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士兵和一个世界

来源 :雷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rewe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0年,国防大学。
  这是美国来访军官和我军指挥员的一次交流。当对方得知大校学员宋若波曾是“雷锋班”第11任班长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美军拥有世界一流的装备,如果也拥有雷锋精神,那是否就可以认
  为将所向无敌?”
  宋若波没有正面回答这一问题,但他以无比坚定的口吻说:“雷锋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骄傲,他的精神影响全人类。”
  时隔14年,宋若波依然清楚地记得这次提问,他经常在想:我们的对手记住上甘岭,记住黄继光,那是合乎逻辑的,为什么他们敬
  重一个没在上甘岭打过仗的普通士兵——雷锋?
  曾任四川省宜宾市副市长的马平传递了这样一个答案:“1993年,我应美国政府新闻总署邀请,以国际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考察采访。在美国国防部一位官员的办公室里看到雷锋的画像,感到很亲切。
  当时,我问这位美国官员,这里怎么会有雷锋的画像。这位官员告诉我,‘雷锋是一位了不起的军人,我崇拜他的牺牲精神。作为军人,无论中国军人、美国军人,都应该具备军人特有的牺牲精神,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精神’。”
  笔者在参观抚顺雷锋纪念馆时曾了解到许多“外国雷锋迷”和洋雷锋的故事。
  国外对雷锋和雷锋精神了解多少?
  2002年8月,时任抚顺雷锋纪念馆馆长的张淑芬带着这一话题踏上了访美之旅。后来她回忆说,这是她担任馆长的16年间,唯一一次出国调研。
  张淑芬和同事一路上都比较兴奋,他们甚至在飞机上就和邻座的外国人交流:“知不知道雷锋?”飞机降落后,他们就在机场附近仔细观察,看美国当地所卖的纪念品中是否会有雷锋画像。“总之,我们当时对能接触到的地方和人物都尽量去了解,看雷锋的知名度到底如何。”
  张淑芬告诉记者。令她欣慰的是,不少美国人都表示“知道雷锋”。张淑芬还把随身携带的雷锋图像资料拿给一些美国人看,“他们很高兴”。
  不过,在前往传说可能展出过雷锋画像和塑像的美国西点军校求证时,张淑芬并没有得到她所希望的“第一手素材”,尽管接待他们的校方工作人员也表示听过“雷锋”这个名字。
  但同年9月,当雷锋纪念馆馆长的美国之行被中国媒体报道后,原中国驻美大使馆一秘田志芳向雷锋纪念馆寄来了自己珍藏了16年的西点军校招生简章。在这份20世纪80年代印制的简章内页,印有雷锋画像。这是田志芳1984年至1985年间两次到美国西点军校参观时收集的。据他分析,至少当时,西点人对雷锋并不陌生。
  雷锋有名言“做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如今,念得出“螺丝钉”三个字的外国人并不多,但并不妨碍他们在中国“学雷锋、做好事”……
  2005年2月27日,一支由30多名外国人组成的“老外学雷锋”车队,在长春市重庆路恒客隆超市门前,免费邀请近百名购物后的市民坐上了由他们驾驶的私家车回家。据报道,这些外国人听说了中国雷锋的故事后,都为雷锋竖起了大拇指,在中国快乐地当起了“义工”。
  2007年3月9日,一群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个个头戴一顶写着“西湖社区青年志愿者”的小红帽,在湖南长沙西湖社区义务组织当地居民为贫困地区孩子捐献物资。而且,他们还定期去长沙市盲聋哑学校和湖南省残疾人康复中心,帮助残疾人进行听力和口语的恢复训练。
  2009年,10名来自美国、英国、俄罗斯、喀麦隆等国家的外国人,正式加入了抚顺市志愿者的行列,成了辽宁第一支外籍志愿者团队……
