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两岸交流的民族产业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dlclu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色生香舞两岸。细看中国地图,福建和台湾恰似两片碧绿的茶叶,镶嵌在海峡的两岸。“以一叶之轻、承众生之福”的茶叶将海峡两岸从历史到现在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近年来,许多台商来到一水之隔的福建投资种茶,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引进了先进的制茶设备,对福建茶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振兴。目前在闽台资茶叶企业达69家,两岸爱茶人开展了茶叶优良品种、生产技术与设备、经营管理经验的交流与合作,逐步实现了海峡两岸茶叶生产要素、茶叶自然资源、茶叶市场的优势互补,台商对福建茶叶的投资呈不断上升趋势。
  台湾茶叶协会理事长圣轮法师说:“台湾茶叶源自福建,闽台茶叶品种、加工、饮茶习俗等都息息相关,我们两地茶业进一步合作、互动,就能如虎添翼,形成生力军,创造奇迹,打得更响,让闽台茶叶香飘世界。”
  
  闽台茶业合作之渊源
  
  台湾产茶的历史至今约200多年,且品种及加工技术是从福建、广东传入。据《台湾通史》记载:清·嘉庆(公元1796年~公元1821年)时,有柯朝者归自福建,始以武夷之茶植于桀鱼坑,发育甚佳;继以茶籽二斗播之,收成甚丰,遂互相传植。这是台湾乌龙茶的起源,也是台湾人工栽茶的开始。而《武夷奇茗》记载:清·成丰年间(公元1851年~公元1862年),台湾南投县鹿谷乡林凤池赴闽乡试,闽林氏宗亲邀其游览武夷山,林从武夷山带回茶苗36株,繁殖成今日“冻顶乌龙”。
  1990年9月,“闽台茶叶学术研讨会”召开,台湾大学吴振铎教授一行与福建茶学者前往建瓯市东峰镇桂林村考察一片“矮脚乌龙”品种的百年老树茶园,认定此片茶园是台湾适制乌龙茶的当家品种——“青心乌龙”始祖,为台湾“青心乌龙”茶树乃由福建传入提供一有力佐证。现在,茶园上有碑文记述:采制半发酵茶的乌龙茶树品种,其栽培与加工技术均源于福建,传入台湾后,迄今成为台湾茶区的主要栽培良种……经考察证实,桂林的百年矮脚乌龙老树,正是台湾的“青心乌龙”品种。为保存闽台乌龙茶树品种历史渊源的见证,该片茶园已被列为保护区,象征着海峡两岸茶业亲缘相依的关系。
  闽北“乌龙茶”品种传入台湾后,茶叶种植面积扩大,仅“青心乌龙”栽种面积就占台湾茶叶面积的60%以上。
  百岁茶人张天福先生将“中国茶礼”归结为“俭、清、和、静”,融进了中华民族历来提倡的高尚人生观和处世哲学,以“和”为中心。而被台湾民众尊为“台茶之父”的吴振铎教授提出的“中华茶艺”基本精神是“清、敬、怡、真”,其中心是“敬”。“中国茶礼”和“中华茶艺”同出一脉,异曲同工。两岸同胞血浓于水,情浓于茶。
  
  闽台茶业合作之成果
  
  台湾人饮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特别是从福建引种“青心乌龙”后200多年来,茶叶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反辅福建。
  早在上世纪30年代,张天福等被福建省委派赴台考察茶叶生产,引发闽茶改良。近几年来,台商看准大陆特别是福建茶叶市场,把茶产业做大做活做强。自1993年台胞首次在闽投资茶业以来,到2007年6月底,共在闽注册创办茶叶企业110多家,开发高标准茶园4万多亩。一些由台商经营的茶庄尚未统计在内,零星经营者、茶叶贸易往来者更不计其数。“雪峰”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台商林圣光夫妇在闽侯雪峰山创办“雪峰文武农场”,开发生态茶园3000多亩,引进台湾最先进的工艺设备生产茶叶,现在全国各大城市已有“雪峰”连锁店100多家,成为真正引领大陆茶叶生产的厂家之一。
