型产品。全球金融危机之前的全球增长黄金时代得益于中国的“人口红利”,后金融危机时代如重现黄金时代,必然要求更多的人口参与国际分工,才能创造高增长与低通胀的局面。非洲是承接中国制造的理想地区。
扩大对欧美投资,开创同欧美经贸合作新模式。扩大对欧美投资是应对贸易摩擦的有效方式。投资不同于贸易,可以创造当地的就业,更容易被欧美国家接受。在欧洲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国迎来对欧投资的良好时机。虽然对美投资阻力相对较大,但是应该积极同美展开对话,化解美方疑虑,扩大对美投资。
总之,中国并未将贸易外交上升到战略层面,更未对其进行系统阐述。在中国已是世界出口第一、进口第二大国的情况下,开展贸易外交有利于自身的外贸战略、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必须更加重视贸易外交,贸易外交的实践必须有清晰的战略作指导。
(薛蕊,1985年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