  这群活跃在中国各地的外国人说,他们都以雷锋为偶像。德国人康明德还特意买了本关于雷锋的书,感动之余,他用德文写了一篇文章,向德国儿童介绍雷锋的事迹,他表示,雷锋做了很多好事,应该让更多人知道他。
  雷锋精神不仅被在华外国人学习和推崇,更有外资企业集体“学雷锋”,一时传为美谈。
  日本独资的大连原田工业有限公司已经开展了超过20年的“学雷锋”活动。该公司的日方总经理表示,雷锋精神是世界的宝贵财富,如果能把雷锋精神引入原田公司,无疑会改变员工的精神面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为此,原田公司决定以建立“雷锋卡”制度的形式,奖励那些在工作中尽职尽责、助人为乐、思想道德品质优秀的员工。
  新华社曾报道说,该公司青年女工魏莉从农村到外企工作后,勤奋努力,成为操作技术最好的女工能手。几年时间里她连续获得5枚“雷锋卡”,按规定,她被派往日本进行了深造;公司司机周永新因救助车祸伤者而得到一枚“雷锋卡”;还有员工因主动在走廊渗水的花盆下放一个小盘也得到了“雷锋卡”。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把雷锋作为榜样让人学习很有必要。”在长沙当义工照料孤残儿童的英国人杰夫·希尔对雷锋精神深有感触,他用雷锋的一句话总结自己的行为:“这是我应该做的。”
  以上事实足以说明,中国的一个士兵——雷锋不仅用他的模范行为和思想影响了新中国几代人的精神进步和道德升华,而且正在走出国门,日益广泛地影响和推动着人类的和平与进步。
  我还可以用我最近的一段亲身经历进一步证明这一点。
  2017年3月14日,遥远东方的一位中国领袖习近平和一位中国士兵雷锋的图书摆放在了英国第二大规模的会所——全国自由俱乐部。这是英国前首相WilliamEwartGladstone创立的。来自中国和英国、印度的嘉宾在會所里最标志性的英国前首相David LloydGeorge的故居房间举行报告会,以示对中国嘉宾和此次演讲的重视。
  我作为《雷锋》杂志总编辑,携带自己的著作英文版《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雷锋》在这里进行了“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雷锋,告诉你一个人间奇迹”主题报告。那天的英国时间下午两点,能容纳100多人的房间里座无虚席。在热烈的掌声中,我走上讲台开始讲述,从孤童雷锋、阳光雷锋、善行雷锋、哲思雷锋、百姓雷锋、世界雷锋、永远雷锋多个角度,介绍了一个非常可爱、极富感染力的鲜活形象。笔者观察到,英国听众从一脸茫然,到开心地笑、不由自主地鼓掌,当我的演讲结束时,很多听众起身和我握手,有的递上名片,和我合影留念,有的向主持人递条要求上台演讲。
  73岁的英国全国自由俱乐部主席莫里斯·罗伯逊侯爵,拄着拐杖走上讲台对我说:“陶将军可以送我一尊雷锋塑像吗?我的俱乐部是议员们会友的场所,我的墙壁上挂满了首相和名流的画像,我要把雷锋塑像也摆在这里,让他们都看看雷锋,雷锋使世界更美好!”
  演讲结束后,当我和陕西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李晓锋亲手把煤晶石雕刻的雷锋塑像送到莫里斯·罗伯逊侯爵手里时,侯爵开心地笑了。
  由英国新经典出版社和陕西人民出版社组织的《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雷锋》英文版发行推介和雷锋文化交流活动,那几天持续在伦敦进行,并受到牛津大学图书馆和英国亚非学院孔子学院的欢迎。
  2017年3月16日,在英国上海华人华侨联合会会长严根琴陪同下,我和英国新经典出版社社长黄永军、陕西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李晓锋来到距离伦敦一百多里之外的牛津大学图书馆。牛津大学图书馆主任德安·嘉科林娜女士热情地将来自中国和伦敦的嘉宾带到馆藏品办公室,从我和李晓锋手中接过了中文版、英文版的《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雷锋》,连声说:“雷锋,了不起,中国伟大的道德榜样!”