  这几年,闽台茶叶界科技、文化交流十分频繁,两地茶叶专家、学者及茶艺表演团体多次组团到对方考察技术和交流文化。福建茶叶部门还引进、推广了金萱、翠玉、软枝乌龙等6种台茶新品种。由张天福等人研究的乌龙茶“做青”技术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被台湾部分吸收之后,台湾进一步改良了“台式乌龙茶”制作,其工艺又被安溪等乌龙茶茶区所接受,人们突破传统,创新技术,茶叶品质日渐提高,在福建乃至全国都掀起了“清香型”乌龙茶热。
  除了开发茶园、设立台湾茶专卖店外,台商还投资制茶机械、茶叶化肥、茶饮料、茶食品等一系列产业,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茶产业链。过去福建制茶工艺长期都停留在手工加工的水平,特别是铁观音甚至用脚来保肉,加工的厂房、设备简陋,且卫生状况比较差,使得茶叶的经济效益十分低下。引进台湾先进的制茶机械以后,茶农和科技工作者对其进行研究、仿制、改造与推广,诞生了松包机、包揉机和杀青机等制茶机械,大大提高了茶叶的品质,增加了茶农的收入。
  台商来到大陆投资,不仅带来资金、技术,而且还带来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方式,如天福集团企业浓郁的文化氛围、连锁店的优质服务、丰富的茶叶产品以及把茶叶与旅游完美结合的经营理念,都为福建茶业的发展提供了成功的典范,提供了崭新的发展理念,开辟了新的发展思路。
  在人才科技流通方面,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茶科所等相关科研机构与台湾中兴大学、台湾“清华大学”食品研究所等在开展人才科技的交流与合作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台湾茶业界优秀的市场营销、茶叶深加工人才也更多地参与了大陆茶业的发展,闽台两地文化、学术交流日益频繁。
  海峡两岸茶叶一脉相承,两地茶文化自古就交流频繁。但自1949年后中断了40年之久。1989年,台湾著名茶学者吴振铎回福安探亲,顺道访问闽、浙、苏、湘4省茶界,冲开了两岸茶叶学术交流合作之先河。1990年由福建茶叶学会与泉州茶叶学会联合举办的“闽台茶叶学术研讨会”,消融了闽台两地40多年来的隔阂坚冰,实现了闽台两地茶业界人士的学术交流。此后,又先后举办了“海峡两岸首届秋季优质乌龙茶品评展示会”、“海峡两岸茶叶科学技术研讨会”等学术交流活动,共同致力于闽台两地茶业的发展。
  
  闽台茶业合作之典范
  
  案例一:天福昌集团
  每每说起闽台茶业合作的成功案例,天福集团一定是其中的佼佼者。从台商李瑞河先生于1993年进入福建漳州创办漳州天福茶业有限公司至今,整整15年的深耕,天福集团结合中国茶业发展实际,走出了一条堪称“天福”模式的发展道路,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成熟的茶产业链,这颗根植于闽南漳浦县盘陀镇的茶界明珠,已经成为福建茶产业乃至中国茶产业发展的典范,散发着璀璨的光芒。完整的产业链
  天福集团的茶产业链从天福茶博物院开始,一个占地80亩,内设4大主馆、8大景点,集学术研究、文化传承、教育娱乐为一体的茶文化大观园。参观者能在娱乐中获得茶学知识,认识茶叶,了解茶艺及传承茶文化。天福集团延展茶业经营内涵,结合茶业发展投资旅游业,于是在同三高速公路上设立了天福服务区,以“奉茶”的精神和高雅的茶文化来提升旅游服务品位,以服务区为窗口来推广中国茶和弘扬中国茶文化是旅游服务理念的一大飞跃。包 含有服务区、石雕园、皮定均将军纪念园、观光茶园四大部分,成为沿线高速公路上最大、最具特色的服务区,也是全国唯一由台商投资经营的服务区。
