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间隔排列”为例 谈数学思想渗透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457245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案例:
  1.出示主题图
  师:图中有些什么?它们分别是怎样排列的?
  生1:两个夹子中间有一块手帕,每两块手帕中夹着一个夹子。
  师:像这种两个夹子中间隔着手帕,两块手帕中间隔着夹子的排列,叫做间隔排列。同学们在生活中看到过什么呈间隔排列的吗?(学生举例)
  2.出示“手帕夹子图”
  师:夹子、手帕各有多少?它们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生2:夹子10个,手帕9条。
  生3:夹子比手帕多1。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生4:数的。(多数学生赞同)
  师:不用数,你能把那个多出来的夹子找出来吗?
  生5:可能是第1个,也可能是最后1个。
  师:为什么不是中间的夹子呢?
  生6:是一样多。
  师:哪部分是一样多?谁与谁一样多?
  生7:第1个夹子后面跟着第1块手帕,第2个夹子后面跟着第2块手帕……最后一个夹子后面没有手帕,它就是多出来的。
  师:很好。(指中间部分)原来这部分的夹子和手帕是——
  生(齐):一一相对的,也就是一一对应。
  3.出示“兔子蘑菇图”“木桩篱笆图”
  师:用刚才一一对应的方法分析它们的个数关系。(学生汇报,略)
  4.建立模型
  师:用“|”和“○”把刚才的规律表示出来。
  学生反馈:① |○|○|○|○|
  ② ○|○|○|○|○
  师:在①中,多一个“|”;在②中,多出来的是“○”。原来多出一个的物体都在这种排列的什么位置?
  5.出示△□△□△□△□△
  师:这里是△多1个。
  师(动画隐去小正方形,只剩下三角形):这种排列还是间隔排列吗?物体数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
  ……
  教后感悟:
  1.善于把握教材,分析内容背后的思想
  本课教学内容是“间隔排列”问题,这种排列是有规律的。以往教学常常引导学生发现这样的规律(以植树场景为例):棵树-1=段数,段数 1=棵树。看似提纲挈领的总结,但很多学生却实在“翻译”不过来,无法理解。这些公式没有被学生内化,而是通过常规的操作训练熟记规律,不能用数学观点去看待法则和现象,难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其实,这种间隔排列规律蕴含着“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不管“多1”“少1”,还是“相等”,都是在两种物体“一一对应”之后出现的情况。以知识和技能为载体,引导学生感悟数学思想,才能真正地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解决有关的生活问题。
  2.占领思维高地,迁移已有的背景经验
  “一一对应”思想对四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早在一年级“比多、比少”的学习中就已经不自觉地运用了,成为学生的已有经验。面对教师的提问“夹子、手帕各多少?它们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学生还是习惯地通过数一数找出答案,并没有真正感悟“两种物体个数相差1个”的关系。教师通过“不用数,你能把那个多出来的夹子找出来吗”的提问,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规律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有发现的过程,是一个审视、分析的过程,是一个让学生内心不断感受“原来如此”的过程。通过引导学生探究,使“对应”从隐蔽状态中敞亮,直至学生脱口而出“一一相对”。
  3.提取思想本质,建立稳定的数学模型
  用符号来表示模型,将特殊与一般融于一体,提供了把情境和规律两者分离与整合的机会,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在具体和概括、特殊与一般之间往返探究。在比较和变式中,进一步展示该模型的本质内涵,让学生做到抛开形象的符号,真正走向抽象,理解和掌握“一一对应”的思想。
  4.追寻课堂本源,还原真实教学原生态
  数学思想的渗透,更需要良好的课堂教学生态系统。首先,教师教材观的转变,不能唯教材,要个性化地解读教材,做到主动加工和创造。其次,教学设计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利于学生根据先前的知识经验主动建构。课堂教学的展开要通过参与者的行为和相互作用而形成,允许学生与教师在互动交流中动态生成,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共同创造的过程。
  (责编 杜 华)
其他文献
在“名师送课下乡”活动中,我听了广西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汤建芬老师教学“面积单位的认识”一课。汤老师将课改新理念融入常态的课堂教学之中,给我们呈现了一节可学、可用且又耐人寻味的研究课,其中几处让我叹服并回味。  一、简单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面积单位的认识”教材首先是比较两个形状不同、面积差不多一样大的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我们平时教学,一般采用三种方法:一是观察比较;二是重叠比较;三是
