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应,植树问题的灵魂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ke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初步感知规律
  
  听写:圆、三角形、圆、三角形、圆、三角形。
  师:这里有几个圆、几个三角形?圆与三角形的个数怎么样?接下去会画吗?(学生接着画)
  师:怎么不画了?能画完吗?怎么办?
  生:用“……”表示。
  师:谁来解释一下“……”的意思?
  生1:“……”表示有很多很多,画不完。
  师:圆有多少个?三角形有多少个?
  生:圆有无数个,三角形有无数个。
  师:圆和三角形哪个多?
  生:一样多。
  师:为什么?
  生2:都是无数个,所以一样多。
  生3:圆和三角形是一组,所以圆和三角形一样多。
  师:谁上来一组一组地画出来?(生画略)
  师:圆和三角形是对应的,圆和三角形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有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圆中间一个三角形、两个三角形中间一个圆,发现圆和三角形是一一对应、间隔排列的,所以圆与三角形一样多)
  师:我接着再画一个圆,圆和三角形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生:原来一样多,现在圆比三角形多了一个。
  师:用“对应”二字会说吗?
  生4:圆和三角形原来是对应的,现在多了一个。
  ……
  学生理解了间隔排列、一一对应后,再添加一个圆,在这种排列下,添加的圆没有对应的三角形,让学生感受到两端物体相同时两种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植树问题中,如果两端都种树,树和间隔的对应关系就是上面三角形与圆的对应关系。
  
  二、加深认识规律
  
  出示例题(兔子与蘑菇、木桩与网、手帕与夹子图)
  师:图中有哪些物体是间隔排列的?兔子与蘑菇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用“对应”二字说一说)
  ……
  师:用圆代替柱子,用三角形代替网。
  多媒体演示把三幅图合并成一幅图,如下:
  ○△○△○△……○△○△○
  师: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什么?
  