  2007年,天福茶学院正式开学,这是全国第一所由台商在大陆投资创立的大学,是全球第一所茶业高校,也是天福集团拓展茶产业领域的又一尝试。校园设施完整、人性化,学习、实验、科研设备先进,结合学院秀美的自然环境,形成一个集教育、科研、观光旅游于一体的园林式的新概念高校区。
  此外,天福集团目前已经在漳浦拥有5家茶叶茶食品加工厂、遍布全国各地的茶叶连锁店800余家,在四川乐山有高速公路服务区、茶厂茶食品厂、茶博物馆,在安溪、华安和浙江新昌、云南昆明等地建成或在建名茶加工厂,融茶叶的生产、加工、销售、科研、文化、教育、旅游为一体,成为世界最大的茶业综合企业。
  李瑞河谈闽台茶业合作
  同时在台湾与大陆拥有天仁和天福集团企业、稳坐两岸茶业龙头位置的李瑞河,对两岸加强经贸交往充满了期待。他说,两岸经贸往来需要更加密切,尽快实现三通,扩大开放,才能创造两岸双赢。他表示,台湾只产乌龙茶,而且栽种及制茶成本过高,早已缺乏国际竞争力。而大陆有绿茶、花茶、乌龙茶、普洱茶四大品类。只有开放大陆茶叶,与台湾当地的茶叶混合,生产更多的茶叶产品,才能外销国际市场。
  李瑞河说天福集团能有今天的成就,有赖于祖国大陆改革开放、社会稳定的好环境。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中国大有希望,天福大有希望。与台湾相比,大陆的茶业市场大得惊人。过去10年,大陆人均年茶叶消耗量增加一倍,而且对高价位茶品的接受度越来越高。未来10年,大陆国民经济不断增长,人均年茶叶消耗量将增加一倍以上,对茶品的需求十分巨大。这就是商机。因此,李瑞河期望加强两岸茶叶、茶人、茶文化的交流,创造双赢的局面,共同为实现“21世纪是中国茶的世纪”的美好夙愿作出贡献。
  
  案例二: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
  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于2006年5月经福建省委、省政府批准成立,同年7月8日正式挂牌成立。2008年2月农业部、国台办批准升格为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成为大陆地区最大的台湾软枝乌龙茶生产地。
  目前,园区已发展了花卉、反季节蔬菜、茶叶三大特色产业,总面积8.2万亩,其中茶叶3.5万亩。创业园区中心区域永福镇山地气候与台湾文山、南投等茶叶专区相同,被很多台商誉为“大陆的阿里山”,发展高山茶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优势。台商利用永福特殊的地貌、温和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明显的高山立体气候,开发标准化、无公害高山茶近万亩,产制“台式乌龙茶”。
  2008年7月3日,台湾鹿谷乡农会组织了农会评茶顾问、评茶班长、评茶干事及农事指导员等23人组成考察团,赴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考察,并见证了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管委会、漳平永福闽台缘高山茶产销合作社、三农服务中心、农业检验监测中心及漳平台缘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的揭牌成立。5个服务机构的挂牌成立和运行,为国家级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说漳平永福与台湾阿里山在地理气候上的相似是先天条件,那今天高山茶产销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则是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的一个颇有成效的成果。”在漳平永福闽台缘高山茶产销专业合作社揭牌成立仪式上,漳平台商联谊会会长李志鸿先生对此给予高度评价。在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内种植茶叶的台商均加入了该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206万元人民币。为保证高山茶产销专业合作社的成功运作,专门聘请了原台湾南投县鹿谷乡农会农业推广股股长林先生进行指导。