在教学“乘法运算定律”的过程中,因为几个学生的“插嘴”,生成了新问题,新教材的老困惑“时间给了学生,教学进度完成不了怎么办”再次引起了我的思考。  在已有加法交换律的基础上,我认为学生学习乘法交换律是轻松的。于是,我按照加法交换律的学习方法进行了教学。  片断一:  (板书:4×25=25×4)  师:大家能不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师根据学生的举例板书:17×18=18×17、35×7=7
纵观人的数学教育,其实不难明白,儿童是人们进行数学学习的原始起点。儿童对于数学学习的需求和相应的学习体验的满足程度,已经成为判断儿童数学教学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在满足儿童的学习需求以及学习体验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关注对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尊重儿童情感上被理解、被关怀的需要,也是极为重要的事情。  一、注重儿童视角,倡导“儿童数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进行数学学习时,儿童是以自己独特的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P89~90。  教学过程:  一、出示例1,理解题意  出示例题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师: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  生1:“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及“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  师:题中要求什么问题呢?  生2: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
乌申斯基说过:“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教育教学理论,如果他缺乏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不论事先如何周密地设计,总会碰到许多非预期性的情况,假若对这些情况束手无策或处理不当,课堂教学就会陷入困境或僵局,甚至还会导致师生产生对抗。而富有教育机智的教师在面对偶然性问题和意外的情况时,总能灵光一闪,奇思妙想在瞬间被激活,机智巧妙地实施临场应变。  一、 顺水推
“了解千米”是学生认识千米以后的一次操作性实践活动课。教材紧扣“1千米”编排了“走走看看”和“查查填填”两部分内容。在“走走看看”栏目里安排的活动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对1千米形成更丰富的体验;在“查查填填”栏目里,引导学生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资料,拓宽学生的视野,既充实活动内容,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不像1米、1分米和1厘米等可以感知,很难让学生进入到真实
中位数、众数是统计领域新增加的内容,笔者对此认识比较贫乏,没有实际的感受,所以对于是否应该增加持质疑态度,带着这样的感觉走进众数的课堂。  一、巧妙引入,感知众数存在  以波澜壮阔的2008年奥运会太极表演引入,让学生感知众数的存在。“为什么2008个演员的身高都在1.70米左右,而不挑选像姚明那样的身材?”因为1.70米在我国人口普遍存在,比较众多,并出示“众”字。这一题材贴切生动,立刻把学生的
“让思维可见”是关注教与学的过程,使教学远离对考试分数的数字化结果及工具性评价等片面追求的一种教学思想,也是真正秉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一种教学原则。  早在2011年,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罗恩·理查德博士就曾对此研究着书,并努力在课堂上进行“使学生理解力和思维透明化”的实践。  如今,在加拿大的学校,“让思维可见”的教学理念落实于课堂,从幼儿园、中小学到大学,通过课堂环境的营造、研
基本信息  书名:《唐: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  作者:荣新江等  ISBN:978-7-1080-6973-3  裝帧:平装  语种:简体中文  定价:88元  页数:315页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21年3月  10位专家立足于各自研究的领域,围绕着“什么是唐朝的‘世界主义’”“唐代的政治文明达到了怎样的高度”“唐朝有着怎样源源不断的民族融合”“唐诗的写作现场是怎样
教学的有效实施依赖于教师对教材的解读与对文本潜价值的开发,教材广度和深度的挖掘与组织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因此,学习材料的选择、组织与再利用成为实施教学的关键。然而,课堂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如何通过有限的学习时间达到有效甚至高效的学习成效呢?这就意味着学习材料不可过多,过多则泛,不能深入地挖掘隐藏其中丰富的内涵。  在一次学科骨干评比活动中,笔者有幸聆听了三位数学教师对新课程人教版“1000以内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