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学生身心健康存在严重问题已是不争的现实。从纵向看,这一问题从1985年开始,迄今为止已经蔓延了30多年;从横向看,华东师范大学“青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一项持续10年的中国与日本的追踪比较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显示:日本学生的超重肥胖率在大部分年龄段均低于中国学生;日本学生在心肺耐力、肌肉力量、速度、柔韧性和灵敏协调性等所有“动能”指标上均优于中国学生。从大量的观察结果看,我国学生存在动作不协调、力量弱、耐力差、缺乏生气和活力的现象,可以用“软、硬、笨、晕”来形容。所谓“软”指骨头软,“硬”指关节硬,“笨”指动作僵硬笨拙,“晕”指平衡力差。“体重适宜、体态优美、体格强健、体力充沛”的“肌肉男”越来越少。此外,学生近视率居高不下,已使我国成为世界上近视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这一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一些特殊职业人才的选拔,如征兵等。
少年强,则中国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问题,近20年来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反复予以重申和强调。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由此可见,党和国家的相关重要政策为学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为了落实党和国家的相关重要政策,相关部门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如体育中考、体质健康测试、“阳光体育”、校园足球、校园冰球等,各省市和学校也在努力贯彻和落实。这些措施对促进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14年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也显示,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出现止跌回升、稳中向好的趋势。然而,现实情况是,身心健康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严重存在,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并未得到根本性的好转,大学生的不少体质健康指标还在下降,近视率居高不下等。
影响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价观、学校的教育观、家长的成才观、学生的价值观、体育教学方式等,也就是说,要真正改变我国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需要各方高度重视、共同发力。由于体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且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主要是学生的体能水平,体能水平的提高又需要体育教师的指导,故学校体育应该为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作出更大的贡献。
在学校体育中,体育课程与教学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主渠道,充分发挥体育课程与教学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方面的独特作用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然而,受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课变成了“说教课”“安全课”“纪律课”“军事课”“单一技术课”五种课堂教学形态。这些课堂教学形态导致了我国学校体育长期存在“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学生上了12-14年体育课却一项运动技能也未掌握”“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体育课”等“三大问题”。这“三大问题”不但导致学生难以提高运动能力和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而且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为了通过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解决学生身心健康状况下降的问题,笔者在近20年牵头研制和修订国家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及长期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于2015年构建和发表了“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基于国家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模式,包括目的和理念、理论基础、结构与内涵、求解(即期望的结果)等。其中,该模式的目的就是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该模式的理念共有三点。一是“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贯穿于体育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即无论学习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实施、学习评价的使用等都要紧紧围绕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来设计和实施;要通过运动的手段和方法,既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又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积极向上、挑战自我、团结合作、追求卓越、遵守规则等体育精神和品德。这一理念也是针对我国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特别是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问题而提出的。二是“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运动”。强调要通过发展学生的体能,增强学生运用技能的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促进学生学会一项至几项运动技能。该理念是针对我国学生上了12-14年体育课却一项运动技能也未掌握的问题而提出的。三是“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喜爱”。强调无论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采用等都要重视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都要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生活经验,都应该使学生愿学、乐学,使每节体育课让学生“流连忘返”。学生对体育课的喜爱程度是判断教学效果和质量的重要标准。该理念也是针对我国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体育课的问题提出的。
不同的课程理念决定了不同的课程模式结构、内涵和方法,也决定了不同的教学结果。“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由三大部分组成:要解决什么主要问题,模式的具体内容有哪些,期望获得什么结果。其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学生体能水平下降、肥胖率居高不下以及意志薄弱、活力不足、交往缺乏、性格孤僻、焦虑抑郁等身心健康问题。模式的具体内容包括总体要求和关键要点两个部分,总体要求包括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堂氛围、学习评价五个方面。其中,学习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教学内容强调应该是学生喜爱的、课外能够主动运用的内容。教学方式倡导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课堂氛围强调师生和谐互动、情绪饱满高昂、场景活泼热烈、气氛积极向上。学习评价关注对学生的体能、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等整体学业成就表现的评价,强调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亮点在于提出了三个关键要点,这也是遵循抓住主要矛盾、其他问题迎刃而解的哲学原则。研究和事实表明,只要坚持每节体育课抓住这三个关键要点,就能促进学生喜爱运动、学会运动,并提高身心健康水平。第一个关键要点是运动负荷,强调无论是体能练习、技能学习,还是促进学生身心愉悦,适宜的运动负荷是前提和保证。倡导每节体育课的运动密度应在75%左右,运动强度應使学生的心率达到140-160次/min。只要每节体育课达到这样的运动负荷,学生就会充分地“动起来”,就会获得身心健康效果。而且学生在运动中安全事故的发生频率也会大大降低,因为运动负荷得到保证,学生生理适应能力和运动能力就会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就能提高。第二个关键要点是体能练习,强调每节体育课要有10分钟左右的体能练习,而且体能练习要具有多样性、补偿性和趣味性。只要每节体育课都能坚持10分钟左右的体能练习,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就能显著改善和提高。第三个关键要点是运动技能学练和运用,强调每节体育课学生的运动技能学练应该在20分钟左右,并以学练结构化运动技能为主,倡导学生多参与展示活动或对抗练习和比赛,而且重视用单元教学的方式教一个运动项目的知识和技能。只要坚持这样教学,学生就能学会一至几项运动。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期望和追求的教学效果是,努力促进学生体格健美、体能强健、意志坚强、乐观开朗、团结合作、品德高尚等。这就保证了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既是体育教学的出发点,也是体育教学的落脚点。