  当天下午,南投县鹿谷乡农会一行23位茶界代表与漳平专门生产、营销水仙茶的茶商们欢聚一堂,他们把台湾高山茶与漳平水仙茶作比较,以茶为媒,交流制茶技艺,比较各自优势,寻求发展机会。短短的一个下午时间,现场的两岸茶界人士像久违的老朋友,通过茶建起了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临结束时,漳平茶商与鹿谷农会的茶商们互换包装精致、品质上乘的漳平水仙茶和冻顶乌龙茶,真诚相邀,互约会期。
  随后的8月11日~12日,台湾东华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吴中书在参观考察漳平永福台湾农民创业园时说。创业园的成功为两岸的经贸合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参访团由台湾东华大学管理学院、东华大学国际经济系等学校的6名教授组成。他们实地参观考察了漳平永福台湾农民创业园内台资企业、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区管委会、永福镇十里花街、民俗馆等。
  吴中书说,漳平永福台湾农民创业园非常特殊,是台湾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与漳平独特的地理、气候、人文环境的成功结合。他建议创业园加快产品的品牌建设和市场通道拓展,并表示将通过各种渠道向台湾传递大陆的政策及创业园的信息。
  台湾大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林建甫一连用了几个“感动”来表述他这次到漳平永福台湾农民创业园考察的感受。他认为,台农到大陆投资发展,有利于提高台湾的竞争力,“大陆的广大市场,将使台湾的农业产业发展更加茁壮,台湾的农业专家将专心研究提高精致农业高附加值的水平,而通过向大陆输出技术与管理经验,能扩大生产和早见成效。”
  
  案例三:构建两岸茶业合作交流区
  “建设海峡两岸(安溪)现代茶业合作示范基地,形成‘一都、二区、三中心、四基地’的区域发展布局,以此加强与台湾茶业的合作交流。共同开拓两岸和国际茶业市场。”福建安溪县余文权副县长如是说。
  自1990年起,年年都有台胞来安溪兴办茶叶企业,主要分布在大坪、芦田、祥华、感德等地,涌现出三和制茶、郁泉茶业等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目前安溪全县台资茶叶生产、加工、贸易企业已超过40家,投资总额达4000万美元;两地茶叶贸易逐渐起步,部分台资企业生产的乌龙茶通过转口进入了台湾市场;两地茶叶种植技术和机械设备的合作开发也正稳步开展;大坪、金谷等乡镇茶叶生态旅游业已初步形成。
  安溪、台湾两地茶业的资源优势以及双方的合作,已经为海峡两岸(安溪)现代茶业合作示范基地的投建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余文权表示,双方将通过种植理念与技术、茶叶精加工技术与茶制品多样化、专业加工机械与包装技术、营销模式、茶文化交流等多方面的合作交流,整合两岸优势资源,提高茶业综合生产能力,达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目的。