  (综合摘编自《新时代雷锋精神解读》《战略参考》等书刊)
其他文献
记者 :您作为北京市选出的代表参加了党的十九大,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蒙曼 : 我觉得关键词是“奋发有为”。这是一份“有为”的报告,给我们 指 明 了 一 个 特 别“ 有为”的前途。有一个很简单、我们很容易理解的例子,十九大报告把现在到2050年分成了两个阶段 :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到 2050年我们成长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一个很近的目标,我们会感觉自己都能触摸到了。  以前讲
期刊
早上,当望城区高塘岭街道雷锋路社区公共服务中心的大门刚刚打开,一个精神矍铄的老者就神采奕奕地走了进来。他用一脸温和的笑,和社区工作人员打着招呼,随后健步进入“冯正爹工作室”,开始一天的工作。这位老人就是原中共望城县县委副书记、县政府正县级顾问冯正其,现为“冯正爹工作室”创建人兼讲解员。  冯正其1951年参加工作,1994年退休,坚守岗位达43年。退休20多年来,他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他创新思
期刊
雷锋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支柱,是共产主义高尚情怀的诠释。其中找准方向、持之以恒、一以贯之的“钉钉子精神”与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严谨专注的“工匠精神”相得益彰,成为提升中国质量的软实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动能、企业提质增效的动力源。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地铁”)紧跟国家行动步伐,响应时代发展召唤,把握雷锋精神精髓,启动以发扬“钉钉子精神”、弘扬“工匠精神”为指导的企业
期刊
有意义的时间才是历史。  1963年3月5日,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这一天,各大报刊发表了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  55年来,那个阳光、质朴,带着灿烂笑容的年轻士兵,那个“只做平凡事,皆成巨丽珍”的共产党员,以其高尚的品质和行为,被写进新中国半个多世纪的精神年轮,成为几代中国人共同的心灵读本、精神标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期刊
中国学雷锋活动的历史,是由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题词所开启的。领袖的题词和权威媒体的动员,彰显了塑造榜样模范形象的国家意志和人民意志。在题词精神的指引下,经历了从“全民动员”  到“制度安排”,从“树立标兵、典型引路”到“先进性”与“广泛性”结合协调发展,从“集中纪念”到“常态化”与“生活化”等的路径转换。题词和雷锋英雄的出场,构成社会主义中国一种全新的红色文化。它为现代中国社會精神文化建设的
期刊
分析和评价某一历史事件,首先必须要把社会历史的发展看成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恩格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后,得出了“历史发展是一种合力”的结论。他指出,“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历史合力论告诉我们:历史发展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人们是在确
期刊
走在首都机场,无论穿越世界上最大的3号航站楼,还是驻足在庄严肃穆的专机楼,您总能看到她们的身影;无论伏案于人头攒动的问讯柜台,还是伫立于高雅的贵宾休息室,您总能看到她们的笑脸和真诚。  这是一支世界上独有的服务团队,其服务的对象上至元首达人,下接普通百姓。来自首都机场贵宾公司的一员段薇,向我们娓娓道来她和她团队的故事。  亲和的微笑,承载着“五星”问候世界的第一印象  步入偌大的首都机场,迎面走来
期刊
雷锋,一位普通士兵的名字,几代中国人的共同骄傲。  时代更迭,斗转星移。遥想老一辈革命家谢觉哉当年一番话,今天的我们对雷锋有了一种更亲切的认同:“雷锋同志是平凡的,任何人都可以学到;雷锋同志是伟大的,任何  人都要努力才能学到。”  说他平凡,是因为他就像一片广袤无边、横无际涯的大草原,谁都可以亲近,可以触摸,甚至可以在他身上放纵地摸爬滚打。说他伟大,是因为他更像一座高高耸立、巍峨屹立的高峰之巅,
期刊
望城是雷锋出生、成长和工作过的地方,望城人民对雷锋怀有深厚的感情。半个多世纪以来,雷锋以他感人的事迹温暖着这座城,也改变着这座城。这里的人把雷锋精神作为一种信仰来追求、一份情感来守护、一种习惯来延续。雷锋精神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烙印、一方人民的精神罗盘。回顾望城学雷锋的生动实践,我深切地感受到一个人的伟大,一座城的荣光。一个符号,凝聚千言万语  把雷锋元素融入到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当中,让雷
期刊
1963年3月2日,《中国青年》杂志首先刊登了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拉开了全国人民学雷锋运动的序幕。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全国性的报刊同时在头版显著位置发表了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手迹。第二天,《解放军报》又发表了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  党和国家领导人如此大规模地为一位普通战士题词,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是史无前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