综上所述,“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强调高质量的运动是手段和途径,解决“三大问题”是关键,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是目的。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少年强,则中国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问题,近20年来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反复予以重申和强调。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由此可见,党和国家的相关重要政策为学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为了落实党和国家的相关重要政策,相关部门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如体育中考、体质健康测试、“阳光体育”、校园足球、校园冰球等,各省市和学校也在努力贯彻和落实。这些措施对促进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14年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也显示,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出现止跌回升、稳中向好的趋势。然而,现实情况是,身心健康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严重存在,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并未得到根本性的好转,大学生的不少体质健康指标还在下降,近视率居高不下等。
影响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价观、学校的教育观、家长的成才观、学生的价值观、体育教学方式等,也就是说,要真正改变我国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需要各方高度重视、共同发力。由于体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且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主要是学生的体能水平,体能水平的提高又需要体育教师的指导,故学校体育应该为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作出更大的贡献。
在学校体育中,体育课程与教学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主渠道,充分发挥体育课程与教学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方面的独特作用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然而,受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课变成了“说教课”“安全课”“纪律课”“军事课”“单一技术课”五种课堂教学形态。这些课堂教学形态导致了我国学校体育长期存在“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学生上了12-14年体育课却一项运动技能也未掌握”“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体育课”等“三大问题”。这“三大问题”不但导致学生难以提高运动能力和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而且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为了通过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解决学生身心健康状况下降的问题,笔者在近20年牵头研制和修订国家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及长期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于2015年构建和发表了“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基于国家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模式,包括目的和理念、理论基础、结构与内涵、求解(即期望的结果)等。其中,该模式的目的就是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该模式的理念共有三点。一是“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贯穿于体育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即无论学习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实施、学习评价的使用等都要紧紧围绕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来设计和实施;要通过运动的手段和方法,既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又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积极向上、挑战自我、团结合作、追求卓越、遵守规则等体育精神和品德。这一理念也是针对我国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特别是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问题而提出的。二是“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运动”。强调要通过发展学生的体能,增强学生运用技能的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促进学生学会一项至几项运动技能。该理念是针对我国学生上了12-14年体育课却一项运动技能也未掌握的问题而提出的。三是“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喜爱”。强调无论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采用等都要重视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都要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生活经验,都应该使学生愿学、乐学,使每节体育课让学生“流连忘返”。学生对体育课的喜爱程度是判断教学效果和质量的重要标准。该理念也是针对我国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体育课的问题提出的。
不同的课程理念决定了不同的课程模式结构、内涵和方法,也决定了不同的教学结果。“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由三大部分组成:要解决什么主要问题,模式的具体内容有哪些,期望获得什么结果。其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学生体能水平下降、肥胖率居高不下以及意志薄弱、活力不足、交往缺乏、性格孤僻、焦虑抑郁等身心健康问题。模式的具体内容包括总体要求和关键要点两个部分,总体要求包括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堂氛围、学习评价五个方面。其中,学习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教学内容强调应该是学生喜爱的、课外能够主动运用的内容。教学方式倡导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课堂氛围强调师生和谐互动、情绪饱满高昂、场景活泼热烈、气氛积极向上。学习评价关注对学生的体能、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等整体学业成就表现的评价,强调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亮点在于提出了三个关键要点,这也是遵循抓住主要矛盾、其他问题迎刃而解的哲学原则。研究和事实表明,只要坚持每节体育课抓住这三个关键要点,就能促进学生喜爱运动、学会运动,并提高身心健康水平。第一个关键要点是运动负荷,强调无论是体能练习、技能学习,还是促进学生身心愉悦,适宜的运动负荷是前提和保证。倡导每节体育课的运动密度应在75%左右,运动强度應使学生的心率达到140-160次/min。只要每节体育课达到这样的运动负荷,学生就会充分地“动起来”,就会获得身心健康效果。而且学生在运动中安全事故的发生频率也会大大降低,因为运动负荷得到保证,学生生理适应能力和运动能力就会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就能提高。第二个关键要点是体能练习,强调每节体育课要有10分钟左右的体能练习,而且体能练习要具有多样性、补偿性和趣味性。只要每节体育课都能坚持10分钟左右的体能练习,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就能显著改善和提高。第三个关键要点是运动技能学练和运用,强调每节体育课学生的运动技能学练应该在20分钟左右,并以学练结构化运动技能为主,倡导学生多参与展示活动或对抗练习和比赛,而且重视用单元教学的方式教一个运动项目的知识和技能。只要坚持这样教学,学生就能学会一至几项运动。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期望和追求的教学效果是,努力促进学生体格健美、体能强健、意志坚强、乐观开朗、团结合作、品德高尚等。这就保证了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既是体育教学的出发点,也是体育教学的落脚点。
综上所述,“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强调高质量的运动是手段和途径,解决“三大问题”是关键,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是目的。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