  在建设海峡两岸(安溪)现代茶业合作示范基地的规划中, “一都、二区、三中心、四基地”的区域发展布局分别是指国际茶都,生态茶园合作示范区、茶文化旅游合作示范区,海峡西岸茶叶良种繁育合作示范中心、海峡西岸茶叶加工技术合作示范中心、茶业质量检验检测与标准化示范中心,茶叶深加工合作示范基地、茶业机械制造合作示范基地、茶业印刷包装合作示范基地、茶业保税物流园区示范基地。
  显而易见,这一区域发展布局为安溪加强对台茶业交流合作提供了 良好的平台,一个两岸茶业合作交流区在安溪崭露头角。
  
  案例四:矮脚乌龙——两岸茶叶交流的奇葩
  在福建建瓯桂林村,有一片名为矮脚乌龙的10亩老茶园。2001年,据该村93岁高龄的谢从汉老人口述,在他父亲孩时就有这片茶园了。如此推算该茶园历史至少在127年以上。
  矮脚乌龙又名软技乌龙,建瓯茶农多称小叶乌龙,桂林茶农称矮亭仔。福建省茶叶研究所编著《茶树品种志》记:“矮脚乌龙原产建瓯,分布于东峰桐林一带(包括桂林)和崇安武夷等地。无性系品种,栽培历史较长。”
  1987年5月间,福建农林大学詹梓金教授到建瓯考察茶树品种。同年,台湾大学吴振铎教授来福建,詹教授告知吴教授建瓯桂林矮脚乌龙老茶园情况,并给吴教授看了茶园照片。1990年9月,吴教授等14位台湾茶叶界人士专程到建瓯考察了这片茶园。考察后,吴教授认定:桂林这片百年矮脚乌龙与台湾的“青心乌龙”是同一个品种,台湾的青心乌龙源于福建,不是台湾的野生茶。
  同年11月12日,吴教授以“闽台茶叶学术讨论会台湾代表团”的名义写信给福建省茶叶学会,并抄送南平地区行政工署、南平地区行政工署陈国梁副专员,建议把该片茶园设立为保护区。
  当时的南平地区行政工署陈国梁副专员接信后,随即作了批示,要求南平地区农业局、茶叶公司提出保护意见。通过调查,南平地区农业局、茶叶公司、茶叶学会向省茶叶学会、陈副专员报告了保护桂林百年“矮脚乌龙”的意见,意见有4条:1、县、乡、村成立保护小组,村里确定专人负责,并由村里的专业队进行管理;2、以县政府名义建立“百年矮脚乌龙”的保护小区,立碑加以保护;3、采取技术改造措施;4、对百年矮脚乌龙进行单独加工与包装,探索开发价值。该意见得到上级的认可,为此,省茶叶学会拟了碑文,刻为石碑,联系海峡两岸的矮脚乌龙茶园保护区终于建成,时间是1991年6月。
  自此,桂林村的这片矮脚乌龙老茶园受到广泛重视,每年都有大批内地、台湾茶界人士前来参观考察,矮脚乌龙老茶园成了文物地、科教地、旅游地。百年矮脚乌龙的知名度越来越大,商业运作也随之而起,桂林村茶人办起了“百年乌龙茶厂”;以前矮脚乌龙作为“闽北乌龙”大宗产品出口,每公斤仅20多元人民币,如今每公斤四五百元。由于品质优异,“矮脚乌龙”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品“矮脚乌龙”、送“矮脚乌龙”成为一种时尚,种植矮脚乌龙成为建瓯茶叶经济的新亮点。
其他文献
对饮茶的全民性的真正热衷是兴于唐代。唐代是我国饮茶之风大盛时期。唐代经济繁荣,国力昌盛,尤其是沟通南北的大运河的开凿,使茶叶贸易愈加发达。此时东西两都——西安和洛阳及湖北、四川一带几乎家家户户饮茶,茶烟飞扬,所谓“两都并荆俞间以为比屋之饮”(《茶经》)。《封氏闻见录》则写到:  “自邹、齐、沦、棣、浙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民间茶风也有唐代大气宽松之象,小店林立,汤沸
期刊
印度朋友小萨邀我一起为新西兰国家广播电台做一个有关茶文化的系列节目。借此良机,掠来一些新西兰各路茶景茶事的影子。  上周,节目录制印度茶文化这一章。小萨亲自上阵,在她家中为我和Dilmah茶叶公司来的一位市场经理煮茶。煮的是闻名已久而不得尝的印度传统MASALA CHA,英国人称香料奶茶,不过音译成马撒拉茶听起来比较有风味。Masala,印度语是“香料”之义。CHA的发音显然来自中国。  小萨在简
期刊
添香茶的由来    我国的添香茶历史久远。据唐代陆羽《茶经》记载,唐代煮茶时就有加茱萸、葱、姜、枣、橘皮等同烹的做法。北宋·蔡襄《茶录》就有记载:“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即以一种叫龙脑的香料,加入龙凤茶(饼茶)以助茶香,进贡皇帝。这可以算是茶中添香的原型了。到了明代,茶引花香,增益茶味,其熏香茶法已见诸记载。  明代朱权在《茶谱》中指出“熏香茶法,百花有香者皆可,当花盛开时,以纸糊竹笼两