  生1:圆和三角形是一一对应的,圆的个数比三角形多一个。
  多媒体演示把最后的圆去掉,变为下图:
  ○△○△○△……○△○△
  师:现在呢?
  生2:圆和三角形是一一对应的,圆的个数和三角形一样多。
  师:生活中有没有这样间隔排列的问题?
  (学生举例,如会场坐椅的扶手、电灯等等)
  师:马路边有25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之间有一个广告牌,一共有多少个广告牌?(生答略)
  师:教室里男女同学的座位也有间隔排列的情况。每两个男生之间插一个女生,插了几个女生?(3个)
  多媒体出示○●○●○●○,然后变成了弧形,如右图。
  师:现在男生几个?(4个)女生几个?(3个)
  多媒体把弧形变成圆形,如右图。
  师:现在几个男生?(4个)几个女生?(3个)
  最后多媒体动态显示在两个男生之间插入一个女生,如右图。(男生和女生同样多了)
  这由“开”到“合”的过程,设计得实在太妙了!贲老师利用图形的变形,轻而易举地解决了物体“开”“合”不同排列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感悟:
  从以上教学过程中,笔者深深体会到我们的学生做“植树问题”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错。
  原因一:对“间隔”的含义理解不深刻。人教版教材没有“间隔排列”这样一节教学内容。二、三年级的“找规律”主要让学生感受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和有序思考的学习方法,到四年级教学“植树问题”时才出现“间隔”一词。一般教师对“间隔”一词的含义,教学时间花的较少,学生对“间隔”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两点之间的一段距离”的认识上。苏教版教材专门安排了“间隔排列”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能更深层次地理解“间隔”的本质。贲友林老师精彩的教学设计,更是把“间隔排列”和“植树问题”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原因二:我们以往总是把“植树问题”分成三类教学,通过一些实际例子让学生找到规律:两端都种树,棵数=间隔数 1;两端都不种,棵数=间隔数-1;一端种一端不种或封闭的时候,棵数=间隔数。这样教学,实际上是人为地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割裂了,不但加重了学生记忆的负担,而且还容易混淆。
  贲友林老师用对应的数学思想统领整节课,紧紧抓住间隔问题的本质就是对应问题进行教学。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实质上就是间隔排列的不同情况,因此植树问题的本质也是对应问题。当树和间隔一一对应,这时棵数与间隔数一样多;当树和间隔一一对应,最后还多出了一棵树,这时棵数就比间隔数多一;当间隔和树一一对应,最后树没有了,而间隔还有一个,这时树比间隔少一。封闭图形中的植树问题也是对应问题,此时棵数和间隔数正好一一对应。至于对应时“一对多”的情况,笔者认为,只要“一对一”理解透彻了,“一对多”只是举一反三的事情,不难理解。
  总之,用对应思想统领植树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始终,就不必再分类型记规律,植树问题就不再那么难解决了。
其他文献
教学案例:  1.出示主题图  师:图中有些什么?它们分别是怎样排列的?  生1:两个夹子中间有一块手帕,每两块手帕中夹着一个夹子。  师:像这种两个夹子中间隔着手帕,两块手帕中间隔着夹子的排列,叫做间隔排列。同学们在生活中看到过什么呈间隔排列的吗?(学生举例)  2.出示“手帕夹子图”  师:夹子、手帕各有多少?它们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生2:夹子10个,手帕9条。  生3:夹子比手帕多1。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要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反思是指对自己的思维和学习过程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评价,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课堂中,教学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有教师对教的反思,就应该有学生对学的反思。而现在很多教师在谈到反思的时候都是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内容等,只是关注了教师这一方面,而忽视了学生方面。因为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多重视教学内容,致使学生学会了
估算,是指在计算、测量数(量)时无法或没有必要进行精确计算、测量,或为了先大概地判断、检验计算、测量结果的正确性,在精确计算、测量的前后所采取的近似或粗略估计的一种方法。它是对数量关系做合理的大概推断,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策略,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能力。学生掌握了科学的估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对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培养数感和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等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 师
有幸听了两位数学教师执教“倒推策略”一课,他们对教材中例1的不同处理,引起了我的思考。  案例A:  师:昨天,老师家来了两位客人,我女儿给他们倒了两杯果汁。(出示图片)大家看,公平吗?  生:不公平。  师:那该怎么办呢?  生:可以将果汁多的甲杯倒一些给乙杯。  师:这是个好办法。其实,这里面还隐藏着一个数学问题呢!(课件出示:两杯果汁共400毫升,甲杯倒入乙杯40毫升,现在两杯果汁同样多)你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的介入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降低了他们获取抽象数学知识的难度。但媒体演示最终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罢了,终究代替不了学生必不可少的操作。最近,笔者聆听了本校某教师执教“圆柱的体积”一课,感触颇深,现将教学过程概述如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吗?  生:长方体的体积=长×宽×
在一次校本教研活动中,我执教人教版第十册“分数与除法”一课。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突破教学重点,教材通过分蛋糕、分饼两道例题,让学生经历分的过程,从而揭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我初次看这节课的内容,感觉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归纳等活动,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并不困难,这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应该非常理想。  初次教学:课堂陷入僵局  按照自己的教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变活跃、热闹了,学生用智慧演绎着一个又一个精彩与感动,课堂因此成为师生、生生间智慧碰撞与心灵交融的舞台。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时常遭遇一些“不和谐”的提问,对此,教师该如何介入和应对?  声音一:“我已经会了!”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出示“8×44 8×56”后提问:“观察这道题,相同的因数是什么?”“有没有另外的算法?”“可以怎样计算简便,简便在哪里?”
课改以来,很多教师都喜欢上公开课,并努力在公开课教学中展现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思想……但我发现,个别教师为了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在公开课教学中作“秀”,导致教学效果下降,公开课实效性不容乐观。那么,怎样上公开课才能既“秀外”又“慧中”呢?我通过近几年自己上公开课的经历和听课的感受,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尝试。  一、教学起点既要课前预设,更应适时调整  案例(一):“时、分的认识”  教师出示钟面模
很多人都认为小学语文课、英语课上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小学数学课则是无关紧要的。其实,这正是数学课的“软肋”。正是缺少了这些训练,使得我们的数学课,尤其是“家常”的数学课总给人以抽象甚至呆板的感觉。因此,在数学课上加强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是最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数学学习中的“读”   1.读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数
数学课堂中,一般都是教师引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很少考虑情趣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影响,导致学生不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当然也就显现不出生动活泼的局面,更别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了。我认为,数学教学中不考虑学生的情趣,既不利于学生可持续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下面,结合自己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一课,谈一些关于学生情趣形成的问题。  如这样一道题: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