期刊
又要下雨。气温二十六摄氏度,相对湿度八十六。  这样的天气喝茶不很适宜。同样的茶品,同样的器具,同样的山泉水,冲泡出来的茶汤滋味却显得单薄,少了转折,少了穿透力,如同软绵绵的丝绸,被粗糙的手揉皱了,没了沉着,更谈不上清朗,失去很多美感和力量。  空气里的水分让一切变得压抑。  我神情自若,依窗而坐,这是自我选择的坦然和平常。  茶汤不够饱和,意向不明,渐弱的烟熏味,几乎不欲分辨,茶质欠厚重,只有在
期刊
所谓冷泡茶,即以冷水来冲泡茶叶,可以说是颠覆传统的一种泡茶方法。  随着炎炎夏日的来临,不少商家推出了“冷泡”的系列茶品,上班族、上课族、开车族、登山族等,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可以买到矿泉水,随时可以享受既好喝又保健的冷泡茶。  冷泡茶的香气及滋味,当然与茶壶热水的冲泡方式有所差异,且不同于市售罐装茶饮料。但究竟冷泡的时间要多长,泡出的茶成分与茶壶热水冲泡或市售茶饮料有何差异?或许这是一些推广或喜欢
期刊
走进傣族山寨,你几乎很难看见大腹便便的肥胖者,无论男女老少,他们总是那么苗条精神、健康美丽。  大家都知道,云南盛产普洱茶,刀美兰的故乡,年龄在800岁以上的茶树不在少数,而且野生巢蜜颇多。总结刀美兰的保养秘诀,就是她家的祖传配方—一蜂蜜加普洱茶水。  蜂蜜自古就是排毒养颜的佳品,其中的蜂胶、蜂皇浆、花粉等元素,含有多种人体所需要的氨基酸和维生素。现代医学临床应用证明,新鲜蜂蜜涂抹于皮肤上,能起到
期刊
福建茶文化凝聚着地理灵性,茶类的创制要数福建最多,品茶的技艺也数福建最奇。著名的莲花峰及其莲花茶构筑了一道独特的侨乡茶文化风景线;建茶、斗茶在宋元两朝蔚然成风;明清时期,茶叶创新增多,开创乌龙茶制茶工艺,茶叶贸易渐盛。福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拥有武夷茶路和海上茶路两条最负盛名的国际贸易黄金通道。从武夷山,从福州、宁德、泉州和厦门,一条连接内陆、远销海外的万里茶路成就了近现代福建茶叶辉煌的贸易史。几
期刊
茶乐无穷  姚 笑  饮茶其乐无穷,虽然饮茶者的感受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茶给饮茶者的享受实在是太美妙了。  饮茶的乐趣在于观赏、品尝玻璃杯中形态各异蕴藏灵性的茶之魂。略带微苦的茶汤吞入喉咙的那一刻滋生出许多富有哲理的人生感悟。其实不同的茶味很像不同的人生道路。有些人在漫长的跋涉中先苦后甜;有些人在浓浓苦涩的茶味中度过自己的一生;再就是茶味的馨香始终形影不离地追随着人生的幸运儿……命运
期刊
像我这种高雅不凡的资深茶人,喝茶喝到一定程度。便要讲究境界。  喝茶跟喝酒不同,喝酒的境界是大块肉下大杯酒,讲究气概,喝个不醉不归;而茶必须轻饮浅酌,越喝越清醒,越喝越超脱。基于我多年喝茶的经验,总结出四个喝茶的境界,说出来供大家学习借鉴。子日:好经验要大家分享——黎子日的。  最初的境界是喝免费茶。茶叶因为品质不同,价格差异也大。贵的几万元一斤,便宜的一块钱好几斤。小桃我因为四肢不勤导致钱包不丰
期刊
“禅茶文化”近年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禅师茶家多次联合举办研讨活动。2005年6月在河北柏林禅寺举行天下赵州禅茶文化交流大会。之后的2006年和2007年间相继在福建武夷山、台湾佛光山和江西庐山举办过禅茶文化交流大会。2008年的春天,在杭州又召开了“首届杭州禅茶文化研究高峰论坛”。关注和参与这些禅茶文化活动的过程,其实也是对茶与禅的学习和思考的过程,愿借本专栏与同好者作一交流。  台湾佛光山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